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梦观” |《醒梦辩论歌》19
醒梦辩论歌
·幻乐众音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
三、妙慧裁决
分四:(一)谁主裁决 (二)判定真假 (三)惩治醒者 (四)教诫和合
(二)判定真假
以下看妙慧怎样惩治醒者:
汝今跟随梦者后,
彼此见行应合一,
(法王解释)妙慧审判员说:“狡诈的醒者你从今天开始跟随梦者,把自己所有内识和外境的显现,都(观成)和梦的境界一样,应当需要了知诸法如梦如幻的要义。你在醒时对于梦的境界没有耽著心,要以这样没有耽著的心态对待醒时的显现法。按这样去做。”
通过上师如意宝的开显,我们就明确地知道“醒梦见行合一”的涵义。过去“见不合一”,就是梦中的内识和外境,见是虚假;醒时的内识和外境,见是真实。现在应当“见上融合为一”,就是对醒觉位的心和境,都见到和梦一样,正显现的当下不存在,如同梦中的城市和见城市的梦心。
过去“行不合一”,就是对梦中的境界没有耽著,觉得它没有实义,不去贪执它,但对醒的境界耽著不舍,没有得到就逐取,已经得了就守护,好的追求、坏的抛弃,总之在执著实有的状态中作一切行为。现在应当“行融为一”,就是应当以不耽著的心态对待醒时的一切显现法,梦里的人、梦里的名声、梦里的财富、生活,得了是梦中的获得,得了也无所喜;失了是梦中的失去,失了也无所忧。这就是行为和梦一致。
举例来说,到了一个海岛上,满地都是金银财宝。有个声音说:这是梦境,金银财宝都是假的,梦里的财富,有什么好欢喜!
走上领奖台,千千万万的人欢呼、鼓掌、挥手。有个声音说:这只是梦里的假像,梦里的荣誉,毫无实义!
一下子由贵族降为平民,在大街上卖早点。有个声音说:这是梦里的卑贱,你并没有失去什么!这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公共场合被人污辱、谩骂。有个声音说:这是梦里的声音,不是真的。心里就不会计较那些话,都是梦中呓语嘛。
见到别人功成名就,内心无法容忍。有个声音说:这只是梦里的景象。心一放下,嫉妒就会止息。
可爱的鲜花凋零了,心里正感伤时,有个声音说:这是梦中花落,有什么好哀伤。
登山运动员攀登地球上的十大高山,似乎觉得有多么伟大的意义。有个声音说:这是梦境的山,即使征服所有的山峰也没有实义。什么豪情壮志、慷慨激昂顿时就没有了。
或者要和一个女人或男人结婚过日子。有个声音说:这个女人或男人是假的。所以是“梦中夫妻、梦里的家”。还是一起修道、觉悟吧!
像这样,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成是梦,梦中的感情、梦中的家、梦中的工作、梦中的事业、梦中的财富、梦中的名誉,尽管过梦中的生活,不往心里去,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这就成了“醒梦见行合一”。
言讫念绳系醒者,
交付梦手不许离。
(法王):“妙慧说完之后,就以正念之绳绑住醒者。正念就是上面所讲的,醒的一切境界和梦一样,提起正念,想自己的境界全都是和梦一样。妙慧用念绳把醒者绑得紧紧的,交于梦者手中。妙慧(对梦者)说:‘如果醒者对于一切境现完全和你一样,承认是虚假的,你就别打他。如果还和原来一样固执(认为是真实),打不打他,你看着办吧!打死了也没关系。’这样就把醒者的境界都交付给梦了。”
全知的道歌和上师的解释妙义纷呈。我们逐条作剖析。“言讫”是表示阶段的词。妙慧作出裁决之后,用念绳系住醒者,密意是表达慧和念的关系。宗大师的《广论》有一句:“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以念无择境力故。”念心所本身没有拣择境界的能力,所以首先要以妙慧辨别所念的境。依靠妙慧就能判定显现的真假、认识的正邪,明确地定好所念境。所念境就是一切显现都和梦一样。这里“言讫”,密意是妙慧获得了决定。如果没有“言讫”,那就还要运用妙慧观察抉择。没有这个前提,单单口说是梦、心里不知如梦的意义也不行。所以说“所念境先以慧别”。
“言讫”之后,就要用念绳把醒者紧紧系住,意思是一切时坚持正念。如果只是由妙慧决定了一切如梦,而不能坚持正念,这也不可能成就如梦观,因为只有依靠正念的作用,才能做到时时处处作意如梦,由此而最终把如梦观贯彻于一切时处,达到醒梦完全融合为一。所以在妙慧简择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重点就是坚持正念。
