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116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Back

前行第116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7-02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丙三、念修金刚萨埵。丁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丁四、念修百字明。



正式发心


正文脉络

一、关于法本翻译的问题。

(一)上师翻译的原则:

1、要么干脆不译,要译,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在别人的译本上修改,然后当成自己的作品。

2、都是用自己的理解来译的。只不过,偶尔碰上某句话、某个教证不好译的时候,我也会翻翻别人的译本,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怎么翻译的。

3、上师翻译的,都是从上师们那里得过的法;而且翻译时,也很少着力于华丽辞藻,只是以自己的一种风格,将圣者们的语言原原本本译出来而已。


(二)胜劣翻译之差别。

1、教说:

🔸荣索班智达说:“以前,在印度佛教完整未衰落之时,前辈的译师们,是凭自己的智慧,将诸佛菩萨的金刚语作清净抉择以后,原原本本翻译下来的;但现在的个别译师,却是在前辈大德的译文上,作种种转变之后,自我赞叹,说自己译得最好、最可靠,但实际并非真实之义。而现在,我们这些遵照佛语来翻译的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2、理说:

🔸二者有六点差别:施主的差别,翻译地点的差别,译师的差别,大班智达的差别,供养的差别,法的差别。


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一)如理忏悔则必定能忏悔清净。

1、教说: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2、例说:

🔸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提违想要灭罪,一婆罗门告诉其可以通过布施、焚烧自己来清净罪业,提违准备如是而行时,辩才比丘为其和五百眷属讲解忏罪之理“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又教她们行持十善。从此之后,提违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二)金刚萨埵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

1、明观金刚萨埵。

(1)时间:

🔸在忆念四种对治力之后,进入真正念修金刚萨埵的阶段。

(2)安坐:

🔸庸俗而住:不将自身观作本尊。

(3)观月轮:

🔸在头顶上方一箭(即一尺许)左右的虚空中,观想一朵千瓣白莲花,它的上面有一轮圆月。

🔸“圆”是指,明月的所有部分完整无缺,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毫无弯弯曲曲,而是圆溜溜的。

(4)观种子字:

🔸再观想月轮上有一个光闪闪的白色“吽”字。

(5)观金刚萨埵:

🔸一瞬间,“吽”字就变成了本体为三世诸佛的总集、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报身的本师金刚萨埵主尊,他的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上一般,一面二臂,右手在胸前握持表示明空无二的五股金刚杵,左手依于腰际部位握着代表现空无二的金刚铃,双足金刚跏趺坐,身上以十三种报身服饰庄严。

A、十三种报身服饰,也就是绫罗五衣与珍宝八饰。

 a、绫罗五衣:冕旒、肩披、飘带、腰带、裙子。

 b、珍宝八饰:头饰、耳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项链、臂钏(左右二者算为一个)、璎珞、手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指环(所有的指环算为一个)、足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

(6)双身与单身的问题。

A、何人观双身像?

 a、密宗根基的话,对本尊有无比信心的修行人,可以直接观双身像。

 b、金刚萨埵与白慢佛母无二双运,身体现而无自性,现空犹如水月或镜中现影像一般了了分明。

B、何人观单身像?

🔸对密宗空乐无二的智慧没有信心,甚至将佛父佛母视作世间男女,观修时,心里也始终有种不清净的欲望或意念,那就最好修单身的金刚萨埵,不一定非要观双身像。

(7)面向:

🔸自己头顶上圣尊的面向,与自己的面向是相同的。

2、观想要点:显而无自性。

(1)略说:

A、不是观想成扁平的,应该是立体的。

B、不是像土像、金像那样,有实质的物体自性。

(2)详说:

A、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应将主尊佛父佛母,包括双目黑白的颜色在内,都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

B、从空性的侧面来说,又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就像空中显现的彩虹,或者无垢水晶宝瓶一样。


(三)厌患对治力。

1、祈祷:

(1)发出声音的祈祷或在内心忆念。

(2)自己诚心忆念:与大恩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怙主金刚萨埵,您以大慈大悲垂念我与一切众生,我自己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内菩萨乘的学处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弃世间的盟誓、说妄语、无惭无愧等等凡是能直接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在上师金刚萨埵面前,满怀惭愧、畏惧、追悔之情以至于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发露忏悔,此外自己想不起来的,在无始流转轮回的生生世世中肯定也积累了许多罪业,这一切罪业在此不覆不藏一并发露忏悔,请求宽恕,但愿这所有罪障就在此时此地急快荡然无存全部清净,以上观想是厌患对治力。

2、所忏罪业。

(1)十不善业。

(2)五无间罪:

🔸真正的不一定有,但相似的可能会有。比如,侮辱父母、对圣者不恭敬等,这些都是。

(3)四重罪:

