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健康之道 | 值得吗? Back

健康之道 | 值得吗?



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观察五

很多追求,不一定值得

快乐的他们

目标比较小的人,似乎还更容易快乐。就像我家乡的很多打工者,除了挣钱,没什么其他的想法,每天挣个一两百块,就是他最大的追求。看他们在工地上起早贪黑,和着混凝土,全身都是泥,按说是很累的,但晚上经过他们的帐篷, 就听到里面在吃饭、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大笑,进去一看, 桌上摆着几块钱,玩得不亦乐乎。有些时候,还能听到愉快的歌声,我在外面静静“偷听”,心想,他们的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不快乐的你

而大城市里那些月薪上万的人,每天想得很多,却好像失去了最简单的快乐。


实际上,我们的很多思考并不那么重要,很多追求也不一定值得。人生路上,到底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和价值,也许迄今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比如读书。按理来讲,人应该爱读书,爱学习,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我在一些欧美国家,看到那里的人不管在哪里,公车上、地铁上,手里都会捧一本书,感觉对知识很渴求。但回到国内,却发现很多人不爱读书,不觉得知识是自己的所需,甚至有些地方专门只在“读书日”那天看一看, 做个“纪念”,其他时间根本不学习。不知道这样的现象你们这儿有没有。


这是对人生很重要的事,但人们不追求;一些并不重要, 或者不现实的事,人们却苦苦营求。


应该探寻什么

我们要探寻人生的价值,按照佛教的方法,就是闻、思、修。


首先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辩论,解除疑惑;最后不断串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境界越来越提升,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能慢慢给出答案。


否则,就会有很多不正当的追求。今天这个社会,德行被冷落在一边,聪明却受到热捧,很多人在绞尽脑汁想着, 玩什么套路说什么话,才能诱惑人、欺骗人。暂时看来,他们或许得到了一点利益,但能不能笑到最后,很难说。






人生价值


观察六

反观内心,寻找宁静


你客观吗?

科学研究提倡客观的态度,这和佛教的思想很接近,因为佛教不支持自赞毁他,并且提倡客观公正。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让我们很难客观地看待事物。比如说, 我认为很好吃的食物,别人不一定喜欢。这些个人感受,是自身业力所决定的,取决于前世的习气、种子和今生形成的主观意识。


科学主要分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接触的现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也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更深层的内心活动。而研究这些意识,需要修证,需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


因此, 我希望科学家不但要认识外在世界的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内心的本来面目,因为内心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外在世界。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去世时留给儿子一句教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只有淡泊、清净的生活才会产生远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内心的宁静,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佛教修行人,如果没有看淡名、权、利,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有一些成就,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 从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内心宁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宁静的心

有个年轻人,他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追求,罗列出了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权力、名声等等。


他把这些内容拿给导师看,导师称赞他的目标很明确,但同时告诉他,里面还缺少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什么呢?导师拿出一支红笔,把年轻人所列的内容全部划掉,然后写上“宁静的心”。


我们很多人也像这个年轻人一样,追求着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可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会幸福吗?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上一篇:健康之道 | 大学生你好吗?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