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每日一颂】《中论》
二十观因果品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二: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二、破承许时间为果之生灭因。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观因果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四: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二、观察果之本体而破;三、观察因之本体而破;四、彼等摄义。
壬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分四:一、观察因有无果而破;二、观察能力而破;三、观察时间而破;四、观察作用而破。
癸四(观察作用而破)分六:一、观察因变为果而破;二、观察灭不灭而破;三、观察见不见而破;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子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分二: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丑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分三: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寅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未来之法,那么它与未来因、现在因以及过去因,始终无法接触。
首先,未来果与未来因无法接触,因为两者都不存在之故,与石女的儿子无异。如果承许不存在的法可以接触,那石女的儿子也可以在虚空种鲜花了。
未来果与现在因也无法接触,因为未来果在未来,现在因在现在,因果二法处于不同时间的缘故,并且,未来果尚未产生,体性等都没有形成,而现在因的自相、本体已经形成,如果两者可以接触,那兔角与柱子也可以接触了。
未来果与过去因能否接触呢?也不能,因为未来果尚未产生,过去因早已灭尽,两者中间隔着现在的空间和时间。从因明的角度讲,灭尽的法和未生的法都是无实法,两个无实法不可能有接触。
通过以上分析,三时因和三时果都无法接触,由此可知,因果之间的接触不能成立。既然没有接触,因果就不可能成立。
◎因果只是观现世量
在未经观察的如梦如幻境界中,即抉择世俗谛时,对于因生果的现象毋庸置疑。然而当以中观智慧加以抉择时,人们亲眼目睹的因果法则,乃至一切万法的本体,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只是观现世量。所谓观现世量,是指凡夫六根前所显现的正量。虽然名曰正量,但它只适用于世俗,以胜义理观察时,根本无法堪忍。
◎佛教逻辑与世间逻辑的异同
中观理证通过各种推断,破除了世人所有的妄执分别,指引我们逐渐趋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境界。很多人认为龙猛菩萨是佛教逻辑的创始者,原因即在于此。
逻辑学可分为世间逻辑学和出世间逻辑学:世间逻辑学主要指西方逻辑学,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00多年开创,后来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逻辑学。这种推理是通过演绎并运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方式来推断事物的存在、发展等规律。到了大约十九世纪的时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开创了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学,后来马克思等人又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出世间逻辑学也称佛教逻辑学,宣讲出世间逻辑学最典范的论典就是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
佛教逻辑学与世间逻辑学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逻辑学是人们凭借五种感官或者先进的仪器,运用各种分别念对事物的特性、发展规律等进行推断。因为世人具有坚固的实执,故只能认知事物的表面现象,根本触及不到万法内在的甚深奥义——缘起空性。而龙猛菩萨与之截然不同,他凭借断除二障所获得的根本智,究竟抉择出了万法的实相。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宣讲佛教逻辑的论典中,胜义方面主要以龙猛菩萨的《中论六论》为主,世俗方面有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等诸多因明论典。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里抉择名言的时候,就依靠了很多因明观点。
佛教抉择名言的推理与世间逻辑虽有相似之处,但远远超胜于它们,学了因明之后,大家就会明白;而中观所抉择的胜义理论,世人更是难以企及,任何科学家、理论学家一丝一毫都未触及。
这并非站在佛教立场上的偏袒之词,很多人在学校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里面对很多问题是否给出了合理答案,大家都会深有体会。中观理证与之完全不同,用逻辑已经把道理推到了尽头,比如刚才所讲的因果,因果之间接触也不行,不接触也不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根本没有。世间是否有这样精妙的推测方法,大家应该一目了然。
中观理证既然是一种推理,就应该属于逻辑学。当我们了解了它与世间逻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就会对佛陀及中观教理生起更加坚定的信心。
以上讲了“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的第一个问题“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