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其实真佛就是这样!
行清净者不行色,不行识想受及行,
如是而行断诸贪,行解脱贪诸佛智。
这里让我们真正安住于诸佛菩萨的入定境界,在这样的智慧境界前,以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单空也化为乌有。
所谓“行清净者”,就是安住于智慧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会以耽著的方式行持色法的本体及无常等差别法。可是我们完全不相同,比如眼睛看见色法,“这好看、这不好看,或者这是粗的、这是细的”;耳边听到声音也是,“这是动听的,这是不动听的”……有许许多多执著相。但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他不但不行于色法,而且对识法、想法、受法、行法的本体和差别法也不会执著。如是一无所行而行,则能断除对一切万法的贪执,而这也是在行持解脱所有贪执的诸佛智慧的境界,也可以说诸佛智慧的行境就是这样得到的。可是我们现在很难得到,因为对五蕴为主的一切万法都有执著。虽然如此,但它们并不是我,也非存在之法。
记得《那先比丘经》里面,弥兰国王问那先比丘:眼睛是不是你?他说:不是。鼻子是不是你?不是。耳朵是不是你?不是……既然都不是,那到底谁是那先?那先比丘反问国王:窗户是不是房子?他说不是。门是不是房子?不是。柱子与房梁是不是房子?不是……如果这些都不是房子,那房子到底在哪儿?房子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话,弥兰王恍然大悟。也有这样的说法。
其实,在真正的智慧行境中,行和不行都不存在,也即远离言语、表示、分别。禅宗有“维摩一默,如雷灌顶”的说法。意思是说,维摩诘当时什么都不说,其实是如雷灌顶,或者说是最大的灌顶。因为,当时维摩一言不发的境界,按文殊菩萨的教言是:“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安住在最高境界时,于一切法言说也没有,表示也没有,思维、问答的行境也全部超离。而这就是五蕴的真相,或者说佛陀的智慧。
其实真佛就是这样,并不是现在有些人认为的:佛要么在外面自相存在,要么在自心有一尊佛像安住。按照很高续部的密法观点来讲,佛陀唯指心的本性。其实这种最了义的观点在禅宗也有,以前赵州禅师说:“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意思是说,金子、木头、泥土做的佛,在相应的环节中都不能度过,其中泥土做的佛在水中不能度过,金子做的佛在火炉里不能度过,木头做的佛在火中不能度过;故应唯一护持心的本来面目,因为此乃最究竟的佛陀。因此,从《般若经》的角度来讲,他人所谓密宗所讲那样的“心中的童子瓶佛”也不能承认。现在有人认为:不用拜外面的佛,佛就在心中。从他们的语气来看,好像有一个小小的金佛像安住在自己的心脏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佛在自心的意思,在续部中有不同阐述方法,但以简单的语句也没办法描述,故大家按这里所讲的内容了解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要真正行持佛陀的智慧行境,就必须通达空性。但对一般凡夫人来讲,因为空性远离分别思维,所以只能成为发愿的对境,故大家皆应发愿——愿我早日获得这样的境界。其实,就像小学生发愿将来变成博士后导师一样,虽然暂时还得不到,但也不能否认。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就什么都不承认,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痴的行为。确实,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现在我们眼睛看不见的、手摸不着的许多事物和道理都不得不承认。
现在社会上有神秘主义之说,我也看过很多欧洲和西方的神秘主义者创作的、非常出名的神秘主义学说,感觉他们还是用了很多大乘佛教的素材。虽然他们用了,但因没办法通达意义,所以最后只好用“神秘”二字来覆盖万法的真相。但佛教并不需要这样,因为佛教对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不同层次的解释。的确,世间上任何宗教和学说都赶不上佛教。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要赞叹佛教。我们可以面对面地,对很多学说和道理进行对比,比如神秘主义者对鬼神等神秘问题没办法解释,但在佛教中这些问题却非常简单。
所以在学习般若空性时,大家首先要对不可言说的佛陀智慧有深刻的认识,还应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因为般若法门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很难得。也许有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难得,般若法门并不难得。虽然般若法本并不是很难得,但要真正以信敬之心闻思修行其甚深意义也不那么容易。
另外,现在很多人都有非常保密的密法法本,但真正懂得密法意义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些法师说:藏地的密法并没有传开,只是法本已经传开了。的确,有清净传承且能行持甚深意义的人实在太少。不过将法本看得很重,对它有一种恭敬心,这也很好。但里面的甚深意义没有懂得却很可惜。很多人都说:我可不可以看这个密法,可不可以看那个密法?其实光看也不行,因为你没有传承、没有灌顶、没有修加行,还有很多条件都不具备。如果基本的条件都没有,那再怎么翻也没太大的意义。如果特别想翻,翻一下也可以,因为这并不是地雷,不会看一下就马上爆炸。有些人经常问:我现在可不可以看密法?我也常说:“你现在好好修加行,等一段时间再说。”但隔一两个星期又来问。如果自己实在忍不住,也很有恭敬心和信心,看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般若、密法等甚深道理,很多人都停留于口头上,真正通达的人并不多。而有了这样的境界,还要经常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