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慧剑》讲记 第7课
《解义慧剑》可以让我们通过思慧的方式悟入二谛。对于二谛的了知可以遣除我们对万法本性的愚痴。
我们不知道世俗谛的本性,也不知道胜义谛的本性,纯粹按照凡夫人的习性对于现在所见的法来做分别,这种结果直接导致了轮回的现相,然后不间断地造轮回的因。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清晰地认知二谛,通过四理来抉择二谛。
子三、除无必要之诤
有些人认为分别量和非量没什么必要,当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而是从某个角度来讲没有安立量和非量的必要。下面针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地遣除诤论。
首先讲对方的观点,然后再观察破斥。
不析量非量,
唯依世人见,
趋入胜义谛。
趋入胜义谛。
这三句讲的是有些人的观点。
有些人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观点;有些不一定是宗派的观点,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疑惑,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部论典当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我们遣除怀疑。
随着自己对法义的理解,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一些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做个归类。因为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思想意乐也是无边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多,虽然没有必要对于每个问题都一一回答,但是要把这些问题归类,然后统一答复。如果属于这方面的疑惑,就可以参照这种思路进行观察、破斥,从而打消我们的疑惑,引发非常清净的定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不析量非量”,有些人说分析量和非量没有必要,不需要分析量和非量的观点。为什么不需要呢?“唯依世人见,趋入胜义谛”,作为修行者,尤其是作为学习中观或者要悟入胜义谛的人来讲,最终的必要就是一定要悟入胜义谛的本性,这是重点。“唯依世人见”是什么意思呢?对于名言谛的法,没必要那么认真,把现量比量、正量非量分析的那么复杂没有必要。世俗谛怎么安立呢?“唯依世人见”就可以了,世间人怎么看到的,如何承认的,我们就这样承认。佛陀在经典当中,月称菩萨在论典当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世人说有,我就说有;世人说无,我就说无等等。所以中观应成派的名言谛中也是跟随世间人的承许,对于世间承许的名言谛和符合规律的都承认,除此之外没有单独的安立。
比如瑜伽行中观在名言谛中完全按照唯识宗安立名言谛;随经部中观按随经部的观点来安立名言谛;有些是随世间承许,比如应成派,既不随佛法的经部,也不是随佛法中的唯识来安立世俗谛,唯依世间无患的六根如是地安立世俗谛。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不管怎么安立世俗谛,到了胜义谛都是要抉择为空性的。所以一部分人依靠这种观点说,没必要分析量非量,只依靠世人所见就可以了,因为不管世间名言谛如何安立,眼根、耳根乃至于色法、声音等等,这些法在名言谛当中安立了之后,都需要通过胜义理论观察抉择为空性。
所以他认为“不析量非量”,没有必要那么复杂,不用通过因明等方式来辨别量和非量的差别,只是依靠世人所见、世间承许,最后趋入胜义谛就可以了。
这是对方的观点,麦彭仁波切通过自宗的观点分析回答,或者遮破这个观点。
这是一种诤论。什么诤论呢?他觉得不必分析量非量,正量非量没有必要搞的很复杂。
当我们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不知道其必要性,总会通过自己的分别心产生这样那样的观点。以前我们学中观的时候,经常被外道、小乘,或者唯识的观点搞得特别头疼。因为自己没办法搞懂,就觉得搞这么复杂干什么,直接把自宗中观的观点讲出来就可以了。认为这些辩论没什么必要。但是我们慢慢学习之后就知道了,这些和世间人、外道、小乘、唯识的很多辩论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不同层次的疑惑。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疑惑会分时间段不断地出现。如果没有提前把这些辩论说出来进行驳斥的话,当我们学到了那里的时候,通过自己的能力,根本没办法打破内心可能会出现的疑惑。
而且通过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法义。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外道的观点和一般世间人的观点不一样。一般世间人的观点比较肤浅,没有什么理论,也不会观察,一个人说有大家就都说有。而外道的观点是有深度的,是通过很多的思维,驳斥了很多他们认为不合理的观点之后,安立了一个他们认为最究竟了义的观点。其实外道的智慧比世间人的思想深刻得多。我们学习这些观点,会帮助我们从一般世间人的思维深入到一定层次再驳斥掉,这时得到智慧会很深。小乘也是通过驳斥外道的观点之后,思维深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安立了他们的观点,这些是慢慢趋入到实相过程中的一种执著。
通过学习令我们的智慧深入到了一定的层次,再把不符合究竟实相的观点驳斥掉,智慧也会更加地深入,这样我们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胜义谛的了知会更加清晰。乃至于最后通过唯识宗的观点在世俗谛当中把我们的智慧引向一个非常深的层次,学完之后再通过胜义谛的观察,对于实相的认知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因为唯识宗已经讲了很多有关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问题,只不过不究竟,但是问题的本身已经很深入了,可以引导我们世俗的智慧达到那种状态。最后乃至于自续派的观点也要驳斥掉。自续派在讲单空的时候,他的真世俗假胜义的问题已经无限地接近实相了。之后我们再通过应成派的观点把自续派不符合实相的观点破掉之后,通往究竟胜义的最后一层纸就被捅破了,我们就可以完完全全达到究竟的胜义谛。
