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7课-重点&难点&脉络
本课重点
一、皈依之方法
(一)思维怨敌、魔障比父母恩德更大
1、 大乘佛子的责任
(1)当修慈悲菩提心
① 理:作为已进入大乘的修行人,理当对一切众生平等地修慈悲心与菩提心。
② 例:以佛陀为例,教诫随学,平等地修慈悲菩提心。
(2)当修圆满福德资粮之安忍
① 正面说:为了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避免失毁以前的一切善根,完全有必要将修安忍放在首位。
② 反面说:摧毁善根。
(3)教证:
① 《入行论》:“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
② 《入行论》:“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2、今世:怨魔、违缘之恩德重于父母恩德
(1)父母之恩德
① 今生:世间利益、欺诳手段:父母教给我们的,是成办现世利益的一切欺诳手段,从小就灌输怎么样杀生、怎么样谈朋友等教育,让我们不断串习贪嗔痴为主的各种行为。
② 后世:无法摆脱恶趣:使后世无法从恶趣的深渊中解脱。
(2)怨魔、违缘之恩德
① 怨敌恩德
对我们制造违缘、妨碍修行,成了我们修安忍的对境。并且通过巧取豪夺等方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斩断或远离长久以来无法摆脱的轮回缚索——一切痛苦来源之财产、受用等。
公案
公案内容:
弟弟因哥嫂加害祈求大慈大悲的皈依处,得到佛陀的救护,听闻佛法后获得圣果。之后感念自己因哥嫂的加害有此番遭遇后,以佛法回报二人并使其当下获得须陀洹果。
米拉日巴尊者依靠伯父、姑母霸占家财的外缘,最终遇到正法,获得成就后经常将善根回向伯父、姑母。
教诫意义:
对怨敌应该存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当年的痛苦,自己可能还在五欲中沉浮,不求解脱。
② 魔障恩德
使我们身体不好、心情不好,遭受百般折磨。但依靠这种折磨,可以清净自己往昔的许多罪业。
公案
公案内容:
吉祥比丘尼因遭受龙魔侵害而修持观音法,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
教诫意义:
因病魔缠身,全心全意的皈依三宝,结果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自己的恶疾不药而愈,所有的违缘荡然无存。
③ 以大全知教诫总结违缘、痛苦等之恩德——《窍诀宝藏论》
a. 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
● 公案
《大庄严论经》:某聪慧但不信佛法婆罗门因遭遇几位结怨的婆罗门的算计,值遇佛法,成熟了过去的善根,对三宝生起极大的信心,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 总结
有时候陷害自己的人,恩德非常大,他使我们有因缘遇到正法,获得解脱。
b. 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获得永乐痛苦恩德大。
● 教言
米拉日巴尊者修行时遭遇非人鬼神攻击时的教言:“一切妖魔的幻变和魔障,都是我心的庄严。对我来说,魔障越厉害,越能增益我的菩提胜行。”
● 教诫行持
修行时,没必要担心出现不顺。
c. 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
● 事例
唐朝督运马子云因失职入狱后专心念佛,五年出狱后隐居精进修行,最终成就西方净业,往生极乐的事例。
● 意义
他遭受的那种违缘,其实是很好的解脱顺缘。
d. 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获无变道恶缘恩德大。
● 事例
噶秋喇嘛在文革挨批斗期间以三殊胜摄持修自他交换,并在圆寂前留下教言“我一生中修的就是自他交换,这个窍诀对修行最有效果、最有利益。”
无著菩萨对自己疾病态度的教言:“如果我病了对众生有利,但愿我生病;如果我死了对众生有利,但愿我死去;如果我健康对众生有利,但愿我健康。除此专一祈请三宝外,不需作任何其他治疗。”
上师随学无著菩萨的事例。
● 教诫行持
对高明的医生而言,山上所有的草木无非是药,同样,修行好的人,不论是遇到快乐、痛苦,或是生病、不生病,都可以变成修行的助缘。
e. 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
f. 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
3、生生世世:怨魔等的恩德
将怨敌、魔障观想在前面,是因为他们不仅今生对我们恩德很大,而且也是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
(二) 收座时的观修方法
1、 观想
(1)以满怀恭敬作为缘
(2)观想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
(3)众生接触到这些光后,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
(4)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
(5)融入中间的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
(6)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慢慢融入下面的莲花生大士
(7)莲花生大士又融于光中
(8)光也消失于法界
(9)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2、 回向善根
(三) 日常如何修皈依
1、 详说
(1)行:将皈依境观在自己右肩的虚空中,作为转绕的对境。
(2)坐: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
随学上师:以前很多上师无论坐在哪里,都如此观想,并念“喇嘛钦“作祈祷。
(3)食:将其观想在自己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4)寝:观想皈依境在自己的心间,或者在头顶的枕头旁边,所有的三宝圣尊以慈悲关照着自己,以此作为迷乱梦境隐没于光明境界的要诀。
(5)总结:一切威仪中,要处在明观皈依境尊众的境界中。
2、教诫行持
(1)将皈依作为终身最重要的修行,以这样的信念圆满一生。
(2)上师的行持:至今二十多年仍然经常观修皈依境。
(3)大德叮嘱
① 德巴堪布:再三要求必须这么做。
② 法王如意宝:我们作为佛教徒,应当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不离皈依境。
二、皈依之学处
(一)三种所断
1、释义——皈依以后的皈依戒
2、详解
(1)皈依佛
① 内容——皈依佛之后,不能再顶礼世间天神,也就是说,不能把那些还没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等。
② 皈依佛的角度分析
● 广义:和睦相处,不称外道。
● 狭义:皈依后不能将其作为解脱的究竟皈依处。
a. 非藏传佛教一家之言
《大般涅槃经》:“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b. 区分供养与皈依的差别
