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2.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脉络梳理
内容提纲
前言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1. 家庭责任。
2. 工作责任。
3. 修行责任。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1. 佛法之概要。
2. 寺院之根本。
3. 传法之必要。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1. 人格贤善。
2. 具有智慧。
3. 利他心重。
四、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1. 信心
2. 悲心
3. 智慧
五、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1. 以弘法为主。
2. 以传基础法为主。
3. 以素食为主。
六、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1. 细心观察。
2. 恒心依止。
3. 开心得法。
七、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1. 无偏悲心。
2. 无私奉献。
3. 无畏精神。
前言
1.明理遣惑:佛教徒在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以遣除自己的谬误和疑惑。
2.机缘难得:很多人来学院开一次法会就回去了,之后各忙各的家庭、工作,融入茫茫红尘人海中。
3.正确依止:依止上师,是学习上师所讲的法,并不是执著他的身体、声音等。
4.善用方法:科技为弘法提供了种种便利,一定要利用起来,饶益更多的众生。依靠网络来学习,完全可以得到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1、家庭责任
(1)所断: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
(2)应取: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
(3)不能正确处理之过患:对家庭生起厌烦心,特别想出家,但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逃避的话,出了家以后,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的。
(4)应承担家庭责任之理:他们也是众生,而且与你因缘深厚。
2、工作责任
(1)所断:本来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后来对佛法的道理学着学着,生起一种暂时的出离心,就把工作也抛弃了。
(2)过患:最后生活拮据、走投无路,没人照顾,后悔莫及。
(3)应取:在工作的同时,若对领导、同事、下属,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弘法利生。即使他们暂时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话,也能让他们的心慢慢转向佛法。
3、修行责任
(1)修行佛法不能间断,是修行人最重要的责任。
(2)不能天天吃喝玩乐、挥霍人生,否则,解脱慧命便断送了。
小结:
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才是关键所在。若能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二、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1.佛法之概要: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
(1)教法:学习经律论三藏;
(2)证法:修持戒定慧三学。
2.寺院之根本: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
3.传法之必要:寺院若不提供学习、修行的机会,没有闻思修行,信众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许愿拜佛求加持,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懵懵懂懂地进来,迷迷糊糊地出去,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三、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
1.人格贤善
(1)心很善良、人很正直。
(2)戒律清净、品行稳重。
2.具有智慧
(1)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识分子,如果由一个非知识分子来管理,什么智慧都没有,那很多人会不服。
(2)如果住持或负责人智慧不是很高,只是权力掌握在手里,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扬佛法,也没办法实行。
3.利他心重
佛教团体中的负责人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体,则无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四、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1.信心
(1)如果没有信心,善法的功德苗芽不会产生。
(2)信心是入门的津梁。
(3)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看有没有信心。
2.悲心
(1)如果对别的生命毫不在乎,绝不是大乘的行为。
(2)没有悲心,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
3.智慧
(1)懂得佛理,谨守戒律。
(2)提高水平,杜绝迷信。
(3)互相包容,齐心弘法。
五、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1.以弘法为主
(1)作为上师,应尽量给弟子传法、皈依、灌顶、念传承。
(2)忙于建筑、化缘等的过患。
①寺院沦为景点,根本体现不出佛教的特色;
②弟子纷纷忙于形象上的佛法,根本没有触及佛法的本质。
2.以传基础法为主
(1)所断:上师直接传最高的法;弟子拼命高攀大法。
(2)以喻说明过患:就像一个摩天大楼,根本没有打地基,也没有一步一步地修,要么过一段时间就倒了,要么只能变成“烂尾工程”,停在那里修不上去。
(3)循序渐进:先在五六年中传基础法门,然后修加行,基础才比较稳。若能如此,听了密法之后,修行之路会特别顺利。
3.以素食为主
(1)以例说明吃肉令一些人不认同藏传佛教。
(2)以理破斥通过吃肉跟动物结缘的说法。
(3)以昔日藏地大德观点反对吃肉。
六、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1.细心观察
(1)依止前要了解上师的身份、智慧、人格、戒律等。
(2)转世活佛也需要慢慢学习,并不是所有功德一下子就具足了。
(3)以开车为喻说明以盲导盲的危险。
2.恒心依止
(1)要长期依止。
(2)用佛法依止:学习上师所传的法。
3.开心得法
(1)依止上师是要令自己的内心得到利益。
(2)真正的大成就者可以从佛法中得到无法言喻的欢喜。
(3)能否得到这些境界关键要靠自己。
七、应当怎样弘扬佛法?
