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116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丙三、念修金刚萨埵。丁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丁四、念修百字明。
一
正文脉络
一、关于法本翻译的问题。
(一)上师翻译的原则:
1、要么干脆不译,要译,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在别人的译本上修改,然后当成自己的作品。
2、都是用自己的理解来译的。只不过,偶尔碰上某句话、某个教证不好译的时候,我也会翻翻别人的译本,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怎么翻译的。
3、上师翻译的,都是从上师们那里得过的法;而且翻译时,也很少着力于华丽辞藻,只是以自己的一种风格,将圣者们的语言原原本本译出来而已。
(二)胜劣翻译之差别。
1、教说:
🔸荣索班智达说:“以前,在印度佛教完整未衰落之时,前辈的译师们,是凭自己的智慧,将诸佛菩萨的金刚语作清净抉择以后,原原本本翻译下来的;但现在的个别译师,却是在前辈大德的译文上,作种种转变之后,自我赞叹,说自己译得最好、最可靠,但实际并非真实之义。而现在,我们这些遵照佛语来翻译的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2、理说:
🔸二者有六点差别:施主的差别,翻译地点的差别,译师的差别,大班智达的差别,供养的差别,法的差别。
二
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一)如理忏悔则必定能忏悔清净。
1、教说: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2、例说:
🔸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提违想要灭罪,一婆罗门告诉其可以通过布施、焚烧自己来清净罪业,提违准备如是而行时,辩才比丘为其和五百眷属讲解忏罪之理“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又教她们行持十善。从此之后,提违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二)金刚萨埵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
1、明观金刚萨埵。
(1)时间:
🔸在忆念四种对治力之后,进入真正念修金刚萨埵的阶段。
(2)安坐:
🔸庸俗而住:不将自身观作本尊。
(3)观月轮:
🔸在头顶上方一箭(即一尺许)左右的虚空中,观想一朵千瓣白莲花,它的上面有一轮圆月。
🔸“圆”是指,明月的所有部分完整无缺,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毫无弯弯曲曲,而是圆溜溜的。
(4)观种子字:
🔸再观想月轮上有一个光闪闪的白色“吽”字。
(5)观金刚萨埵:
🔸一瞬间,“吽”字就变成了本体为三世诸佛的总集、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报身的本师金刚萨埵主尊,他的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上一般,一面二臂,右手在胸前握持表示明空无二的五股金刚杵,左手依于腰际部位握着代表现空无二的金刚铃,双足金刚跏趺坐,身上以十三种报身服饰庄严。
A、十三种报身服饰,也就是绫罗五衣与珍宝八饰。
a、绫罗五衣:冕旒、肩披、飘带、腰带、裙子。
b、珍宝八饰:头饰、耳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项链、臂钏(左右二者算为一个)、璎珞、手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指环(所有的指环算为一个)、足镯(左右二者算为一个)。
(6)双身与单身的问题。
A、何人观双身像?
a、密宗根基的话,对本尊有无比信心的修行人,可以直接观双身像。
b、金刚萨埵与白慢佛母无二双运,身体现而无自性,现空犹如水月或镜中现影像一般了了分明。
B、何人观单身像?
🔸对密宗空乐无二的智慧没有信心,甚至将佛父佛母视作世间男女,观修时,心里也始终有种不清净的欲望或意念,那就最好修单身的金刚萨埵,不一定非要观双身像。
(7)面向:
🔸自己头顶上圣尊的面向,与自己的面向是相同的。
2、观想要点:显而无自性。
(1)略说:
A、不是观想成扁平的,应该是立体的。
B、不是像土像、金像那样,有实质的物体自性。
(2)详说:
A、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应将主尊佛父佛母,包括双目黑白的颜色在内,都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
B、从空性的侧面来说,又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就像空中显现的彩虹,或者无垢水晶宝瓶一样。
(三)厌患对治力。
1、祈祷:
(1)发出声音的祈祷或在内心忆念。
(2)自己诚心忆念:与大恩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怙主金刚萨埵,您以大慈大悲垂念我与一切众生,我自己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内菩萨乘的学处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弃世间的盟誓、说妄语、无惭无愧等等凡是能直接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在上师金刚萨埵面前,满怀惭愧、畏惧、追悔之情以至于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发露忏悔,此外自己想不起来的,在无始流转轮回的生生世世中肯定也积累了许多罪业,这一切罪业在此不覆不藏一并发露忏悔,请求宽恕,但愿这所有罪障就在此时此地急快荡然无存全部清净,以上观想是厌患对治力。
2、所忏罪业。
(1)十不善业。
(2)五无间罪:
🔸真正的不一定有,但相似的可能会有。比如,侮辱父母、对圣者不恭敬等,这些都是。
(3)四重罪:
A、居智者之首位。
B、享用密咒师的财产。
C、居比丘顶礼之前。
D、享用修行人的食物。
(4)八种邪罪:
A、诽谤白法。
B、赞叹黑法。
C、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
D、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
E、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
F、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
G、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
H、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
(5)别解脱戒。
(6)菩萨戒。
(7)共同密乘和不共密乘的三昧耶戒。
(8)背弃世间盟誓。
(9)无惭无愧等做人方面的各种缺陷。
3、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1)心:发自内心地忏悔。
(2)行:一边念百字明,一个一个地发露忏悔。
A、如此之功德:
a、《涅槃经》云:“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b、《大方等大集经》云:“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B、每日念诵之功德:
🔸《庄严藏续》中说:若依靠上师金刚萨埵,每天念21遍百字明,即可加持堕罪,令堕罪不增长;若能念诵十万遍,那即使是破誓言等罪业,也都能清净,而究竟也必定成就清净的本性。
(四)返回对治力。
1、如何作意?