土地神等不是皈依对境:可以遵从地方习俗供养土地神等,不能皈依他们,但可以当成助伴,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鬼神、天龙八部不是皈依对境:莲花生大士有一些供养鬼神、天龙八部的仪轨,因这些鬼神、天龙八部在莲师等大成就者面前皈依,承诺要护持我们的修行,所以进行供养。
(2)皈依法
① 内容——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② 不如法的现象——汉地有些人明明已皈依了三宝,但还在杀鸡、杀虫、杀蚊子蟑螂,甚至有些法师也开许这么做。
● 佛陀教证分析——《涅槃经》:“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3)皈依僧
① 内容
● 基础
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交往。
● 深入
侮辱上师、诋毁正法,及诽谤密宗甚深法门的人,也与外道基本上相同,故绝不能和他们亲密接触,友好往来。
② 皈依僧的功德
● 反面
与恶友交往的过失: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
● 正面
《涅槃经》:“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
其他佛经:“若尊重三宝,当得三菩提,远离三种见,则不生诸苦。”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7-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 修皈依回向时的念诵
(一)涉及到的原文
1、起座时,将一切善根回向给无边众生,并念诵:我速以此善,成就三宝尊,愿将无余众,安置于佛地。
2、我们共修皈依时,也是这样:先念诵“南葵内色南夸刚瓦耶,喇嘛耶丹宽竹措南当,桑吉秋当帕波根登拉,达当桌折给贝嘉森切”,然后稍微安住一下。起定时念“给瓦的意涅德大……”,最后再用“索南德义……”回向。
(二)修皈依起座时回向应如何念诵
1、问:在皈依修法引导视频中是按照《开显解脱道》来念诵的,与此处不同,在修皈依的时候应该按照哪一种方法来修呢?
2、答:有些时候,虽然仪轨里没有,但起坐时也可以念诵,按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
二、关于饮食献新的问题
(一)涉及到的原文
1、享用饮食的时候,将其观想在自己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二)是否可以供养剩菜、肉菜
问:吃饭,供养,剩饭剩菜和肉菜可以供养吗?
答:如果发心清净,有清净心,可以观想供养那些精华、清净的成分, 总之,要把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进行供养。
(三)自己的饭食里有肉食,是否可以供养?
问:如果条件不允许,就把自己吃的饭直接供养,但里面可能有肉食,是不是不如法?
答:如果你认为肉类很肮脏,那么以不恭敬的心态供养就有过失。如果你很喜欢肉类觉得很好吃也可以供养。当然不是点杀的肉类。或者你可以观想供养素食的部分。
三、关于三种所断
(一)涉及到的原文
1、皈依佛之后,不能再顶礼(所谓轮回中的)世间天神,也就是说,不能把那些(自己)还没摆脱轮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上帝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间大力鬼神,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等。
2、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尽己所能防微杜渐,努力做到连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3、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外道为友,也就是不能与不信仰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种姓共同)交往。
(二)皈依佛涉及到的问题:皈依和供养的区别
1、意义不同
(1)皈依:皈向、依靠、救度之义。(《佛学常见辞汇》)
(2)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
●《八吉祥颂》云:“三界增上善妙与吉祥,世间八大护法敬顶礼。”从显现上来说,八大护法属于世间护法,我们可以皈依智慧护法(出世间),但不皈依世间护法,故从其显现而言,其非皈依对境。
2、对境不同
(1)皈依:出世间对境,如上师、佛、法、僧,出世间护法神等。
(2)供养:出世间对境+世间对境,如上师、佛、法、僧、空行、护法神(世间护法神、出世间护法神)、土地神、大仙、天龙八部等等。
3、其他不同
二者还有结果不同等诸多差别,但是都是基于意义和对境不同的差别发展而来的。
4、总结
(1)未出轮回的土地神、世间护法、龙王、狐仙、天龙八部等是供养而非皈依对境;
(2)在值遇外道所供奉的对境、本师等,出于尊敬、各宗教和睦等目的,可以进行供养,但不能有皈依之心。
(三)皈依法涉及到的问题
1、此处的“断除恼害众生,”与显宗的“皈依法竟,终不皈依外道典籍”是否相同?
● 很多内容是相通的,而且这里讲的一些共同乘的皈依事宜,很多也可以理解为显宗的范畴。在大乘显宗当中,本身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安立方式。皈依佛之后,不能皈依其他外道,间接也包含了不能皈依其他外道的典籍, 皈依僧之后不与外道为友,间接也可以对应不皈依外道典籍,很多内涵是有关联的。如果你皈依三宝之后,皈依外道典籍,就可能破皈依戒。
2、皈依后可以听讲《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等儒道经典吗?
回答:对世间的一些善法典籍,也是可以学习的。
分析:
a. 自利:
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学习的同时不一定有皈依这些世间典籍的心态,内心皈依的还是三宝,同时可以学习很多世间的知识和道理,菩萨为了自利利他可以学习五明,五明当中就包括医方明、工巧明等等,以菩提心摄持都是可以的。
学习是为了避免自己堕入外道:外道的很多观点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学习外道观点,就很容易与佛教混淆。而且,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存在很多遍计宗派的各种恶劣习气,这些习气必须依靠无我的智慧来断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辨别外道和内道观点的差异。
b. 利他:
在自己见解已经稳固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度化外道众生的方便,可以阅读外道经论。
上师仁波切亲自宣讲的《弟子规》,当中的很多内容已经被出世间的智慧所摄,对于上师的教言我们需要当作法宝恭敬受持。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八十七课》、《中观庄严论解说》、智悲研讨论坛、智悲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87-定解B19-006】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前行广释》第87课讲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