只有通过很多回合的学习辩论,我们的思想才能最终达到究竟。如果直接告诉我们胜义谛,那么我们分别念中的很多疑惑没办法遣除掉。虽然抉择了胜义谛,但是很多观点对我们而言不够深刻,因为我们安立的显现法,还有把显现法抉择为空性,没有经过锻炼,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些问题做辩论。
其实佛法不是很喜欢辩论,《入中论》中说:“论中观察非好诤。”虽然《中论》等观察得很多,不是因为喜欢争论,而是为了显示解脱道真理的缘故,才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观察。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某些侧面来讲,也需要感谢这些外道、小乘,乃至于唯识等等,因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也没办法一步步地通过破斥这些观点来打破我们的执著,从而进入到究竟的胜义谛当中,我们的智慧也没办法那么稳固。
再回到颂词当中,有些人说不需要观察很多量非量,只是依靠世人所见、世间承许就可以了。
但是此处说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在讲二谛。
此说虽不遮,
见此生彼果,
世间之现量,
依之比量故,
未称不舍义。
未称不舍义。
“此说虽不遮”,首先讲“此说”是从某个侧面来讲,我们也不否认在中观应成派的模式当中的确有,“世间说有,我就说有,世间说无,我就说无”,“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等的教证。
通过世俗谛趋入胜义谛,不管你怎样建立世俗谛,最后都要破掉世俗谛,遣除世俗的本性。破的意思是对显现法观察,把不符合它本性的戏论、执著破掉,显出世俗法的本性。
所谓的破世俗谛,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拿去烧掉,或者用钉锤把它砸毁了。虽然这是一种破,但是这里的破主要是从正理方面来开显显现法的真实义。真实的破就是以正理对这个法进行观察,把不符合于它本性的实执破掉。然后显现法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我们对于这个法本身就不会再产生颠倒分别念。
它是空性的,我们就安住空性;它的本性是佛,我们就安立是佛;它的本性等净无二,就是等净无二的。不会再是我们没有观察之前认为的,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够让我们产生贪心的瓶子。它的本性是什么样就如是地呈现出它的本体,不会再对它有错觉、妄念,也不会对它产生贪心、嗔心等非理作意,因为它没有真正可贪,或让我们生嗔的自性。它的本身是离戏的,按照如来藏或者密宗的观点来讲,它就是大光明、如来藏的本性,是佛性的自性。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缘这个法观察,破斥掉不符合于它的执著。然后我们再看到这个法时就可以直接悟入它的本性,不会再产生错误的观念;看到某个人的时候,不会很讨厌,或者很喜欢;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不会觉得很讨厌,或者很喜欢。这些烦恼实执不会再有了,也不会通过这些烦恼造轮回的业。
通过不断地训练,直达它的本性、安住它的本性当中,慢慢地我们内心当中的非理作意、执著、轮回的习气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训练和本性不断地相应,这样无始以来对于万法产生的迷乱分别念、执著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了。当它的力量越来越弱,最终我们就会缘这些显现法悟入胜义谛。
《入中论》当中讲,“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我们要通过名言谛的方便悟入到胜义谛中去。这就是“此说虽不遮”的意思,对“唯依世人见,趣入胜义谛”的模式不遮止。
但是仅凭“唯依世人见”这一点难道就没有安立量非量的必要吗?还是有的。即便是“唯依世人见”,也有必要安立量非量。我们不遮的是“依世人见,趣入胜义谛”,要遮止的是“唯依世人见”而不安立量非量。因为如果你的重点在胜义谛当中,那么我们就抉择胜义谛。虽然抉择胜义谛,但是我们本身的状态不是胜义谛,还在世俗谛当中,毕竟现在我们还在世俗谛中生活、修行,仍然要依世人见。就像你没有退出游戏,就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一样,我们现在还没有离开世俗谛,世俗谛的游戏规则——因果规律、量非量,我们仍然要遵守。如果你不遵守,相当于不遵守世间的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同样,如果你在名言谛中颠倒了世俗量非量的取舍,仍然会造成它的后果。
因此虽然我们说某方面不遮,但是“唯依世人见”就不需要分析量非量这方面我们不承认。为什么?“见此生彼果,世间之现量,依之比量故,未称不舍义”。即便是世间的承认,仍然有现量比量、正量非量。比如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如果随便问一些农民、打工的人,“你看到眼前红色的花吗?”他说:“我看到了。”这就是现量。或者问他们“打工可以挣钱”,或者“种庄稼就有收成,你看到了吗?”他们会说“我看到了。”这也是现量。
“见此生彼果”,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可以生果,这就是真实现量。“依之比量故”,然后依靠比量。我们说,现在你把种子种下去了,还没有看到果,以后会不会有果呢?他说:“当然会有果。”“现在果还没有出生怎么办呢?”“果没有出生不要紧,我们很多年都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成的。虽然现在还没看到果,但是种子种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在耕耘之后就会生果。”这就是比量。有些是现量见,有些没有现量见,只是看到了某一方面,但是也可以有比量。就像农民看到烟之后,他们也知道肯定那个地方着火了,这也是一种比量。所以世间有现量也有比量。
