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3课 Back

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3课


1.六度的法相与分类。

作为想走解脱道的菩萨,主要修学的道就是六度万行,六度包括了菩萨自利利他的修行,换句话来讲,真实意义上的菩萨是在利他的过程中自然圆满自利的。

①布施度。

A.法相:按照《入行论》的教言,布施度的体主要在于舍心,相续中断除对人、财、物乃至善根等的执著。

B.分类:财施、法施、无畏施。

a.财施。

在家居士主要以财施培积福德。按照《大圆满前行》所讲,财施分为普通布施(指一般情况下的布施)、广大布施(布施自己拥有的国土、妻子、儿女)和极大布施(布施自己的身体、头目手足等)三种。

【遣疑】作为大乘修行人,只要众生需要就必须要把自己的一切财产布施吗?

三种财施是有阶段的,作为初学、想发起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并非都要做到。极大布施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法王如意宝也教诫遮止凡夫人在没有任何修力的情况下做极大布施,因为我们承受不了这种痛苦,相续中容易生悔心,这样就没有丝毫功德。作为凡夫人,广大布施也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普通的财物布施,也会有一定的量。

佛陀曾经教导:一般情况下在家人财产可以分为四份,四分之一用作平时的周转资金;四分之一为自己正常生活所需;四分之一用来上供下施;四分之一存起来以备一些意外情况发生。初学者如果还做不到拿出四分之一的财产作上供下施,那就用能拿出来的钱来作也可以,这也算布施度,但确实还对钱财有执著,需要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去断。

作为在家人,有合理的头脑,懂得理财之道,财富能正常运转,才有可能长久地、持之以恒地做一些培积福德、上供下施的善法。

b.法施。

即以法来利益众生。具足法施的行为包括:讲经说法;小组共修交流法义;传播佛法(让别人了知佛法,结缘法本、介绍别人学佛等);把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或定向回向给某些众生,缘于把功德法赐予他众也属于法施;给他人结缘本、笔等,如果他用这些写跟法相关的文字,也可列入法施范围。

供养也属于布施度,针对上师三宝叫供养,针对众生叫布施,法供养包括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等。(《普贤行愿品》第5课)

c.无畏施。

赐予众生无畏,让众生远离怖畏,如放生、烟供等。

法施本身有无畏施的力量,如善知识将众生从轮回的恐怖当中置于解脱道,其实是最究竟的无畏施。

【延伸】烟供具足财施、法施、无畏施。

解决非人的饥渴,让他得到饱足,属于财施;念诵仪轨,属于法施;减轻非人的业力,使其痛苦得到减轻,属于无畏施。

②持戒度。

A.法相:持戒本身有清凉的含义,戒的力量可以让相续中远离愦恼,持戒的体就是断恶行善。

B.分类:严禁恶行戒(断恶)、摄持善法戒(行善)、饶益有情戒(利众)。

【延伸】正确认识持戒。

a.世间点滴均有规则,佛门规则即戒律。

通俗来讲,我们在世间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一些规则,要遵循生活规则、健康规则,才能得到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这就是规则的力量。其实世间上的规则,在佛门中就叫做戒律。

b.戒为一切功德之本。

戒律只是抓住了名言中万法的规则,然后要求修道人按照这个规则去做,才能成为修行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连这样基本的规则都还没有掌握,修道往往容易背道而驰。并且缘于掌握了这个随顺名言法性的准则,相续定会圆满福德,暂时一定可以获得人天善趣的安乐,究竟可以得到解脱。

③安忍度。

A.法相:安忍的体就是不嗔恨。

B.分类: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遣疑】耐怨害忍是否代表懦弱、逆来顺受?

