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9)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4月5日 佛历2564年
每日一颗钻石
让我们一起背诵
并依文修持吧~
【第29颗钻石】
དགེ་ཆོས་ཀྱིས།བྱིས་པའི་དུས་ནས་རྒས་ཤིང་འཁོགས་པའི་བར།།སེམས་ཀྱི་འཁྱེར་སོ་ཅི་ཙམ་བརྗེས་གྱུར་པ།།རང་གི་མྱོང་བས་དཔྱད་ན་ཤེས་ནུས་པས།།ད་ལྟའི་འཆར་སྒོ་འདི་ལ་ཡིད་བརྟན་ཅི།།ཞེས་གསུངས།
根登群佩:
从孩提到耄耋,自己的心变化过很多次,这一点凭经验观察即可清楚。因此,当下的心念又有什么可信度?
念头 | 空
海浪起起伏伏,当下灭,当下生。心念起起伏伏,当下生,当下灭。一切海浪不离大海,一切念头不离空性。
念头 | 征服
要想征服自己的妄念,不能靠打压念头,而要靠认识念头。当我们认识到心念在生起的一刹那,当下即灭,各种执著会自动瓦解,各种不忿会烟消云散。这是消除痛苦最强大的武器。
曾有一个名人,他的心很不安,一直在浮躁、焦虑中饱受煎熬,始终不明所以。后来他不经意读到《无量寿经》中讲:“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他当下豁然大悟,心放松了下来。
这就是安心——明白了真相后,心便踏实了。真相是什么呢?我们生存于世,被爱欲所牵,日日夜夜奔波营造的一切,不过是虚幻的聚合,而我们每一个人,到头来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并且苦乐自受,没人可以分担……
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快乐再寄托在外境上了。很多人认为,找一个好的伴侣就会快乐,找一个好的工作就会快乐……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或者说,即使得到了快乐,也只是暂时的。因此,佛教告诉我们:快乐的根本在于自心。
带您观心
现在请你们观一观自己的心……
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并不是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在大脑上,也不是在心脏里,更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存在,认为“我”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貌……
这么一一观下来,你会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稀有啊!原来心的本体是空性,同时又是光明。”
这种认识,在词句上,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光明”、“法性”、“现空无别”、“明空无别”……但词句毕竟是词句,不是真正的认识,如果谁通达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意义,那即使他看似只是普通人,也已经与众不同了。
有一次,麦彭仁波切去求见大名鼎鼎的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
一进门,见蒋阳钦哲旺波披着斗篷,蒙头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
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他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当下开悟。
这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你的分别妄念被打死了,法身智慧就活过来了。
在佛教历史上,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可谓比比皆是。有直接获得极高境界的,也有一般的明心见性。
所以,当我们开启自心宝藏时,这种直接的方式最为殊胜。像密宗的直指、禅宗的棒喝,都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表示,驱散修行人内心的贪嗔痴乌云,当下现前心性的光明。
其实,了悟心性,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且,这并不是修行人才能做到的,世间各阶层人士中,都不乏“见性”者,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已。所以,希望诸位在心性上多下点功夫,以认识自心,开启自心宝藏。
透视“心” |色与空
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过,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色怎么是空,空又怎么是色?”甚至有人解释:“空,是色之外的空;色,是空之外的色,色和空完全分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建议知识分子借助量子力学的分析,作类比推理。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是可以不断细分的,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我们暂以“夸克”作为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从瓶子的角度来说:瓶子的本体是不是夸克呢?是。那它是不是离开夸克之外的瓶子呢?不是,它“不异”于夸克。再从夸克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组成瓶子的夸克,就是瓶子,它不是离开瓶子之外的夸克。
如此从量子力学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色不异夸克,夸克不异色,色即是夸克,夸克即是色。这个推理很有借鉴性,现在推荐给你们,以后理解《心经》的这四句时,不妨一试。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瓶子是夸克,甚至是空性,那怎么用它喝水啊?”
其实这里有两种层次,不能混淆:在真实的层面上,也就是详细观察时,瓶子是夸克等细微粒子,乃至空性,除了这些以外,的确不存在瓶子,当然也谈不上喝水这回事;而到了显现的层面,也就是不作细致观察时,瓶子就是瓶子,它不是夸克,也不是空性,我们可以用它喝水。
但有些人太过分了,认为所谓的“空”,就是不存在,整天宣称“没有因果,不要执著”。
其实,如果你真的不执著,那也可以不吃饭、不上厕所,因为这一切都是空的,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这些人说“空”,只是一种口头禅,是把胜义和世俗混淆了。毕竟在世俗显现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虚的,这是名言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然而如今有不少人,对佛教的这些基本理论,自己不懂不说,还断章取义地随便解释,这样不仅错解了经义,还让人误解了佛教。
刚才讲到了色和空不二,这个不二的状态,就是我们的自心宝藏:心的本体是空性,但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还有与之同时并存的光明。不然,假如只是单空,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就失去了基础,而将来也无从现前色身与法身。所以,现和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这些义理虽然比较深奥,但我们可以相似地观察和理解,并通过修行获得证实。在观察的时候,以显宗的推理可以大概地认识心性,这一点并不难;而在修行的时候,则需要一些加行的次第。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密宗“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1、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上师的指点。
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上师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遍,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2、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人人本自具足。
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
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当然,对每个人来说,如果暂时没有认识心性,了解一些佛法,有一个信仰也是好的。否则,缺乏引导和约束的人生,终究是一场悲剧。
【提醒】行持任何点滴善法,要以三殊胜摄持哦~
上一颗:365颗钻石的约定(28)
1-15颗钻石复习:煜煜钻石,您采几颗?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