“唯依世人见”似乎不需要量非量了,但不是这样的。你在世间和人接触,要去做很多事情,也离不开现量和比量。
现量中也有正量和非量。比如眼前这朵花是红色的,如果你见到就是红色的话,就是正确的现量;如果你说它不是花,或者说它是绿色的,那么世间人也会知道你看错了,这就是非量。
比量中也有正量和非量。通过正确的推理叫正量的比量。就像世间的农民看到烟之后,他说那个地方着火了,这是正确的比量;如果看到烟之后,他说下面没有着火,别的农民也会说他是错的,下面应该着火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比量,就是非量。
因此在世间,众生也是大量地运用现量比量、正量非量的知识。“依之比量故”,这些都是有的。
“未称不舍义”的“未称”的意思是,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叫现量,只知道这是亲眼所见,没有把它取名为现量。也没有把通过烟知道下面有火的推理,或者听到水声就知道附近肯定有水,称为比量。无论正确的不正确的,大家都在通过经验、学习等等不断地运用,只不过没有安立现量、比量、正量、非量的名称。“不舍义”就是它的意义没有舍弃,都在用现量和比量、正量和非量的意义。
我们驳完之后回头再看,即便“唯依世人见”这一条,也有必要安立正量和非量、现量和比量的。观察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了,认为世俗谛当中没有必要分析的观点是错的,一定要分析。
我们现在世俗谛当中作取舍的时候,如果名言谛没有学好,根本进不了胜义谛。很多人越学了义法,越容易用空性等高法作幌子,来掩盖自己的烦恼。说“一切都是空性,不要执著”等等,然后会去做不好的事情。他不会因为一切都是空性的,不执著,而拼命地去做善法。当很多众生在说一切都不执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为自己的烦恼、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在找借口。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把世俗谛的法如理取舍,根本进不到胜义谛去。
前面在讲作用理的时候也讲过这个问题,进入胜义谛本身是一种果,你要进入胜义谛必须要做正确的因,这就是世俗谛进入胜义谛的过程。如果世俗谛中的法没有做好,比如因果没有取舍好,你就会堕恶趣,何来的趣入胜义谛呢?没办法趣入胜义谛。如果没有在世俗谛当中产生出离心,进不了解脱道;如果不发世俗菩提心,也根本没办法和大乘菩萨的主要因素相应;如果不在世俗谛当中,通过分别念来抉择空性的见解,而且通过福智双运的方式进行串修,根本没有任何证悟胜义谛的希望。因此我们要趣入胜义谛,必须要把世俗谛做好。
我们作为大乘的行者要注意。在小乘当中没有这么多善巧方便,不开许方便妄语、一切不执著等,这些甚深的见解一概没有,错就是错,犯戒就是犯戒,没有任何借口。所以这些小乘的行者慢是慢,见解没那么高,但是很稳当,对于佛的戒律、行为产生定解之后,老老实实地去做取舍。大乘往上走时,如果发心贤善,有可能会成为善法;如果安住空性当中,一切都是清净的,或者不执著等很多法都出来了,这些见解很高,无限接近实相,同时危险性也大。你跑得越快危险性越大,就像有些跑车速度很快,危险系数也随之加大了,对于驾驭这部高性能跑车的人的素质也是相应地提高,这就是根器。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根器、善根,就驾驭不了这样的高法。虽然胜义谛的法很高、很快,就像高性能的跑车一样,对人的要求也高了。
世界上有很多的赛车比赛,开得非常快,很多人对此很痴迷,我是没有兴趣看这些的,不知道一圈一圈地跑有什么意义。车跑得很快,对于赛车手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是一个上高速公路都有困难的人去开,就太危险了。要不根本不敢开,要不就是开了之后危险性很大。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通过这些高深的法要,比如空性,或者密乘很快趣入实相,就要老老实实地把世俗谛中的因果法要取舍好。首先把世俗谛的法修好,基础打牢,自己的根性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了可以直接驾驭高法的能力之后,速度与激情就会出来了,否则会很麻烦。
修行佛法同样如此。大乘法、密法相当于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辆很好的车,你必须要有能力驾驭它,否则危险性也很大。因为里面有很多开许,如果不懂里面的甚深含义,修行者很容易迷失在这里了,依靠这么好的法误入歧途。虽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法,但依靠这个死的也很快。就像有些人骑了几十年的自行车什么问题都没有,买了车之后很快就死了。
我们刚刚学习佛法时,往往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居士,以后慢慢学得多了,有点资本了,就开始炫耀,觉得胜义谛什么也不执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慢慢地迷失了。
我们不是说这不好,而是说世俗谛也很重要。那些能够成为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人,往往都是世俗谛修圆满了,他们世俗谛的法修得特别圆满之后就证悟胜义谛了。根本不管世俗谛,直接证悟胜义谛的人一个都找不到。
我们看《白莲花传》中佛陀他老人家是怎么在因地当中修持世俗谛的布施、持戒等等。只有像这样把世俗谛的法修得特别圆满,才可以证悟胜义谛。完全忽略世俗谛的法,就不要做梦了,是没办法证悟胜义谛的。
在讲中观的时候,好像天天没事就把世俗谛拖出来破,但是要看这是从什么侧面来讲的,在抉择究竟了义见的时候,的确要抉择它的本性。但是我们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想要真实地证悟胜义谛,世俗谛的大道绝对不能脱离,而且必须要把世俗谛所有的因素,很认真地对待,把它修到量,胜义谛的果才会出来。如果你对世俗谛很随便,那么胜义谛对你也很随便,你对我不重视,我对你也不重视,根本不可能现前胜义谛。
