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宰的鱼和杀鱼的人都应该是慈悲心的对境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虽然这个方法来得比较慢,但是最解决问题。我们就是通过一个这样的方式,首先要看到人世间不公平的这些做法;然后人世间的这些痛苦的感受——什么样的生命面临了被杀的痛苦,什么样的生命面临了生病的痛苦,首先我们要知道,如果不知道,那我们就不会有慈悲心。
当年释迦牟尼佛如果一直待在皇宫里面不出城,一直都在皇宫里面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从表面上也就不知道人的生老病死,也不会去度化众生。当然这是一种非常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可能不出去就不知道人有老、人要死。这个不可能的,但是从表面上讲是这样。
释迦牟尼佛出城看到了生老病死,每一个人不一样的痛苦以后,佛就有想法,一定要解决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我怎么样去解决呢?他根本没想去用皇宫国库里面的东西拿出去布施给他们解决,不是这样,他知道这个不解决问题,然后释迦牟尼佛去修行,修行成佛以后他就传法,然后更多的人就获得了幸福,获得了解脱。
我们也是一样: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些众生的痛苦,地狱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但是平时动物的这些痛苦我们经常可以看得到。我们平时不修行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看,因为这个很血腥、很残忍,看到了以后或者是不想吃肉了,或者是心里不舒服,所以就回避,不去想、不去看,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我回去吃饭的时候更有胃口,我就不去看这些了。
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去看,看了以后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够对众生生起慈悲心。这时候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悲心,这时候我诚心实意地希望这个动物立即从这个痛苦当中脱离,从骨子里就产生这种想法,虽然这个范围不是很广,但它是一个标准的悲心——它虽然还不是悲无量心,还没有达到无量的地步,但是它是一个标准的悲心。
然后我们把这个慈悲心复制到其他生命身上,然后我们去思维:我刚刚在菜市场看到的这个动物,它虽然不是我现世的母亲,但曾经它绝对是我的母亲——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肯定的。就这样去思考,然后再去思考其他的生命。
比如说在菜市场卖鱼的、宰杀鱼的这些人,从现在这个时间来看,鱼是很痛苦的,宰鱼的杀鱼的他没有这么痛苦,但他们是更可怜的,为什么呢?他们制造这样的罪业,虽然目前这个因果还没有成熟,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更惨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并不能恨这些杀鱼的,慈悲这个鱼,并不是这样。我们这时候两个都同样平等地看。这时候我们要想:我一定要去帮助他们——一个是待宰的鱼,另外一个是杀鱼的人,两个我都要去帮助。
怎么帮助呢?如果当下我们拿钱去买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这样做是没有办法的,只能我们回去修慈悲心,自己的慈悲心修到位以后,会有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动力,这个动力一定把我们推到解脱的道路上。有了慈悲心的话,我们一定会想办法采取措施去度这些众生。
比如说我们家里的父亲、母亲、儿女有一个人生病,再怎么样贫穷的家庭也一定会采取措施,把他送到医院里面去救。一个陌生人生病的话,我们看见了,我们也有钱,可以去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这种想法,不采取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认为他是我的父母、他是我的亲戚朋友,所以我们对他没有这种慈悲心,生不起慈悲心。
所以第一个我们要接受轮回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从轮回的这个理论上,我们确定被杀的鱼和杀鱼的人,两个都曾经是我的母亲,他们两个因为愚昧,现在面临一个这么大的痛苦。这时候就生起很大的悲心,这时候我们把这个悲心复制到其他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身上。
比如说一条街上所有的人,现在他不是杀鱼的人,也不是待杀的鱼,但是他们也曾经是我的父母,他们也造很多的业,有一天他们也会面临这样的痛苦,这个很有可能。
这样观想思维的的话,最后我们对天下所有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民族,无论是什么样国家的人,无论他的人种是什么,肤色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生命,动物也好、人也好,对所有的生命,最后我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心或者慈悲心。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去想:我一定要去救天下所有的众生。
平时我们的菩提心就是一个口头禅,只是说说而已,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普度众生”就是我们的口号。但是从今以后,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实际上我们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去想:我一定要度众生。
其实对一个菩萨来说,普度众生是非常真实的,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口号。佛教是普度众生的,但是怎么样普度众生?有没有去普度众生的想法都不一定。我们没有接受这个训练,没有接受训练就不可能,首先必须要训练。一个运动员参加比赛想拿到冠军,第一个要干什么呢?就是要去训练。
很多人说佛教讲普度众生,但是每一个人自己躲在山里面不出来普度众生,很多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是对的,这个没有错。比如说一个运动员想参加比赛,他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把自己关在某一个地方去训练。他并不是第一天就出来参加比赛,这样一定会失败的。首先他把自己封闭起来训练,训练好了以后去比赛,这样一定会拿到冠军。
我们学佛人的这种做法,原则上讲没有错。把自己关起来闭关十年、九年、二十年,实际上在训练,训练完了以后,他一定会投入到利益众生的行业当中,因为这是他最终的目标。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