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31 l 音频 提纲
普贤上师言教·业因果
第三十一讲提纲
二、修心取舍之道 分三:(一) 略说;(二) 广说;(三) 效果
(一) 略说 分二:1.真理;2.修行。
1.真理
如是,善恶业性的造就者唯一是心,纵然未外出于身语二门,仅心的善恶分别,亦有发生众多大果报。
由此真理,恒时绵密观察内心,若有善心,修习欢喜,令善增长;若有恶心,立即悔罪,心作是念:“我真卑鄙,听闻了那么多法,还仍然起这样的分别,真可耻!从今以后,要努力令心中不起这样的分别。”如是而思惟。
真理 | 修行 |
善恶业性唯心造 | 观察内心 |
善恶分别也有大果 | 心念萌动即作取舍 |
(一) 观察内心
“恒时绵密观察内心”
观察内心:善恶由心决定,非外在形相故。
恒时绵密:颠倒习性重,恒时须谨慎故。
(二) 心念萌动即作取舍
观心时作两种处理:
1.对善心作滋长
2.对恶心作消除
“若有恶心,立即悔罪,心作是念:“我真卑鄙,听闻了那么多法,还仍然起这样的分别,真可耻!从今以后,要努力令心中不起这样的分别。”如是而思惟。”
承认是罪,内心追悔。
“闻法众多还起恶念,我真卑鄙,太可耻了!”
“往后努力不起恶念!”
《杂宝藏经》五里铜盆公案。
1.作善法时的取舍之道 分二:(1) 修行;(2) 公案
(1) 修行
(一) 观察等起
“每当作一个善法时,首先善自观察自己的等起”
(2) 处理:好好完成此善
(2) 处理:胜解此等起不善→发大努力纠正→转成菩提心等起来作
据说,从前有许多施主来见格西奔公甲。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养等,做得非常好。他观察自己的等起,发现自己是在众施主前作形相法,使得等起不清净,因此,他在三宝所依前的诸多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说道:“比丘!住在真诚无伪中吧!”帕当巴得知此事后,说道:“藏地的供品中,奔公甲这把灰好!”
施主到来前,在三宝所依前陈设庄严供品。
观察后发现等起是虚伪心、求名心。
撒一把灰,毁掉庄严供品,否定虚伪心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