什么叫做方便和方便生?通过世俗谛的方便来做取舍,就可以证悟胜义谛。通过世俗谛观察,得到胜义谛的空性见,叫做见解上的方便和方便生;通过世俗谛的取舍证悟胜义谛,叫做修行上的方便方便生。
癸二、别说 分三: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三、一致摄义
刚才总说讲完了,现在是别说,就是遣除对于名言量的诤论、胜义谛的诤论和二者的摄义。
子一、除观察名言量之诤
无二名言量,
净见成虚妄,
不净见海螺,
白黄真假非。
这个颂词是针对名言谛进行观察,遣除这方面的诤论。“无二名言量”,假如说不承认或者没有两种名言量[1],就有过失,我们要遣除这种诤论。
没有两种名言量的过失是什么呢?首先讲没有净见量的过失,然后讲没有观现世量的过失。
如果不承许净见量,“净见成虚妄”,佛菩萨所看到的就成了虚妄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所谓的净见量是不存在的,而佛菩萨又现前了净见,那么要怎么安立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净见量是虚妄的。
假如只有一种量,观现世量,那么菩萨见到的是什么?就是虚妄的了。为什么?因为只有一种。所以他们修了很长时间之后,最后只修到一个虚妄,完全误入歧途了。
现在很多人,包括道友们的家人,对佛弟子、修行人很操心,好像看到这些人误入歧途,陷入到“深渊”中,心急如焚,天天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再学了,别再皈依了,赶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样,我们也操心佛菩萨的证悟,修了这么长时间,最后修成一个虚妄。怎么可能呢?绝对不可能。
凡夫人因为很多的无明烦恼没有清净,所以见不到清净所见。如果没有净见量,佛菩萨的净见就成了虚妄,而且还有这么多层次的净见,佛的清净所见,三清净地的清净所见,还有一到七地菩萨的清净所见,乃至于声闻缘觉阿罗汉见无我的清净所见,这一切不同的层次的,通过证悟空性、无我之后引发的清净见,都不成立,全成了虚妄。三个无数劫的发心,积资净障都成了没有必要,只是自寻痛苦而已。所以怎么可能没有净见量呢?如果没有净见量,所有佛菩萨的清净所见都成了虚妄。所以必须要有净见量。
而且“净见成虚妄”要和下面的比喻配合起来看。比喻是“见海螺,白黄真假非”。这是两个法的比喻,都要配上。一个法的比喻是,一个海螺,有些人说见到了白海螺,有些人说见到了黄海螺。如果没有净见量,只有一种,那么“白黄真假非”,“非”的意思是不存在。海螺本来是白的,这个叫实相,见到白海螺叫做净见量。如果没有净见量,见到白色的真实就没有了。如果是这样,在一个海螺上,有些人见到真实的白,有些人没有见到真实的白,而见到了黄海螺,这个白真黄假的状态就安立不了了,因为没有净见量的缘故。
但是佛菩萨见到的是实相,凡夫人见到的是现相。见到了实相的净见量是佛菩萨所见,没有见到实相,见到现相的是凡夫人的不净见。这样分开之后就很清楚。因此必须要有两种名言量,否则见海螺的白黄真假就“非”了,没有了,安立不了,因为没有实相可见,只有一种现相。如此见白的就成了虚假的,因为现在大家见到的都是黄的。
以上是没有净见量的过失。
下面是没有不净量的过失。有两种名言量,一个是清净的名言量,一个是不清净的名言量,清净名言量叫做净见量,不清净的名言量叫做观现世量。不净量是观现世量的异名。
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不净的观现世量也成立不了了。既没有办法安立观现世量,也没有办法安立不净量。因为从一个角度来讲,净见和不净是观待的,既然没有净见,当然也不会有不净见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净见量,不净所见安立的差别也没有了。从这方面也可以分析安立。
第一个问题是说无二名言量中如果没有净见量的过失;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没有观现世量会有什么问题。有些人承认净见量,但是不承许观现世量,这样也有问题。什么叫观现世量?《入中论》中讲“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无患的六根所取的意义。这是真世俗,符合真世俗谛的叫做观现世量。
观现世量在名言谛中是安立的,如果没有观现世量,那么在世间中的量非量就安立不了了。比如因明等很多世俗谛的观点是观现世量,它分真世俗和假世俗,真见和妄见。如果不承认观现世量当中的量非量,“见海螺,白黄真假非”也可以用在这里。海螺是我们正常的所见,一般的人在世俗当中可以见到白海螺。但是如果观现世量不存在,那么海螺的见黄见白,真假也就没有了。因为观现世量的作用就是在世俗谛中分真假,有的一定有,没有的就没有;有实法就是有实法,无实法就是无实法;起作用就起作用,不起作用就不起作用,分得很清楚。
还有一种解释是刚刚讲的,如果没有净见量,那么观现世量也没办法真实安立。因为净见量和不净见之间有一个见实相和现相的差别,如果没有净见量,见真实和见虚假就安立不了了。如果你安立不了净见量,不净见也安立不了,为什么呢?即便是在不净见——观现世量中,也要分见真见假。比如见两个月亮就是错乱的,见一个月亮就是真实的;是白海螺,见到白海螺,是真实的;是白海螺,见到黄海螺,就是虚假的。如果没有净见量,在不净见中通过真实和虚假的理论顺下来之后,它也成立不了了。
以上就是“除观察名言量之诤”,如果没有净见量会有什么过失,如果没有观现世量会有什么过失。所以必须要有两种量。世间人在没有真正趋入胜义之前,主要是观现世量。当然现在我们是凡夫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观现世量,我们没有净见量,但是可以通过凡夫人的意识——观现世量中的意根,依靠佛菩萨的净见作为根据,推知或者生起一切万法是清净的定解。这和我们现在用胜义理论来抉择空性是一个道理。
子二、除观察胜义量之诤
无二胜义量,
不知二谛融,
胜义堕戏边,
自我毁灭矣。
胜义量也分了相似的胜义量和真实的胜义量两种,这是必须要承认的。“无二”,如果没有两种胜义量,也有过失。有些人认为胜义就是一个圆满的法界,不需要分相似和真实,没有必要分两种。但我们说必须要分。
“无二胜义量”,如果没有两种胜义量,尤其是如果没有真实的胜义量,“不知二谛融”,我们就没有办法了知、悟入“二谛融”,融是双融,有些地方也把双运翻译成双融,双运是无二,双融是显现和世俗融为一体,都不执著的意思。我们对于世俗谛的执著要融于法界,对于胜义谛也要融于法界,叫做双融。有时候叫双运、无二,或者一味、双融等等。
