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生命有多长?
我以前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学因明的僧人去某处求学,晚上因找不到落脚处,就想借宿在一个老太太家。老太太除了一个女儿,家里没有别人,她问:“你们是不是学因明的?学因明的人很麻烦,最好不要住在我家,不然的话,到时候会给我出难题。”他们听后连忙恳求:“我们虽是学因明的,但肯定不给您出任何难题!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找不到安身之地,请行行方便,让我们歇一晚。”老太太见他们说得诚恳,就勉强答应了。
吃过晚饭后,老太太在身上摸摸摸,摸到一只小虱子,就叫女儿说:“你赶快把它放在不死的地方(意即比较安全之处)。”一个僧人听到了,马上说:“老菩萨,如果有不死的地方,可不可以把我们两个也一起放在那儿?”老太太特别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学因明的,嘴巴就是这样,刚才不是说不给我挑毛病了吗?早知如此,就不让你俩住在我家!”
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死,这是谁都逃不脱的命运。对一般人来讲,通常也有这种认识,只不过死缘不定、何时会死这种念头,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人们普遍都没有。所以,我们懒惰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实就是无常观得不好。
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是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所以,有时候人们的行为值得观察。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任你再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最多是以怀疑心猜测“我不会死吧”,而无法举出确凿有力的依据,得出颠扑不破的因明推理:我现在决定不会死,因为什么什么之故。
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有时看到一些临死之人,感触还是比较大。前两天我去上罗科玛乡,有人请我给一个死者超度,我去的时候她还没断气,儿女亲眷都围在身边哭,她身体虽然不能动,但心里比较清楚,听到我在念经,稍微会合掌一下。她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死时什么都带不走,不愿意也没办法。不过她的离开方式还可以,因为前一两个月病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觉得没希望了,临死前就做了一些准备。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有这种福报,诚如《入行论》所云:“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死神突然就来了,自己根本来不及准备。所以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但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天真地以为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有了这种心态,修行肯定不成功。《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明日是否会死,谁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气、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要精进,否则,难道你跟死主阎王是亲戚吗?想通过搞关系就不用堕入恶趣,而直接前往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忆念“我会不会死”。比如你上厕所时,应该想“我会不会死在这里”;去提水时,要想“我会不会死在路上”;晚上睡觉时,也想“我明早会不会醒不过来”……生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修行人若对无常观得好,一旦自他身上出现无常,就能够坦然接受。我们经常也看得到,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自己接近死亡时会面带微笑,看见亲朋好友死时,也不会哭天抢地,因为他早就明白生命像风中灯烛一样,没有什么永恒性。但是没有学过佛的人,自己身上遇到无常或者看见亲人死亡,就特别特别难受,这与没修行过有很大关系。
、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今日开示提醒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6日(周日)晚19点30分
悉尼,墨尔本 - 22点30分
阿德莱德 - 22点
布里斯班 - 21点30分
索达吉堪布将传授静命论师所造《中观庄严论颂》的传承,并做主题为《中观二谛》的开示。希望佛友们珍惜闻法因缘,不畏艰难、坚定求法。
平台直播:
新浪show:491755,491338, 491337
YY:78569736,72383501
试用平台:
【电脑】
https://zblive.ml/pc.html
【手机】
https://zblive.ml/mobile.html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有人若在大庭广众揭露我的过失,一般世间人的习惯是,别人害我,我就永远耿耿于怀,说他的过失。可是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这种理念应该转变过来,倘若还是沿袭老观念不改,认为“这是我的仇人,那是我的亲人”,亲和怨分得非常清楚,这是不合理的。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