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视频是一个街头测试,当一名打扮精致、衣着讲究的女子怀抱婴儿向路人讨要2块钱时,绝大部人都给了她,并对她微笑和安慰;当这位女子换上褴褛的衣服,蓬头垢面地抱着婴儿讨钱时,不但得不到施舍,还受到辱骂驱赶,最终只有露宿街头的流浪者给了她钱。
这段视频在网络盛传,大家热议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帮助富人,而不是穷人。有人说,看起来很穷的人很可能是骗子,想不劳而获;有人说,穷人不上进,懒惰成性,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人说,升米恩、斗米仇,穷人得寸进尺,一旦粘上了就甩不掉。于是避之如瘟疫,生怕扯上任何关系。
那么你面对这个问题会如何选择?
更愿意帮助穷人还是富人?
如果是穷人和高僧相比呢?
你会帮助哪个?
现在很多人对高高在上的人,比较恭敬尊重,忠心耿耿。而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众生,哪怕是一丝微笑、一句安慰、一点钱财,也吝于施舍。作为大乘佛教徒,不少人口口声声说是佛陀的追随者,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众生的行为,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前行广释》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这位比丘尼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了。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 |
济苦怜贫不只是佛家的思想,儒家、道家、东方、西方,对于扶危济贫的推崇都是一致的,这也是做人的本分。我们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是否能以慈悲心布施。当你有100块钱时,布施2块钱容易,若你只有2块钱,布施这2块钱才是难。这也是常说的“贫穷布施难”,不过有时能做到慷慨布施的恰恰是穷人,就像开篇街头视频中施舍母女财物的流浪者,因为只有穷人才真正理解穷人有多难、有多苦。
堪布正在讲授的《维摩诘所说经》中有一个故事:维摩诘居士将别人供养他的璎珞分作两份,一份布施给城中最可怜的穷人或乞丐,另一份供养给了难胜如来,并且说:“如果有施主能如我刚才所言那般以平等心,不论是布施乞丐,或是供养如来等殊胜福田,均无所分别,悲心平等,也不求福报或果报,如此便可称为具足了法布施。”
希望大家无论自己的福报如何,都要重视上供下施。现在有些人,要么是将自己的财富全部用以供养,只会往上看,从不向下看;有些人则是一味进行布施,只往下看,不向上看,这都是不可取的。行持善法不在于财富的多少,主要看你是否具有清净心。不论上供下施,都不要过于执著,最好能以空性见解摄持。
照顾病人、照顾父母、照顾可怜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切记。否则,很多人把修法当成终生最有意义的事,而饶益众生则认为毫不相干,即使有人做了,也是自己的一种爱好,不知道这与证悟一味一体,这样的话,大乘菩萨的精神就失去了。故我们的行为,应该像《华严经》中所说:“若见诸贫穷,老病众苦逼,无所归依者,大悲普慈念。”
——《前行广释》
本文教言摘录自
《前行广释》
《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