如果没有真胜义,就会“不知二谛融”,为什么呢?我们抉择的时候,就知道显现法叫做世俗谛,显现法的本性叫空性、胜义谛。这是观待胜义谛安立的世俗谛,如果没有胜义,就不叫世俗了。如果有显现,就会有显现的空性;如果有世俗谛,就会有世俗谛的本体——胜义谛。所以二者是一者有,另一者也有;一者无,另一者也无的随存随灭的关系。
当我们在讲胜义谛的时候,当然要承许世俗谛,如果没有世俗谛,哪里有胜义谛呢?如果没有真胜义谛,就没有二谛双融的境界。怎么叫做二谛双融呢?首先说有显现才会有胜义空性。当我们通过胜义理论把世俗的显现破掉之后,世俗谛是空的,世俗谛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一个观待世俗谛的空性呢?这时没有显现也没有空性。
最究竟的观点是没有二谛的别别承许。暂时来讲有世俗就有胜义,有显现就有空性;究竟来讲,没有显现也就没有了空性,没有世俗也就没有胜义,二者的概念也没有了。
当我们在抉择相似胜义的时候,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两个概念还是名正言顺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两个都存在。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分别念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有一种执著,承许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存在的。我们的分别念是缘着二谛,承许它的存在,而且可以执著它。这时相当于是分别念的状态,还不是真实无分别智的境界。因此必须要把二谛的概念完全泯灭掉,才能趋入到离开分别念、戏论的真实究竟胜义谛当中。但是如果你不承许真实胜义谛,就不会有二谛双融的状态了。
世俗有胜义无的相似胜义也是一种胜义,也是一种抉择了空性的。但如果没有真实胜义,你会永远停留在相似胜义当中,有世俗也有世俗的本性空,两个都是存在的。我们的分别心一直缘着两个法,永远摆脱不了缘它们的执著。只要它们存在,我们的分别念就会不断地运作,没办法趋入到究竟的胜义当中。
怎么样进一步地把世俗和胜义两个概念融于法界呢?在有世俗就有胜义,有胜义就有世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观察。观察胜义破掉了世俗,没有世俗就不会有胜义谛了。把世俗谛的执著灭掉之后,反过来胜义谛的执著也灭了。没有胜义谛的执著,当然也没有世俗了。这就真实抉择到了二谛本空,空也是空的状态。
所以必须要有真胜义谛才能达到二谛双融,如果没有真胜义谛,就“不知二谛融”,就没办法了知、趋入到二谛双融的真胜义状态中。“胜义堕戏边”,这时胜义就堕入戏边了。我们抉择的假胜义,这种相似胜义所抉择出来的胜义谛就堕入了戏边。戏就是戏论,什么戏论呢?堕入到了无边。我们的胜义谛是单空,就是无边,它在我们脑海中是存在的,所以当我们破掉显现之后,空性就跳出来了。空性是有的,没办法把空性灭掉,所以胜义谛就堕入了分别念执著的对境中。
“自我毁灭矣”,但如果用更圆满的理论观察的时候,所谓单空的状态也会被自我毁灭掉,它也不存在,因为它有理证的妨害,是不了义的。
所以如果没有真胜义谛,就没有办法抉择到离戏的法界,我们的分别念还会执著单空,落在戏论的边执当中。这就是没有真胜义谛的过失。
反过来讲,没有相似胜义也存在问题。虽然在颂词没有讲,我们顺便讲一下。有些人承认真胜义,不承认相似胜义,其实也需要相似胜义。“无二胜义量”,假如没有两种胜义量,前面我们直接讲了如果没有真胜义量的情况是什么,反之如果绝大多数凡夫人不经过相似胜义谛的梯阶,怎么趋入到真实胜义的状态当中呢?直接泯灭我们这么严重的二取分别念,趋入到二谛双融,离戏的法界当中,一般的凡夫人根本做不到。这时候相似胜义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它能够作为一个梯阶。在《掌珍论》等清辩论师的一些论典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相似胜义叫做真世俗谛[2]。如果没有相似胜义真世俗的话,就像一个人想要通过一楼到二楼,没有楼梯上不去。如果有了相似胜义,就可以通过这个跳板作为基础,进一步趣入到真实胜义谛当中。
从现在的纯粹世俗,到相似胜义真世俗,然后再到真胜义谛是三步走。现在我们处于世俗谛,然后在世俗谛当中,通过观察世俗谛,了知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这时就把早期很严重的实执弱化了很大一部分。他有了一个相似胜义,单空的状态已经出来了。再进一步地泯灭二谛的执著,把单空破掉之后,真胜义谛的总相就会浮现出来。
我们在抉择见解的时候,首先通过破显现抉择空,再把空破掉抉择一个离戏空。在修行的时候,中观的四步境界也是一样的,首先是花很多的时间修单空,因为这是最关键的。无始以来我们对于空的执著还没有那么重,而对有法的执著特别重,因此就要花很多的时间修单空,要把显现修为空,一定要在内心当中引发一个力量很大的单空执著。因为单空的执著很强盛,认为这个法存在的实执就弱了,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烦恼的生成。
为什么贪心、嗔心等这么强烈的烦恼会不断地生成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法的实执,认为法、我是真实存在的,认为我不可侵犯,认为某人是真实讨厌或者真实可爱的。因为他有一个很强的实执,从而引发了强烈的贪嗔痴。但是如果你把这些瓦解掉了,认为所有的法显现时候是单空的,空性的执著特别强烈,安住在空的状态当中,哪里还会对这个法产生所谓的可爱不可爱的念头?所以如果能安住单空,那么泯灭烦恼的能力就会非常强,根本生不起来粗重的烦恼。
而且这也是趣入胜义谛的一个步骤,也可以压伏证悟空性的违品烦恼。我们平时分很多心去耽著受用、操心自己的身体,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我们都不用去考虑了,一心一意地放在法义上,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顺缘。再通过观察单空打破空执,通过空性就是缘起打破空执,这叫双运。
第一步打破的是实执,有的执著;第二步是通过修缘起打破空执。一法不是单单的空,而是有显现、缘起的。会不会返回到实执第一步呢?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一步已经修得很纯熟了,他是通过修行,而不是坐在这思考抉择,他内心当中有了很深的觉受。他第一步已经把实执打破了,第二步在引用缘起显现破空执的时候,所谓的显现法没有实有,因为实有在第一步已经破完了,只是引用显现破掉空执而已,所以不会返回到第一步。
