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精髓》阅读参考
1.愿文殊胜
①普贤十大愿王的精华是《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精髓就是《愿海精髓》。《愿海精髓》也被称为小极乐愿文,它由法王如意宝所造。我们学习法王所造的论典或者所开取的殊胜伏藏,能够跟法王结下一个非常好的法缘,可以借用法王如意宝的殊胜愿力——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皆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②普贤刹之杲日的两种解释:
A.“普贤刹”不是指普贤菩萨的刹土,“普”指一切贤妙,“刹”指西方极乐世界等非常贤妙的刹土,特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文像引路的光明一样,可以照亮我们趋入极乐世界的路,所以叫做“杲日”。
B.“普贤”指普贤菩萨具有无量大愿,依靠这些大愿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刹”指普贤刹,它们如同黑暗当中的光明、阳光一样;用“杲日”来形容,意即借用普贤菩萨的无量大愿可以让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中,这就如同在黑暗当中点了光明一般。
③文殊菩萨是三世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观音菩萨是三世诸佛大悲的总集,大势至菩萨是三世诸佛威力的总集,三怙主菩萨代表的是佛陀智悲力三者圆满的含义。有一些经教当中讲到,文殊菩萨早就已经示现成佛,只不过显现如同16岁青春童子相在世间当中再再度众,很多现前正等觉如来果位的佛尊当初都是文殊菩萨劝请发心而成就佛果。生生世世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并且具足普贤菩萨的无量大愿,这两点对于大乘行者来讲不可缺少。如是的因缘必定能成就如是的果,所以我们要经常去发愿、祈祷,如果临命终时能够忆念这种愿力的意义,并且心不散乱、不退失,那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在念诵《愿海精髓》的时候要按照这里面的愿力和意义去观想、去如是发愿,哪怕念诵一次的功德也会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
2.从身语意三方面赞叹佛陀
①佛陀最初发起无上菩提心,中间积累了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通过两种资粮成就了法身和色身。
②佛陀的语音不同于世间的任何一种声音,他的语音具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六十种梵音不一定只有六十种,更有无量无边的含义在里面。虽然佛陀在娑婆世界的显现上面是用梵语在讲法,但是不同众生听到的语音会变成自己能够听懂的语言;佛陀的语音和所讲的法义避免了一切过失,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众生生起不愿意听闻等不好的情绪,这是佛陀法音的一种功德力。
A.凡夫的语言并不具足佛语的功德,因为如果往昔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说的多,语言就会变得没有威力。有时候会发现世间上有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些人说出来的话很有道理,但别人就是不喜欢听;有一些人说出来的话平淡无奇,并没有特别精彩,但大家听了之后很容易接受,这实际上也跟语言的威力有关。
B.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语障比较清净,那念咒的力量、讲经说法对众生的利益作用就会显得不一样,所以平时也要经常忏悔自己语言方面的种种过失,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修行过程当中尽可能地去克制和改变自己平时会涉及到的一些语过失,这样自己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就会越来越轻。
C.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佛陀那样殊胜的功德,但是心里面应该用发愿来守持:愿我生生世世都具足佛陀的六十种梵音的能力。梵音深远令人乐闻,愿力成熟的时候一定可以起到很圆满的一种弘法利生的作用——任何众生听了我们的语言都不会生起厌恶心,讲出来的佛理对方都很容易接受。
③佛陀的智慧周遍圆满。
3.时时刻刻忆念三宝
①我们相续生起的乃至于一刹那的善心都跟上师三宝的加持分不开,所以我们平时要经常祈祷本师,祈祷具相的、自己所依止的根本上师,在具有圆满身语意功德的佛陀面前虔诚地赞叹并且祈祷佛陀赐予垂念。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忆念佛陀,那我们的智慧、悲心、威力就能逐渐生起,并且一定能够趋向解脱道。
②在走路的时候把三宝观在自己的右肩,作为转绕的对境;在安住的时候把三宝观在头顶,作为顶礼的对境;在吃饭的时候把三宝观在喉间,作为供养的对境;睡觉的时候把三宝观在心间,作为祈祷加持的对境;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好的事物、美丽的景象观想供养三宝,这就属于意幻供养;碰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一些悲惨可怜对境,也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愿他遣除一切痛苦……对三宝要有信心——只要自己祈祷、忆念,他永远在那里,如果我们经常去串习自己这一颗清净的信心,那必定会获得三世诸佛的加持,他们的功德和悉地也一定会现前的。
③佛教不是保险箱,大家不要觉得“学了佛之后就应该什么违缘都不遇”,这种想法比较偏向于贪求人天福报的意乐,容易丧失求解脱心、利众之行。佛陀没有承诺过“只要祈祷三宝就一定能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佛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就讲了四谛的本性,修行本来就是在苦乐参半的过程当中修,但是祈祷三宝的作用力确实不可思议,时时刻刻忆念三宝,对生活、修行都会起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4.随学佛陀
①忆念佛陀恩德。
