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假装生起菩提心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颂词
今日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上师讲记
下面继续学习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摄三品中的最后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
前行、正行、后行,
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
令他人生起欢喜心,
“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
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现在我们还在讲
“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总的来讲,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心里一定要有种欢喜心,如果没什么欢喜心,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你对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视。
倘若如此,那你以后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一定能以殊胜的方法来对治。
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就会觉得“我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始终有一种保护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锁在箱子里,一旦没看见,就马上去寻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以前在家人认为金子银子最珍贵,而现代人认为人民币最珍贵,稍微有点钱的人,则认为银行卡或一些电器最珍贵,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从今以后就应该让它永不退失,不能随便放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
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们顶着烈日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凉荫、结满硕果的大树,心里就会特别快乐。
记得大概1986年的时候,我们到马尔康那一带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区传法,路途特别遥远,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有吃饭。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在树下美美地吃了一点水果,休息得相当好。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每次路过这棵树时,我心里都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当时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路途中,特别的劳苦,好不容易得到这棵清凉的菩提心大树,依靠它,就可以获得安歇、凉爽和快乐。
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师、根登群佩大师在去往印度的途中,举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无一人的荒野高原,从他们的游记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也是特别的劳累,现在遇到了殊胜菩提心的荫凉树,大家应该有一种快乐之感。
为什么要快乐呢?
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
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
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
便会自然消失。
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
人们为家庭、为感情、为财富所感召的痛苦,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我”字,如果对“我”不在乎而对众生特别在乎的话,生活真是非常快乐。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周围的人,看他们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而痛苦?现在很多人欢喜看一些书和电影电视,尤其在家人经常看一些迷乱的东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不已。
然若详细观察一下,真正为众生而哭泣流泪的有多少呢?可见,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
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问题虽然前面也讲过,但由于它非常关键,所以不得不再再重复。
要知道,众生都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如果我们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会从此与恶趣绝缘。即使你堕到恶趣中,一弹指间也会得到解脱的。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
要经常这样思维:
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
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
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菩提心,
有时候觉得没有,这也说不清楚,
反正假装有吧。
如果有了这颗菩提心,
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退失,
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因为现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么事业、实现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时候观察自相续,好像有一种善良的心,但有时候不要说善良,真是特别恶毒,觉得自己特别坏。但假设说有这颗善心,希望它永远不要退失,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也应该这样想,临死之前若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话,这是一切获得中最难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此处是以桥梁来比喻的,实际上,《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智诚堪布
辅导
通过前面学习科判“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我们知道了菩提心是灭死胜甘露、
除贫无尽藏和疗疾最胜药,
能够成办很大的利众事业。
生起菩提心之后,我们不断坚持,一定可以逐渐成办殊胜的利他事业,渐渐能和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大菩萨甚至佛陀的事业相媲美。
虽然现在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中还只是一棵嫩芽,但只要坚持不懈地保护、观修和串习,一定可以逐渐趋向圆满。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这部分内容: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彼”指菩提心。
菩提心是使长久漂泊于轮回中
无法获得休息的众生得到休憩的清凉妙树。
颂词是比喻和意义相结合。
如在世间的荒野、沙漠中长途跋涉,
疲惫不堪的众生,纵然坐下歇息,
也会被烈日暴晒,
非常希望有一个乘凉之所。
如果出现阴凉的树林能得以休息,
感觉会格外惬意。
众生相当于在轮回荒野中长途跋涉的旅客,
无始以来在六道中不间断地流转,
有时投生为天人、
有时投生为地狱众生、
阿修罗或者人。
每一世投生全是痛苦的自性,
没有真实的安乐。
虽然在天界、人道也有安乐,
但只是变相的乐,
实际上仍然是痛苦的自性。
经论中宣讲了苦苦、变苦和行苦:
变苦是指所谓的快乐都是变化的自性,众生的五蕴都是行苦的自性,因此我们无论投生在任何地方都会感受痛苦,都会受尽苦难的折磨。
在无始轮回中,众生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休息的凉荫妙树,现在通过菩提心的力量,终于可以真实地息灭种种痛苦了。
在发起为利益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的当下,内心中充满喜乐。通过串习菩提心,完全可以息灭苦苦、变苦、行苦的种子。众生在轮回中漂泊,有了菩提心的加持,就可以让众生彻底从轮回中解脱,相当于找到了休息的妙树。
颂词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菩萨为众生传讲菩提心的修法,众生通过串习菩提心最终得以休息;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菩萨依靠自己的菩提心,通过回向发愿加持众生,让众生得以清凉,菩萨的菩提心就像让众生休息的大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菩提心也是能够救度众生远离痛苦的桥梁。众生堕在恶趣中,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出离。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那么他绝对不会堕恶趣。”在恶趣中的众生,虽然要产生菩提心并不是很容易,但如果生起了菩提心或者部分利他心,也可以从恶趣当中解脱。
以大家很熟悉的公案为例:佛陀往昔转成匝哦之女的时候,因为感受用自己的脚踢母亲头的这个果报,堕落到铁轮地狱当中。他当时产生一念的利他心:愿所有脚踢母亲头而承受痛苦果报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自己一个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安乐!以此发心,他马上从恶趣当中获得解脱。
还有一个公案:往昔佛曾堕入拉马车地狱,他也是不堪忍受同伴受苦,请求狱卒把同伴的绳子套在自己脖子上,让自己一个人受苦。通过这种善心,他从地狱当中获得解脱。
那么,这个利他心是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呢?
实际上它并不圆满,
可以算是部分的菩提心。
即便是产生了部分的善心、菩提心,
都可以让众生远离恶趣,
那么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产生了
殊胜圆满的菩提心,
当然是不会堕恶趣的。
为什么生起菩提心的众生不会堕恶趣呢?
因为菩提心有两大特点、两大功德。
一方面,菩提心是善心的自性,
因此,当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
并一直持续增长的话,
由于具足善心,这个人一定会终止恶业。
不造恶业,就不会有堕恶趣的因。
而且,菩提心是能够清除恶业、
清净罪业的重大方便。
所以,我们在金刚萨埵的修法当中,讲到现行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的时候也提到,菩提心可以作为一种对治力。
如果产生了菩提心,“刹那能毁诸重罪”,一刹那之间就可以毁坏须弥山王一样的罪业。因此,如果经常地串习菩提心,相续当中再重的罪业都会被清净。
第二个方面,菩提心也是一种能够累积善法的清净之心。而一个修持善法的人,不会出现反而堕入恶趣的情况。
当然,如果一个人修持善法的力量比较弱小,还不足以完全清净以前所造的恶业,那么这个修善法的人也有可能在下一世中堕入恶趣。
但菩提心修法的殊胜就在于:它一方面可以终止恶业,一方面可以清净罪业,一方面又修持了清净的善法。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分析,可以知道有菩提心的人绝对不会堕恶趣。
因此,菩提心是引导众生远离恶趣的殊胜的桥梁,众生沿着这个桥梁就会从痛苦的深渊走向殊胜的解脱。我们不仅自己需要认认真真地观修、串习,更关键的是对其他众生也要宣讲菩提心的殊胜论典,鼓励他们修学菩提心。这样做才是究竟意义上的成办他利。
未
完
待
续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