这个就是修行的境界,不是抉择的问题。如果是抉择的问题,有可能又回到前面去了。像大象洗澡一样,大象首先在泥塘里面滚,然后在水池里面洗澡,身体洗得有点冷了,再出来晒太阳,又在泥巴里面滚,滚脏了再去洗,洗完之后又去滚,反反复复地没有终结。这个时候不会这样的,达到了现就是空,空也是现的双运。
但还有一些对于双运的微细的执著,断除这种执著就要修离戏。离戏就是通过进一步的修行打破双运的戏论。离戏修很长时间之后,第四步就是等性。
离戏和等性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从离戏的侧面来讲,把双运的执著打破时,其实已经接近空性了,但他还有一个别别的执著,什么叫别别的执著呢?比如对一个瓶子,他认为这个瓶子的现、空、双运已经完完全全打破了,安住在瓶子的离戏当中。但是他认为瓶子的离戏和柱子的离戏,张三的离戏和李四的离戏还不一样,不平等。他认为每个法都有一个单独的别别的离戏,其实已经很细微了。第四步就把最细的执著再整合一下,一切万法的离戏是完全一味的,这叫等性。
把最细的执著打破之后就可以悟入空性,把我们的分别心一步一步由粗而细,慢慢地引导到究竟实相当中去,这是修空性的境界。这四步境界也可以用来抉择见解,但主要是修行的一种状态。
以上是如果没有真胜义有什么过失,如果没有相似胜义我们也悟入不了真实胜义,所以必须要有两种。通过相似胜义修行之后,趋入到真实胜义。如果只有相似胜义,也达不到究竟的实相;如果已经有了真实胜义,虽然有实相,但也只是一个目标而已,根本没有办法达到。这时的相似胜义也有点类似于前面我们讲的世俗谛,因为它是真世俗假胜义,其本性还是属于世俗谛的最高境界,但是它已经相应于胜义谛,已经很近了。一般的世俗谛还没有真正的相应,仍然是世俗谛,而真世俗假胜义相当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就像一座此岸到彼岸的桥。此岸是世俗谛,彼岸是胜义谛,我们怎么过去呢?桥就是连接二者的,它是介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法,所以叫做真世俗假胜义,它就是这个作用。就像楼梯,它是一楼还是二楼?说它是一楼也不对,二楼也不对,它就是从一楼到二楼的一个过渡,这样的定位就很清晰了。同样,相似胜义谛是介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的状态,所以它是很有必要的法。
子三、一致摄义
对前面的世俗和胜义谛的诤论做一个摄义,摄义最终要悟入到究竟的实相中。
所量世俗无,
能量心自证,
析无如水月,
终无别一谛,
“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析无”,“析无”之前是一层意思。
刚刚我们讲能量和所量在名言谛中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把思想缘着世俗谛引导到胜义谛当中去,怎样引导呢?“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潜在的意思是说名言谛当中所量的世俗和能量的心自证是有的。然后依靠世俗谛我们要悟入到一个什么层次呢?要进入到“所量世俗无”和“能量心自证,析无”的状态中。
“所量”,所衡量的世俗谛在究竟胜义当中是没有的。“能量”,能够衡量的心和自证。这里所谓的心是前七识,后面的自证是第八识。此处能量的心识是八种识,前七识和第八识通过心和自证来分开表达。有时候也有心、意、识分别讲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的情况。此处心是前七识,自证是第八识。
“所量世俗无”,所量的世俗谛是没有的,通过离一多因观察抉择色声香味触等等所量的世俗谛是没有的。“能量心自证,析无”,分析的时候也没有。这是什么分析?不是从世俗谛来分析,“析无”的“析”是从胜义理论分析,只有通过胜义量分析,它才会没有。
此处说世俗谛当中存在的所量的世俗和能量的心识,其中也包括了现量、比量,还有因明当中讲的,通过建立取自相、遣余取总相,能诠所诠等等所有世俗谛中的所量和能量在胜义当中“析无”,一分析都是空性的,它的本性就是如是的离戏。
以比喻说明,“如水月”,犹如水中月一样。月亮的影子有没有呢?也有,但一分析就没有了,它是一种现而空、空而现的状态。所以世俗谛和胜义谛分析显现的时候,它有显现,但是没有本体,最终水月的本性也是离戏的。
“终无别一谛”,最终来讲犹如水月一样“无别一谛”,二谛最后归结成真实一谛了,不会再存在别别的法,世俗和胜义谛都是没有的。
这个颂词当中,暂时来讲所量世俗、能量心自证都有,这是世俗谛;然后进一步分析“所量世俗无”,“能量心自证”“析无”,就到了空性,所谓的世俗有和胜义无究竟来讲一味双融了。通过这方面慢慢的引导,最后就知道了,暂时来讲我们该用的用,该承认的承认,抉择的时候它是空性的,究竟来讲二谛是双运的,完完全全都是泯灭一切的本体,这样泯灭一切的本体是怎样的呢?它就叫做实相或涅槃。
涅槃真实际,
诸法究竟故,
识境无别身,
智相离中边。
所谓的涅槃也是万法的“真实际”,“际”是本性的意思。所谓的“真实际”,也就是真实的本性,也叫涅槃。
涅槃有两种。第一种叫本寂涅槃,就是本来寂灭。涅槃的意思就是圆寂,即圆满寂灭。有时我们说某某佛、某大德涅槃了,或者某某道友圆寂了,好像是说某个人去世了,其实涅槃的真实意思是圆寂。圆寂不是平常我们讲的死了。圆寂分为两个意思,一个是圆,一个是寂,圆就是圆满,什么圆满?所有的功德圆满了叫做圆。寂是什么呢?寂灭了一切的过患。真正获得涅槃的要么是小乘阿罗汉,要么就是大乘的佛,他们才有涅槃。当然真实最圆满只有大乘的佛陀,他才是真实的圆寂。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所有的过失都寂灭了的只有佛陀。阿罗汉是相对的三界的修证圆满,三界的烦恼寂灭。
第二种是离垢涅槃。佛陀通过修行把垢染灭掉,真实现前了圆满寂灭的本性。每个众生的如来藏、佛性上本来具有圆和寂的功德[3],只要把障碍去掉就会现前。
这种涅槃就是真实际,也是“诸法究竟故”,是一切万法的究竟的本性。
怎么达到这种本性,或者达到之后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识境无别身,智相离中边”。“识”是能知,“境”是所知,能知和所知泯灭叫做无别的智慧身,即“识境无别身”。
现在我们还在世俗谛当中,我们的识和境、能取和所取、能知和所知还存在,没有无二无别,想要达到一味是不可能的。世俗谛当中识有识的法相,境有境的法相,怎么可能达到一味?即便都是心识的本体,也有相分和见分,也不可能是完全一味的。