耐怨害忍的体并非心里面气愤的不行,最后忍出内伤。心相续中对于他人的无端挑衅、无理取闹不生气,才是真安忍的最高标准。

有非常广博的心,对一切能够接受并不代表懦弱、逆来顺受。相续中完全接纳可以反射出很多种行为,用逆来顺受[1]来面对是抉择的其中一种而已,只要有不嗔的本体,我们同样可以用智慧去拣择、维护、对治甚至反抗,因为并不违背安忍的相。

作为初学者还难以达到最高标准的安忍,因为这要有很强大的修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社会中总体以不害他人为原则,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可以。但是达不到标准不代表就是合理的,从凡夫的角度,目前控制不了自己的烦恼,而从修行人的角度,不管是对是错,只要有烦恼起现就是错了,还是要忏悔。

[1]逆来顺受是贬义词,用于此处并不合适,因为相续中完全接受,心里一点都不难受,只是一种外在显现行为而已。

【延伸】《了凡四训》中的公案:从前吕公文懿刚辞去宰相职位回到家乡闲住,海内敬仰,如同泰山北斗。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辱骂吕公,吕公不为所动,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一年后,那人犯死罪下了大狱。吕公这时感到后悔,说:如果当时稍微与他计较,送到衙门整治一下,小小的惩处可以警戒他犯大的罪过,也许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

公案启示:宰相第一次的想法丝毫没有对他人不好,酒鬼入狱与宰相没有任何关系,宰相完全有理由不后悔。且宰相感到后悔时说的话丝毫没有考虑别人会如何评判他(居然和酒鬼计较、度量小等),唯一计较的是他当时的行为对酒鬼未来并没有起到好作用,这种想法没有顾忌自己得失,完全站在对对方好坏的基点去考虑,凭借这一念清净善心,就圆满了他的福报。我们每个人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应反思自己看待问题的落脚点。

④精进度。

A.法相:精进度的体就是对善法极其欢喜。

【延伸】我们是否具足真精进?

a.体味真精进。

《入行论》中讲“进即喜于善”,通俗来讲,如同画家喜欢画画,一天不画就茶不思饭不想,画多长时间都不会有疲厌心,且对于绘画过程中身体的疲倦、痛苦都会受之如饴,这就是真精进的相。

b.我们仍处于“应该喜欢”善法阶段。


初学者很多时候缘于佛法,大部分都有一种很殊胜很喜欢的心,但在改变自己习气时,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在克制,用正知正念告诫自己不要放逸、不要散乱、要学法,有时学起来还是会有疲惫感。之所以会有反差,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用正知正念来告诉自己应该缘善法、应该喜欢善法,加上“应该”跟本身喜欢善法就是两种意思了,前者是在道理上明白应该喜欢善法,后者是本身就特别喜欢善法,我们现在正是处在“应该喜欢善法”的状态,与“真正喜欢善法”的状态还有一点距离。

这并不代表我们修行不行,因为真精进不容易产生,每一度都是如此,真正达到彼岸的度都是一地以上开始,凡夫阶位所有六度的相都可以修学,但是要完全要达到这个量需要有一定的修力才可以。

B.分类:盔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退转精进。

a.盔甲精进:披起铠甲勇猛精进,不管成佛路上遇到多少违缘,为了成佛实修善法的精进心不倒。

b.加行精进: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加功用行,让自己随着所发的誓愿进一步去精进。

c.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不以暂时到位的善法而满足,应用不退转精进对治自认为修行已经非常不错、福报培积的差不多的这种自我满足的想法,再继续勇猛精进。

【遣疑1】“佛系”工作态度可取吗?

作为初学佛者,在工作、生活中对于一些工作机会,该争取要去争取。在世间有争取,在佛学上同样也会很努力,在世间当中是一个强者,在学佛的时候一样不会很差。

但自己要把握好,如果只是借着佛法的名头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谄曲心去争取,那就没法说了,这里强调的是修行人在世间面对种种复杂的情况时,要懂得佛法的智慧。

【遣疑2】有些人觉得其他善法很麻烦,念佛就可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a.嫌其他善法麻烦的心态有问题。

作为无始劫以来都在轮回中的凡夫,嫌其他善法麻烦,把所谓的“一心念佛”变成其他都不想、只念佛,这种对其它善法嫌麻烦的想法,说明心里并没有真正对佛法的喜好。

b.世事尚且需要努力,何况修行?

