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04 * 阅读参考
1
精进修持净土法门以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好好修积经教所说的往生因缘,在法会中也能够精进念修净土法门要求的仪轨、经咒,最终却没能往生,这就等于是佛菩萨欺骗了我们。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佛菩萨具有谛实语的功德。往生的前提是要“精进修持”,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造作恶业,如果受持三昧耶戒的修行人随随便便地违背誓言,相续中的善根又怎么可能增长?我们要保证自己在即生当中断恶行善,好好守持清净戒律,好好闻思修行净土法门,这样在临命终时是很有可能往生的。
2
在家人也有讲经说法的义务与责任
①没有福德因缘的人不可能值遇净土法门,也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值遇净土法门不是无因无缘的果,而是跟自己前世培积的广大福德有很大的关系。了解这一点之后,心里应该生起一种无比的欢喜心。虽然我们现在转生在五浊恶世,但是值遇了净土法门,有依靠往生四因而获得清净业障、积累福德、即生成就的机会,所以又算是具有大福报的人,既然自己已经得到了这种福报,就更应该抓紧时间精进地、好好地去修行。
②并非只有出家人才能给他人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也并非只是出家人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在家人,以后有机会都应该去讲法。以《极乐愿文》为模板给其他在家人传讲时,如果不能从字面上逐句讲解,可以以概括的方式将四因归纳为科判而传讲,或者把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和发清净愿四因归纳为四堂课,以颂词为主,作一个引导,这样也可以。
③注疏里面引用的大量公案和教证全部都是尊者直接写出来的,尊者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但还是表现得非常谦卑,这一点很让人赞叹。如果教证的来源有出入,不用特别去纠结,可能在某一些词句上面有稍许的差别,但是在意义上面是不会有错谬的。另一方面,这部论典完全遵照华智仁波切师徒们的口传,它里面含摄的修法以及次第都有传承的加持,没有作者分别念的过失,所以大家应该要对这部论典生起信心。
3
结文
① 佛陀教法的花园本身就是极其美妙的,《极乐愿文》是一朵贤妙的莲花,让整个花园更加的美妙!这代表尊者给《极乐愿文》作的注疏是非常清净无染的,能够增上佛陀的教法,对利益众生、广弘佛法起到很好的作用。愿像我这般的凡夫以欢喜心来取受,并且用它来庄严整个佛教。
②平衡生活与修行。
修行需要有紧迫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意识,不要认为还有很长的修行时间,现在的环境变化很快,一切都充满未知,从这个角度来看,抓紧时间修行,精进地办道,确实是相当有必要的。作为在家居士,对工作生活不管不顾是不合理的,但是过度耽著轮回当中的一些没有意义的琐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需要自己去平衡。在家人对必须要去承担的一些义务、责任,不能随便地不管不顾,有一点闲余的时间,就尽可能用在念佛、修行、发心为众生培福、服劳大众方面,这是很有意义的。
③自力他力相结合才能往生。
大悲主尊恒时想接引我们,但也需要一些自力的条件——自己的福德因缘。佛陀没有任何障碍,而我们自身障碍有点多,所以自己平时要尽可能地、认真地去修行净土。
④耽恋轮回必定会障碍往生。
轮回与往生就像拔河一样,如果想往解脱那边走,轮回这边的力量就必须要减弱。如果对轮回的欲妙过于耽执,必定会障碍往生。我们对轮回的本性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一心一意希求往生极乐世界。
⑤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
第一、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不会退转,而且心里丝毫不希求轮回中有漏的安乐法;
第二、对善恶业果的取舍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不会随意地违背;
第三、对佛教的教言生起真实的定解,丝毫不怀疑。
平时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不悦意的事情、遇到违缘的时候,常常祈祷以阿弥陀佛为主的上师三宝诸尊,必定可以给我们减轻末法时期很多修行障碍,让我们在污浊的环境里还有机会修道解脱,这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⑥尊者以作注疏的方式报恩非常究竟。
