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11 | 静虑度与智慧度:何为修学佛法的两把钥匙与两大宝藏?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11 | 静虑度与智慧度:何为修学佛法的两把钥匙与两大宝藏?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7


传讲时间:2016. 4 .2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讲到了第八品当中的静虑,即禅定。

戊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这里讲到了禅定的修法。前段时间我也讲了,以后弘扬佛法的时候,最好是借助禅修。如今在全世界,像欧美国家、非洲的很多学校以及中国大陆等地,都对禅修非常重视,听说俄罗斯也有很多人喜欢修禅。因此从全世界来讲,人们都认为所谓的禅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大家都愿意这样认可。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当然,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有很多类别。这里讲,修行禅定的方式是,在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七法而坐,心一缘不动——心什么都不缘,不取任何相,也就是一缘安住,什么都不想,就这样安住下来。这就是禅的基本修法。

现在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修的,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说:“我们经常禅修,但修的过程比较简单。”他们的修法就像我们这里讲的第一步禅修方法一样,这叫做凡夫行的禅修。

此外,还有义分别的禅修和非常殊胜的缘真如的禅修,因此共有三种禅修。

《入楞伽经》中讲了四种禅修,一是凡夫的禅修,二是义分别的禅修,三是缘真如的禅修,四是如来的禅修。

拓展内容

《入楞伽经》:“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一者愚痴凡夫所行禅。二者观察义禅。三者念真如禅。四者诸佛如来禅。”


那么,这些禅修分别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

“四禅以及四无色,”首先,凡夫行的禅修,主要是观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四无色界的禅定,也就是说,心要完全安住。

其实,四禅、四无色的禅定,归根结底就是心什么都不缘——有些是在心上安住,有些是在外境或一切为空的方面安住。

“未入已入道圣众,当知三等持名称。”其次是义分别的禅修。一般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人还没有入道(“未入”),他们以总相的方式来禅修。

第三,入道者的修法是缘真如的,这种修法实际上是从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禅修。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入定和出定之间无有明显分别,他们就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修行。

第四,如来的禅修,是最后真正获得十地末位时的如来静虑。

所以,这四种静虑分别是不同阶段的修行人所得到的。

现在全世界所弘扬的,可能大多数都是凡夫行的禅修,而义分别、缘真如和如来的禅定恐怕都没有。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一些寺院,以及有些修行道场当中,会有缘真如的真正的禅修,比如明心见性的禅修、大圆满的禅修和大手印的禅修;在南传佛教当中,观四正念的禅修比较多一点。

这些禅修有三种不同的名称,前面已经讲过了。

“依彼断喜妙欲心,”那么,依靠这些禅来修什么呢?其实,禅修能断除喜欢欲妙的心,这个很重要。

一般来讲,我们世间人经常对世间的欲妙有贪心。有些人说:“对于世间其他问题,我都可以解决,就是无法断除贪欲。”比如贪执感情、物质、地位或名声等,这些贪执一直萦绕在脑海里面断不开。其实,这种烦恼可以依靠禅修来对治,因为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外在的散乱都可以灭掉。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而且,禅修还可以成就四无碍解、四神通、等持、五眼六通、神变,并且令心获得自在,这些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

所以我们要修静虑。作为一个修行人,每天至少要在短短的时间中修行,这个很重要,要关注自己的心。

否则,就像现在的有些理论家,口头上可能说得很好,但是因为从来没有禅修过,他们的心是很乱的;再加上烦恼特别深重,在任何时候也没办法对治,理论和实际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这样以后,尽管学佛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从来不习惯修行,自相续就会越来越刚强、越来越不堪能,最终自己可能会造很多业,也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经常通过禅修来调心。关于禅修的方法,刚才已经讲了。另外我们以前也讲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专门有一个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观修方法,前面是寂止,后面是胜观,然后再通过七支供来念佛号,这种禅修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课前都在念诵,但不知道大家平时修了没有。

其实经常观如来的话,所获得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中也讲了:“常乐独静处,思念于如来,善摄如是法,修行心不乱。”经常乐于住在寂静的地方,经常思念或者观修、思维如来的话,会摄持很多善法,而且这样修行的话,心不会乱。

