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05

第一百零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是华智仁波切所造的修行的窍诀,这些窍诀首先让我们的心没有转入正法的转入正法,然后没有生起皈依的生起皈依,没有发起菩提心的发起菩提心。如果福报不够,就圆满资粮;如果罪障深重,就清净罪业;如果没有得到上师的加持,就得到上师的强力摄受;如果今生修行没有成就,还可以通过往生法往生极乐世界。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达到阶段性和究竟目标的殊胜的修行方法,对我们来讲意义重大。

前面我们学完了共同前行,但是乃至于我们心中没有产生验相之前,没有修到量之间都要一直不断的修行。只不过对于修行的重点,有些大德们开示的时候说,要把前面的修行到量之后再修下面的;还有一些上师们说不管怎么讲,可以一直按照修法的次第修下去,一遍一遍次第来修的话也可以在某个时间当中修行到量,那我们的心就可以达到这里面所讲的标准。达到标准很重要,因为只有我们的修行达到标准了,才可以完成转变我们心的任务,才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因为毕竟我们的心严重地耽著轮回,没有想到过和轮回之外的解脱有关系的作意,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非常猛厉的、很强劲的、长时间不断地去观修。只有这样非常认真地去观修,我们的心才可以转变。就像一根棍子,如果弯曲得很厉害,必须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把棍子调直。

《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弥勒菩萨讲,就像我们调竹竿调棍子一样,如果这个棍子弯曲得很厉害,而我们要把它调直的话,第一个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持之以恒很重要的,第三个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第一,如果就说方法不正确的话,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弯曲的竹箭或者棍子要把它调直,如果不知道方法、不懂那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因为它弯曲得很厉害,所以说我们也必须要有持续性、长久的去做这个事情,慢慢才能够见效。第三,循序渐进,为什么循序渐进呢?如果我们想,这个竹箭弯了我一下把它矫正,使劲用力的话一下就折了。本来是想让这个箭调直,但是未成想就把它损伤了。这就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循序渐进的必要性,所以要一步一步来。如果我们一下子想把自己的心达到很高的高度的话,很容易让自己的道心中途夭折,自己修不下去或彻底失败。所以,在调竹箭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在水里面泡,泡很长时间再把它放在火上烤;烤了之后再把它绑在一个很直的东西上面去绑段时间,然后又放下来又泡了又烤。慢慢就可以把竹箭调得非常直。

我们修心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要素对我们来讲都很重要。第一是正确的方法,当然我们现在正在闻思的教言本身肯定是正确无误的;第二是一定要有长远的心,不能修了几天不起作用就放弃了,觉得这个是不是不管用?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心,持之以恒的修下去、修下去,当我们真正地投入我们的心力去观修的时候,它总有一天会被调整好;第三是一定要遵循次第,不要急躁。第二、第三有不一样的地方,第二是长远心,第三个是不要急躁,千万不要急躁。心要缓慢,在世间也好或是很多修心的上师们给我们的建议都是说“慢慢走快快到”。这样慢慢地走、循序渐进地走,不要太着急,一定可以达成目标。

我们打坐观修几个月了,好像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也没有验相或也没有调伏我的心,好像我们学习了很长时间了烦恼仍然粗重等等。其实这些要不然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要不然时间不够,太过于急躁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这里面的引导一步一步来,把心沉静下来修。我们在世间当中做调箭的事情尚且急躁不得、尚且需要比较正确的方法然后长时间去做才行,何况说调伏我们的心呢?调伏我们无始以来被惯坏的心,其实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不急不躁的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去修行,慢慢才可以起作用。所以这些对我们来讲很关键。

共同加行修完之后我们修的是不共加行,前面关于皈依方面的教言我们已学了,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心。为了让我们菩提心修好,在菩提心前面让我们修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四无量心修好之后通过念诵十万遍发心偈的方式正式发心;然后为了让我们菩提心能够真实地增上的话也讲了愿菩提心的学处,然后现在讲的是行菩提心的学处。学处就是不断地训练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通过学处能够让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坚固和增上。

前面我们也讲了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这些对菩提心的修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窍诀。一定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科判、每一个科判下面的内容,认真去看认真去观修,没有理由不生起菩提心。因为方法都在这儿,和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修行没有关系的一个字都没有,这些都是菩提心已经完完全全修圆满的修行者们他们讲出来的经验、窍诀。所以我们自己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去观修的话,一定可以帮助我们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前面也提到过,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一定要放弃只利益自己的心,一定要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前面也讲了,为什么要对自己之外的、和自己没关系的很多人,对他们要发起利益他们的心?他们好像显现上面和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为什么要去利益他们?这个也是我们在修心的过程当中时不时的会冒出来,骚扰我们一下的念头。有的时候发菩提心的时候突然想:我要利益他们干什么呢?我现在坐在这修行为什么要利他们呢?他们这些人也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甚至于很多人都给我作对的,我为什么要利益他们呢?有的时候这些念头时不时会跳出来骚扰我们一下,让我们心生困惑。

