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60课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60课 * 甘露丸


做合格的修行人

道友们要认真学习断除十不善业的道理,如果能通达这些道理,即便暂时没有任何修行的境界,也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其实,一个人修行是好是坏,通过他取舍因果的粗细就可推知,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因果法。各位要抓住机会努力学好因果法,这次我们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于有善缘、有信心者来说,这样短期的学习也足以终生受益了。十不善业听起来很简单,但落到实际行动上却不那么简单,真正以这些道理衡量自己时,好像所有的恶业都造过,所以大家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该闻思还是该实修?如何选?

最近有人问我:“某上师说不需要闻思,只要一心念佛就行了,我现在该闻思还是该实修?”我直截了当地说:“你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担心相续中的罪业,而且也能一直定下心念佛,那直接修行也可以,否则还是要闻思。”我并不排除某些特殊根机的人只要直接念佛就万事大吉了,有些大圆满根器的人也只要修一个窍诀就能解决生死大事,但大多数的众生还是需要闻思。如果很多人真的不需要闻思,那我也不用费力气讲大量的教证、理证和公案,我也会直接传一个净土的修法或者一个密法的窍诀,这是很容易的。所以,大家还是按次第闻思修行,这样才比较稳妥。至于有些上师的说法,我们也不完全排斥,但应从其他方面理解他们的密意。


生贪心因为没有智慧

贪心是指贪图他人丰富的财物、强大的势力、勇士的魄力、智者的辩才、美丽的容貌等,并想:若有办法让我拥有这一切,那该多好啊!人们所贪的对境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对某种对境有欲求心。凡夫人非常容易产生贪心,很多人甚至看到别人有一尊佛像或者优质的物品,便将它拿在手中从头到尾瞧个不停,暗想:如果我能拥有这样的物品该多么好啊!

产生贪心是因为没有智慧,不明了所贪对境的虚妄本质。《宝积经》说:“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意思是,因为不知道有漏法的本质而产生非理作意的邪念,由邪念而产生贪著,由贪著而产生烦恼;如果了知有漏法的本质,就会产生知足少欲的正念,有了正念就不会产生贪著,没有贪著则烦恼也不会再产生。

其实,拥有许多固然很好,但即便无法拥有也没必要苦苦强求,否则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感受巨大的痛苦。无垢光尊者说:“执著越大,痛苦越大。”确实如此,如果对任何对境贪执过大,在愿望无法满足时都会产生极大的痛苦。

挽救这些贪欲者的办法就是佛法,如果掌握了佛法,就能消除内心的贪执,一切烦恼也会自然消失。很多人在没学佛时,对某些对境特别贪执,由此感受了很多痛苦,而在学习佛法之后,尤其是学习空性法门之后,对财富、地位、名声等都看得很淡,不像从前那样特别贪执了,由此也避免了很多痛苦。所以我们要以佛法的智慧泯灭自己的贪欲

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尽量克制自己的贪心,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约束。


大贪心过患严重

在一切贪心之中,贪上师、僧众的财产属于大贪心,其过患特别严重。很多商人为了谋利而对寺院或僧众的财物产生贪心,其过患如前所讲的强夺、偷盗僧财的过患一样。还有的人贪图买到上师的牛马等信财亡财,并想从中获取利润,如果以此获得了少许利润,则罪过会像饮毒一般非常大。

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假设依靠上师谋取了少许利润,后果也将像服用毒药一样。邬金莲花生大师说:“上师财如哈拉毒,谁若享用则丧命。”上师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享用或者偷盗少许,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宝钱财不能混用

三宝的钱财绝不能混用,供佛款只能供佛,印经款只能印经,供僧款只能供僧。可是很多出家人不懂因果,觉得三宝的钱财和世间的钱财没有区别,可以随便使用,结果造下了很多罪业。道友们在这方面应该认真取舍。