现在有些人越修越糟糕,好像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了,心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自己很糟糕,感到很惭愧。这主要是因为,他自己长期以来都没有观修。只要去观修、去禅定,原来极其粗大、非常暴躁的心,就可以慢慢获得轻安、获得自在,最后获得出世间的五眼六通都没有问题;即使没有得到出世间的五眼六通,也会自然而然获得四无碍的辩才智慧;更重要的是,你在任何环境、任何处所都会很快乐,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真正的禅修,世间的很多烦恼都很容易断除。我记的不是很清楚,好像有人问南怀瑾先生:“佛教徒在出家和修行过程中,怎么对治感情上的烦恼?”他当时说:“只要佛教徒很好地去禅定、修行,他所得到的安乐就远远超过世间感情上的安乐。”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世间男女的感情也好,获得财富的快乐也好,都是非常短暂的,也是不可靠、不可信的;而且要得到这些的话,也需要很多付出,还要忍受各种烦恼。而通过禅定所得到的不可思议的微妙安乐,远远超过世间人的快乐感受。

《诸法集要经》中也说:“乐独处空闲,常修彼胜定,了知彼妙乐,出过于世间。”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独自在寂静地方修行甚深禅定会很快乐,而且会了知,这样美妙的大乐远远超过男女、财富或者旅游等世间的快乐。

可能很多人认为:“啊,我出去旅游观光,肯定会吃得很好。”还有人认为:“吃夜宵很好,喝咖啡很好,吃披萨很好……”但是这种快乐不一定那么可靠。

而有些人也许什么外在的享受都没有,但是,他们在寂静的地方或者在自己的卧室里安住,所得到的快乐远远超过世间的快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有些出家人生活极其快乐?为什么有些在家居士即使没有世间人所说的那些快乐,也是照样地生活,照样地感受快乐?其实,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就会知道,原来所谓的禅修能在无形中让人们感受非常殊胜的大乐。

丁六(智慧)分三:一、宣说二大法藏;二、宣说诸法无生;三、若具智慧度则得解脱。

下面讲智慧,分三个方面。首先宣说二大法藏,然后宣说诸法无自性,最后讲,如果具足智慧则一定解脱。这个科判也很重要。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三种智慧闻思修,”字面上的意思比较简单,是说智慧有三种,有哪三种呢?即闻慧、思慧和修慧,也就是由听闻所带来的智慧、由思维所带来的智慧以及由修行所带来的智慧。

“成就胜观摧诸惑,”这三种智慧可以成就胜观。前面讲的静虑是寂止,这里讲的智慧能成就胜观。成就胜观以后,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我们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惑贼。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断除了烦恼障碍,我们就会了知法和有法的实相。“法”指一切万法的法尔本性,“有法”指世俗当中的显现法。

意思就是说,世俗的实相和胜义的实相,或者说,现象当中的实相和实相当中的本体,这两者是很重要的。任何事物都有表面的一层和背后真正的本来面目。

知道这些之后,就会从“有城”(三有轮回的城)趋向寂灭的彼岸,即佛陀的如来果位。

所以,我们如果具足了闻思修的三种智慧,就会从根本上断除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彻底明白一切万法的根本实相,并有机会超离轮回。

所以大家首先要知道,修行既要有禅定又要有智慧,这个很重要。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有些修行人,每天除了禅修以外什么都不做,根本不重视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是一种极端;而有些人只研究理论,包括有些法师和学者,他们既不修行也不安住,这也是一种极端。所以,既要有安住,也要有闻思修行的智慧,这样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

我们平时也讲,听闻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有断除烦恼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有特别大的功德。《正法念处经》中讲了听法的三十二种功德,你们方便的时候都看一下。经中最后还说:“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听法的功德,在一切功德当中是最殊胜、最无上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虽然在闻法过程当中,有时要面对一些困难,包括生活的压力、身体不好等。听说有些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是躺着听的,有些人是睡着听的,有些人可能是在医院里面听的,不管怎么样,坚持听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也会坚持讲课,一方面是觉得讲经说法确实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会想到,要让很多人积累功德、种下解脱种子的话,闻法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大家一定要共同精进努力,因为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实行的。总之我们应该知道,闻法是很重要的。

无垢光尊者在讲义中还讲到,我们听闻佛法的过程中,需要两把主要的钥匙和两种主要的宝藏,这两种宝藏需要依靠两把钥匙来开启。意思就是说,我们闻思修行的智慧波罗蜜多中有非常珍贵的两个宝藏,它们需要用钥匙来开启。

两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以前我们讲《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的时候也讲过,听过很多中观法门的人应该清楚。

什么是了义呢?当然,不同的经典和论典有不同的解说方法,按照《心性休息》的说法,所谓了义是指宣说诸法空性实相、最究竟的胜义谛法门,而宣说诸法现相(不是真正实相的显现)的法门叫做不了义。

