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Back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20-05-22



禅宗的无念、大圆满的无念、或者是大手印的无念,是有念头。但是这个念头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前面讲过的通流。通流是什么意思?就是畅通。比如说玻璃等透明的东西,它是挡不住光的,它可以穿透。同样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智慧穿透一切法。一切法都穿透的意思就是已经证悟了万事万物是如幻如梦的,它不执著任何一个东西。


有执著就是停滞不前。没有执著通达无碍,就叫作通流。那么这个时候,有念头,但是对念头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看到了念头的本质就是佛性。大家要这样理解,念头的本质是无念。同样,也可以这样讲:心的本质是无心。


所以这个时候念头存在,照样会出现,但是念头出来的当下,看到念头是空性、是不真实的,那这个就叫作“于念而不念”。禅宗也许有其他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无相是什么,无念是什么,都讲过了,最后一个就是无住。无住是什么呢?无住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住的。我们心的本性,它本来就是不住任何的法,不住的意思就是不执著。因为心的本性是佛性,那佛性不会执著任何东西,所以这个就是人的本性,“为人本性”就是这个意思。“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就是每一个念头都是这样子,都是心的本性,它是不执著任何东西的。


前念今念后念”,今念就是当下的这个念头,后念是未来的念头。“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念头陆陆续续像河流一样不间断地出来的时候,我们对任何一个念头都有执著,没有通达念头是无我或者是空性,这就叫作“无有断绝”。无数的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是真实的,这样就让我们有些时候特别开心,有些时候特别不开心。这个就是不断绝。



若一念断绝”,那这个时候的断绝是什么呢?这个断绝不是停止,是断绝了它的真实性。念头仍然还出现,但是就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如幻如梦的、都是虚幻的。之前,前念今念后念每一个念头都认为是真实的,这样的话,无数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现在看到某一个念头的本质是虚幻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若一念断绝”的断绝是这样子,这个不能理解为停止。


法身即是离色身”,敦煌的原本和新本,两个版本都是这么讲的:“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这两个句子看起来有一点点不关联,因为后面讲什么呢?讲法身已经离开了色身。色身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身体,眼睛能够看得到的,由物质构成的身体。表面上看起来,前后的联系有点点不关联,但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理解:一个念头断绝,就是看到了它本性的时候,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法身,因为法身没有肉体、没有形象,它是没有色身的;因为心的本性和佛性就是法身,所以那个时候就看到了法身。敦煌两个版本都是这么讲的,应该这样理解。


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是跟密宗讲的一模一样。我们之前都讲过很多次,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一个问答:弟子问阿底峡尊者,当我们有念头的时候怎么办呢?那阿底峡尊者说:你去看念头,看到念头的时候,就看到佛的法身了。一个念头再出来时候怎么办呢?然后阿底峡尊者说:一个念头再出来再看,你又可以看到法身,见到佛。所以一天有成千上万个念头,那你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个佛,这个佛指的是法身。所以两个敦煌版讲的和密法讲的是一模一样的。


其他的版本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不一样。从元朝以后非常流行的是宗宝本,宗宝本就说“无住者,人之本性”;除了敦煌版以外,六祖惠能大师之前住的地方即曹溪,所以曹溪原本也是比较可靠的。曹溪原本和宗宝本都没有这句“法身即是离色身”。但是我觉得应该有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深的。


其他的版本说“无住者,人之本性”,这句话之前的文字和敦煌版是一样的。我们这个版本说:“无住者,为人本性”,除了一个“为”字以外都是一样。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证悟后,有念头不能说有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

念佛者是谁?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