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者啊!你应该这样打开佛陀的传记
LEADERETTE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他为众生广演佛法,并显示神变,行、住、坐、卧等行持皆为众生利益,又以善巧方便广做不同事业,并以此方式而成熟无边众生善根。
佛陀为众生广演佛法,并且示现种种神变,行住坐卧等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讲,佛陀的一呼一吸、示现忿怒等各种形象,都是在利益众生。此外,佛陀又以善巧方便广做不同的事业,来成熟无量众生。
《现观庄严论》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
《如意宝庄严续》中云:“始初正等觉,大密金刚持,游戏无边刹,无数前后时,寂猛无量相,猎人娼妓等,以异相利生。然此贤劫中,转变千导师,显现种种相,饶益无量众。”
《父子相会经》中说:“善巧方便大勇士,为令众生普成熟,成百俱胝劫之前,如来示现成正觉,仍为引导有情汝,示现众多正等觉。”
《经庄严论》中说:“佛陀幻化无有量,即承许此为化身,自他二利圆满者,安住一切种相中。恒时示现为工巧,投生菩提涅槃相,佛陀之此化身者,即是解脱大方便。”
昨天我讲课的时候有点赶时间,讲完以后都有点累了,我看你们听者可能也是这样。不过,现在大家听法的威仪还比较不错,即使是刚到的居士也跟以前不同。
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除了我们山沟里的道友以外,有些居士对闻法规矩一点都不懂。这几年以来,大家的闻思修行确实有很大成效。
闻法方式
首先,闻法时的发心相当重要。如果发心不正,虽然下了很大功夫在漫长的时间中苦修,但得到的结果并不会很理想。
不管修什么样的法、听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刚开头的发心、动机相当重要,必须要远离贪嗔痴。
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比如说听《入菩萨行论》的课,如果以恶意来听,听法是为了获得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是不好的。
有些道场依靠这个机会赚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如果要搞这样的恶事,还不如依靠世间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什么叫无记的发心呢?“别人都在听,那我也去听吧”,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在一种无记的状态中听闻,这就是无记的发心,听法时最好也不要这样。
那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听呢?以善妙的发心来听。这种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听《入菩萨行论》之后,我可能会获得世间的一些利益,如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
以这种发心来听,在三宝的加持下,依靠大乘佛法的力量,也许你确实会得到这些果报,但这种动机不能成为解脱之因。
解脱必须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像有了种子才能生出果实一样,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才能生长解脱的果。
所以,上面的这种动机称之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发心,以这种发心来听闻佛法,对人天福报或暂时的乐果有一定帮助,但诸佛菩萨的果位、阿罗汉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第二种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比如说,这次听《入菩萨行论》,不管别的众生,只是我自己要获得解脱、获得佛果。
当然,三宝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这种发心也会获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态,虽然能够获得解脱,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脱,不能称之为最高的解脱。