在很多大德的教言当中也讲到了这方面的一些内容,比如说前面我们介绍的《入行论》第八品的静滤品当中,寂天菩萨讲得很殊胜的自他平等的教言。为什么要修自他平等?为什么一定要利益众生呢?因为从究竟的侧面来讲我们所有众生的佛性没有差别,从空性的侧面来讲空性没有差别。我只利益我而不利益其他人——这个划出来的所谓界限,就是虚妄分别念划出来的,是我们不了解本性的前提之下划出来的一个鸿沟,划出来的所谓的界限。

我们通过中观的思想,通过佛性如来藏等的思想,通过了义的观点,当我们学完这些比较高深的观点再来看自他平等的时候,其实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比如说空性,究竟当中你我他的差别根本不存在,连名称都不存在,意义上更没有,所有的本性都是大空性,都是平等的。从空性的侧面来讲是平等性,空性当中哪里有你我、你我他的差别呢?只利益我不利益他的这些差别一概没有。

胜义当中这个胜义就是实际的状况,术语叫胜义谛,换一个词来讲就是本来的样子,万法本来是这样的。所有的众生在本质上就没有分别的,实际情况就没有差别的。如果我们去观察核心、观察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只利益我不利益其他众生,所有的这些思想、所有的分别念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的、都是虚妄分别的产物。所以从空性的侧面来讲根本没办法区别你我他,除了自己之外有他,区别不了。从佛性的侧面来讲,我们知道佛陀证悟了实相,佛陀是完完全全的把所有的实相都现证了,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佛陀法身一味,只要从凡夫成佛了,那你的法身和其他佛的法身没有差别。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在实际情况当中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不一样的很多的所谓张三李四,或者说每个不同相续,这些暂时在名言谛当中的差别,在真正的、究竟的证悟的状态中都没有了。所以说不管是从空性的侧面来讲,还是从佛性如来藏的侧面来讲都没有分别的。究竟来讲没有分别,那为什么我们在修道的时候一定要说:我只为我的安乐而奋发,其他众生我不去管,因为和我没有关系。如果我们生起这种心就说明我们不了解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没有这些分别,但是我们自己认为有分别,这个就叫颠倒。既然是颠倒了就不可靠,所以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把这种不可靠的、颠倒的分别念予以遣除。这是从胜义的特质上面观察的时候它就是没有什么分别的,都是平等的,自他是平等的。

《入行论》第八品当中从名言的角度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的。所谓的我和他、自和他的分别,就好像这个身体不是我的身体,然后我执著是我的身体一样的,本来不是我的手我的脚,但是我就把它执著为是我的手我的脚,本来手和脚是他体的我们可以执为一相续,都是一个本体、一个整体来看待。所以说其他众生也是一样的,这是从名言的侧面观察。就是我们认为的我其实也是一个错误,也是根本就不存在,把不是我的东西执为我,既然这样也可以把本来我们认为不是我的这些众生执为我,本来来讲这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所以,不管是从究竟的实际状况胜义谛的侧面来讲也好,还是从名言谛的侧面来讲也好,其实都是平等的。所以只要我们了解了这样意义之后,在发菩提心时候我们就不会想:为什么要为了众生呢?为什么要为了和我没有关系的众生去为他们修行呢?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会发愿一切众生同时成佛,因为我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缘故。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生起为了利益众生的心。而这种心绝对符合于实相的,既是符合实相,又是打破我们修佛法成佛过程中一个大障碍的窍诀。什么障碍呢?就是错误地分别认为有我,一切以我中心,这个我爱执障碍。

既符合实际的情况又能够真实地灭掉我们修行的障碍的法,所以给了我们很多观修的方式。如果按照这样修,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的同时,也把让自己受痛苦的最大的毒瘤我执,完完全全拔除掉。这些所有的修行、所有的方法和上上下下的教言如果合起来看,全都是利益。为什么必须要发菩提心的原因也就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不符合于实际的情况,你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修行怎么可以最后证悟实相呢?只有以符合究竟实相的因去修,修得有力量,才可以证悟实际的状况。所以实际情况当中是没有自他分别的,是没有狭隘的心只是利益我不利益众生,实际情况当中没有。

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说:只利益我、只利益我喜欢的这一类众生,而别的众生我不管,怨敌我不度化,或者我不高兴的和我关系不好的我就都不理睬。这些所有的作意、这些概念都不符合实际情况,都不符合实相。你如果抱着这个状态去修大乘道那根本也不是大乘,错误因得不到正确的果。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想方设法都应该把耽执自我的我爱执的心彻底的泯灭,而这些修法在这里面讲了很多。

我们修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之后,就修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以六度来进行安立的。首先是讲到布施度,布施的修法分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前面财布施已经学了,我们自己也是要循序渐进地来培养布施的习气。

