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33 | 尊贵的敦珠仁波切所给的忠告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上师的继承人:当实体上师不在时
在谈到细节之前,我必须先清楚地说明下列这一点:当我们说到“继承人”时,所谈的就是人类文化的现象,而非上师原则的修持。严格来说,在金刚乘中,上师永远不死,因此继承人的概念完全与此无关。
但是由于我们基本上都是二元分别的众生,与上师的关系都建立在实体的限制之下,因此,当上师远去之后,虔诚的弟子还是对他非常尊敬。虽然身体已经不在,我们还是不踩过他的鞋子。释迦牟尼佛圆寂了数千年了,我们还是尊崇他。
由于二元分别的思维之故,当上师圆寂后,弟子都很痛苦。大部分的佛教心灵传承都有指定继承人的传统,通常由大弟子或有成就者来担当,为弟子和僧团担起导师的责任。除了继承人或“摄政”之外,西藏还有转世“祖古”制度,这就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在此不要为了这个题目而迷失于密林之中。
由于本书的主题是有关上师的特质,因此必须提到转世,但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题目,需要自成一本书才够讨论。所以,我们不谈祖古系统的未来如何这一类的问题,以免失焦。这不是本书的重点。
无论继承人或转世祖古,很少有人能反映出与圆寂上师相同的举止、姿态或外型。我们所谈的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人。因此,即使是上师生前指定的继承者,弟子与他的关系一定有所不同,很难要求他们对另一个人具足相同的信心。
我承认,由于自己的迷惑,对于我的上师——包括顶果钦哲仁波切、第十六世大宝法王,以及尊贵的敦珠仁波切——我在他们的转世祖古身上,无法以相同的方式看到生前的他们。我所能做的,只是试图将十六世大宝法王的神韵投射在他的扬希(yangsi)身上。同样的,我可以将前任敦珠的优雅,或顶果钦哲仁波切广涵一切的功德,投射在钦哲扬希身上。
但是我无法感觉得到。对于前世敦珠,只要他咳个嗽,我都会发抖;现任敦珠扬希以最大的音量嘶喊,我的眼皮一下也不眨。以前,我进到十六世大宝法王的住所前,都会一丝不苟地检视我的衣着是否恰当;现在,我只假装在乎而已。小时候,我去见敦珠仁波切时,如果背包里有本漫画书,我都会感觉到他X光似的眼神;但现在,我带着比那更糟的东西在背包里走动,一点也不担心。
然而,如果上师清楚地指明某人继承,那么追随那位继承人就是他的最高命令,你必须遵守上师的指示。随着心灵之道的结构与支持逐渐弱化,要维系对继承人的虔敬心与净观,会愈来愈受到挑战。
在继承人或转世祖古的身上,经常都背负了难以胜任的期望,如果又缺乏谦逊的美德以及对佛法与有情众生真正的关心,他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会造成他们的骄慢。
他们可能会赶走年长者,冷冻上一世喇嘛的侍从,策划自己的新风格。并且培养出一群不敢也不知如何批评的新马屁精。配上行销手段,这些上师可能还增长信众,让人以为事业蒸蒸日上,但他们对珍贵的传承与继承的遗产并没有长远的帮助,只是创造出一个新的现象而已。他们已经不再是继承人了。
这些都是相当新的现象。在古代的西藏或不丹,有自然的护持系统来保存传承。虽然有腐败与管理不善的状况,但是整个地区都受佛法研修的强大影响;由于这种听闻、思维与独立思考的风气,因此修行者、传承持有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就比较不容易乱来。但今天,状况就不太相同。
在我小的时候,转世祖古在弟子之中所占的比率比现在少很多,因为那时候大家不敢随意认证祖古。大家的眼睛都看着,耳朵都听着,消息也传达得很快,因此没有人乱来。他们不会去翻阅亲戚的人名薄,看看有没有人正好适合当祖古。这好像在牛津大学教导莎士比亚:因为学生们都在诗词中长大,都能背诵诗句,因此你就必须更努力去教好一点。在过去的西藏和不丹,有这种自然的自我规范与社会的检视过程,现在却逐渐消失中。个人主义方兴未艾。
另外有个因素影响了继承人的选择。近年来,在中国与西方涌现了许多新的佛教徒或对佛教有兴趣的人。人多分重量,这些弟子的影响力相当巨大。
但许多这些新人欠缺某种分辨的能力,因此他们虽然知道的有限,却都是热切的追随者,加上相对富裕之故,他们都成了大施主。他们喜欢名气大、传承大的概念,因而倾向拥戴在他们面前最明显的对象。钱能说话:他们以粗劣的方式认证,而喇嘛、家人以及寺院因而得到好处。这对转世祖古的系统有极大的冲击。
另一个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是,他们的价值愈来愈取决于行政能力,也就是经营寺院或组织的能力,而不是作为承继心灵传承者的资格。整个上师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提倡心灵之道。当释迦牟尼佛指定大迦叶作为摄政时,他并不是在寻找有管理能力的人;他在寻找的是能延续传承的伟大导师。今天,因为继承人的选择是以其管理技能而定,伟大的管理者因而接替了这个位置。
但是话说回来,有个管理者可能比让整个上师坛城被上师过分热心的亲戚、叔侄、兄弟、姊妹、太太们绑架,还来得好。
尊贵的敦珠仁波切所给的忠告
若不避免一切恶行,
你就会破毁戒律。
若不帮助他人,
你就不是菩萨。
若不维持净观,
你就不是密乘行者。
若是一直迷惑,
你就不是瑜伽士。
若是持有偏见,
你就没有见地。
若是专注一物,
你就不在禅定。
你若是伪君子,
就不会有“善行”。
你若有期望,
就不会有结果。
有信心的人,
就有皈依。
感受到悲心的人,
就有证悟之心。
培养智慧的人,
会达到了悟。
具足虔敬心的人,
会得到加持。
具有羞耻心的人,
能够关心自己之外的人或事。
具有这种关心的人,
就能持守他们的誓言。
能持守誓言的人,
就能证得成就。
显现出谦逊的人,
会有富足的听闻与思维的能力。
显现出不带情绪的人,
一定做了很多禅定的修持。
能够与所遇的每个人都和谐相处,
而且在任何状况下
都不觉得无聊或恼怒的人,
已经开始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
佛法的根源是心。
如果你能调伏自心,
你就是佛法修行者;
一旦你已调伏自心,
你就解脱了。
虔敬心就是觉知
也许你会以为,必须先具足虔敬心才能了解见地,似乎是虔敬心“启动”了佛法的修行。但是,特别是金刚乘,当你在修持上愈深入,虔敬心与虔敬的对象之间,差别就变得很小。
当你在修行上更加熟练,你会更知道虔敬心就是觉知无常,虔敬心就是出离心,虔敬心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悲心,虔敬心与缘起的经验无二无别。最重要的,你有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你就具有见地,而对空性的觉知也就现前。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