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人的相续中虽然具有空性正见,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强烈的大悲心。
昨天有的道友也问,为什么小乘阿罗汉的悲心连大乘胜解行地的菩萨都不如,原因就是他们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获得证悟时大悲心相当的微弱,所以这种解脱不究竟。这一点,很多论典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我在这里不广说。
最好的发心就是第三种——上士道的发心。也就是说,这次听《入菩萨行论》不是为了自己今生的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也不是为了后世转生到极乐世界过得特别美好,而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
他们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他们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敬录自《入行论广解》
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障碍、困难,但还是要不断地坚持,不要以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放弃了。其实,只要自己有信心,在道场或家里闻思修行的差别不是很大。现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较方便的,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家的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如果出家的话,能不能善始善终也很难说,不如还是以一个虔诚居士的身份,来圆满自己所有的事情。
《宝积经》中云:“呜呼以信心闻法,如此百劫亦难得。”
吾等大师本师释迦狮子王降生于释迦族,后示现成佛,并于灵鹫山等不同地方为菩萨、声闻等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讲佛法。
吾等大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狮子王降生于释迦族,后来示现成佛——在众生界示现降生、拜师习艺、宫中受乐、出家、苦行、成道、转法轮、涅槃等,以十二相成道。在灵鹫山、鹿野苑等不同地方,佛陀为菩萨、声闻等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佛法。
《宝性论》云:“大悲知世间,照见诸世间,法身不动中,以异化身性,示现真投生,从兜率天降,入胎及诞生,精通工巧明。游戏享妃眷,出家与苦行,至菩提迦耶,降魔圆正觉,转大妙法轮,趣入涅槃相,于诸不净刹,示现有际间。”
佛陀十二相成道是藏传佛教中依据弥勒菩萨《宝性论》所言,将佛陀一生应化的事迹分为十二个阶段。
一、兜率下降
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前,于最后一世生于兜率天上以大菩萨身份说法,名为护明菩萨。在观察众生因缘、降生时间、降生地点、国家、家族父母等五事后,菩萨知晓娑婆国土众生得度的因缘已具足,便决定于公元前623年,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父亲为释迦族的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
二、乘象入胎
摩耶夫人于睡梦中,见到一人乘着六牙白象从右胁进入身体,同时祥瑞的征兆涌现。
三、树下降生
在蓝毗尼园中缓步悠游的摩耶夫人,将手轻放在无忧树上,这时太子自右胁降生。太子向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之间大地震动,龙王自虚空降下温凉双泉,灌沐太子的金身。净饭王为太子命名为悉达多,意思是『一切功德皆得成就』 ,而摩耶夫人于产下太子后七日便离世,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
