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索达吉堪布】心如工画师 Back

【索达吉堪布】心如工画师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7-30


当知心如于水面,

土石之上绘图画,

其中具惑如初者,

诸求胜法如末者。

众生的心千差万别,古人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面相而言,有些人胖,有些人瘦,有些人的头大,有些人的头小,同样,我们的心也是各种各样。曾经有一个茶馆,茶叶、茶杯都是同等的价钱,但为了观察众人的心态,他们把茶杯做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结果来了5个人,每个人选择的杯子都不一样,有人喜欢黄色的,有人喜欢白色的,由此可见,外境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好坏,完全是不同的分别心在作怪。不仅众生的爱好不同,佛经中说,众生的贪心也不相同,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年轻人,有些喜欢中年人。

 

既然每个众生的心态不同,他们的记忆也有差异,此处以三个比喻进行说明:第一、不稳固,如同水面上的图画,刚画完就消失了,随着波纹此起彼伏,什么也不会留下来;第二、比较稳固,就像土上写的文字,除非遇到刮风下雨,否则不会轻易消失;第三、极稳固,犹如石头上刻的花纹,纵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上面字迹依然不变。(以前我们去印度时,在佛陀的降生地,看到阿育王立的石碑,说是佛陀于此降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碑文仍然清晰可辨。)我们的心也分为这三种。有些人记什么都非常牢固,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而有些人听完就忘光了,今天听《亲友书》时觉得很好,但下完课之后,全部都没有了,就像水中的花纹一样。

 

我们对烦恼方面,不管是贪心、嗔心、痴心,最好能像第一种——水中的花纹,刚才气得不得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又非常开心,不会想报仇。世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心态不合理。原来有个人跟我讲:“此仇非报不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冤冤相报,只会增加自己的罪业,不管是什么冤仇,应该像水中的花纹,当下一笔勾销,这是最好的。

 

至于善法方面,如希求佛法,生起信心、悲心,背一些教证、论典、上师教言,则应像第三种——石头上的花纹那样稳固不变,过多少年也记忆犹新。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当时有70多岁了,但他老人家口中的教证滔滔不绝,一直不断地引用:“《入行论》中说什么,上师又说过什么……”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听了,都特别惊讶:“老年人记性还这么好啊!”所以,我们修持正法的人,善心善行应该像石头上的文字,永远都不要忘。龙猛菩萨还说过:“智者不会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下来,犹如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纵遇命难也不改变。”

 

因此,我们行持善法时间要长久,不能今天学习这部论典,明天就忘光了,连一个教证也想不起来,而恶业方面,10年前别人说一句你不爱听的话,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贪嗔烦恼铭刻于心,善法方面却忘性极大,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要反过来,对佛教的教证理证,多少年也不会忘,满脑子都装着善法,恶业却荡然无存。上师如意宝的一生就是这样:他小时候学习的佛法,不管教证还是公案,老年时仍倒背如流;别人对他的仇恨加害,以及世人念念不忘的琐事,他心里点滴不存,贪嗔痴、嫉妒、傲慢等对解脱和今生来世无有实义的烦恼,就像水中花纹一样全部消失。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虽然不同,但长期串习特别重要。本来你对善法记得不好,对恶法记得很牢,然通过善知识的引导,可以慢慢改变。若对论典记得很清楚,对恶法好像没什么兴趣,那你的相续就完全转变了。很多道友刚来学院时,嗔恨心也很重,看似根深蒂固,但后来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现在善法不容易退失,恶法很容易断掉。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

《亲友书讲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若能把罪过说出来,在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进行忏悔,罪业是可以清净的。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经常守护根门,发露自己的过失,不寻别人的过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入行论广解》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