A、居智者之首位。

B、享用密咒师的财产。

C、居比丘顶礼之前。

D、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4)八种邪罪:

A、诽谤白法。

B、赞叹黑法。

C、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

D、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

E、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

F、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

G、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

H、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

(5)别解脱戒。

(6)菩萨戒。

(7)共同密乘和不共密乘的三昧耶戒。

(8)背弃世间盟誓。

(9)无惭无愧等做人方面的各种缺陷。

3、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1)心:发自内心地忏悔。

(2)行:一边念百字明,一个一个地发露忏悔。

A、如此之功德:

 a、《涅槃经》云:“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b、《大方等大集经》云:“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B、每日念诵之功德:

🔸《庄严藏续》中说:若依靠上师金刚萨埵,每天念21遍百字明,即可加持堕罪,令堕罪不增长;若能念诵十万遍,那即使是破誓言等罪业,也都能清净,而究竟也必定成就清净的本性。


(四)返回对治力。

1、如何作意?

🔸发露以后,心里默想:“我以往因为不懂取舍因果、烦恼深重、业障现前,在学佛前、学佛后,皈依前、皈依后,在家、出家,造下了无数罪业。如今,依靠大恩上师的慈悲,我已懂得利害,所以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也决不再造那种罪业了。”

2、念诵宁提派前行仪轨。

(1)藏文:

(2)汉文:


念修百字明

(一)观想咒轮。

1、观想月轮和种子字:

🔸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无二无别的心间,观想一轮明月,大小就像压扁的芥子,月轮的上面有一个白色“吽”字,宛如毛发写成的一样。

2、观想百字明咒轮:

(1)百字明: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嗡班扎萨埵萨玛雅 嘛努巴拉雅 班扎萨埵底诺巴 底叉知桌美巴哇 苏埵卡约美巴哇 苏波卡约美巴哇 阿努日阿埵美巴哇 萨哇斯德玛美扎雅叉 萨哇嘎嘛色匝美 则当协央格热吽 哈哈哈哈吙 班嘎哇纳 萨哇达他嘎达 班扎嘛麦母杂 班扎巴哇 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2)咒轮观想要点:

🔸百字明好似竖立的兽角一般互不抵触,旋绕着“吽”字。之后自己的口中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


(二)以祈祷方式念诵百字明。

1、诵咒的几种方式:

(1)祈祷式、安住式、降伏式等,这里用的是祈祷式。

(2)祈祷念诵时,可以双手合掌,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内心里的祈祷,祈祷上师金刚萨埵作加持,清净自己相续中的一切罪业。

2、忏悔是否得力与四外前行有密切关系。

(1)寿命无常:有了无常观,忏悔也就有了动力。

(2)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一失人身,罪业一定会跟随着去往后世,那时就只有痛苦,而且是永无出期地感受无量痛苦。因为忆念了这些修法,人就会精进起来,尽量地忏悔罪业。

不要盲目乐观:带的业太多了,往生恐怕也很困难的。


(三)观想降下甘露。

1、如何观想?

(1)观想疾病、业障、魔障等排出体外:观想好咒字以后,现在再观想:从所有的咒字中,犹如寒冰被火融化形成水滴一样,源源不断地降下智悲甘露,通过身体从佛父佛母双运的密处流出,由经自他一切众生的头顶流入,使体内的所有疾病变成脓血,所有魔障变成蜘蛛、青蛙、鱼、蛇、蝌蚪、虱子等小含生的形象,所有罪障变成烟汁、炭汁、灰、烟、云、气的形态,这一切的一切,犹如飞泻的洪水冲走尘土一般,全部被甘露流毫无阻碍地冲走,从足底、肛门、所有毛孔的部位,黑乎乎地排出体外。

(2)观想冤亲债主:再观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开,无始以来的所有男女冤家债主,围绕着死主阎罗王,它们全都是张着口、伸着手、张着爪来盛接,上面的脓血等,全部冲到它们的口、手、爪中。

(3)观想偿清宿债:最后,观想居于地下的死主阎王等,所有冤家债主全部心满意足,至此已经化解了宿怨,偿清了业债、清净了罪障。这时,阎罗王等也都闭上了它们的口、手、爪,裂开的大地又恢复到原状。

2、观想不离开念诵: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

(1)如果能一次性地明观一切所缘境,那就这样观想。

(2)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时而专心致志观想金刚萨埵的身体、颜面、手臂以及金刚铃杵等来念诵;时而全神贯注地观想主尊的璎珞、飘带等服饰来念诵;时而观想甘露流洗涤魔障、罪障而专心念诵;时而以悔前戒后的心理来念诵。