四、太子习艺
悉达多太子聪慧过人,老师们所教授的学问、技艺、武术,太子很快就能得心应手。
五、宫中受乐
因太子出生时,曾有占相师预言太子若非成为贤王即是出家成为觉者,净饭王为防止悉达多出家而王位无人继承,便想要以诸种享乐将太子留在宫中。净饭王为悉达多太子迎娶耶输陀罗为妻,又兴建寒、暑、雨三时宫殿,希望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太子生起恋栈之心。
六、游观四门
在四次出城的游历中,悉达多太子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看到老人、病人、死者以及清净的修行者,太子遂开始思考生命的方向。
七、削发出家
在一个宫中人人均酒酣耳热的夜里,太子骑着犍陟马带着仆役车匿出城。并且将所有宝饰交给车匿,又削下头发,请车匿回去向国王表达出家的决定,并誓言:『若成道后,必定回来教化大众出离生死之苦。』
八、林中苦行
太子于尼连禅河附近的苦行林,度过了六年的苦修生活,但对解脱之道并未有所进展。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调养色身,悉达多决心要离开偏向于苦或偏向于乐的修行方式。
九、降伏群魔
悉达多来到菩提树下静坐,誓愿『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此愿一发,魔王波旬大为惊慌,即让三名魔女诱惑太子,后又派遣魔军以箭攻击,见太子仍寂然不为所动,魔子们惶恐逃窜而走。
十、成正等觉
悉达多端身正坐、摄心思维,在第四十九天时,目睹天上明星,而豁然了悟。他看到了生命的缘起,以及受苦的原因。这时已成正等觉的佛陀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一、大转法轮
悟道后的佛陀,因明白众生顽劣未必能接受他的教法,正思考是否该向他人讲说他所悟得的道理。在梵天的劝请下,佛陀仍决定将此法弘扬于这个堪忍世界中。首先佛陀来到鹿野苑,以四圣谛--苦、集、灭、道度化了五比丘,法轮在此初转,佛、法、僧也在此时具足。
十二、双林入灭
八十岁的佛陀,于拘施那罗的娑罗树间进入涅盘。在入灭前,佛陀切切叮咛:如来灭度后,以戒为师,于法精进,安住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对世尊的经历要一一作意、观想:“佛陀是如何成佛的,成佛后如何在印度转法轮、度众生的……”佛经里讲到的很多故事都可以想。
现在,大多数人坐禅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就一直这样坐着,这种情况在汉地尤为明显。其实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最关键的是,要按照麦彭仁波切所讲的方法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的时候就可以如前思维。
对世尊此等经历也需一一作意、观想,并于其后如是思维:如此善妙之如来身相现今就呈现于眼前画像上,如来早已具足戒律、等持及见解脱智慧等无量无漏法之功德,他以大慈大悲心而摄受我等众生,并为众生行持无数苦行。
如此作意、观想之后,再继续这样思维:如此善妙的如来法相,如今就呈现在我眼前的画像上——我们面前的画像,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身相;
如来早已具足戒律、等持、见解脱智慧等无量无边的无漏功德,他以大慈大悲的心摄受我等末法五百年的浊世众生,并且为众生行持了无数苦行。
佛陀在这一世苦行六年,这是大家公认的,而更重要的是,佛陀无数劫来为我们每一个众生,在印度鹿野苑等地方无数次布施过头目脑髓。就像月光国王的故事所讲的那样,《贤愚经》中讲得很清楚。
古印度的月光国王,生性慈悲,慷慨大方,一生勤修布施波罗蜜多。他所统辖的八万四千小国皆国泰民安,因为他以经天纬地之才能善理国政,弘扬佛法,同时言传身教,所行布施毫无偏袒,众生凡有所需皆能满愿,从而赢得臣民的拥护和爱戴。
当时,一个偏远小国的君王对月光国王极其嫉妒,生起了强烈的嗔恼之心,久而久之成了心腹大患。遂于全国颁布告示:若人能以月光国王的头颅献我,则将半壁江山、国库财物的一半以及公主赏赐于他……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婆罗门揭旨前往,他抵达目的地之前,月光国王及其手下八万四千小国君王都于梦中显现月光王不久于人世的恶兆。