佛陀做海尘婆罗门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过五百大愿。浊世刹土实在是太污浊了,众生刚强难化、烦恼粗重,当时有很多发菩提心的尊者们发愿希望能够住持清净刹土,但海尘婆罗门发愿要到五浊恶世当中度众,而且发愿要摄受女性,因为觉得女性尤为可怜。佛陀在娑婆世界成道转法轮,按照他当初的大愿,女性才得以有出家修行的机会。佛陀曾无数次布施自己的头目手足,唯一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这些方面确确实实体现出世尊不共的、广大的慈悲心,并且成佛后实现了利益众生的承诺——把三转法轮完整地留在了人间,让后学者能够依此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如果没有佛陀广大的慈悲心,我们在五浊恶世的环境当中根本没有机会能够值遇到佛法,连三宝名都听不到,没有办法源于佛法让自己增上一丝一毫的功德利益,也根本没有可能得到今生就可以超凡入圣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②我们作为佛法的受益者应该要把这份利益延续下去,同样也需要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来荷担如来家业,让更多的众生有出离轮回获得菩提的机会。我们修行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为了自己以后再不受苦,而是为了让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解脱。
③初发心菩萨最开始的时候心态不一定像坚固菩萨一样稳定,虽然我们愿意发菩提心,也有想利一切众生的愿望,但是我们心的堪忍能力比较反复,可能还比较脆弱。最初学佛就是觉得佛门中有解脱,能够帮自己解决身心两方面的痛苦,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不能光想自己,还要考虑让一切众生解脱。这个愿望很美好,但是实际考虑的时候可能会想:“如果我发了这样的愿,可能乃至娑婆世界未空之际,要一直在轮回当中度众,自己也一直没有办法去往安乐的地方。”一下就会觉得很辛苦,并对此产生一些怯懦,然后犹豫不定。
这种心态很正常,菩提心的发心方式有三种——国王式发心、舟子式发心和牧童式发心。牧童式发心是最伟大的,就像地藏王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发心一样:众生度尽我才成佛。但实际上发心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修行人相续逐渐成熟的过程。有些人说“净土法门应该属于国王式发心,发愿是即生往生,成为一地菩萨以上的身份再倒驾慈航,这属于三种发心当中最低的一种。”不能够这样讲。因为凡夫众生没有真正的能力解决问题,想度众确实就属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状况。菩提心肯定是要串习的,但是在即生当中发愿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非常有必要,而且这是一个能让我们快速实现自己度化众生的一个最好的方便。虽然牧童式发心实际上需要一地菩萨以上才能够真正去实现,道友们也不需要有特别大的顾虑,我们还是要随学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虽然暂时的心量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但是要借用这种方便不断地串习菩提心,让它更加的增上、更加的圆满、更加的稳固。
④我们有时候修行会一直处在很矛盾的状态:五欲方面涉及的多了,就发现自己会贪执,感觉自己好像又被五欲所束缚了;如果一心一意只想着修行,有的时候又会被善知识呵责一只脚迈到小乘道当中去了,又觉得变成了只求自己的解脱。在这两边摇摆不定其实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相续不稳固、修行不稳定,真正意义上一些比较强有力的串习力都还没有生起。当我们的菩提心越来越稳固,修行就会恒时处在顺缘当中,能够将自己所处的任何一个环境都转为菩提资粮。当修行人相续当中真的有利众心,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容易;如果一个修行人只想到自己,天天只惦记着自己世出世间各种各样好坏得失,可能反而会让自己的修行路变得越发曲折。就像法王如意宝说的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一样,披上利他的精进盔甲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自利不求而自自然圆满,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大家在利他的发心上面还是要努力地去串习。
⑤我们应该要尽快解脱,并且发愿贤劫的其他如来出世的过时候,自己都能值遇他们、依止他们,成为佛陀弘法利生的助伴,并且自己也有弘法利生的威力、最终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⑥【释疑】我发愿“愿凡是与我结缘的有缘众生愿都能往生”,但是现在我自己都还没有解决往生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加持让别人得到往生?
A.发愿很重要,愿力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缘起,这样的缘起也会成为自己最终获得往生的一个助缘,所以我们也要如是发愿:“愿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不管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我们不能够轻视他们、唾弃他们、鄙视他们,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得到阿弥陀佛的摩顶授记,未来能够成就圆满的智悲以及度化众生的能力。”
B.度众不要有畏惧心,大乘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度众是自利利他的行为,我们只要具有信心,按照金刚上师的教言如是去做,一定会给自他带来最殊胜的利益。
C.佛法兴盛,众生自然就会得到快乐,因为佛法兴盛代表着无量众生获得了法的利益,所以我们也要随学法王如意宝的大愿,恒时去发愿:愿佛法兴盛、愿众生得到安乐。这个愿的侧重点在法施上面,而不是其他的暂时利益。
赐予众生解脱是最关键的,但不代表我们可以不讲究任何方法,生硬地把五欲等一些平时能够给众生带来暂时安乐的机会全部卡掉。有些居士把握不好,对家人最基本的一些照顾、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安乐都不计较,还想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学习佛法,其实这是很难的。我们不要忘记菩萨四摄法的方便,先要做布施、说爱语,然后才有可能让别人跟着自己去行持一些我们希望他能做的善法等,这些都是善巧方便,大家不要偏堕。
⑦佛陀传下来的法都是解脱道,如果我们心里真的希望无垢圣教能够兴盛并且长久住世,就一定要包容所有教法。对自己主学的教派很有信心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其他各宗各派也应该要去支持,不要一味去贬低去打压,去给他们制造违缘。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