🔸发露以后,心里默想:“我以往因为不懂取舍因果、烦恼深重、业障现前,在学佛前、学佛后,皈依前、皈依后,在家、出家,造下了无数罪业。如今,依靠大恩上师的慈悲,我已懂得利害,所以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也决不再造那种罪业了。”
2、念诵宁提派前行仪轨。
(1)藏文:
(2)汉文:
二
念修百字明
(一)观想咒轮。
1、观想月轮和种子字:
🔸于金刚萨埵佛父佛母无二无别的心间,观想一轮明月,大小就像压扁的芥子,月轮的上面有一个白色“吽”字,宛如毛发写成的一样。
2、观想百字明咒轮:
(1)百字明: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嗡班扎萨埵萨玛雅 嘛努巴拉雅 班扎萨埵底诺巴 底叉知桌美巴哇 苏埵卡约美巴哇 苏波卡约美巴哇 阿努日阿埵美巴哇 萨哇斯德玛美扎雅叉 萨哇嘎嘛色匝美 则当协央格热吽 哈哈哈哈吙 班嘎哇纳 萨哇达他嘎达 班扎嘛麦母杂 班扎巴哇 嘛哈萨玛雅萨埵啊
(2)咒轮观想要点:
🔸百字明好似竖立的兽角一般互不抵触,旋绕着“吽”字。之后自己的口中以祈祷的方式念诵百字明。
(二)以祈祷方式念诵百字明。
1、诵咒的几种方式:
(1)祈祷式、安住式、降伏式等,这里用的是祈祷式。
(2)祈祷念诵时,可以双手合掌,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内心里的祈祷,祈祷上师金刚萨埵作加持,清净自己相续中的一切罪业。
2、忏悔是否得力与四外前行有密切关系。
(1)寿命无常:有了无常观,忏悔也就有了动力。
(2)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一失人身,罪业一定会跟随着去往后世,那时就只有痛苦,而且是永无出期地感受无量痛苦。因为忆念了这些修法,人就会精进起来,尽量地忏悔罪业。
不要盲目乐观:带的业太多了,往生恐怕也很困难的。
(三)观想降下甘露。
1、如何观想?
(1)观想疾病、业障、魔障等排出体外:观想好咒字以后,现在再观想:从所有的咒字中,犹如寒冰被火融化形成水滴一样,源源不断地降下智悲甘露,通过身体从佛父佛母双运的密处流出,由经自他一切众生的头顶流入,使体内的所有疾病变成脓血,所有魔障变成蜘蛛、青蛙、鱼、蛇、蝌蚪、虱子等小含生的形象,所有罪障变成烟汁、炭汁、灰、烟、云、气的形态,这一切的一切,犹如飞泻的洪水冲走尘土一般,全部被甘露流毫无阻碍地冲走,从足底、肛门、所有毛孔的部位,黑乎乎地排出体外。
(2)观想冤亲债主:再观想,自己下方的大地裂开,无始以来的所有男女冤家债主,围绕着死主阎罗王,它们全都是张着口、伸着手、张着爪来盛接,上面的脓血等,全部冲到它们的口、手、爪中。
(3)观想偿清宿债:最后,观想居于地下的死主阎王等,所有冤家债主全部心满意足,至此已经化解了宿怨,偿清了业债、清净了罪障。这时,阎罗王等也都闭上了它们的口、手、爪,裂开的大地又恢复到原状。
2、观想不离开念诵:一边这样观想,一边念诵百字明。
(1)如果能一次性地明观一切所缘境,那就这样观想。
(2)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时而专心致志观想金刚萨埵的身体、颜面、手臂以及金刚铃杵等来念诵;时而全神贯注地观想主尊的璎珞、飘带等服饰来念诵;时而观想甘露流洗涤魔障、罪障而专心念诵;时而以悔前戒后的心理来念诵。
3、乔美仁波切的窍决修法。
🔸先在自己的头顶上观想金刚萨埵,然后,从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住于每一个众生的头顶上,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着的,所有众生的顶上都安住一尊金刚萨埵。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每一尊金刚萨埵降下甘露,消除了自他一切众生的业障。再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最后,所有众生都于片刻中安住空性。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
名词解释
原文
我自己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违犯外别解脱的律仪、内菩萨乘的学处以及持明密乘三昧耶戒,背弃世间的盟誓、说妄语、无惭无愧等,凡是能直接回忆起来的一切罪业。
十不善业:
谓属于身者三,属于口者四,属于意者三,共有十种不善业。
——《藏汉佛学词典》
五无间罪:
弒父、弒母、杀阿罗汉、破僧和合、恶心出佛身血。
——《藏汉佛学词典》
四重罪:
又名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别解脱:
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藏汉佛学词典》
持明:
(一)梵语dha^ran!i^。音译陀罗尼。真言之异名。大日经疏卷九称,持明者,梵云陀罗尼,即总持一切明门明行。