不久,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口,却被守卫大臣阻拦。当晚仙人于梦中点化月光王:“魔王的使者已经到达你的皇宫门口,他能助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只可惜被大臣挡在宫外。”
第二天,月光王传令婆罗门进觐,并欢喜地对其作顶礼,询问所需。婆罗门说:“只想要你的人头。”王郑重地回答:“完全可以,七天以后,我会亲手将头献给你。”然后月光王告知国民,希望在布施身体时,全部臣民予以证明并随喜此善举。
而全国上下听到这个噩耗,悲痛欲绝,有许多人当场昏死过去。一位叫达瓦的大臣用七宝做成五百个与月光王一样大的人头,欲换取国王的性命,却被婆罗门严词拒绝。
七天以后,王及眷属、大臣、众小国王等齐聚广场,婆罗门狡猾地说:“你的眷属臣民太多。我怎么能得到你的头?即便得手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不如我俩单独到一寂静山林去。”
月光王欢喜应允,吩咐众人一定要发随喜心。到了森林的一棵树下,树神见此情景,十分愤怒,心想:这样的好人,为何要被砍杀?就用手拉婆罗门的耳朵,婆罗门被拉得脖子向后转,手脚散乱、失刀在地,动弹不得,这时国王就对树神说:“我从过去到现在于此树下曾用九百九十九颗头颅作布施,如今再施此头,数量就达到一千,以此,我将圆满布施度。你不要阻拦我求取正道之心。”
于是婆罗门挥刀砍下了月光王的头颅,而国王竟以双手捧着自己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婆罗门。霎时,天空吉相纷呈,天人争相宣告:“月光国王已成登地的大菩萨了。”
嫉恼月光王的小国君王听到这消息后,气极身亡。待婆罗门把人头带回小国时,君王不复存在,大臣们责怪婆罗门惹祸,欲捕治罪,他只好四处逃命。最终,恶劣的小国王和婆罗门都在地狱中饱受着长劫的痛苦
《贤愚因缘经·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六》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旃陀婆罗脾(晋言月光)。统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婇女。其第一夫人。名须摩檀(晋言花施)。一万大臣。其第一者。名摩旃陀(晋言大月)。王有五百太子。其最大者太子。名曰尸罗跋陀(晋言戒贤)。
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晋言贤寿)。其城纵广。四百由旬。金银琉璃颇梨所成。四边凡有百二十门。街陌里巷。齐整相当。又其国中。有四行树。亦金银琉璃颇梨所成。或金枝银叶。或银枝金叶。或琉璃枝颇梨叶。或颇梨枝琉璃叶。有诸宝池。亦金银琉璃颇梨所成。其池底沙。亦是四宝。
其王内宫。周四十里。纯以金银琉璃颇梨。其国丰润。人民快乐。珍奇异妙。不可称数。尔时其王。坐于正殿。忽生此念。夫人处世。尊荣豪贵。天下敬瞻。发言无违。珍妙五欲。应意而至。斯之果报。皆由积德修福所致。
譬如农夫由春广种秋夏丰收。春时复到。若不勤种。秋夏何望。吾今如是由先修福。今获妙果。今复不种后亦无望。作是念已。告诸群臣。今我欲出珍宝妙藏置诸城门。及着市中。设大檀施。随其众生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并复告下八万四千诸小国土。悉令开藏给施一切。众臣曰善。敬如王教。即竖金幢。击于金鼓。广布宣令。腾王慈诏。远近内外。咸令闻知。
于时国中。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有乏短者。强弱相扶。云趋雨集。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金银宝物随病医药。一切所须。称意与之。阎浮提内。一切臣民。蒙王恩泽。快乐无极。歌颂赞叹。盈于衢路。善名遐宣。流布四方。无不钦仰。慕王恩化。于时边表。
有一小国。其王名曰毗摩斯那。闻月光王美称高大。心怀嫉妒。寝不安席。即自思惟。月光不除。我名不出。当设方便请诸道士。慕求诸人。用办斯事。思惟是已。即敕请唤国内梵志。供设肴膳百味饮食。恭敬奉事。不失其意。经三月已。告诸梵志。我今有忧。缠绵我心。夙夜反侧。何方能释。汝曹道士。是我所奉。当思方便佐我除雪。诸婆罗门。共白王言。王有何忧。当见示语。
王即言曰。彼月光王。名德远着。四远承风。但我独卑陋。无此美称情志所愿。欲得除之。作何方便。能办此事。诸婆罗门。闻说是语。各自言曰彼月光王。慈恩惠泽。润及一切。悲济穷厄。如民父母。我等何心。从此恶谋。宁自杀身。不能为此。即各罢散。不顾供养。时毗摩斯那益增愁愦。即出广募周遍宣令。谁能为我。得月光王头共分国半治。以女妻之。尔时山胁。有婆罗门。名曰劳度差。闻王宣令来应王募。