3、乔美仁波切的窍决修法。

🔸先在自己的头顶上观想金刚萨埵,然后,从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住于每一个众生的头顶上,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着的,所有众生的顶上都安住一尊金刚萨埵。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每一尊金刚萨埵降下甘露,消除了自他一切众生的业障。再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最后,所有众生都于片刻中安住空性。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


名词解释

原文

我自己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内菩萨乘的学处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弃世间的盟誓、说妄语、无惭无愧等,凡是能直接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

十不善业:

谓属于身者三,属于口者四,属于意者三,共有十种不善业。

——《藏汉佛学词典》


五无间罪:

弒父、弒母、杀阿罗汉、破僧和合、恶心出佛身血。

——《藏汉佛学词典》


四重罪:

又名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别解脱:

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藏汉佛学词典》


持明:

(一)梵语dha^ran!i^。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大日经疏卷九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即总持一切明门明行。

(二)谓受持传持真言陀罗尼。持即受持传持之义,明即真言之义。真言现于本尊之光明轮中,故称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无明,显现实智,故称明。 

——《佛学大词典》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言戒。此戒能成就如来清净之智,三世诸佛由此证得菩提。故又称三世无障碍智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入坛行灌顶之前先受此戒,方得入坛。

——《佛学大词典》


原文

这样发露忏悔后,因为没有覆藏心,所以有些罪业直接就被清净了。

覆藏心:

已犯堕罪仍图掩饰隐讳之心。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

有人说:“带业往生不就可以了吗?”但是,到时如果带的业太多了,往生恐怕也很困难的。

带业往生:

修行念佛法门者,若因缘条件具足,于命终时即往生净土,其宿昔所造之恶业、不净业无法现行,此即本宗之带业往生。

——《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 编著


原文

这个观想非常重要!这样修持的时候,除了前世的定业以外,很多魔障甚至附体,都能消除。

定业:

一定受报的业。定业有善恶两种,善的定业,定受乐果,恶的定业,定受苦报。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教    证    和    教    言 

1、荣索班智达说:“以前,在印度佛教完整未衰落之时,前辈的译师们,是凭自己的智慧,将诸佛菩萨的金刚语作清净抉择以后,原原本本翻译下来的;但现在的个别译师,却是在前辈大德的译文上,作种种转变之后,自我赞叹,说自己译得最好、最可靠,但实际并非真实之义。而现在,我们这些遵照佛语来翻译的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2、《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3、《涅槃经》云:“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4、《庄严藏续》云:“妙观白莲月垫上,上师金刚萨埵尊,依百字明之仪轨,倘若念诵二十一,即将加持堕罪等,使其不复得增长,诸成就者所宣说,故当恒时而修持,倘若已诵十万遍,必成清净之本性。”

5、《大方等大集经》云:“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公    案

1、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过一则提违的故事:提违的丈夫死后,她在家守寡,虽然家境富有,但却没有孩子,也没有父母,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有一次,她问常来的婆罗门说:“我应当如何修福,才能灭除罪业呢?”

婆罗门说:“灭罪有两种方法,若是轻罪,则要供养一百婆罗门饮食,布施乳牛等等;若是重罪,则要用家中的一切财富,布施五百大婆罗门,之后还要在恒河边上堆积木柴,焚烧自己的身体,这样便可灭尽一切罪业。”

提违自知业力深重,决定自焚。于是让仆人到山里砍了十车木柴,做好了准备。

当时有一位比丘,叫辩才。听说此事以后,他心生怜悯,于是来到提违家中,问她道:“请问施主,你置办这么多木柴要做什么呢?”

提违说:“我要自焚,以灭重罪。”

比丘说:“你的罪业只会跟随神识,与身体是分开的,烧掉身体,如何能灭掉它们呢?而且,在你感受焚烧的痛苦时,会更加烦恼,更加造罪,这样死去以后,后世将更加痛苦,这是受报的规律。所以,假使用火烧坏百千万的身体,还是无法灭尽你的罪业相续。就像无间地狱的众生,一日之中八万生死,一劫以后罪业才消尽,那你现在烧身一次,就想灭罪,哪有这个道理呢?”

提违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舍弃了自焚的想法。

接着,辩才又为她及她的五百眷属,讲述了悔过灭罪之法:“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说了灭罪法以后,又教她们行持十善。提违听了,欢喜踊跃,用百味饮食供养辩才比丘,并想终身奉事。

但辩才说:“你已舍弃邪法,入于正道,以净修十善而成为正法之子,但若再能以十善教化天下,则是报答师徒重恩了。既然你已得度,我也就不必住在这儿了,现在我要去各方云游,度化其他的众生。”

提违知道留不住师父,就想供养些珍宝之物,但师父一概不接受。无奈之下,她在无尽的感激当中,涕泪交流,叩头辞谢,送走了师父。从此之后,她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