布施的习气越训练越强,越训练吝啬的心越弱,越训练心量就越大,最后就不会有财富我自己用,舍不得布施给别人的的状态,完完全全就没有了。这样持续性的给我们的心布施的习气、因缘,经常性的串习。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要说服自己的,在我们自己舍不得的时候,佛菩萨也会给出很多药方说服我们。你现在舍不得是不是?你舍不得,反正你死的时候再舍不得都要舍得,全部都要放弃了。而且是被动放弃,被动放弃有什么坏处呢?被动放弃的话,你在死的时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就会影响你的投生,这种念念不忘的心对你的后世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消息,不是一个好兆头。

反正你死的时候都要放弃的,你这个钱丢了就是丢了,如果是被火烧了就被火烧了,反正财富通过这样那样的因缘都会放弃,你不想放也会放。虽然同样都是放,但是主动放和被动放差别可就大了。被动放你的心是痛苦的,你还没有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一个因缘到来了让你放,那个时候心是痛苦的。就好像平时没有串习过死亡无常的心,自己的死亡突然到来、亲人的死亡突然到来了,他没准备好,所以突然到来的时候他就会很痛苦。但如果平时经常串习过无常的,自己也会死亡的,亲人也会死亡的,经常串、经常串,那么当死亡突然到来的时候他其实并不会那样痛苦,为什么呢?他早就主动接受了这个事实,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都是接受,但是它就是里面的差别真的是太大了。

与其到时候以具有这么多过患的方式来被动放弃,还不如现在通过主动、积极的方式来进行放弃,而这种放弃就变成叫做布施或者供养的善法。被动放弃没有任何善法,而且引发很多的痛苦,引发很多的罪业,它是一个痛苦的因,而主动放弃演变成一种善业。如果你在主动放弃过程当中再加上出离心的因素,再加上菩提心的因素,加空性的因素,这个善法就无量无边了。放弃的东西很少,得到的东西是太大了。被动放弃其实什么善法都得不到,而且得到了一大堆的罪业,得到了一大堆不好的后续的因缘,所有让你痛苦的因素在被动放弃当中全部得到。

所以,我们这样算笔账就很清楚。账算清楚之后,在现在有自在的时候,为什么不去主动的去放手呢?但是也不是让我们彻底的放手,让我们逐渐培养放手的习气,通过发大愿、发大心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智慧,佛法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个上面。它不是很消极,它是很积极的,未雨绸缪了,知道这个事情将要发生,他就想了一个最利益自他的方法来解决、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眼睁睁的看着事情的发生,而自己什么都不作为,这才是真正的消极。

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想方设法的去思维,佛菩萨给了我们一些建议,思维之后,我们内心当中就释然了,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在这个思维过程当中,吝啬心抓财物的手不知不觉逐渐就松下来了,愿意放手。因为道理想通了,知道这个没什么大义。有的时候这个道理想不通,只要他道理想通了之后,还是愿意放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而且学习过程当中要深入地学,把这其中的道理反反复复的思维透彻,思维透彻之后,自己在做供养,做布施的时候,欢欢喜喜地去做。不是一边做一边在痛苦,这个利益不是很大,因为违背了我们做布施做供养的初衷。为什么要做这个?其实做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是要把这个东西舍出去,把东西舍出去只是最后放手的一个过程,一个步骤而已,但不是全部。关键是在我们放手的时候,内心的一种转变,内心对这个财物的态度,还有对于修行理念的不断地串习,这个是很重要的。

不贪执那些阻碍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对财富贪执,对法贪执,这些耽执会成为一种束缚。而我们把这些束缚我们的东西,把这些财富放弃之后,其实也就是松开了束缚,束缚松开了就自由自在了。所以,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是想身上多很多条束缚呢?还是想轻轻松松的这样生活这样修行?当然自由最好了,轻松最好了。既然我们想轻松,既然我们想自由,那我们就要去想什么东西是束缚我们的因素呢?我们发现有这些。佛菩萨发现这些财富,这些东西,各式各样的执著,那么如果这些是束缚的话,我们就应该把他放弃,放手之后,我们就自在了,轻松了。这是我们真正做布施,做供养的原则、初衷。这样完全放手清净,没有什么障碍我们的时候,因为我们完全没有执著束缚的缘故逐渐就会成佛,成佛的状态就是完全没有束缚的状态。

而现在我们所修的是契合于真正的觉悟之道,本性当中这些都是没有的。左一条绳子,右一条绳子,这些束缚的东西,全都是叫做虚妄分别的东西,它在这营造一切的束缚。当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心识上虚妄分别的时候,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只要把这个问题想透想清楚之后,逐渐我们就可以放手。

前面我们讲了财布施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们讲第二个科判法施,就是以正法做布施,和法布施有关的内容。

庚二、法施:

所谓的法施,就是指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

首先对法施的定义。法施的法相是什么呢?这里面讲给其他众生灌顶,灌顶就是让他们种下能够很迅速解脱的因,为他们可以值遇修行很高很了义教法的机缘种下一个种子,焚烧该焚烧的种子习气,安立殊胜解脱的机缘。传法就是让众生了知取舍之道。