王甚欢喜。重语之言。苟能成办。不违信誓。若能去者。当以何日。婆罗门曰。办我行道粮食所须。却后七日便当发引。时婆罗门作咒自护。七日已满。便来辞王。王给所须进路而去。时月光王国豫有种种变怪兴现。地处处裂抴电星落阴雾昼昏雷电霹雳。诸飞鸟辈。于虚空中。悲鸣感切。自拔羽翼。虎豹豺狼。禽兽之属。自投自掷。跳踉鸣叫。八万四千诸小国王。皆梦大王金幢卒折。金鼓卒裂。大月大臣。梦提为鬼夺王金冠。各怀愁忧。不能自宁。时城门神。知婆罗门欲乞王头亦用愦愦。遮不听入。时婆罗门。绕城门数匝不能得前。首陀会天知月光王。以此头施。于檀得满。便于梦中。而语王言。汝誓布施。不逆众心。
乞者在门。无由得前。欲为施主事所不然。王觉愕然。即敕大月大臣。汝往诸门。敕勿遮人。大月大臣。往到城门。时城门神。即自现形白大月言。有婆罗门。从他国来。怀挟恶心。欲乞王头。是以不听。大臣答言。若有此事。是为大灾。然王有教。理不得违。当奈之何。时城门神。便休不遮。
大月大臣。即自思惟。若此婆罗门。必乞王头。当作七宝头。各五百枚。用贸易之。即敕令作。时婆罗门。径至殿前。高声唱言。我在遐方。闻王功德。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故涉远来。欲有所得。王闻欢喜。迎为作礼问讯。行道不疲极耶。随汝所愿。国城妻子。珍宝车乘。辇舆象马。七宝奴婢仆使。所有欲得皆当与之。婆罗门言。一切外物。虽用布施。福德之报。未为弘广。身肉布施。其福乃妙。我故远来。欲得王头。若不辜逆。当见施与。王闻是语。踊跃无量。婆罗门言。若施我头。何时当与。王言却后七日当与汝头。尔时大月大臣。担七宝头。来用晓谢。腹拍其前。语婆罗门言。此王头者。骨肉血合。不净之物。何用索此。今持尔所七宝之头。以用贸易。汝可取之。转易足得终身之富。婆罗门言。我不用此欲得王头合我所志。
时大月大臣。种种谏晓永不回转。即时愤感。心裂七分。死于王前。于时其王。敕语臣下。乘八千里象。遍告诸国言。月光王却后七日。当持其头施婆罗门。若欲来者。速时驰诣。尔时八万四千诸王。络绎而至。咸见大王。腹拍王前。阎浮提人。赖王恩泽。各得丰乐。欢娱无患。云何一旦为一人故。永舍众庶。更不矜怜。唯愿垂愍。莫以头施。一万大臣。皆身投地。腹拍王前。唯见哀愍矜恤我等。莫以头施永见捐弃。二万夫人。亦身投地。仰白王言。莫见忘舍。唯垂阴覆。若以头施。我等何怙。五百太子。啼哭王前。我等孤幼。当何所归。愿见愍念。莫以头施。长养我等。得及人伦。于是大王。告诸臣民夫人大子。计我从本。受身已来。涉历生死由来长久。若在地狱。一日之中。生而辄死。弃身无数。经历灰河铁床沸屎火车炭坑及余地狱。如是等身。烧刺煮炙。弃而复弃。永无福报。若在畜生。更相食啖。或人所杀。身供众口。破坏消烂。亦复无数。空弃此身。亦无福报。或堕饿鬼。火从身出。或为飞轮。来截其头。断而复生。如是无数。如是杀身。亦无福报。若生人间。诤于财色。嗔目怒盛。共相杀害。或兴军对阵。更相斫截。如是杀身。亦复无数。为贪恚痴。恒杀多身。未曾为福。而舍此命。今我此身。种种不净。会当捐舍。不能得久。舍此危脆秽恶之头。用贸大利。何得不与。我持此头。施婆罗门。持是功德。誓求佛道。若成佛道功德满具。当以方便度汝等苦。今我施心。垂欲成满。慎莫遮我无上道意。一切诸王臣民夫人太子。
闻王语已。默然无言。尔时大王。语婆罗门。欲取头者。今正是时。婆罗门言。今王臣民大众围绕。我独一身。力势单弱。不堪此中而斫王头。欲与我者。当至后园。尔时大王。告诸小王太子臣民。汝等若苟爱敬我者。慎勿伤害此婆罗门。作此语已。共婆罗门入于后园。
时婆罗门。又语王言。汝身盛壮力士之力。若遭斫痛。傥复还悔。取汝头发。坚系在树。尔乃然后。能斫取耳。时王用语。求一壮树。枝叶郁茂。坚固欲系。向树长跪。以发系树。语婆罗门。汝斫我头。堕我手中。然后于我手中取去。今我以头施汝。持是功德。不求魔梵及天帝释转轮圣王三界之乐。用求无上正真之道。誓济群生。至涅槃乐。
时婆罗门。举手欲斫。树神见此。甚大懊恼。如此之人。云何欲杀。即以手搏婆罗门耳。其项反向。手脚缭戾。失刀在地。不能动摇。尔时大王。即语树神。我过去已来。于此树下。曾以九百九十九头。以用布施。今施此头。便当满千。舍此头已。檀便满具。汝莫遮我无上道心。尔时树神。闻王是语。还使婆罗门平复如故。
时婆罗门。便从地起。还更取刀。便斫王头。头堕手中。尔时天地。六反震动。诸天宫殿。摇动不安。各怀恐怖。怪其所以。寻见菩萨。为一切故。舍头布施。皆悉来下。感其奇特。悲泪如雨。因共赞言。月光大王。以头布施。于檀波罗蜜。今便得满。是时音声。普遍天下。彼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
时婆罗门。担王头去。诸王臣民夫人太子。已见王头自投于地。同声悲叫。绝而复苏。或有悲结吐血死者。或有愕住无所识者。或自剪拔其头发者。或复爴裂其衣裳者。或有两手爴坏面者。啼哭纵横。宛转于地。时婆罗门。嫌王头臭。即便掷地。脚蹋而去。或复有人。语婆罗门。汝之酷毒。剧甚乃尔。既不中用。何乃索之。