一、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一)如理忏悔则必定能忏悔清净。

1、教说: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2、例说: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二)金刚萨埵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

1、明观金刚萨埵。

(1)时间:

在忆念四种对治力之后,进入真正念修金刚萨埵的阶段。

(2)安坐:

庸俗而住:不将自身观作本尊。

(3)观月轮:

在头顶上方一箭(即一尺许)左右的虚空中,观想一朵千瓣白莲花,它的上面有一轮圆月。

(4)观种子字:

再观想月轮上有一个光闪闪的白色“吽”字。

(5)观金刚萨埵:

一瞬间,“吽”字就变成了本体为三世诸佛的总集、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报身的本师金刚萨埵主尊,他的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上一般,一面二臂,右手在胸前握持表示明空无二的五股金刚杵,左手依于腰际部位握着代表现空无二的金刚铃,双足金刚跏趺坐,身上以十三种报身服饰庄严。

(6)双身与单身的问题:

A、何人观双身像?

 a、密宗根基的话,对本尊有无比信心的修行人,可以直接观双身像。

 b、金刚萨埵与白慢佛母无二双运,身体现而无自性,现空犹如水月或镜中现影像一般了了分明。

B、何人观单身像?

对密宗空乐无二的智慧没有信心,甚至将佛父佛母视作世间男女,观修时,心里也始终有种不清净的欲望或意念,那就最好修单身的金刚萨埵,不一定非要观双身像。

(7)面向:

自己头顶上圣尊的面向,与自己的面向是相同的。

2、观想要点:显而无自性。

(1)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应将主尊佛父佛母,包括双目黑白的颜色在内,都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

(2)从空性的侧面来说,又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就像空中显现的彩虹,或者无垢水晶宝瓶一样。


(三)厌患对治力。

1、祈祷:

(1)发出声音的祈祷或在内心忆念。

(2)自己诚心忆念:与大恩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怙主金刚萨埵,您以大慈大悲垂念我与一切众生,我自己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内菩萨乘的学处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弃世间的盟誓、说妄语、无惭无愧等等凡是能直接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在上师金刚萨埵面前,满怀惭愧、畏惧、追悔之情以至于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发露忏悔,此外自己想不起来的,在无始流转轮回的生生世世中肯定也积累了许多罪业,这一切罪业在此不覆不藏一并发露忏悔,请求宽恕,但愿这所有罪障就在此时此地急快荡然无存全部清净,以上观想是厌患对治力。

2、所忏罪业:

(1)十不善业。

(2)五无间罪:

真正的不一定有,但相似的可能会有。比如,侮辱父母、对圣者不恭敬等,这些都是。

(3)四重罪:

A、居智者之首位。

B、享用密咒师的财产。

C、居比丘顶礼之前。

D、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4)八种邪罪:

A、诽谤白法。

B、赞叹黑法。

C、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

D、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

E、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

F、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

G、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

H、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

(5)别解脱戒。

(6)菩萨戒。

(7)共同密乘和不共密乘的三昧耶戒。

(8)背弃世间盟誓。

(9)无惭无愧等做人方面的各种缺陷。

3、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1)心:发自内心地忏悔。

(2)行:一边念百字明,一个一个地发露忏悔。

A、《涅槃经》云:“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B、《大方等大集经》云:“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四)返回对治力。

1、如何作意:

发露以后,心里默想:“我以往因为不懂取舍因果、烦恼深重、业障现前,在学佛前、学佛后,皈依前、皈依后,在家、出家,造下了无数罪业。如今,依靠大恩上师的慈悲,我已懂得利害,所以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也决不再造那种罪业了。”


2、念诵宁提派前行仪轨。

(1)藏文:

(2)汉文:


二、念修百字明。


(一)观想咒轮。

1、观想月轮和种子字:

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无二无别的心间,观想一轮明月,大小就像压扁的芥子,月轮的上面有一个白色“吽”字,宛如毛发写成的一样。

2、观想百字明咒轮:

(1)百字明: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嗡班扎萨埵萨玛雅 嘛努巴拉雅 班扎萨埵底诺巴 底叉知桌美巴哇 苏埵卡约美巴哇 苏波卡约美巴哇 阿努日阿埵美巴哇 萨哇斯德玛美扎雅叉 萨哇嘎嘛色匝美 则当协央格热吽 哈哈哈哈吙 班嘎哇纳 萨哇达他嘎达 班扎嘛麦母杂 班扎巴哇 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2)咒轮观想要点:

百字明好似竖立的兽角一般互不抵触,旋绕着“吽”字。之后自己的口中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


(二)以祈祷方式念诵百字明。

1、最重要的是心。

祈祷念诵时,可以双手合掌,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内心里的祈祷,祈祷上师金刚萨埵作加持,清净自己相续中的一切罪业。