(二)谓受持传持真言陀罗尼。持即受持传持之义,明即真言之义。真言现于本尊之光明轮中,故称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无明,显现实智,故称明。
——《佛学大词典》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言戒。此戒能成就如来清净之智,三世诸佛由此证得菩提。故又称三世无障碍智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入坛行灌顶之前先受此戒,方得入坛。
——《佛学大词典》
原文
这样发露忏悔后,因为没有覆藏心,所以有些罪业直接就被清净了。
覆藏心:
已犯堕罪仍图掩饰隐讳之心。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
有人说:“带业往生不就可以了吗?”但是,到时如果带的业太多了,往生恐怕也很困难的。
带业往生:
修行念佛法门者,若因缘条件具足,于命终时即往生净土,其宿昔所造之恶业、不净业无法现行,此即本宗之带业往生。
——《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 编著
原文
这个观想非常重要!这样修持的时候,除了前世的定业以外,很多魔障甚至附体,都能消除。
定业:
一定受报的业。定业有善恶两种,善的定业,定受乐果,恶的定业,定受苦报。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教 证 和 教 言
1、荣索班智达说:“以前,在印度佛教完整未衰落之时,前辈的译师们,是凭自己的智慧,将诸佛菩萨的金刚语作清净抉择以后,原原本本翻译下来的;但现在的个别译师,却是在前辈大德的译文上,作种种转变之后,自我赞叹,说自己译得最好、最可靠,但实际并非真实之义。而现在,我们这些遵照佛语来翻译的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2、《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
3、《涅槃经》云:“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
4、《庄严藏续》云:“妙观白莲月垫上,上师金刚萨埵尊,依百字明之仪轨,倘若念诵二十一,即将加持堕罪等,使其不复得增长,诸成就者所宣说,故当恒时而修持,倘若已诵十万遍,必成清净之本性。”
5、《大方等大集经》云:“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
公 案
1、提违舍弃自焚修十善。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过一则提违的故事:提违的丈夫死后,她在家守寡,虽然家境富有,但却没有孩子,也没有父母,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有一次,她问常来的婆罗门说:“我应当如何修福,才能灭除罪业呢?”
婆罗门说:“灭罪有两种方法,若是轻罪,则要供养一百婆罗门饮食,布施乳牛等等;若是重罪,则要用家中的一切财富,布施五百大婆罗门,之后还要在恒河边上堆积木柴,焚烧自己的身体,这样便可灭尽一切罪业。”
提违自知业力深重,决定自焚。于是让仆人到山里砍了十车木柴,做好了准备。
当时有一位比丘,叫辩才。听说此事以后,他心生怜悯,于是来到提违家中,问她道:“请问施主,你置办这么多木柴要做什么呢?”
提违说:“我要自焚,以灭重罪。”
比丘说:“你的罪业只会跟随神识,与身体是分开的,烧掉身体,如何能灭掉它们呢?而且,在你感受焚烧的痛苦时,会更加烦恼,更加造罪,这样死去以后,后世将更加痛苦,这是受报的规律。所以,假使用火烧坏百千万的身体,还是无法灭尽你的罪业相续。就像无间地狱的众生,一日之中八万生死,一劫以后罪业才消尽,那你现在烧身一次,就想灭罪,哪有这个道理呢?”
提违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舍弃了自焚的想法。
接着,辩才又为她及她的五百眷属,讲述了悔过灭罪之法:“起罪之由,出身口意……是为十恶,受恶果报。今当一心丹诚忏悔:若于过去,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当自立誓,从今已往,不敢复犯……”说了灭罪法以后,又教她们行持十善。提违听了,欢喜踊跃,用百味饮食供养辩才比丘,并想终身奉事。
但辩才说:“你已舍弃邪法,入于正道,以净修十善而成为正法之子,但若再能以十善教化天下,则是报答师徒重恩了。既然你已得度,我也就不必住在这儿了,现在我要去各方云游,度化其他的众生。”
提违知道留不住师父,就想供养些珍宝之物,但师父一概不接受。无奈之下,她在无尽的感激当中,涕泪交流,叩头辞谢,送走了师父。从此之后,她和五百眷属到处宣讲十善法,度化了无量众生。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一百一十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