因为一切众生皆做过我的母亲,所以我要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上师以前讲过,作为佛教徒,赡养父母、经常安慰父母是一个层面的报恩;最究竟的报恩是引领自己的父母学佛,种下解脱的种子,乃至获得解脱。尊者以作注疏的方式来偿还一切老母有情的这份恩德,借此也可以使得很多有缘众生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哪怕没有往生也能够增上福德,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得到解脱,这种报恩非常究竟。
⑦应打破耽著词句的障碍。
尊者说自己没有运用词藻和诗学去作注释,肯定会遭到一些耽著词句的“歌舞者”(借指一些学者比较注重词藻的押韵、用词的优美)的讥笑。我们在学习时可能也会出现这种耽著词句的障碍,觉得“这部法太简单了,里面的词很直白,也不太优美。”喇拉曲智仁波切智慧深邃,精通诗学,文笔也很优美,《中观宝鬘论》的注释是尊者所作,体现出中观方面的造诣,文辞也不像本论这样浅显易懂,而是另外一种语言风格。本论针对的是修学净土的一般老百姓,没有用一些特别押韵的词藻,或者很深邃的教证,着眼于让人容易理解,高僧大德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而是为了让众生能够获得利益。
⑧随学发愿,稳固发心。
文殊菩萨代表的是如地藏王菩萨一般的牧童式发心——众生未度尽,我誓不成佛。我们也要跟随着尊者随学文殊菩萨的愿力而发愿,福报不够或者修力不稳固时,我们的心态会摇摆不定,心力也比较脆弱,在发心的过程中虽然知道对众生有利益,但碰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违缘、麻烦时,就容易产生诸如“还是别做发心工作了,一个人好好念佛、修行”这种退失的念头,这就叫心有畏惧、心有厌倦、心不坚固。
初学者、凡夫修行人要经常发愿、回向,不知不觉自己的心态就会不再像以前那样漂动,通过愿力的摄持,就能够使发心慢慢地坚稳起来。
⑨善根回向增上世间吉祥。
如果世间太污浊,对自他都不利,对弘扬佛法也不利,所以我们要经常发愿: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安居乐业,不要有战争,不要有动荡。国土安,才可能有学佛、度化众生、弘扬佛法的环境,否则什么都谈不上。佛教徒不要因为这是有漏的、不究竟的,就不想把功德回向于增上世间吉祥,其实这也是直接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是很有必要的。
⑩断除嫉妒与傲慢,发愿成为他人利众的助缘。
我们也要如是发愿:愿所有的高僧大德身边都具有能够协助他成办事业的有能力和有财力的人,让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越来越广大,从而能够利益更多的众生。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修行人,但我们的这种祈愿能够间接地起到一种增上佛法兴盛的作用。佛法已经很衰败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几位高僧大德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出一把力。
如果能够这样发愿并经常思维分析,就可以起到断除嫉妒和傲慢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对高僧大德如是发愿,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去发愿,对平时经常相处的普通道友,不要互相争斗、嫉妒、排挤,不要给别人制造种种违缘,应成为彼此之间好的助缘。如果他们有饶益别人的因缘,我们也要应该这样发愿:希望他在做对众生有饶益之事时,旁边会有支撑他的助伴,能够给他提供很好的顺缘,让他利益众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如果能够在他人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增上顺缘,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如果打开心量,以这种愿力可以获得等同于自己度化了那么多人的功德。
4
感恩以上师为主的所有高僧大德
本论是由上师仁波切翻译的,使我们能够学到尊者相续中的智慧精华,我们一定要对上师有感恩心,如果没有上师将藏文翻译为汉文,我们只能抱着如意宝“望经兴叹”,一个字也看不懂,根本没办法了解它讲的是什么。
藏传、汉传的这些高僧大德以自己不可思议的福德力、愿力和威德力广弘佛法,跟佛陀在世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今天有缘分值遇净土法门,有机会可以仔仔细细地学习净土法门,对净土生信心,实地修行,乃至临命终时得到解脱……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确确实实特别需要感恩。大恩上师以他的大威德力广弘佛法,才让我们有这样的因缘学习净土法门,使我们未来的解脱有了希望,这是非常难得也是极为稀有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