佛陀在宣说佛法的过程当中,为了引导不同众生而宣说了不了义法。比如说,虽然一切万法本身都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但是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佛陀会说诸法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的,这些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不了义。

当然,了义和不了义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比如说,实相和现相融入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叫做了义法,实相和现相还未融为一体时的对境和心识是不了义法。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这样宣说过。

有些时候我们说,所谓的了义是指空性,因此空性法门全是了义的;而非空性的法,包括宣说地道的法、世间所有的世俗法,都不是了义的。还有些时候我们说,极乐世界等清净显现是了义的,而圣者净见量以外的世俗现相都是不了义的。

以上是第二转falun和第三转falun的不同安立方法,我们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以后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所以,我们虽然要学习佛法中比较深的法门,但也不能认为不了义的法就要全部放弃,“不了义”不是这个意思。虽然在抉择胜义谛最究竟的观点时,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显现当中,万法应该是存在的。而且,乃至能取所取的心没有融入法界之前,这种显现一直存在。

所以,不了义的法不一定要全部放弃,虽说这些并不是最究竟的,但我们还是需要的。以课程为例,如果说大学三年级的课是最了义的,那小学的课程相对来说就是不了义的;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讲,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课还是需要的,否则他就无法慢慢提升。虽然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那些课程中的故事等内容并不是很究竟,但在孩子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这些知识也不可缺少。了义和不了义应该这样来理解。

因此,不要认为不了义的法要全部抛弃,这是不行的。相对于最高的境界或者最究竟的实相来讲,不了义的法实际上是引导众生的一种方法,暂时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第一把钥匙: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把钥匙是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这也很重要。

佛陀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标,会宣说不同的法,但有些并非佛陀究竟意图的体现。比如说,意趣当中就有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这四种,我们以后在《大乘经庄严论》第十三品中会讲得比较清楚。

平等意趣:佛陀考虑到一切万法在法尔当中是一体的,因此会说“我在某个时候成为拘留孙佛、毗卢遮那佛”等。

别义意趣:比如佛陀说(唯识宗的)三法相无有自性。

别时意趣:比如佛陀曾说,一念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便会得到解脱,其实是说,持诵该佛号后,会在将来得到解脱。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的人,佛陀会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此外还有四种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转变秘密和对治秘密。

令入秘密:比如说,为了将某个众生引入大乘佛教,佛陀会说万法是存在的。虽然大乘佛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一些小乘者不一定理解。因此,首先不能跟他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而要讲万法都是存在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趋入大乘。

对治秘密:比如说,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的身材、寿命都不如其他如来,应该是比较低劣的,于是佛陀在某些经典中说:“我曾成为初劫时的某尊佛。”这种讲法就是对治秘密。

相秘密:比如,佛陀说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是无有自性的,这种无自性是一种单空。但实际上,无有自性的法也是不存在的,而对某些众生来讲,可以说这样的无有自性是成立的。

转变秘密:比如,佛陀会讲父母、国王都应该杀掉,但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要杀掉父母和国王呢?不是这个意思。杀父母是说,我们要断除爱和取;杀国王的意思是,到佛地时,阿赖耶要得以清净。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如《因缘品》中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


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都有其意趣和别的一些目的。因此对于佛经里所讲的道理,如果能直接解释,你就可以直接解释;如果实在解释不通,你要想到:“佛陀所说的这句话,对我来讲不一定起作用,但对其他某个众生来讲应该是有利的。”

因为佛陀并非只是利益小范围的众生,所以佛陀所宣说的法涵括了世俗法和胜义法,是很广泛的一种解脱法门。世界上每一个众生的根基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所说的法当中,哪些是针对不同根基而有密意的,哪些是没有密意的。这些完全可以通过意趣和秘密而明白。如果你不明白这些道理,就很难解开佛陀的甚深意趣。

当然,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听《大乘经庄严论》的话,其中的第十三品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到时候也可以弄明白。

有时候我也在想,佛经里面的一些数目和度量单位好像很难以想象,比如恒河沙数、无数恒河沙数、百千俱胝、百千那由他由旬等。但是我认为,这些数目当中有些是虚数,而有些在佛陀时代确实是可以使用的。

比如佛经中说,烈卓达树高多少由旬、长多少由旬,但现在在印度的那棵树,好像是长多少米、宽多少米,并没有多少由旬。所以我们发现,当时印度的由旬等度量单位,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折算,不一定与实际相符。所以,佛经中的“由旬”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由旬。