“念传承”,当然我们知道是口传或者念传承,很多法如果我们有传承的话,就有传承的加持力。不管我们念经也好,还是修一个法也好,那么这个法从释迦牟尼佛传到现在,或者从作者传到现在,都没有间断,它就有一个传承的力量,传承的加持力。传承的加持力在我们自己修行或者念经的过程当中,就会发挥作用,帮助我们修行法,或者相应、得到加持,或者理解法义上面就会起到传承加持力的作用。

反正就是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让弟众或其他众生奉行善法之举都称为法布施。那么这就是法布施。

然而,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杂念之前,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利益众生。

“然而”这一段是华智仁波切针对当时的有些情况,给出的一些教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用正法利益他人的时候,直接的做法布施还是间接的做法布施,华智仁波切针对一般的普通人,他给的建议是:间接的给法布施,或者别的方式给法施好一点。直接的讲经说法、灌顶对一般心没有调伏的人而言,利益不是很大。这里面直接的含义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杂念,我们自己利自的分别念没有调伏,自己的利益没有成办之前,表面上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成办他人的事情,那么这些所谓的利他之事,都只是一种影像。比如说柱子的影像,杯子的影像,看起来是柱子或者是其他的,但只是影像而已。或者说杯子的相片,或者太阳的照片,这些只是影像。照片上的杯子能不能装水呢?当然不行。照片上的太阳能不能遣除黑暗,能不能带来温暖呢?这个也不行,所以这就是影像,不能利益众生。这里面讲对给众生没有什么利益。

大恩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对这一段也是做了很多的开示,这些开示给我们的提醒是什么呢?作者华智仁波切讲这个有当时的情况,为什么这样讲?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完全不能做法布施呢?上师讲,也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完全不能做的意思。他当时讲的情况是,如果我们自私自利的心特别严重,通过讲法增长自己的名利,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要制止的。但是也不是华智仁波切这样讲了,在《前行》当中有这样教言,所以我们自己都不敢去讲法,都不敢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上师说也不是这个意思。下面我们要分析这样的情况。

不能利益众生的意思,就是对众生的利益很少很少,因为自相续没有调伏的缘故,对众生的利益是有限的。其实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也给了很多不同的教授,有的时候讲的比较严格。有些时候上师们要提倡实修的时候,在利他之前自利的时候,这方面会讲的比较严、比较多一点;想弘扬佛法讲经说法的时候讲,无论如何,能够通达一个偈颂,能够把偈颂认认真真的给不懂的人讲,也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教言并不矛盾,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众生,会给不同的教言。所以,我们要懂综合来看,不是说你看这里面讲了这个,一棍子打倒一片,然后所有的都否定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样最容易误解佛法了。这个地方这样讲,那个地方那样讲,那么我们就要懂得把所有的教言综合起来再看,到底这里面是传递什么样信息给我们。

真正的信息是讲,圆满的利他、真实的利他,应该是在自利圆满的时候。比如说:佛陀利益众生的能力最强大的,最能够究竟利他的是佛陀。那么佛陀能够做这么大利益众生的事情,原因是因为他的自利圆满了,他自己觉悟了,彻底觉悟了。他能够给众生带来的利益就是引导众生逐渐达到彻底觉悟的状态,他自己的自利圆满了,他利也是圆满的。那么如果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的自利圆满到了一定的程度了,这时候也能够给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

那么,凡夫人能不能够利他呢?凡夫人也可以利他。但是前提是:我们自己在给别人利益的时候,至少我们相续当中也是应该有一分的正法。我们自己相续当中有一分正法,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分正法利益众生。那么超过自己相续之外的事情,暂时做不了,暂时一方面让自己的功德圆满,一方面逐渐做自己有能力的事情,应该是从这方面去理解的。

下面是引用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来说明如果自心没有调伏之前,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效果非常有限。

众弟子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何时方可摄受眷属?何时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时才可超度亡灵?”

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什么时候可以摄受眷属,第二个什么时候可以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第三个什么时候可以超度亡灵,问了这三个问题。

尊者回答:“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

阿底峡尊者回答,要摄受眷属,第一,你自己要证悟空性。你证悟了空性之后,你自己的实执已经消亡了,比如说我执这方面已经断了,该断的断了,那么烦恼不会再生起了,不会因为名闻利养或者其他很多事情,扰乱你的心的时候。因为你证悟了空性之后,证悟功德很突出的缘故,所以很多因素不会影响自己。所以,第一个是证悟了空性,见了法界的实相。

第二,具足神通。真实要摄受眷属具足神通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你自己有神通,比如说你有他心通或有天眼通,调伏众生也很方便,这些就是调伏众生的工具。因为很多众生就是服这个,你给他讲很多道理,他可能听不进去,但是一下子指点出他心中的想法,或者他自己在背地里干的事情被点出来之后,他就很害怕。有神通可以利益众生。