“念绳系醒者”,“醒者”是正念所系之处,“醒者”二字要理解到是涵盖到一切醒觉位的境界,不仅是处在醒时某一时、某一处、某一段显现时不忘记作如梦观,而且是要在醒时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大大小小的显现中,都作如梦观,所谓“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梦观”。如果静时观如梦,动时不观如梦;上座时观如梦,下座时不观如梦;无事时观如梦,有事时不观如梦;大事观如梦,小事不观如梦;顺心时观如梦,不顺心时不观如梦;行住坐卧观如梦,吃喝拉撒不观如梦;见陌生人观如梦,见亲人、爱人不观如梦;境界平淡时观如梦,声色正浓时不观如梦。这都不是“紧把念绳系醒者”,都是有渗漏。反过来,无论大事小事、独处聚会、成功失败、欢喜忧伤、山林城市、静闹闲忙,小至穿衣吃饭,大到生死关头,一切时处都不离“这是梦”的作意。这就是用念绳系住醒者,交在梦的手中。
所以还是那句古语:“道者,须臾不可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这样就知道这个法是何等广大,我们要理解到,无论在哪里,都是修如梦观的道场,无时不可修、无处不可修,不像其它法,有时间、地点、威仪、环境等的局限,这个如梦观是时时处处都可以串习的。
有人问:为什么如梦观要求在一切境上观?
答:一切境本是如梦如幻、无而现的假像,不论何时何处,你不观如梦,就会被假像骗走,从这里就出了执著、烦恼、有漏业和未来的生死;你观如梦,就能离开执取。所以,迷悟染净在一念分判,不观是迷、观是悟,不观是染、观是净,不观执求、观放下,这有多么重要!有句话说:“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在哪里倒下的,就在哪里起来。)因为过去就是在一切显现上颠倒的,所以现在要在一切显现上生起觉悟。就像生存时时不能离开空气,修般若的人时时不能离开观照。所以道歌最后说“不许离”,就是过去片刻不离、事事不离执显现为实有的颠倒心,让它完全翻过来,变成片刻不离、事事不离这是梦幻的观照。这样观照恒时相续,就可以让如梦观打成一片。
上师说:“打死也没关系。”这句“打死”真是妙语。“打死才好,不打死他,天下不太平!”打家劫舍、兴风作浪就是他。一时不打死这个实执心,一时就由它起染污烦恼、造染污业、受染污果报,所以要打死。打死了便无贪无惧、无喜无忧。
由这个“打死”,联想到憨山大师在《梦游集》里所讲的一件事:
那是憨山大师在塞北游历时,一夜和健儿骑马夜行。路边有块大石头,马忽然见到石头一下惊得几乎倒在地上。憨山大师提缰绳奋力鞭策,强迫马绕石头走了几十圈。到这时,憨山大师还引马让它一再看那块石头。过了许久,才放马前行。从此之后,马遇到任何东西都不惊了。
要像这样,用念绳绑住醒者,再再把自己的心引向境界,观清楚它只是一个梦。久而久之,执著实有的心就会被打死,打死之后,就可以放松了。
精修如梦观的榜样:
民国江味农居士在般若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在《金刚经讲义》中讲述了自己的学佛经验,他说:“不慧学佛以来,前二十年,虽修种种法,作种种观,毫无进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观,初亦若即若离,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无甚效。继悟应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以观察之。虽一极小之事,或极顺心,或极不顺心之时,皆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是久久,虽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功夫尚浅,然实从作此观起,此心渐觉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渐能无动于衷。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念佛时亦觉踏实些。今请诸君试之,必有受用。当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无下手处也。”
传记上讲他一生得力于般若,从事参究,早得消息,豁然大悟,一心常在定中。晚年有五年夜间无梦。临终金光遍照,阿弥陀佛接引,安然往生。
对于大居士现身说法,姑妄下三句评语:
居士般若得成就,来自如梦观稳固,丝毫无渗漏。
居士如梦观稳固、丝毫无渗漏,来自坚持正念、极力作意,丝毫不放松。
居士坚持正念、极力作意、丝毫不放松,来自妙慧见理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