如何对待上师财产

邬金莲花生大师说:“上师财如哈拉毒,谁若享用则丧命。”哈拉是一种剧毒的毒药,只要食用少许便会立即死亡,上师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享用或者偷盗少许,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如此,浪费上师的财产也不合理。《事师五十颂》中说:“上师财物护如命。”因此,我们不能浪费上师的财产,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上师的财产。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在为上师发心的过程中,连上师开许的财物都不敢享用,这也是没必要的。其实,只要上师开许了,享用上师的财物完全是可以的,而且不但可以享用,还要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凡是上师赐给的东西都要接受,不然会破坏缘起!”开玩笑。


切忌强行和频繁化缘募捐

《僧祇律》的公案中,世尊告诫诸比丘:“今后,不能为房舍向施主强行化缘,否则会令很多有信心的人退失信心。”……施主的钱相当于鸟的羽毛,有些施主对钱比鸟对羽毛的执着还大。……世尊告诫比丘:“旁生都讨厌向它索要东西,更何况人?所以今后不要过多地向施主求取。”

出家人要控制自己的贪心,对化缘和募捐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果自己没有强迫别人,别人在没有烦恼的情况下主动作供养,那我们也没有必要遮止,你可以随缘接受供养,但是切忌强行或频繁地向施主化缘、募捐,否则会让很多施主产生烦恼

以前我去国外时也发现,有些中心每次传法都要募捐,后来很多信众逐渐远离了这些中心。因此,为了保护正常的闻思修行,严禁任何形式的化缘。


贪心的过患严重

一般来说,贪心主要是由欲望引起的,也有以杀死敌人并占有其财产的嗔心引起的。贪心除了本有的过患外,还会导致害心、杀生、不与取、妄语、恶语等很多恶业,因此,其过患非常严重。

贪心有何等果报呢?其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即便幸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贫穷可怜,虽有财富也易毁尽,而且由于贪欲作障而使心中所愿一无所成,生于恶劣的环境,常成为具贪心者。《华严经》中说:“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以佛法的智慧断除贪心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世间人和修行人的痛苦都来自贪欲。其实,贪欲就是一种愚痴,而愚痴和智慧如同水火不相容,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有贪欲的。《佛遗教经》中说:“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当然,此处的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这是一种超越世间的大智慧,如果仅是世间的智慧,那有些人学问越多,内心的贪执却越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贪心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尤其是若对有福德者的财富生起贪心,进而产生害心,则下场会和往昔的顶生王一样悲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拥有佛法的智慧者以外,很少有人能知足少欲。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现在的人表面上很富裕,特别是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现在很多大城市的人非常富裕,但由于有佛法的智慧,始终无法填满贪欲的大坑,所以他们实际上非常贫穷。现在有很多可怜之辈因为不克制贪欲,不以自己拥有的财产为足,还贪图他人之财,结果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财产。

其实,如果自己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对眼睛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生起贪心又有什么用呢?有些人因为眼福不浅而无所不见,心似损耗鬼一样无所不求,可是由于自己福德穷尽,最终将一无所获。人的眼睛肯定能看到很多花花绿绿的东西,心中也会想到很多东西,但真要得到这一切是不可能的,所以生贪心没有任何意义,应该对现有的财产知足

《大庄严论经》中记载,往昔有一个贫穷的优婆塞,别人经常讥讽他贫穷,可是他却知足为乐,而且说偈曰:“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这个优婆塞说得很对,知足少欲的确是世上的第一等财富

无有贪心者即便如乞丐一般身无分文,精神却十分富足,而不知满足的贪心者即便物质上极为富裕,精神却极为贫乏。如《亲友书》中说:“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马鸣菩萨在《佛所行赞》中也说:“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即便不论佛法,从世间来看,不贪财也是一种美德。

大家应该明白,世间的财富无有实义,没必要为它而生烦恼、造恶业。《正法念处经》中说:“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唯有愚痴者,能作如是恶。”经文的意思是,世间的财富即便多如山王,也像秋天的白云一样无常,为什么要为这些无有实义的财物造恶业呢?只有那些愚痴无智的人才会为之造恶业。

今后希望每个人认真观察自己,看自己是贪得无厌者还是无贪无欲者,如果是前者,就应该用佛法的宝剑斩断自己的贪欲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59课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58 课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57课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