承办世间之事尚且需要很多努力,我们想成就最高的佛果,却只想找个最方便、最轻松、没有任何压力的方法,把修行想得太过于简单,就像种了豌豆种子却想得到西瓜一样不太现实,这等于是背道而驰。

c.精进修行才可能获得佛果 。

大乘修行人是大丈夫,因为必定会忍受修行过程中种种苦行、众生的非理邪行,整个六度万行、三个无量劫中,对于一切艰难险阻都不畏惧,都精进行持,最终才有可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有如是因才能感召最高的果,这是名言的法尔规律。

⑤禅定度。

A.本体:上师讲是一心专注于善法,换言之就是置心一处。

把心安置在寂止的状态,也是禅定的本体;再说高一点,把心住在法界本性无所缘的状态,也属于禅定。上师的讲法特别具有善巧性,对于初学者,能做到把心专注在善法上,这就是禅定的力量。

B.分类。

世间禅定:欲界禅定、色界的四禅定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出世间禅定: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相续中所具有的禅定功德。

⑥智慧度。

A.本体:能够辨别万法的真相,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用二谛的道理完全可以辨别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

a.世俗谛:辨别万法在世俗中的种种分类、特色以及本体,属于缘世俗万法的智慧力。(万法是因缘造作而起现的,一定存在前后世因果,一定有修行人可以通过五道十地的修行而最终得到佛果,一切万法是无常的本体等,都属于名言中万法的真相。)

b.胜义谛:从本性的角度,一切万法的实相是大空离戏的本体,属于胜义的实相,也属于智慧度所摄。

B.分类: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

我们现在属于闻所生慧阶段,如果对于这些道理再再思维,能够遣除相续中的疑惑、邪见等违品,就属于思所生慧,通过修行产生智慧,就会有可以根除烦恼的力量,属于修所生慧。依靠闻慧而生思慧,由思慧生修慧,由修慧而得解脱,有这样一个次第。

2.行持六度所感果报。

①暂时之果。

A.布施度感富,即生生世世福报具足。

B.持戒度感色,感得具色、相貌端严。

因为持戒度断恶、行善、度众,在断恶行善的过程中已断除所有非理邪行,所以一定能够获得相好圆满、相貌端严的果。一般情况下,持戒主要是感召人天善趣的果报,得到人天善趣的相貌也很端严,尤其天界的人肯定具色,长相非常庄严。

C.安忍度感力,感得大力,意为修行安忍度的力量很强大。

很多经教中讲安忍度感召相貌端严,这些都有互相含摄之处。修安忍一般后世会感得相貌庄严,因为一个人如果生起嗔恨心,就会面目可憎、形象狰狞,所以爱生嗔心的人,来世肯定长得不漂亮,不生嗔心的人有安忍的力量,来世一定长得非常庄严。

D.精进度感召长寿。

E.禅定度感召安稳。

F.智慧度感召具有智慧、辩才无碍。

【教证】《善戒经》:“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

②究竟之果。

获得殊胜的佛果。大乘以六度为因,最终可以成就色法二身的佛果,其中佛陀的色身是由福德资粮所成,法身是由智慧资粮所成,而六度涵括于福德和智慧资粮中。这个讲法有很多种,一种讲法是前五度属于福德资粮所摄,第六度属于智慧资粮所摄;还有一些讲法是当前五度能够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而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中时,其实都可以属于智慧度所摄。

3.广说布施度。

①从孝敬父母角度宣说之因。

因为龙猛菩萨是针对乐行王宣讲本论,所以针对在家人主要从孝顺父母的角度来讲布施。

②修行人懂得孝道的重要性。

一个没有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在家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在佛学团体中也不会真正孝敬自己的上师,上师虽然养育了他的法身慧命,但是当碰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相续中不具备孝道的功德,会成为修道的违缘,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甚深。所谓“人成则佛成”,如果自己人格不到位,做人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学佛绝对不成功。

③如何看待《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孝行?

A.佛家不赞同用旁生生命孝养父母。

B.抛开杀生不谈,他那份纯善的孝心是值得赞叹的,不要轻易用很简单的理由遮止或者否定别人的行为和功德。

④孝养父母&修行,是圆融还是孤立?

