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演讲--<佛教文化的价值观>(二)
<佛教文化的价值观>(二)
---2011年11月青海师范大学演讲
二、佛教的价值
1、以公正的态度寻找真理
诸位若想了解佛教的价值,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包括世间规律也是如此,若想知道某件事或某个物质的价值,也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真想对佛教一探究竟,首先要抱着公平正直的态度,不能说自己是佛教徒,对方是唯物主义和其他宗教,所以一概否认。而必须本着公正的立场善加观察,以寻求真理的态度详加决断。这,是佛教的关要,我们也一直坚持在往这个方向走。
正如《胜出天神赞》所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我不会顽固地执守佛陀的宗派,也不会以嗔恨的心态反对淡黄等外道宗派,谁的见解符合真理,我就将其认定为本师。我们也应该这样,无论汉族、藏族,科学家、唯物主义者,还是美国、日本、德国等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只要他的言辞符合客观真理,我们就拜其为师,并洗耳恭听其教诲。反之,如果谁的说法明明不符合真理,我们就不能黑白不分地硬说他的观点正确,并盲目崇拜恭敬。这才是寻求真理的态度。
寻求真理,一直都是佛教的主要特色,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详加抉择。哪怕是佛陀的言教,也应该观察。包括佛陀的后学者怙主龙猛菩萨与具德月称菩萨等前辈论师的学说,也应该加以观察。佛经中也说过:“比丘或智者,当善察吾语,如炼砍磨金,信受非唯敬。”也即是说,即使身为出家人或在家智者,也应当首先观察、抉择、研究佛陀的言教,并作出决断,之后再认真修持。文殊怙主萨迦班智达也说过:“不询不辩于学者,不知学识之深浅。”对任一所学论典,都能以此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是否有条件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明查细审,但如果身为教师,则不能不仔细审验了。因为众多学生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都与老师们的认真负责息息相关。可悲的是,如今大多数老师与同学,已经将全副的精力,都投入到金钱财富上面了。如今的社会,不是文化教养挂帅的社会,而是政治经济大行其道的社会。谁要是稍有一点点政治地位,即使没有文化、品行恶劣,也会受到大众的恭敬谄媚;即使没有其他本事或长处,只要有钱,就能获得别人的阿谀奉承。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带动下,很多学生未来的“远大志向”,不是“我要如何服务大众,利益众生”。整日的心思,都在盘算着“我将来能得到什么样的地位、权利等好处”等等。
最近,据一所学校的统计资料表明: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其中第一座山,是男女感情的大山,所占比重为32%;第二座山,是人际关系的大山,所占比重为27%;第三座山,是担心未来生存就业的大山,所占比重为25%;剩下的部分,则来自于其他压力。前段时间,我去了内地的某所师范大学。该校大多数汉族人询问的问题,也无非是“我将来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能买得起房子和汽车吗”等。这都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惶恐,才会问出来的。
如今的社会,真可以说是物质财富的社会。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像格言中所说“虽此大地满恶人,然当自持高尚行”,好好地自我掂量一下,看看自己能否往高尚与贤善的方向迈进。就如前面所言,像冶炼、切割、打磨金子一样观察抉择佛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观察后就能发现,其他学说与佛法二者相比,后者无疑更为超胜。如《殊胜赞》云:“越发深思维,外道诸论典,越于怙主您,信心更增胜。”的确,越是观察外道等的论典,越能凸显出佛教论典的优越与特长。
就我个人而言,以前在学校里学习心理学、物理学,乃至量子力学等时,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疑惑。后来学习佛教理论以后,佛陀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但让我以前积攒的所有疑虑迎刃而解,同时,也让我对佛陀生起了坚定的信念与无比的信心。
2、以万法皆空来抉择佛教为真理
有人总是会心存疑虑:“佛教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论?”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难以排解。