于时婆罗门。进道而去。人见便责。无给食者。饥饿委悴。困苦极理。道中有人。因问消息。知毗摩羡王。已复命终。失于所望。懊恼愦愦。心裂七分。吐血而死。毗摩羡王及劳度差。命终皆堕阿鼻泥犁。其余臣民。思念王恩。感结死者。
摘自《格言宝藏论释》
大家千万不要把《释尊广传》、马鸣菩萨的传记等看成神话故事。现在的很多人,听到稍微超越历史或现有思维模式的事,就认为那些是神话、传说或传言。这种想法是非常不科学的。真正懂得佛法教义的人,会通过这些故事引发自己对世尊不退转的信心。
从上文所叙之海尘婆罗门初发心开始,历经以上所宣示之种种磨难,经三大阿僧祇劫中厉行六度万行,且因之而积累起无边不可思议之智慧、福德资粮,然后方能远离一切障碍、摧毁四魔,进而圆满所有功德,获得了知万法实相之大智慧,及至轮回未空尽之前,始终成为一切众生究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
《释尊广传》第二品中讲到,海尘婆罗门最初在宝藏如来面前发菩提心,从初发心到最后成佛经历了无数磨难。经过三个阿僧祇劫厉行六度万行,积累了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然后才远离了一切障碍、摧毁了四种魔、圆满了所有功德,获得了知万事万物真相的智慧。乃至轮回未尽之前,佛陀始终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
海尘婆罗门的公案请参阅《求学足迹》之《释迦牟尼佛广传》
佛陀在经中说:“阿难,吾乃可怜众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人天导师、度化众生者、悲悯众生者。此说为何?因法欲灭时,于我教团中,不如法之形象出家人纷纷应世。彼等众生为一瓢酒诱惑,常牵其所生儿子之手往酒肆沽酒。
劣陋如此之人亦能于贤劫中成就圣果,更何况如理修行之人。此假相比丘为何能得涅槃?因凡受我比丘戒之出家人均可一个不剩全得解脱,皆因此类众生曾随如来所证法界而起信心及正念,并发心顶礼,或口诵‘顶礼佛’。”
关于这些,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有些人经常想:“我小的时候是什么样,长大以后又是什么样……”就像看电影一样,历史可以一幕一幕地展现。
我们观想佛陀的时候,要把其他所有威仪都放下来,以非常虔诚、安静的心,专注地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对待我们这些众生的……”自己所学过、所了知的佛陀的经历都可以想。
如果实在想不起来,你可以准备一些佛陀的传记或故事,读一段思维一段,这样修行的力量是很强的。不像学术界的有些人,看书的时候随便划一下,再查个字典、拍个照片,这种学习方法跟我们修行人的学习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佛陀的传记或故事
《贤愚因缘经》附链接:
http://soufoshuo.com/s3/?q=%E8%B4%A4%E6%84%9A%E5%9B%A0%E7%BC%98%E7%BB%8F
如此殊胜之无上如来,我们无论忆念、顶礼、持诵名号、瞻仰佛像、一心观想等,做任何微小善根亦能成殊胜菩提因,此为如来不可思议之发愿力、智慧力所致。
如此殊胜无上的如来,我们哪怕对其做一个非常微小的善根,都能成办殊胜的菩提之因,这是如来不可思议的发愿力、智慧力所致。
经中云:“如是如来不可思,佛法亦为不可思。若于不可思生信,异熟果亦不可思。”
对佛陀生信的善根果报受用不尽,如以喻说明,则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从而变成与无尽汪洋一体般相似。
如果有众生因前世业力转生三恶趣中,但仅凭以前曾对如来有过信心的缘故,在此善根成熟后便会遇到佛法,并进而从恶趣中转生,最后又因忆念世尊而得解脱。
佛陀自己说过:“阿难,对佛陀生信之再微小善根也永不会耗尽,对佛生起最短暂信心之善根一定会成为成佛之因。就如已上钩之鱼虽身体暂停于水中,但不久就会被钓离水面。于佛起信之众生亦如是。”
有些众生会被业力拖下恶趣,但凭曾对佛有过的信心善根,等佛出世时,当佛以无漏智见之后,立刻就能解脱他所受之束缚。
还有些人虽供养如来,却由于贪执轮回而不愿立定成佛之志。实际上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就如同我们在良田里播下种子,只要因缘际会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不理会我们的主观意愿一样,这些人也决定会成就,因他供养的对境是最无上的福田,这样的善根岂能不开花发芽?