大恩上师也引用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里面讲的,“无有神通难利他”,就好像鸟的羽毛没有丰满没办法飞行,所以没有神通也难以利他。因为你不知道众生的根基,不知道众生的意乐想法,这个时候要调伏起来就非常困难的。所以,要摄受眷属的话,第一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你自己的相续见到实相,你自己本性现前了。第二是具有神通,这个时候可以真实地摄受眷属。这一看就知道是高标准的,高标准的摄受眷属应该是具有这样的功德。

但是如果不是高标准的话,现在的凡夫修行者,有没有摄受眷属的呢?凡夫人中也有摄受眷属的。所以,一个师父带了很多弟子,那么这个师父一定是证悟空性又具足神通吗?这个也不确定。第一个他要有利益众生的心,利益弟众的心。第二个他自己要懂得教言。他虽然不是通过神通去摄受弟子,但是他可以通过他所学习的教言或者戒律等等,通过这方面让弟子做一些应该做的取舍之事。

摄受眷属标准也是有很多层次,有高标准的摄受,还有一般标准的摄受,有时候也有所不同。所以,这方面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里面讲的是高标准的。

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

真实的高标准的利益他众,自私自利的心要断尽。为什么一定要断尽自私自利的心呢?因为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断尽,那么你在给众生做事情的时候,这里面难免不会夹杂自私自利的意乐。很有可能表面上在行利益众生的事情,其实是在给自己的利益在做很多的努力,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很容易夹杂、掺杂自私自利的念头和不如法的行为,这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不纯净了。所以,如果你要真实的饶益他众的话,自私自利的心要断尽了,断尽了之后,证悟空性也好,或者你通过修菩提心修圆满,没有自私自利的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饶益其他众生。否则的话,真实利益众生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我们饶益他众也有层次。比如说佛陀饶益众生的方式和初地菩萨饶益众生的方式,都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心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佛陀自私自利的心从根本上彻底地断尽了,连习气种子都断尽了,他利益众生就是无勤的,非常广大的;初地菩萨现行的自私自利心是没有的,但是自私自利心的种子还在,他利益众生的能力就比佛要弱。所以,佛和菩萨利益众生的层次也有差别。

如果按照这个推理的话,凡夫众生,比如说自私自利的心没有彻底断尽的人,正在致力于修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他可不可以饶益众生呢?当然也可以饶益众生,关键是看怎么样饶益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叫饶益众生,所以,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如果当时的心是利他的,那也可以,这也可以算是饶益众生的方式。否则的话,我们没有办法饶益众生的话,可能连行菩提心都不敢修了。为什么呢?当我们刚刚入道的时候,愿菩提心里面的成分也不清净,那么你修的行菩提心——布施,持戒这些也不清净。那么我们都不敢做,都不敢修,为什么?因为不是饶益众生。我们不能这样去想,因为这里面讲的是高标准的。

阿底峡尊者给他的弟子们、真实要独当一面的大德来讲,你要成为完完全全通过自利来利益众生的真实的大德,应该是达到这个标准。但是下面还有好多层次,只要当时我们发了利益众生的心,相续中在没有做善法的其他时候,可能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心的,但是我正在做这个善法的时候,我准备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的的确确反反复复去约束自己,然后反观自己,尽可能的灭掉自己自私自利的想法,然后安住在相对纯净的意乐去做事情,能不能利益众生呢?也可以利益众生。比如说:我今天发一个善心去放生,把这条鱼买了去放生,这个也是对众生的饶益,也是可以的。或者我给众生讲法,今天讲这个法,我在讲法之前,就发心提醒自己,就是为了利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多众生不懂这个法义,我给他讲解,那么这样是不是利益众生呢?这也是利益众生。

高标准的利益众生,必须要达到自私自利的心断尽之后可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但是低标准的利益众生方式,我们可以随学,也可以逐渐去做,这个也没什么问题的。但关键是比较明显的、粗大的利益自己的心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反观,要调正,然后把心大概调正好之后,再去做应该是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在训练利益众生。

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

获得见道,从菩萨来讲就是登初地,登初地之后可以超度亡灵,为什么呢?因为登初地的时候证悟空性,他的证悟的力量和大悲心都非常纯净,也有天眼,有神通可以照见中阴身在哪里,这个时候他可以直接通过他的能力勾召,通过他自己的神通看到之后勾召,之后精准的超度。初地菩萨以上有这个能力、功能,登地之后也有谛实语了,有谛实语超度众生力量很大。

我们一般凡夫人,第一个心不是很纯净,第二个没有见实相,第三个没有获得谛实语,所以说很多时候念出来的经咒力量也会受一些影响。所以真实地超度亡灵,要把亡灵真正地超度到净土,或者真实地把他们超度到一个可以去的地方,能够独自完成这件事情的只有初地以上,即见道的菩萨可以做这个事情。

上师老人家在这里讲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爱心小组、助念团队,我们真正一个个去采访,你是不是初地啊?当然他也不可能承认。真正来讲,可能很多都不是初地的圣者,甚至可能是刚刚学习佛法不久的人,他拿来一个《生死救度》在给亡人助念。

