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观察二
佛教如何营造身心健康
2、正确的信仰
1)善恶有报的因果观
从事科学的工作者,若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在创新科学技术时,就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不然,一个人若时时刻刻为了自我,以此心态做任何一件事,这个后果都相当可怕。
就是因为人们不懂善恶因果。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人心理的不健康,实际上远远超过身体疾病。
唯一要依靠佛教的真理,用坐禅、念佛等方法来调节内心,除此之外,医疗技术是没有用的。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科学家也好、教育家也好,要想对社会负责,就应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心态千差万别,人生观也不尽相同,
要了知前世后世的存在,明白善恶有报的因果规律。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你做善事是“因”,得快乐是“果”,“因”和“果”之间一定要有时间的间隔。
比如,农民在春天种庄稼,到了秋天才会收割,不可能今天刚播种子,明天就丰收果实。同样,我们今生所造的恶业或善业,下一世、再下一世乃至许多世后才会成熟。
而这些业正如佛陀在《百业经》中所言,既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山河大地,也不会中间无缘无故消亡,必定要成熟于自己的相续。因此,一个人不论造了什么业,百千万劫也不会毁灭,最终一定会自作自受。
这样的道理,是佛教的因果观,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观。每个人若能认识这一点,整个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更灿烂。
然而,如今的世间上,真正相信因果、一心为众生的人,的的确确比较少。
或许我这样一说,大家就觉得太悲观,但了解真相的人都明白,在光明辉煌的背后,现在还隐藏着许多黑暗的阴影。
就是人们不相信因果。
前后世
2)承认前世后世存在
若要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就要先承认前世后世存在。
当然有。
佛教的千经万论都足以证明,人死后必定存在后世,而并非像火灭了、水干了一样,什么都消失了。
包括科学家牛顿也说过:“人死了之后,有神识存在。”还有爱因斯坦、罗素、鲁迅等人,对佛教的研究虽不是特别究竟、透彻,但最基本的因果真理,他们也是承认的。
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其实都只涉及外境的事物。而对内在的心识,乃至前后世存在与否,在科学极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一个盲点,大多数科学家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我本人而言,虽不是特别广闻博学,但也并非孤陋寡闻,古今中外很多心理学家、量子力学家、物理学家的书籍,自己也翻过不少。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令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可是对于内心这一领域,除了像荣格等极少数人,因受西方哲学或藏传佛教的影响,才承认人死后有神识存在,而其他大多数科学家,至今对此仍未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
今天,我在中国这一高科技中心,与这么多具丰富学识的智者共同交流,你们中若有人能举出充分理由否认前后世存在,那么,我们佛教徒也不会固执己见,一味地要求大家必须承认佛陀的观点,而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谁的宗教中有真理,我们就拥护谁。
其实佛陀所讲的真理,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印度。当时净饭王子示现出家、苦行,并在菩提伽耶证悟成佛,之后49年宣说佛法,将他甘露般的思想留给了后人,所以佛陀降世的确是真人真事。
在藏地,现存的108函经典,全部都是佛陀的智慧流露,对此,我们有不可退转的信心。但光是凭信心,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宗派,要想树立正确无误的观点,就必须用智慧来交流、探讨、辩论。
藏传佛教在认识真理方面,历来有个很好的特点,那就是互相辩论。
在辩论的时候,你可以用最大的智慧反驳对方,对方也不得不以逻辑推理来建立观点,这是遣除怀疑最有力的殊胜方法之一。
今天在这里,大家若有什么问题,也不妨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跟你们探讨,这是一个机会,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上一篇:健康之道|与智慧有关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嘉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