……
佛陀对阿难又说过:“且不论我获佛果之功德,单言我行菩萨道时功德,声闻、缘觉就未曾有,何论众生?!我行菩萨道时,将王位、儿女、妻子,甚至自己生命骨肉全部布施、舍弃,心甘情愿感受痛苦,此等极难让凡夫相信之事皆为利益众生。听闻此番话后,如有众生能意识到佛为众生苦行之用心,于我所说四句法深信不疑,也必获果地。”
摘自《释迦牟尼佛广传·功德品》
我们在如来面前,即使是晚上做三个顶礼、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纳耶娑哈”,或者心里忆念一下佛陀、看一看佛像,都有殊胜的功德。法王如意宝作过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灌顶方法,好像叫《种下解脱善根的观修方法》。
其实,见闻接触佛陀都会在相续中种下善根。《妙法莲华经》中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有些时候说,以散乱心行持善法是没有功德的,其实也不是这样,散乱地念咒语、顶礼也是有功德的。
当然,如果要求严格一点的话,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说:顶礼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观想,其实是徒劳无益的。但实际上,尊者的意思是说,这样顶礼的功德比较微弱,而不可能是徒劳无益的。事实上,哪怕我们念一句世尊的名号,做一次顶礼、转绕,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
《正法念处经》:“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心不散乱。则得利益。若散乱心。善摄心意。令心正住。常乐亲近同梵行者。常勤精进。以求安隐。离诸恶道。”
摘自《大圆满前行讲解》第一百二十九节课
身口意三门顶礼
顶礼的时候,身顶礼,就是指身体作礼拜;语顶礼,是指口中念诵顶礼句或祈祷文;意顶礼,是指满怀诚挚恭敬的心意念:“上师您无所不知,在这个世间,除您以外,我不寻找任何指望处,我全心全意依赖您、依止您。”
这里至关重要的是: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顶礼,而且身语意三门都要如理行持、集中精力。
《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讲了许多三门顶礼的功德。《大智度论》亦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所以,应该常以三门恭敬而顶礼,不仅在修加行时,在有生之年乃至成佛之前,都是应该修的。
这样顶礼,从修行的角度,能摧毁相续中的傲慢;从世间的角度,也是锻炼身体的最好方法。尤其是磕长头,这种全身性的运动,常常行持的话,对我们这个“臭皮囊”的健康,是最好的维护。当然,我们是修行人,以求解脱为主,所以,顶礼时应当专心致力于此。
◎ 专心致志顶礼
专心致志是很重要的。否则,一边顶礼一边东张西望,甚至胡言乱语、心不在焉,这样就不合理了。
但有些人散乱惯了,当右方有人来来往往、说话交谈时,他的眼睛与心思便转向右方,结果双手也就合十到左脸颊上了;当左方出现类似的情况,眼睛心思又转到左方,这样一来,双手又合十到右脸颊上了。
这是很不如法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像这样思想涣散、随境所转,只是身体在那里东倒西歪地顶礼,除了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
所谓“没有任何实义”,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这是严格的讲法,说明功德不大。如果按照《妙法莲华经》等经典的教义,一个人以“散乱心”乃至“举一手”、“小低头”,也必将渐次见到无量诸佛,终成佛果。
所以,只要顶礼,肯定有功德。但是与如法行持相比,不如法顶礼的功德很小,因为太小,所以说没有实义。就像有人去做生意,赚钱不多,回来时就说:“这次白去了,没赚到钱。”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没赚到大钱,不过小钱还是有一点的。
因此,在不同语境中,对某些字句,也应该有相应的解释或理解。
因此,我们实在应数数庆幸自己有如此之殊胜因缘及大福报。