助念和超度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助念和超度亡灵有的时候是两个概念。我们没有保证说我就可以把他超度了,但是我可以去做一些帮助,我有一些能力,我去做一些帮助,反正他在中阴身的时候需要佛号,我就给他念一些佛号。以前慈诚堪布也讲了,有的时候我们在给别人念仪轨的时候不自信:我们这些凡夫人念这些有没有用啊?上师老人家也是说,其实我们自己是一个凡夫人,但是这个仪轨本身的法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相信佛号,相信仪轨,我们是以佛号去超度,不是我去怎么怎么样。我自己去做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用的是佛号,我用的是清净的仪轨,我们要相信佛号、仪轨的力量,它本身有力量。

如果这样我们也可以去做,我们是去给他提供帮助的,我不是去超度他的。超度的标准很高,但是提供帮助是完全可以的,没有说不能给这些亡人提供帮助——你没有登地,你连念个仪轨都不行,你念个佛号都不行,念句心咒也不行,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凡夫人,然后你的语言不清净,谛实也没有。我们没有说一定要把他超度到哪去,我是给他提供帮助的。而且很多时候不是我一个人,是很多人,一个团队,真正来讲也算是一个僧团。无垢光尊者讲,居士团体叫小僧团,《心性休息》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所以有些时候一个团队去助念,大家共修的力量,僧团的力量去助念的话,对他的帮助就更大了。当然如果念的时候发心也很好,亡者本身业力可能不是那么重,这也有可能超度到极乐世界去,直接超度到净土,这是有可能的。

即便超度不到净土去,但是我们提供了可以提供的帮助,在当前情况之下,我们就能够提供这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尽力去做就很好了,应该做的。我们自己去助念的时候,有的时候很关心有没有验相啊?是不是已经超度到净土去了?拍几张相片上面好像有光环,这是不是啊?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是提供帮助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去念了,念了之后他往生也好,他没有往生也好,反正我们提供的帮助就是这么大,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做了。我觉得这样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否则,每次都想助念后一定有验相,是不是往生的验相我们也不知道,有的时候也很难去判断,是不是真的往生的验相也不好讲。但是经常性带着这种心态去念的话,有的时候心态就不平衡了,总是觉得如果有验相自己好像就有信心,如果没有验相好像就觉得很失败,总是带着目标去念。

当然谁不愿意把他超度到净土去呢?都愿意,我们都是乐于见到我们所超度的、所助念的这个亡者真实地往生极乐世界了,当然非常好。但是我们其实来讲是提供帮助的,就是去助念,发我最大的心,最清净的心,我念的时候也很认真,我尽量不要去胡思乱想,尽量不想别的,我就认认真真去念,我尽到我的力量。而且我呼唤佛菩萨,我在念的时候,我是一心一意的祈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下来,接引这个亡人,我们去祈祷。因为这个亡人他自己死了之后,可能他当时已经迷糊了,他可能忘记祈祷了,这个时候我们来帮他祈祷阿弥陀佛来,降临到这个地方把他接走,让他去往生。这个时候也给亡者做一个提醒,如果恰好他在这儿的话。因为中阴身没有粗大的身体了,跑得非常快,一下子就跑到其他地方去,根本很难停住。如果当时他在这儿,我们给他提醒的话,他也可以生起正念,也可能往生。

所以超度亡灵,圣者有圣者不共的力量,他的禅定力、天眼神通、证悟空性的力量,一旦证悟了实相之后,智慧、能力都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也很多,他们有他们的超度方法,他们有能力真实超度亡者。但是我们也可以做,有的时候即便没有团队,今天大家都很忙,就我一个人去,一个人去认认真真地念,反正我就是为了利益亡者,然后把《生死救度》拿出来,认认真真地呼唤阿弥陀佛,呼唤观世音菩萨,呼唤莲花生大师,请他们来帮助这个亡者,然后通过我自己的力量去念一些对他们能够提供帮助的佛号、心咒。这方面当然可以的,而且也是训练自己。

华智仁波切后面讲了,“于他垫上净己障”,就是在别人的垫子上清净自己的业障。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心很清净,所以我坐在别人的垫子上面,给别人念经,这个时候清净的也是我的罪障,我的罪障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清净了。也可以给亡人提供我可以提供的帮助。并不能说:我是凡夫人,我不是初地菩萨,反正我不会念。再去找个人,他说:我也是凡夫我也不会念。大家都是凡夫都不念了,那我们上哪儿去找一个初地菩萨?很难找的,不太容易找。

所以,真正来讲超度亡灵的高标准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帮助,而且应该提供帮助。亡者的家里人很痛苦的时候,需要有人提供帮助,那么我们作为佛弟子来讲,能够提供的帮助就是念中阴身需要的佛号、咒语,发菩提心。因为如果念诵的人,每个人都是生起慈悲心,很柔软的心,中阴身的这些亡者,他们在接近的时候也很温暖,也能够得到一些加持。那么如果家里的人为了财产等争吵,他内心也很痛苦,也很容易产生嗔恨心。