只有一种状态才能叫做一味,完全无别,就是心识本性的空性和境本性的空性二者完全没有差别。“识境无别身”,达到涅槃真实际,证悟诸法究竟时,才能真实达到识境无别。在世俗谛当中永远没办法达到识境无别的自性,只有在它的本性上面才能真实的识境无别。不管是从离戏的本性,还是从光明如来藏的侧面来讲,都是胜义的本性,究竟实相一味。
此处说的“识境无别身”就是智慧身,这样的智慧身是否有一种本体可得呢?也没有。“智相离中边”,智慧身的相也是离中边的,离开中,也离开边,这就是真实的中道。虽然讲离开了边执叫做中道,但是中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认为有个中,打破了戏论安立了一个中,这个中也是不究竟的,离开了边又何来的中呢?没有中。比如我们把一个桌子的两边各取五公分,中间的部分叫做中。但如果两边都没有了,这个中是谁的中?也没有中。因此所谓的中是暂时来讲离开了戏论而安立的,但是没有戏论之后,这个所谓的中也就没有了。
究竟的见解完全远离一切边戏,什么执著都不应该安立,这个方面就达到了真实胜义谛。
最后证悟的本体就是一致摄义,由它传递了这么多的信息让我们来了解。
以上真实的事理和它遣除的诤论已经讲完了。
戊二、彼之作用四法依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什么叫“彼之作用”?这个“彼”就是四理,四理是能量,它的所量是二谛。四理的作用就是四法依,它一定可以引出四法依,即四依四不依的总述。
四法依包括了八种法,一个是正面的四种,一个是反面要远离的四种。如果能够善用四理,一定可以产生四法依,而四法依是我们从凡夫状态趣入究竟成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果在一个修行者的相续当中完完全全地树立起了四依四不依,他是绝对不会走错路的,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坦途。
因此四法依特别重要,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如果有了四法依的智慧,完完全全可以顺利地从凡夫到成佛。如果没有或颠倒了,就只有做一个众生。这一点对于求解脱道的人来讲特别的重要,所以讲完了四理之后,还要讲四理的作用。如果真实的通达了四理,一定会产生四法依。
如此深与广,
慧眼睁开已,
定见佛佛子,
诸具大慧者,
由经之妙道,
显密乘法理,
难得谁已获,
莫令空无果。
“如此深与广”讲它的所诠意义,“深”指的是胜义谛,“广”就是指名言谛。深是通过胜义量抉择的,广是通过名言量抉择的。
“慧眼睁开已”,我们已经无误地了达了甚深的胜义和广大的世俗,了达二谛的慧眼通过四理的抉择已经睁开了。以前我们的慧眼是闭着的,相当于睁眼瞎或者眼睛根本没打开过,所以怎么能看到外面的法呢?根本没办法看到。现在依靠四理,学完作用理、观待理、法尔理和证成理之后,了知了二谛。不是猜的或者觉得是…,你觉得的肯定不是真实义。而我们通过四理观察分析完之后就了知了这就是世俗谛,这就是胜义谛。通过这样的道理慢慢地一个个地抉择,没有任何的问题。我们精通之后再来看二谛,就会看得很清楚。像睁开了眼睛,看到了世俗谛当中有现量比量、正量非量,有这么多的因果、法要,胜义谛当中有相似胜义、真实胜义,最后还有如来藏光明等。如此对二谛了知得很清楚了。
慧眼睁开了之后,“定见佛佛子”,一定可以见到佛陀和佛子。
“诸具大慧者,由经之妙道”,具有殊胜圆满大智慧的佛佛子们走过的妙道,我们也可以看到。
这样殊胜的妙道可以帮助我们到达涅槃大乘,能够帮助我们到达实相的证悟。如果没有睁开眼睛是看不到这个道的,虽然它就在这里,但是你眼睛睁不开也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没有通过思慧、四理来抉择,虽然无数的佛菩萨已经走过了,现在还有很多修行人正在走,但是对我们来讲就是看不到,在我们心中现不出来。但当我们通过四理把二谛抉择完,就豁然开朗了,从此到彼的妙道看得很清楚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讲意义太深远了。
“显密乘法理”,这个妙道是什么?显宗和密宗的殊胜修行法理。显宗的修行之道,密宗的修行之道通过四理通达二谛之后,完全可以看得到。
所以显密乘的法理“难得谁已获”,能够帮助无余众生解脱的显密乘的法理,这种殊胜的大道非常难得。“谁已获”,谁获得了这种殊胜的智慧,了达了四理引发的作用,“莫令空无果”,不要让它空无果,应该更加的精进。因为走到这一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不要再下来了,应该继续地往前走,不要让这种努力空耗,不能令它空无果,而是应该更加地勤奋。因为你比任何人都走得远,比任何人都走得高,所以你只要再精进,一伸手就可以摸到解脱果。
还有很多世间人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虽然想要解脱,但是找不到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通过四法理来对二谛做抉择,慧眼没有睁开,也没有看到佛菩萨经由的妙道,搞不清楚显密的法理,觉得有矛盾。所以这么难得的机会谁获得了,“莫令空无果”,一定要再接再励、趁热打铁,应该精进,一定要让它结出很好的果实。
下面再进一步说,怎样通过彼之作用引发四法依的。
具此四种理,
具备妙慧光,
不随他转智,
定生四法依。
不具如此慧,
如盲依盲人,
为名句易了,
四依成颠倒。
“具此四种理,具备妙慧光”,如果具备观待理等四种理,而且通达了之后,这个人的相续中就具备了妙慧的光明。
因为四种理把世俗谛、胜义谛讲得非常清楚,而且麦彭仁波切通过很少的词句讲得非常透彻。虽然有些道友是第一次学,或者以前大概知道,还没有完全通达,但是即便是听到这些道理,已经非常欢喜了,因为里面有很多殊胜的宝藏。
因为把胜义谛、世俗谛分析得很清楚,所以谁完全通达了四种理,谁就已经具备了妙慧的光明。这种妙慧的光明是“不随他转智”,不随他转的智慧。谁能动摇转变他的心呢?这是很坚定的一种智慧。这不是固执,固执是没有根据的。很多人很固执,怎么劝他都不听,即便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完了,他还是不听,这就是固执。但是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是不是一种固执呢?它不是固执,而是不随任何分别念、任何人的邪说而转,它是完全通过四理具备了妙慧光之后产生的不随他转的智慧。这样的智慧特别清醒,知道自己是什么状态,也非常清楚其他人的观点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它是通过四种道理产生的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不可夺的,因为他的智慧是不可夺的智慧。他有这么深的智慧,他也会有这么深的信心。