2、忏悔是否得力与四外前行有密切关系。

(1)寿命无常:有了无常观,忏悔也就有了动力。

(2)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一失人身,罪业一定会跟随着去往后世,那时就只有痛苦,而且是永无出期地感受无量痛苦。因为忆念了这些修法,人就会精进起来,尽量地忏悔罪业。


(三)观想降下甘露。

1、如何观想:

(1)观想疾病、业障、魔障等排出体外:观想好咒字以后,现在再观想:从所有的咒字中,犹如寒冰被火融化形成水滴一样,源源不断地降下智悲甘露,通过身体从佛父佛母双运的密处流出,由经自他一切众生的头顶流入,使体内的所有疾病变成脓血,所有魔障变成蜘蛛、青蛙、鱼、蛇、蝌蚪、虱子等小含生的形象,所有罪障变成烟汁、炭汁、灰、烟、云、气的形态,这一切的一切,犹如飞泻的洪水冲走尘土一般,全部被甘露流毫无阻碍地冲走,从足底、肛门、所有毛孔的部位,黑乎乎地排出体外。

(2)观想冤亲债主:再观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开,无始以来的所有男女冤家债主,围绕着死主阎罗王,它们全都是张着口、伸着手、张着爪来盛接,上面的脓血等,全部冲到它们的口、手、爪中。

(3)观想偿清宿债:最后,观想居于地下的死主阎王等,所有冤家债主全部心满意足,至此已经化解了宿怨,偿清了业债、清净了罪障。这时,阎罗王等也都闭上了它们的口、手、爪,裂开的大地又恢复到原状。

2、观想不离开念诵: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

(1)如果能一次性地明观一切所缘境,那就这样观想。

(2)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时而专心致志观想金刚萨埵的身体、颜面、手臂以及金刚铃杵等来念诵;时而全神贯注地观想主尊的璎珞、飘带等服饰来念诵;时而观想甘露流洗涤魔障、罪障而专心念诵;时而以悔前戒后的心理来念诵。

3、乔美仁波切的窍决修法。

先在自己的头顶上观想金刚萨埵,然后,从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住于每一个众生的头顶上,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着的,所有众生的顶上都安住一尊金刚萨埵。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每一尊金刚萨埵降下甘露,消除了自他一切众生的业障。再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最后,所有众生都于片刻中安住空性。


一、所依对治力的要点。


(一)依止力。

1、外依止力:

观想金刚萨埵。

2、内依止力:

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以及对三宝的信心。


(二)明观金刚萨埵。

1、观想金刚萨埵。

(1)身色洁白:

在法界的缘起中,世间中显现的种种颜色都有特定的因缘。密宗中很多事业也相应于世间的颜色或物质本身的作用,安置相应法界的修行。在密宗的四种事业息增怀诛中,白色表示息业,息灭罪业、清净障碍。

(2)位置:

头顶上方一箭处。一箭,即一尺许,约33.3厘米。

(3)本体:

三世诸佛的总集、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

(4)形象:

遍知一切的报身金刚萨埵主尊。

(5)法器:

五股金刚杵。五股代表佛的五种智慧,金刚杵表示明空无二,明是智慧,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

金刚铃。表示现空,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

2、为什么不直接观上师的形象?

(1)凡夫的疑心。

凡夫的疑心使我们很难做到真的视师如佛。

(2)缺乏观察的智慧。

上师是否是佛也需要观察。若视上师为平常人,会觉得上师是否可以了知、清净我的罪业。

(3)隐藏的习气。

平时我们习惯于在上师面前极力表现,不会行为不端,如果上师真的都知道又会觉得尴尬,可能会想有所隐藏。这也让我们培养对上师强烈的虔敬心或视上师为佛,变得更加困难。

(4)仪轨的加持。

有些修法中说,如果对上师信心够大,形象也可以直接观作金刚上师。但此处按照仪轨,需观形象是报身的金刚萨埵主尊。

3、观想不清?

所观本尊的特点要专门地观出来,可以让我们相续当中对金刚萨埵生起信心,更加有助于我们猛烈地祈祷。观想不清则应努力串习和具足虔诚与信心。

(1)精进观修。

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罪业无数又深重,即使刚开始观想不清楚,也必须以勇猛之心,依靠正确的方法、仪轨精进修持。开始可以看佛像,或细节或整体,直到观想清晰。