因此,如果大家助念的时候,都是齐刷刷的生起清净的心,就是为了利益你,心和心有的时候会有感应的,所以说如果我们发起的心是很柔和的,很慈悲的心也可以感染他,他可以得到力量,得到加持。再加上在这个心态当中去念佛号、念心咒,念有加持力的仪轨,对他来讲肯定是有帮助,而且后面还要念《普贤行愿品》给他作回向,这个时候肯定可以利益他,毫无疑问的。

所以,我们不相信自己,也一定要相信法的力量,相信仪轨的力量,仪轨是有力量的。我自己可能是烦恼粗重,但是我在念的时候尽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自己认认真真的念,虽然我平时的时候烦恼很粗猛,但是我在念仪轨的时候,尽量地让自己安住在法的状态当中给他做帮助。时间一个小时,或有的时候半小时、十几分钟,反正不管怎么样,认认真真去做就行了。这个方面这样做分别,应该是可以的。

此外尊者也曾说过:“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

阿底峡尊者给我们修行者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窍诀。“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首先,现在是属于五浊恶世,众生浊、烦恼浊、命浊、见解浊等等,五浊都是非常明显的、兴盛。五浊恶世的时候不是装模作样的修行佛法,五浊恶世的时候,精进修行都不一定马上得到感应,何况说你装模作样的修行,怎么可能调伏自心呢?所以尽量地减少装模作样的表面修行,尽量彻底认真的修行,策励精进。也不是装模作样在外面做一些大的事情,应该反观自心,按照法义当中、窍诀当中所讲的这些,认认真真地去策励实行,精进的修行,使身语意都能够策励于佛法修行之道。

比如《入菩萨行论》当中的修心的窍诀,还有《大圆满前行》里面修心的窍诀,这应该真实地把这些法往自己的内心当中去关照,调伏自己的心,策励精进调伏自己的心。而不是在外面装模作样,内心完全没有想到精进修行,而是外在装模作样的修行,或者外在装模作样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应该如是了知,五浊恶世的时候,是应该策励修行的时候。

“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同样每一句前面都应该是“如今五浊恶世的时候”。那么如今五浊恶世的时候,非为寻求高位时,这个时候不是致力于寻求高位的时候。当然众生的心态不一样,有些众生天然不喜欢高的位置,他不习惯不舒服,驾驭不了,他就觉得处于高位让他很不安。但是很多人喜欢高位,甚至于上学的时候,一个组长,一个小队长,或者一个班长,都拼命去追求,然后到了社会上也是拼命往上面走,想要得到高位,科长、处长等等。很多人都喜欢高位。

修行者的团队当中,也是有人喜欢在团队当中,无论如何想方设法的,想尽一切办法进到理事会里面去。或者在寺院里面想方设法去当一个知客、监院、方丈,然后当佛协的什么什么。像这样也有可能,反正喜欢寻求高位。

但是五浊恶世的时候,寻求高位没有什么用,没有什么利益,即便得到高位有什么用呢?前面我们在讲无常的时候,高际必堕,反正是有为法,高际必堕的,你不可能永远处在高位上,而且处于高位的时候,也容易造一些罪业。如果是因为你自己的因缘、福德、功德处于高位的时候,也是要想:虽然得到了高位,但这是无常的。在高位的时候,尽量的以这个位置上的特殊的身份去利益众生,为了自己修行、利益众生提供方便那就是有用的。

如果通过烦恼心去追求高位的话,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在追求高位的过程当中,可能也是很辛苦的。追求高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使用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也会排挤很多人,打击很多人,造诽谤的罪业,造自赞毁他的罪业,会造很多罪业。然后到了高位的时候,为了保住高位,还要继续地去努力,否则你一旦不努力,这个高位有可能就被在下面的其他人,天天看着你的人篡权了,还有可能的。

这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是很痛苦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可能觉得痛苦可以忍受,为了高位什么痛苦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但其实来讲,即便他得到了,他可以忍受其他的痛苦,但是业果,或者消耗我们暇满人身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自己的暇满人身,其实可以做更好的事情,为自己和他人,对今生和后世,为了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暇满人身可以做很多善行。但是把暇满人身消耗在了夺取高位的路途当中,非常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乃为置于卑位的时候,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心态处于卑位,安于处于卑位的状态当中。尤其这里面主要是在讲修行者,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我们的心处于卑下。前面在讲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时候,也是讲到了两个格西互相推让——你坐这个高位,对方说你的功德大,然后你去坐高位,双方都不愿意把自己置于高位上。这主要是从修心的侧面来讲。

如果你是在世间工作,必须要去争取,那么这个也没什么不能争取的,正当的合法的手段,如果工作必须要去争取的话,可以去争取。但是我们在争取过程当中,心中也是应该有高际必堕的想法,也应该知道这一切是无常的。在这个摄持之下,该争取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争取,并不是说你学了佛之后,所有一切都放弃了。