1.无偏悲心
明确对境:如果真想弘扬大乘佛法,一切生命就是你要利益的对境。
2.无私奉献
(1)应取: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否则就成了一种自私自利。
(2)利益: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真正修成菩提心。
3.无畏精神
(1)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攻击、非议、误解,甚至出现无法预料的障碍。
(2)要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己利他的精神鼓足勇气。
本课重难点
1、居士兼顾好家庭、工作和修行责任的重要性
有些人出家的信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出了家以后,父母没人养,孩子也抛弃了,到头来又因为出家的发心不对,自己没有任何收获,这样对自他都不利。如此堕入两边都不可取。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才是关键所在。若能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2、真正了解佛陀的教义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这是任何一个寺院的职责。倘若没有这三样,即使你佛像修得再好、环境绿化得再美、道场布置得再庄严,也已经失去了灵魂。
当然,在菩萨面前许个愿,拜拜佛、烧烧香、磕磕头,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家人身体健康等等,也不是不行。毕竟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样求的话,你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此,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
包括居士们聚会的学佛小组、居士林、佛教中心,也不能天天在一起只是念经,而应当学习一下佛法的道理。
3、每个人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
大家不能得少为足,而应不断提高自己、乃至当地的佛教水平。这一点,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因为你们天天都在念“发心仪轨”,里面是怎么讲的:“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弘扬佛法的时候,不能偏于特定的国家、民族、地域、家庭,而要对所有的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全部一视同仁。任何一个生命若遭受痛苦,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的苦楚,这种发心叫做无偏大悲。
大乘佛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真正修成菩提心。否则,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染污的。
现在的佛教徒,为自己修解脱的人太多了,真正能勇敢站出来,万难无畏地弘法利生,将佛法如意宝传遍于整个世界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佛教的未来,确实很需要这样的人。尤其是一些在家居士,应该为了利益众生,尽量牺牲自我、奉献一切。
本课教证
1.佛陀说过:“吾为汝讲解脱法,解脱依赖于自己。”
我为你们讲解解脱法门,是否解脱依赖于你们自己。
假如自己不去修,纵然上师再好,也很难得到什么成就,就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一样。所以,若想获得真实的境界,一定要遵循上师的教诲,以自己的智慧和精进来修持。如同世间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首先强调了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比如看了一些上师传记,知道这个上师很了不起,弘法利生的事业特别广大、对众生的悲心特别强烈,马上对他起了信心,这就是欲乐信。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
3.发心仪轨云:“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往昔的一切如来为利益他众而发起想获得佛果的菩提心,循序渐进守护菩萨戒的所有学处,同样我也为利众生发菩提心,次第学修学处。(出自《入行论》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4.《大圆满前行》云:“即使是被无误认定为高僧前辈转世的那些活佛们,最初也需要从藏文的元音字母开始学习,换句话来说,包括文字读诵,他们都和普通人没有差别,同样需要学习。可以肯定地说,将前世所精通的文字读诵忘得干干净净、却没有遗忘生圆瑜伽的人,绝不会有。因此,我认为(那些小活佛)不要在刚刚能骑马就开始享用信财亡财,而要稍稍将精力放在修学发心、闭关修持上面,难道不是吗?”
自己本身不是能接受供养的人,而且,接受供养以后,通常又没有好好回向,综合各方面来看,自己就能认定,下一辈子肯定是很糟糕的。(《前行广释》第139课)
能否拜一个人为师,佛陀并没有让我们看他的前世是谁,而要看他今生的戒律、智慧、悲心等,是否达到了上师的资格。(出自本课)
名词解释
时轮金刚
……再往上走,就是密宗证悟空性的方法。在密宗修法当中,有很多显宗经典从未提及、显宗修行人前所未知的证悟空性的窍诀。普通的,就是《时轮金刚》……【《慧灯之光》之《三主要道论》详解慈诚罗珠堪布著】
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如此计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计算出的结果只相差一两分钟。【《慧灯之光》之《四依法》慈诚罗珠堪布著】
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却认为,外在山河大地等所有一切,都是人体气、脉、明点的投影。控制住人体结构,不需要观想、念咒,也能自如地改变外境,所以圆满次第的修行是以内在的身体作为对境。……气、脉、明点的修法很复杂,修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适合我们的,应该是无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就是大圆满,但修大圆满也需要自身修加行的前提,以及有修证的标准具德金刚上师的加持。【《慧灯之光》之《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慈诚罗珠堪布著】
活佛
如果是真正的活佛,即从法报化三身显现出来的本来化身,或者是处在中阴时,能将自己全部的显现转为道用,而去投生的这种人也称为活佛。但一般是以无明烦恼转生在三界轮回当中的有情,并非真正的活佛,这就叫做众生。【《窍诀宝藏海》法王晋美彭措传讲索达吉堪布口译】
堪布
原为西藏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三衣
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列绕朗巴
法王如意宝的前一世——名声威震西藏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于公元1856年(火龙年)的吉祥佳日,伴随着纷呈的种种瑞相,诞生在四川省新龙县境内。父亲耶瓦达吉智勇双全,颇具修证,母亲邬金卓玛是智慧空行母化身,温柔贤惠。
……大师从降生于世便时时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后来他就随学华智仁波切、竹庆堪布巴多等许多具相善知识学习佛法。由于具有超人的智慧,短期内便对所学的内容通达无碍。由于前世开取伏藏的夙愿,大师从那时起便开始云游四方利益有情,开启伏藏品深法。大师在卫藏、安多、康区为主的雪域各地依靠许多业手印掘取了不胜枚举的伏藏珍宝。【《法王晋美彭措传》索达吉堪布著】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