(2)具虔诚心。

对于实在观想有困难,只能观观模糊、抽象的概略形相者,如果对上师、法道与咒语的效力具有真正的虔敬心且深信不疑,也可获得一切共通与殊胜的心灵成就。

(3)具信心。

以信心观想真正的金刚萨埵就在头顶上,本尊与咒语之无二无别,如果有真实的信心,也可以清净罪业,比观得清楚却没信心要强。


(三)显而无自性。

1、从显现角度,应观清楚。

观想时清楚分明,甚至双目的黑白颜色。

2、从空性角度,毫无实质。

显而无自性,不是实质血肉之躯,是智慧本体。对金刚萨埵的本性不能执为实有,因为所有的执实都是凡夫的分别念。

犹如水月,水中找不到真实的月亮,却清楚地显现;犹如镜影,镜中清楚显现容貌,却非实有;犹如彩虹,显现绚烂,没有本体;犹如无垢水晶宝瓶,显现形象,无自性。

3、是智慧身,非实质物体。

应该是立体的、透明的。

4、是智慧本体,非无情物。

应观想为真正的金刚萨埵。


二、厌患对治力的要点。


(一)所净之罪业。

1、时间方面:

无始以来迄今为止所造所有的罪业,能忆起不能忆起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在金刚萨埵面前忏悔。

对能回忆的罪,要回忆是在哪年、哪月、哪天自己作的、教他作的,或者见他人作自己随喜过,逐条回忆。对身口意所作的任何恶业都不覆藏,在惭愧、后悔、恐怖的心态中发露忏悔。

2、动机方面:

忏悔以贪嗔痴所作的一切罪业。

3、依造业方面:

忏悔以身口意所作的一切不善业。

4、依自性方面:

自性罪的十不善和无间罪等,与佛制罪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持明密乘戒相违的一切罪业。

5、依对境方面:

忏悔缘轮回或涅槃所造的罪业,比如毁谤常乐我净的涅槃功德等。

6、依作用方面:

忏悔导致今生短命多病、贫穷、多怨、受到怨敌威胁、多魔障的罪障,也忏悔导致后世堕入恶趣,成为诸如此类之因的一切堕罪。


(二)所忏悔之罪业。

1、五无间罪。

(1)五种罪业: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2)可能会造的:

后三种现在不容易犯。现在佛的色身不住世,不可能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只在佛住世时会出现;阿罗汉在佛教果期比较多,现在已经非常少了。现在能造的无间罪就是杀害父母,世间对自己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杀害他们的过失也极其严重。

(3)近五无间罪:

近五无间罪也是比较重的罪业,是分支的或者相似的五无间罪。

如:曾对父母生起种种恶念:诅咒、杀念、吵架、打骂等等,是相似的容易造的部分。

(4)过去世的也要忏悔:

按《大乘经庄严论》注释讲:如果是大乘种姓造了五无间罪,因种姓故,不会立即成熟。如果延迟成熟,相续中还是可能有五无间罪的,也要忏悔。即使过去造完了也已经成熟完了,因为种子还在,没有彻底清净的,也要发露忏悔。

2、四重罪。

(1)居智者之首位。

智者指出家人、上师、长者老师等具有很多功德的人。我们在不同场合应把握自己身份的分寸,做相符之事。

如:应比高智者坐得低;特殊位置、主位等是尊贵或有德者才能坐,自己不具备相应功德,贸然坐上去可能会有过失。

(2)享用密咒师的财产。

以烦恼心享受密咒修行人的财产,如果自己不具备功德可能消受不起。

(3)居比丘顶礼之前。

A、站在其前面:

比丘等于自己的殊胜对境在顶礼时,自己以烦恼心故意站在他面前,显现上好像成为被他顶礼的对境。自己不具备足够的功德,也消受不起。最好是不管谁顶礼,都不要站在别人前面成为他顶礼的对境。

B、从前面走过:

如果只是正常经过,没有故意等发心,且无法避免,比如自己在绕坛城,有人对坛城顶礼,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是极为殊胜的对境,比如上师等在顶礼,除非特别开许,不要从前面穿过。

(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享用修行人的食物。这里并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但如果某个修行人心里决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这个月里修行”,假设享用了他那寥寥无几的食品中的一点儿,那么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饮食就不足了。

3、八种邪罪。

八邪罪:如云:“诋毁白法赞黑法,减低行善之资粮,扰乱信士之内心,舍弃上师尊道友,脱离坛城对治八。”

(1)诽谤白法:

认为善法善业没有功德,说做这些没有用,诽谤善法白法。

(2)赞叹黑法:

认为造恶业好,赞叹恶业黑法。

(3)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

如:对别人的闻思修制造违缘,令其中断。或者别人在放生,制造违缘让放生不圆满。

(4)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

对于修善法的人故意扰乱、影响他的心,让他的心波动,不高兴等。

(5)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

进入密乘后,做如:争吵、扰乱上师心、背弃上师等等罪业。

(6)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脱离道友、舍弃坛城。

已经进入密乘的修行者,舍弃自己的本尊,舍弃道友、坛城。

4、其他罪业。

(1)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

如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或比丘等戒律,受戒后有违犯,无论根本还是支分,都要发露忏悔。