当然有些时候可能我们自己的境界还没到达那种稳固的状态,有些时候并不是你一个人,牵扯到你的家庭,如果你得到这个位置,可能对家庭的收入会好一点,家里人可能过得好一点,这也有必要。还有你的团队,可能也有生存方面的问题。

但是这里主要是讲自己的修行,你自己没有什么额外的压力,没有让你必须要去争取一个高位,作为一个纯粹的修行人。前行里面很多都是讲出家人的,很多时候都是指出家人的修行方法。

现在我们在学前行,发现了这种风格,大恩上师的讲授、还有我们辅导的时候,其实面对的很多都是在家的修行人。他们有工作,有压力,所以就不能把给出家人讲的教言,原封不动的移植到在家人,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出家是没有压力的,但是在家人有家庭的压力,他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自己无所谓啊,自己好一点差一点,甚至可以自己一个人流浪,好像不错的选择。但是他有个家庭是不一样的,别人怎么看你的家庭?他们怎么样去面对别人?都是问题。如果是在家人需要挣钱的,这个高位我必须要争取一下可以得到,不争取我可能就没有办法。假如对你有用的话,你就争取也没有什么问题。

这里面所讲的,主要是对于修心的人,对于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来讲。当然也不是对在家人就没有用,不要过度的贪婪,过度的贪婪无论如何都不好,对谁都是不好的。

这个时候置于卑位,因为置于高位的时候自己最容易飘飘然。一旦到了高位的时候,他的位置不一样,整个周围的环境也不一样了,奉承的人很多,给你提供顺缘的人很多,说好话的人很好,这个时候最容易让自己飘飘然,自己也最没办法做取舍,照顾很多的情面,这个时候容易造罪业。

而如果是在卑位就不一样,在卑位自己没有这么多顾虑的。一般来讲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名气,位置很低的话,基本上很少人愿意去看他,愿意去关照他的,这就是人世间的常态,所以身边也不会有很多人去吹捧你。这些方面不用操心的,从这个侧面来讲,对你的修行有利,不用去分心照顾这些事情。

还有,尤其在这个地方卑位是指心的位置,不是讲你的心气很高,你现在虽然是乞丐,但是你的心气很高,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起,像这样不是什么卑位。这里卑位主要是心态,你的心态放得很谦卑,谦卑主要是心态而不是身份。身份的谦卑有可能是被逼无奈的,没有办法只有谦卑。但是心态不一样,有些人他自己处在很高的位置上,但是心态调整的特别柔和,这也是有的。对一般的修行人来讲主要是我们的心要谦卑,如果我们的心很谦卑,就很容易看到自己过患,看到别人的功德,这对自己调伏自心非常有用。乃为置于卑位时的意思是这样的。

“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这个时候也不是大张旗鼓的摄受很多眷属仆人的时候,而是应该依止静处。摄受眷属可能需要大的房子,还要很多的开销,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个时候心很容易散乱。

摄受很多眷属当然有利益,否则谁愿意摄受眷属呢?眷属仆人多了,自己不用亲自动手做事,或者也很容易成办很多事情,这是显而易见的利益。出门的时候前呼后拥的感觉,有些人也很喜欢。这方面也有很多副作用,事情多心就会杂乱,自己的道心也容易慢慢地消亡。

依止寂静处没有这么多的事情,事情少、看的少、听的少、想的少,思想相对单纯,环境清净会更容易忆念法义,不该想的不会去想,该想的一定会想到。该想的是什么?就是忆念法义。比如忆念解脱、利益众生,或者实相空性,这些在寂静处是可以成办的。在喧闹处因为看得太多,听得太多,在这么多的信息当中,很难真正让我们去串习法义。

而且法义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新生事物容易让我们产生新鲜感,有时候也容易被忽略。因为无始以来就是喜欢热闹,这些都是很熟悉的,所以你的分别心自然而然就过去了,而佛法是新来的,最容易被遗忘。在这个过程当中,忆念佛法的机率很低。在寂静处就不一样,寂静处看的听的相对来讲很少,忆念法义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如果你摄受眷属,容易让自己的事情很多,心很散乱的缘故,所以应该依止寂静处好好的修行。

“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真正来讲,在五浊恶世,弟子刚强难化,越往后走五浊越深越恶。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为什么会这样呢?五浊就是众生的根基越来越差。五浊的法相就是这样的。五浊是什么?就是众生的寿命、烦恼、见解越来越差。如果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众生的根基越来越差,调伏起来越来越困难,众生越来越刚强难化,烦恼越来越粗重,这时候要调化众生就像上师调化我们一样,用了很多方法我们相续有时转变了一点点,有时甚至于不会转变。上师是真正的大德,圣者调伏弟子花了很大力气也是收效甚微,何况是凡夫人呢!此处的五浊恶世,不是给圣者讲的,像这样我们的修行本来很差,还想要去转变弟子的心更困难了,现在不是调化弟子的时候,而是调伏自心的时候。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