可以说,我们还是有大福报的人,但是可能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吧。从负面来看,每个人确实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有些人长得不好看,有些人身体生病,有些人没有“咕噜木”(没有钱),有些人家庭关系不好,有些人工作不顺利,有些人心态不好、心情不好,有些人脾气不好……但是从正面来看的话,我们遇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正法,见到了佛像,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我经常这样想:“虽然我没有见过佛陀的真身,但是我遇到了佛陀一般的上师,还见到了佛像。”我自己认为,见到佛像是很重要的。
《观佛三昧海经》中说:“以不见佛作诸恶法,如是等人当令观像,若观像者,与观我身等无有异。”佛陀说:没有见佛像的人会做各种恶法,这些人应该观佛像,观佛像跟观我的真身没有差别。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现在有些佛教徒好像也不恭敬佛像,没有把佛像当真佛看。有些人对所谓的上师很重视:“上师啊,您是不是我的根本上师啊?”有些上师可能比较好,但有些上师也不好说——你对他敬而远之的时候,也许觉得他比较好;如果与他亲近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他有各种烦恼,就不愿意跟他在一起了,尽管理论上说要“视师如佛”。
如果对佛有信心就比较稳妥,因为谁都不容易对佛像生邪见——不用看他今天高不高兴,不用看他喜怒无常的面孔,也不会因为他对自己好或不好而产生各种烦恼。
其实,佛像是佛陀在末法时代的化现。《观佛三昧海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这部经在汉传佛教中是很重要的,由东晋时代的佛陀跋陀翻译,其中讲了观佛像的很多方法,目前好像还没有英文译本。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十卷,东晋佛陀跋陀译。以观佛之相好及其功德为教者。海者譬三昧之功德深广也。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
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
我们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是很可惜的,也很令人悲伤,但是我们有缘见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这也是很幸运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请一些比较好的佛像,摆放在自己的佛堂或道场当中,这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人自己穿的名牌衣服是几万块钱的,而请的佛像只要三百块钱(众笑),我觉得有点儿……有些佛教徒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几万块钱的包里面只装一尊一百块钱的佛像,这样对待佛陀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可能还是要提升佛像的价值,对吧?
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就可以简单一点,即使请一尊石制或木制佛像也可以,就像《亲友书》里讲的一样;如果有这方面的条件,还是请一尊银佛像、金佛像——钻石的佛像不知道有没有。(众笑)
《亲友书》中说:“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未完待续
供一佛等于供一切佛,您可知道为什么?| 《日常禅修窍诀》(1)
对!这就是所有禅修中,最好的禅修 | 《日常禅修窍诀》(4)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日常禅修窍诀》(5)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日常禅修窍诀》(6)这与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 禅修窍诀《日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