(2)内菩萨乘的学处:

菩萨乘学处,主要是严禁恶行戒,有18种根本戒和4种根本戒,还有分支戒律。摄善法戒:该做的不做;饶益有情戒:该饶益的不饶益。如有违犯,应发露忏悔。

(3)持明密乘三昧耶戒:

得灌顶后就获得了密乘戒,必须要守护14条密宗根本戒律。如果得了之后不知道或者违犯了,会有很大的过失,应发露忏悔。

(4)背弃世间的盟誓:

违背了在世间当中所发誓言、承诺等等,或诅咒,如:我绝对没做,否则如何如何……

(5)说妄语:

在世间当中有些妄语,是属于自性罪方面的妄语。

(6)无惭无愧:

世间中人品不好,做人的各种缺陷,罪业和过失。


三、念修百字明。


(一)现行对治力。

通过仪轨,具足几个对治力,进行忏悔。念修百字明属于现行对治力。


(二)观想。

1、应观想细致。

在观心间如毛发写成的吽字时,初修者觉得太小观不清楚,不方便。但观想细致化可以让我们精神集中,特别专注,心不容易散乱。散乱之后念咒时心可能就跑了,所以应细致观想。

2、应观具体形象。

观想时要具体化、形象化,如“咒字中不断地降下智悲甘露”。

(1)相应根基:

很多人修法时,观想越形象细致,越容易相应。尤其是刚修的人,喜欢有形象有表示的心里才踏实。觉得带有具有金刚萨埵愿力、智慧、慈悲,净罪能力的甘露流下来,就可以像洗衣服一样把罪业冲走,身体里就干净了。

(2)相应实相:

这里甘露即是金刚萨埵的本身,代表实相。我们的罪障本来就是虚幻的,是无明、我执、颠倒所形成的幻相,所以甘露流进来后罪业无法抵挡。这样观想是在相应实相。


3、观金刚萨埵佛父佛母。

观想佛父佛母,好像是有两个,但这是无二双运,一体一味的。佛母表示我们内心中的空性,佛父表示大悲或方便。以此表示金刚萨埵是具有智慧和空性的本体。


4、冤亲债主都住在地下?还喜欢吃青蛙?

这里是观想、表法。不一定是所有冤亲债主都在地下等候,这里是为了表示我们还债了。

障碍我们修行的称为魔障,所有的魔障是我们自心当中的,显现成青蛙、蜘蛛等形象,不是一个真实的有情。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清净,罪障也是如此。

为了对治诸如“怎么给他们这种东西?他们喜欢吗?”等等分别念,有些仪轨中也说,这些东西到他们手中就变成他们喜欢的东西,种种食物,所欠的东西,钱、感情等。就是一种方便法,让我们在忏罪的时候,真正觉得能够清净了。


四、总结四种对治力。


(一)令金刚萨埵修法见效的关键因素:

1、对金刚萨埵可以凈化自己的能力所深具之信心。

2、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恶行之真诚忏悔。

3、永不重蹈那些恶行之坚定决心。

4、对修持之力的坚定信心。


(二)四对治力的本体。

外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悔心;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现行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正法产生希求心。


(三)如何令四对治力具足?

以皈依、发心具足依止力;以思惟过患和诚心发露具足破恶力;以立誓防护具足恢复力;以持念密咒具足对治力;以回向使忏悔功德增长无尽。


(四)忏悔了又犯?

作为凡夫,虽然我们发誓要痛改前非,决不再造,想彻底不造罪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时在有意无意当中,造作了种种恶业,就要随时忏悔。如果是发现自己造罪,要立即断除,以四对治力,一次性至少念诵108遍百字明以行忏悔,这样就基本上能清净当下所造的罪业。


五、厌患对治力——具体诸罪(请参见《净障修法文》)。


1、应忏罪业(详情请参见《净障修法文》或115课隐藏窍决)。

2、立誓防护。

今后对于上师、三宝、菩萨、父母等具大力田,宁舍生命也不侵损、傲慢、轻毁、忿恚、厌背。并发愿恭敬上师、菩萨、道友,对父母尽孝。


一、不只是圣尊,一切万法本质都是“显而无自性”。


(一)原文出处:

总之,要观圣尊是“显而无自性”的。虽然显现上了了分明,但本体上却毫无实质,犹如水月、镜中影像、空中的彩虹、无垢水晶宝瓶对有空性基础的人来讲,这样观想应该不难。


(二)何为“显而无自性”?

