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笔记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笔记


 本课脉络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 踏实积资净障,对治不知如何行持或者没能实地行持的行为
  • 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
  • 了知人云亦云的过患,不可轻信传言。
  • 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
  • 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本课难点 


  • 把一切悦意的对境和新东西供养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 了知上师的任何行为都有甚深密意,必须对上师观清净心。
  • 断除对财物的吝啬而慷慨供养。
  • 了知供养大法会功德巨大之理。



 本课脉络 


  • 课前开示。

  • 尽已所能供养三宝之理。

  • 劝勉积累资粮。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积资净障的意义。
①学佛人群的偏颇现象。
A.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辛苦做的善事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功德。
B.懂一些佛法,但因为见解偏颇,也没能实地行持。
②学修《极乐愿文大疏》的意义。
A.《大疏》的内容。
a.非常具体地宣讲了积资净障的方法及重要性。
b.有许多藏传佛教的窍决,宣说了显密圆融之理。
B.《大疏》的作用。
a.兼治学佛人的偏颇。
b.令人了解藏传佛教上师。
c.遣除对密法的疑惑和生信。

2.在佛法中获益。
为利益有缘的众生而发心分享殊胜正法。

对法本应有希求心

对法本反复学习、思维道理,才能获得收获

A.佛法深奥,不同于世间法,简单的公案也蕴含甚深道理。

B.佛教道理反复学习思维,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尽已所能供养三宝之理。

1.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

一切时处精进供养积累资粮。

A.供养物。

a.任何悦意的外境等无情法:鲜花、白云、清泉、商场中的物品等。

b.供养有情法:俊男美女等。

c.供养得到的新东西。

【窍诀】心里想或口中说“供养三宝”,再观想三宝将物品赐予自己使用。

B.供养对象:三宝

C.发愿: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D.养成随时随地做供养的习惯

精勤供养三宝的功德

A.出生一切世间的安乐。

【教证】《地藏十轮经》:“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

B.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安乐。

a.没有积资净障的前行法作基础,只追求正行法无法得到实义。

【教证】《前行备忘录》:“头从高处系,颈从低处断”。

b.应舍:好高骛远追求高深境界而轻视供养三宝。

随学法王如意宝

A.法王如意宝通达显密佛法,言传身教践行供养

B.懂法王的传承弟子重视世俗和胜义善根,做到了二资双运。


2.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

①供养传法善知识之理:

A. 为了不耗尽自己的福德。

B. 为显示佛法的珍贵。

C. 表明对佛法的尊重。

a.公案】鄂巴喇嘛为求法将所有财产供养玛尔巴上师,获得殊胜灌顶和口诀,体现秘密真言乘的学人对法的尊重。(详见法本P279-280)

b.密宗依止上师要点。

· 弟子必须对上师观清净心。

· 上师的任何行为都有甚深的密意。

i 上师本来没有任何过失。

ii 弟子心、眼不清净,会觉得上师有过失。

iii 比喻说明:镜面上的障垢会导致显现不清净。

【教言】莲花生大师:“应当一心一意祈祷上师,平时要以清净心和慈悲心来修炼   妙力。”

②上师不愿意接受有漏的财物供养时要随顺上师

【窍诀】法王如意宝:“如果上师不愿意接受钱财,弟子也没必要供养这些有漏的财产,只要内心作意幻供养就可以了,这样同样可以积累资粮。

③应舍:因吝啬而舍不得供养。

A. 有漏财富的本质。

a. 贪恋财富无实义,命终带不走。

b. 财富有无常性。

c. 不坚实财产必定被五家共享。

d. 人心会因财富而散乱不定。

④转有漏财富为坚财。

A.【公案】《法化谈丝》:富商通过供养僧众,把财富变为坚财。

B.【教证】《宝积经》:“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
C.【教证】《大智度论》:“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⑤如何做供施。
A. 除了生活必需的资具,多余财物都应上供下施。
B. 只要有供养意乐任何人不论贫富贵贱能做供养。
C. 应舍的心态。
a. 对大的善法怯懦。
b. 对小的善法轻视。
D. 勿轻视小善,一点一滴地积累资粮
a. 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心。
大乘佛子应改变不愿发心的怯懦心态,要激发勇气,相信自己能遣除黑暗、为众生带来温暖。
发心不同收益完全不同。
i【事例】德国兄弟在美国发展的故事,因为最初心态不同,中间行为不同,最终所获收益也不同。
ii【事例】四个人在同一花园,以不同内心带来不同收获。
善用发心能成就佛法大事业。
b. 点滴善法也有无量功德。
【教证】《大悲白莲花经》:“观想如来后,仅向空中抛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难以衡量宣说。”
【教证】《妙法莲华经》:“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
c. 劝勉供养。
  1. 内心观想诸佛菩萨,边念供养咒边喷香水作供养。
  2. 不能因分别念而放弃一切善法。
  3. 通过对治使恶念逐渐减少,善念逐渐增加,这就是修行。
  4. 许多善法形象虽然不大,但功德并非微不足道。

3. 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①要在大法会精勤作供养。
A.法会具有前行、正行、结行三殊胜。
B.僧众中都是清净戒律的出家人,且高僧大德云集。
C. 有仪轨。
D.行善供养功德能成百上千倍地增上。
②大法会时积极参加共修。
A.到现场参加法会。
B. 参加当地共修法会。
③学习净土法的功德。
A.共修学习净土法也算开极乐法会。
B.共修学习时作供养有很大功德。
C. 有三殊胜摄持。

三.劝勉积累资粮。
1. 一切今生来世安乐的根本就是积累资粮。
2. 值遇三宝不容空过,以此为对境好好供养积累资粮。
3. 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断恶行善。
【窍决】恶业往后推,善法当下做。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笔记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