信心分了很多层次,刚刚开始可能有一种清净信、欲乐信等。这些信心的根基不牢固,基础是空虚的,很有可能跟随自己的分别念,生活中出现了一两个打击,一下子就没有了。但是通过四种理抉择之后具备了妙慧光而产生了不随他转的智慧引发的信心则非常稳固,这种信心没有疑惑,谁也没有办法转移,更不会被邪知邪见所转。
尤其是缘二谛而产生的智慧,“定生四法依”,一定可以通过智慧产生四法依,为什么呢?因为依靠四理而产生的作用就是四法依。
四法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下面还要广说。它是从凡夫人的状态一直到达觉悟的状态。
如果我们要觉悟,第一步是依法不依人,法才是帮助我们达到觉悟的方法,才可以改变我们的相续,没有法根本做不到。作为想要求解脱道的人来讲,必须要依法不依人。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个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这样讲,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什么是法?为什么不依人?他会有很多的疑惑,因为没有学过法,也没有沉淀,即便你跟他讲依法不依人,他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依法不依人?到底怎么做才是依法不依人。
虽然很多地方都在讲依法不依人,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四种理产生的智慧,内心无法产生一个有质量的依法不依人。可是这方面又很重要,应该怎么办呢?前期的工作都是为了依法不依人做的准备,属于预备位,当我们的智慧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的依法不依人才是真实有质量的依法不依人。他对于世俗谛、胜义谛,已经抉择过了之后,就会明白法特别重要,应该依法不依人,只有依法才能解脱,这就是依法不依人了。
第二步是依义不依句。有了法还不行,因为进一步来讲,法分为词和义,即语言的词句和意义。虽然我们依的是法,但是到底是依靠法的词句,还是依靠法的意义呢?依义不依句,通过词句悟入它的意义才是重点。这里重点就放在意义上面,开始思维它的意义。
意义也有两种,一个是了义,一个是不了义。如果分不清楚还是没有办法趋入真实胜义谛,因为你趋入的义有可能是暂时的不了义的义。不了义是不是义呢?是,因为在第二个前提下导致的义一定是相应于佛法的,但是这个佛法的意义不究竟,相当于卡在这里了,没办法更进一步,这时必须要依了义的法。
而了义的法当中有通过心识去缘的了义,和通过智慧去缘的了义。什么是心识缘的了义?就是通过分别心去缘了义法的总相,比如我们现在通过闻、思,或者分别心的修慧去缘了义的法,这还是通过分别心在修,不能把分别心缘的了义当成真实,这样就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用智慧去现证了义,这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所现证的法界就是智慧现证的了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达到真实的大乘无分别智的证悟。
刚刚入门的时候,依法不依人,然后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样通过正确的途径下去就到达胜义谛了,中间颠倒了就不行。因此四理产生的四法依是完完全全地从凡夫到圣者证悟,直至成佛的标准的道。这就是应该依止的四种法。
反过来讲,“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如果没有通过四种理具备的妙慧光而产生的不随他转智,就像“如盲依盲人”一样。“如盲”,我们的眼睛没有睁开,“依盲人”,依靠另外一个盲人,如此当然没办法把你引导到正确的途径。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可能不会重视法,只是关注某某人怎么样,这就不对了。如果依人不依法就错误了。
然后“为名句易了”,即使学法,但是认为词句很重要,喜欢天天在词句上搭配,对于词句方面特别的重视,而不重视意义,这也是一种颠倒。
在意义当中也是喜欢不了义的法,喜欢世间的因果,怎么培福报等等,但给他讲空性、如来藏等了义的法,他根本听不进去,没有福报。这些方面都会直接障碍他趋入真实的法界。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即便有了一些了义的见解,但是如果只是耽著于心识,满足于通过我们的识去分别了义不了义,比如有很多道友对于空性、如来藏可以做一些分析,但仅此而已,他仅仅满足于心识对了义法的了达,从来没有想过进一步地用智慧现证了义法。
这就是“四依成颠倒”,把不应该依止的四种法作为依止处。比如本来应该依止法,却依止了人;本来应该依止义,却耽著于词句;本来应该依止了义法,却对不了义的法特别有兴趣;本来应该依止智慧达到了义,却只满足于通过心识去观察它的总相。这些都没有办法趋入到真实的状态当中去。
从这方面讲,有些人第一步就错了,他开始就依人了;有些人第一步是正确的,但是第二步没做对,他知道依法不依人,但在依法的时候他着重词句了;有些人第二步也走对了,他依靠义,但是他喜欢不了义,对于了义的法产生不了信心,甚至于诽谤空性、密法等等;有些人可能前三步都对了,但是第四步不对,因为他对二谛的法没有完全通达,走到第三步的时候,已经可以对了义的法产生信心了,但是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心识,没有想要把心识转成智慧去现证了义,最后一步达不到也不行。
如果我们把四种理完全地圆融之后,再加上四法依,通过佛菩萨的引导,每一步都抓住了核心,最后你就可以顺利地通过智慧证悟了义,成为圣者。
所以如果只是“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就成为四种颠倒,不应该依止的依止了。
以上是通过四理就可以达到这种作用。
[1]观现世量和净见量。
[2]真世俗假胜义。
[3]即本寂涅槃。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