有一些修行人学了佛就觉得父母是道障,要断除对亲友的执著,就把父母丢在一边不管,自己就捧着法本看,这其实是有过失的。我们需要反思怎样把孝养父母的过程变成一种修行,一定要给父母讲佛法才能跟修行挂钩吗?不一定,佛法的智慧甚深博大,很多地方都有思维的空间。

上师讲《弟子规》时,讲到孝养父母有四层含义,作为在家居士,这四层都要做到,而不是只取其一:

第一层、养父母之身。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房子坐好车等,这是最基本的,但其实完全不够。

第二层、养父母之心。经常跟父母谈谈心,让他觉得自己老有所依,子女一直惦记着自己。

第三层、养父母之志。你自己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光宗耀祖,没有后顾之忧,让父母真正地放心。

第四层、养父母之智。父母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再恐惧也肯定要面临生病、死亡的现实,作为子女应该去宽慰父母,让他们相续中有这样的睿智,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这就是增长父母智慧的力量。这部分可能会涉及佛法的内容。

4.八关斋戒。

①八关斋戒定义。

所谓八关斋戒,“八”就是八条戒,“关”指关闭,即用这八条戒关闭相应违品的八种非法行,“斋戒”只是八条戒其中之一,也叫做食戒、过午不食。

②高广大床的标准。

“高”,不超过自己一肘的高度。一肘高,是手不握拳(伸开),从咯吱窝到手的高度。

“广”,主要指很高贵的象牙床、金银做的床等,守八关斋戒当天睡单人床或材质普通的双人床都可以。

注:更多八关斋戒详解内容及部分守戒疑惑解答,见《藏传净土法》第27课法师辅导。

5.戒律的违品。

八种烦恼。

A.悭吝。布施度的本体就是舍心,它的违品就是悭贪,戒律是相续清凉,贪欲强是戒律的违品。

B.谄。

C.诳。一方面有虚伪的相,另一方面有点诳慢、骄慢。此外,自己没有功德而装模作样显功德,有诈现威仪的可能,且缘于这样虚伪、谄诳的心,容易变成以邪命养活,甚至如果自己本来没有功德,偏说“我看到本尊了”、“本尊给我授记”等,就直接破了居士五戒中上人法妄语戒。

D.贪。此处主要是贪著财物受用,第一条悭吝是对财物执持不舍,贪是对财产受用过分耽执,其实是对一个法不同反体的描述,角度不同。

E.懈怠。直接来讲是精进的违品,人一旦有了懈怠放逸之相他的戒就比较危险。

F.贪欲。跟前面的贪对境不相同,悭吝和贪是对财物方面,此处是对异性淫乐方面的耽著。

G.嗔恨。嗔恨是安忍的违品,也是守持清净戒律最大的违缘,大乘菩萨戒分断恶行、摄善法、饶益有情三部分,饶益有情戒最大的违品就是嗔恨心,所以生起嗔恨心之后也守不住戒。

H.增上慢。增上慢是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但自认为有功德,自我感觉良好。知道自己没有功德还故意说有功德,就是上人法妄语。

②五种骄傲。

【延伸】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停留在仅为获得人天善趣福报而学佛?

A.前世积累的福报易成堕落之因。

修行人如果只是求一个世间福报是比较可惜的,会变成所谓的“三世怨”---过去世积累福报,这一世享受种姓、相貌、广闻、韶华、权势等果报,因为只求人天福报,没有以真实的出离心去摄持这些善根,当得到这些善根的果时,相续中一定容易生起骄慢,第三世就要为自己的骄慢付出代价,感召为贫穷下贱的人,甚至于有些人这一世缘于权势大、财富深厚再做一些非法行,可能连人天善趣都去不了,有可能直接堕落。

B.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可得最极圆满果报。

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一方面善根功德乃至到菩提果之间不会丧失,另一方面来世暂时会获得种姓高贵、相貌端严等果报,而且缘于相续中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摄持,不会被这些外在暂时的福报所转,不会导致自己产生骄慢后连一点对治力都没有。如此就非常圆满——暂时福报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也能获得。

编辑:定解G18

审核:定解G11

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