1、佛之显现:

我们心中所观具足相好庄严之灿然佛像,实乃因自心之一种串习力而现前。如是之佛身无所从来,亦无所而去,若善加观察即可明了,此种身相实无所有,内外均了不可得,完全是依赖于心,并通过长久修持等缘起力而显现。

2、佛之显现的本体无实有:

若对佛的显现之来源——心善加观察,即能发现里里外外均无心藏身之处,它原本就远离一切所依。既如此,无本之心所显现之形象又何能实有?因此,此等显现无有丝毫本性存在。

3、万法本质如佛一样。

(1)显现:

正如如来显现一样,一切蕴、界、处所摄现有诸法,全都依凭种种因缘聚合而如幻显现,并被众生感知。

(2)无实:

此等诸法唯依赖各自因缘汇聚而能显现,若详加观察,任何一法都无微尘许自性可得,恰似如梦如幻之显现一样,诸法实无来去、无生灭。

4、教证:

《智显庄严经》中云:“恒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似如来,执相凡夫愚痴众,世间无法反执实。”


(三)建其理。

1、胜义中万法无自性。

(1)释义:

A、胜义:胜义就是真相,圣者所见到的真谛、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叫做真实的所知。

B、万法:自宗和他宗所说的一切万法。

C、有自性:任何一法的本体于实相中存在。

D、无自性:实相中不存在的意思。

E、万法无自性: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2)立根本因。

A、真实立根本因: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B、解释偈颂:

在真实义当中,自宗和他宗所说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远离一和多的缘故,如同影像一般。

C、分析推理方式:

对于小乘《俱舍论》所承认的蕴、界、处等一切有为无为的实有法,大乘唯识宗承许的心识实有以及他宗所承认的主物、自在天等,全部作为此处的有法进行抉择。这样的有法如果存在,必然是一体或者多体,然而,是“一”的话就不是“多”,是“多”的话就不是“一”,此二者互绝相违。

无论一体还是多体都同样经不起观察,此等一切法,真正在胜义中根本不存在,唯一在世俗中有一种假相存在。

2、世俗中万法仅是显现而已。

(1)认清显现许实空之世俗。

A、宣说世俗法性。

这些法只是如同虚幻的马象一样,在未经观察时似喜而存在,这就是唯一世俗的法相。

B、法性不会因不同承许而改变。

 a、任何一个有实法的法性即是指它本身,并不会因为他人的承许而有丝毫改变。

(a)比如幻化师幻变出来的大象、骏马等,实相上如果不是假的,无论怎么说它是假的都无有用处,同理,现在的柱子、瓶子等也是如此。

(b)如果某一法不是无常,即使多少个人说它是无常也毫无作用,因为一切万法的法性谁也无法改变。

 b、佛经中说:佛陀出世也好未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法性本来如是安住。所以,并不是说:佛陀出世的时候说诸法空性,诸法空性就是存在的;诸佛没有出世的时候,诸法空性就是不存在的。并不是这样的。

(2)如何显现?

A、未察一似喜:

 a、胜义中观察时,即使微尘许的法也得不到,但在世俗中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时,唯一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欢喜,认为各种现象都是存在的。

 b、现在世俗中的一切显现法,如果真正去观察,全部如同水泡一样马上就会破灭。所以《中观二谛论》中也说:所谓的世俗最好不要观察,只要一观察,任何法都是得不到的。

B、生灭之有法。

有生有灭、因缘聚合的有法,是世俗谛的第二个法相。

C、一切具功用。

名言中火有火的热性、水有水的湿性等,每个法都具有它自己的功用,并非如石女儿、兔角一样,这就是世俗谛的第三个法相。


(四)摄义。

1、佛、万法、我均无自性。

佛之身相在心间显现时,根本无有本体可言,我们应了知万法均无有本体,我也无自性,所谓我之自性实乃如来自性,也即如来自性是一切诸法自性。

2、无自性也是戏论。

(1)真实胜义:

一切万法的本体,在胜义中,暂时来讲是远离实有的空性,究竟来说远离一切戏论,是超离我们的语言、思维,是无法言说的圣者各别自证的境界。

(2)无可否认:

无论人们在心上如何承许,比如诸法空性,有些唯物论者不承认,虽然不承认,也不会改变万法空性的实相。

3、世俗中因果不虚。

万法虽空,但在世俗当中,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的事实任何人以自己的分别念和遍计心也无法改变。

4、认清且行持。

(1)诸法源于分别念:

诸法本性乃根源于自己之分别念,在分别念操纵下才产生所谓痛苦、快乐等感受。究竟实相中,死亡、痛苦等法丝毫许亦不存在,显现仅是如梦如幻,我们理应如是思维。

(2)遵循因果:

虽然万法本来就为无实空性,痛苦死亡等诸法本体即不成立,但如梦如幻之显现则并非断灭,如幻之善恶在尚未证悟空性之前必定感受果报。今生乃至成佛前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16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