汉语当中也有“人山人海”的说法,但是不是人真的变成了山和海洋呢?也不是,如果想形容某个寺院的门口有很多人,就可以说人山人海。再比如“一传十、十传百”,是不是说某件事真的由一个人传给了十个人,又被十个人传给了一百个人呢?也不一定。

有时候,人们使用数字的习惯会有差别。我曾在一个学校里面,遇到一位专门学习印度各宗教、各民族习惯的专家,我特意问他:“在我们佛教当中,有很多难以想象的数字用词,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他说,他研究了印度其他的一些宗教,还研究了印度民间的一些说法,发现印度人的习惯是在数字上说得很夸张。佛陀为了随顺世间的这个习惯,就使用了当时的某些表达,因此佛经当中也就有了这样的词语。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而有些时候就不能这样理解。比如有的经论中说,佛陀的身体是丈六金身,在《法显传》《大唐西域记》中都有描述。但是,如果佛陀的身高真是“丈六金身”的话,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五米高了。如果佛陀有五米高的话,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到现在人类身体高度的变化来看,恐怕佛陀有点太高大了。

现在有些专家专门测量过佛陀的脚印,通过脚印尺寸与身高之间的比例来推算,佛陀的身高大概是两米三到三米之间。我觉得这个高度是比较合理的。你看现在世界上最高的人可能是两米七八左右,姚明好像是两米二以上吧,在一些会议场合,好多新闻记者举着话筒都够不到他,问问题都很困难。

所以,对于戒律等中所说的数目,以现在的度量单位进行折算时,需要考虑印度本地的语言习惯。这方面也值得我们佛教徒和其他人士进行商榷。

其实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很多类似的形容词和虚词。汉地也有“秦国统治天下”的说法,其实,当时秦国只统一了燕国、楚国等七国,因此当时所说的“天下”,现在看来也不是天下,因为还没有包括其他洲的国家,即使是亚洲的国家都没有全部统一。

我所在的那个部落叫做罗科玛,罗科玛的好多老人经常说:“我们罗科玛部落是天下最强的。”我小的时候想:“可能我们真是最强的吧。”但后来又想:“我们那边大概只有一千多户,而那些老人也没有去过其他什么地方,可能连康定都没有去过,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我们的部落是天下最强的。”

所以,各个国家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各个宗教当中也有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理解其中的秘密。

《大宝积经》中说:“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善知诸佛说,所有秘密教。”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秘密,很多疑惑就会断除;如果我们能善巧地了知佛陀所说的所有秘密教,获得解脱就没有任何困难。

否则,如果我们自己的闻思不究竟,反而认为这个也不合理、那个也不合理,那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了义、不了义以及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这样之后,我们就会“善巧知秘密,远离诸疑惑”,就会远离一切怀疑,因为很多怀疑都是由无知而产生的。

我刚才讲的是两把钥匙。下面讲两个宝藏,这部分我不广说。

两个宝藏



第一个宝藏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一定要明白。很多人学过中观,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道理,我在这里不广说。

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缘起法有本性缘起、轮回缘起和涅槃缘起;涅槃缘起又分为道缘起和果缘起。这些内容在《大车疏》中讲得比较清楚。

我原来讲《大车疏》的时候说过,如果要知道如来真正的密意,就要把第八品中的两把钥匙和两个宝藏弄明白,这样之后,一定会通达如来的教义。所以,有些闻思者如果对于中观等其他道理没有时间闻思的话,就要把《大车疏》里面的这一段内容弄明白。

对于《大车疏》里面的这部分内容,今天要讲的话,时间肯定不够,所以我也不广说。我在其他论典中,对于二谛也讲过很多次,十二缘起也讲过很多次,已经有了一些资料,你们愿意听的也可以自己去听、自己去学;如果不愿意的话,再讲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如果我们能现见一切都是因缘法的话,就能了知苦谛;了知苦谛以后,就能完全见到集谛、道谛和灭谛。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一切万法均为因缘生,因缘生的含义,和因缘共有三种。其次要明白二谛的关系、二谛的作用和二谛的安立方法,这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以上两个方面的道理称为两大宝藏。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


那么,这两个宝藏要如何开启呢?宝藏是放在一个大宝库里面,要用秘密意趣和了义不了义这两把钥匙打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通达如来秘密教的甚深意义。

颂词背诵打卡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