在我看来,虽然建立佛陀为量士夫等很多渠道,都可以解答这些疑团。但其中最主要、最能以理服人、最颠扑不破的理由,是一切万法为空性的理念。这是证明佛法为正量、为真理最有效的一招。正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所说:“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若对于佛陀所宣说的前世今生、业因果、心的奥秘、宇宙的形成等隐蔽深奥之法,存有真假与否的怀疑,则首先应从剖析空性入手。通过缜密细致的层层推敲,不但可以将上述问题一扫而空,同时也能发现: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任何世间凡夫,都永远不可能阐释出如此精妙周全的学说。自然而然地,你不得不对佛法生起坚如磐石的信心。大智者根登群培也说过:“愈近物本性,智者更难诠,诸法微妙性,远离言思境。”越是靠近物质实相,即使是才高八斗的智者,也难以表述,因为一切万法的实相,本来就是超离语言与思维之境的。正如《罗睺罗赞般若颂》所云:“不可言说智慧到彼岸,无生无灭虚空之体性,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顶礼三世诸佛之佛母。”
尽管万事万物的法性,超越了语言与思维,但无论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们中谁愿意去修持,都绝对可以一窥其隐秘、甚深之堂奥。如今内地很多的知识分子,对修学中观、菩提心等法门颇有心得。要了知万法实相,就必须有修学的体验。指导修学最主要、最可靠的教材,是怙主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
前苏联科学院著名教授斯彻尔巴次基(Th.Stcherbatsky)就说过:“龙猛菩萨的中观缘起空性,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具有重大、亲切的类似。”听到这种说法之后,我想黑格尔的学说一定很不错,所以花了一些功夫潜心钻研黑格尔的论著。结果发现,黑格尔的思想不过是龙猛思想法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因为他连龙猛思想的部分皮毛都没有通达。
的确如此,《中观根本慧论》一开始两个偈颂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部论著,已经广泛地阐述了中观的大缘起因。
一般来说,抉择诸法空性,会用到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观察本体的离一多因,以及观察整体的大缘起因等。
关于离一多因,对雪域藏区有着不可比拟之恩德的大堪布静命论师,就在《中观庄严论》中写道:“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意即:所有轮回、涅槃、器世间、有情世间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没有自性。无论一体还是多体,都无法成立,就像影像一般。这就是以离一多因的方式抉择空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世间最聪睿超凡的科学家,也无法深入全面地领会上述意义。尽管爱因斯坦等人,在量子物理学方面,提出了很多相似于佛法的理念。爱因斯坦本人,也成了世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大智者。但我想,即使是他,也很难如实地彻证上述甚深之义。至于一般的知识分子,恐怕就更难理解佛法深广精妙的空性之义了。
记得几年前,被世人称为“爱因斯坦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就曾以量子力学为主题,在清华大学做过精彩的演讲。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刚讲了一会儿,台下的很多师生就已经睡着了。霍金见此情景,懊丧、伤心至极。他不禁感叹道:“想不到在如此著名的学府,我这些不为常人所道的关于量子力学的深奥学说,不但不能被人理解,而且会枯燥无味到成了催眠曲的地步!”霍金哪里知道,他那些接近于佛法的弦理论、多维空间等理念确实太深奥,一般的世间智慧又怎能与此一拍即合?所以,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遭受曲高和寡的命运了。
同样,若有人想尝试着在藏区的大学生中,宣讲佛教的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也绝对会让听众不明就里、心思恍惚、倦倦欲睡。但如果有什么影视歌舞大明星驾到,想必这些追星族们会一下子兴奋异常、欢喜雀跃。
此外,观察因的金刚屑因,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以“彼从彼生无少德,生亦复生亦非理……尽生死际唯种生”破自生、“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破他生、“计从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说众过故”破共生、“无因不待他,应成恒有无”破无因生等推理,进行了抉择。若能对此深入思维,任何人皆会受益匪浅。否则,只是将《三十颂释·善说如意树》、《精要明镜论》等正字、诗学方面的典籍,当成了藏文化的全部,认为通达了这些便通达了一切,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曾有一次,某个大学的学生对我说:“佛陀讲的有些道理也不对。就拿《心经》来说,里面讲‘无有眼耳鼻舌’,可是我们明明有眼睛、有鼻子,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
听了他的这番“高论”,我只是笑笑回答:“你如果好好学习佛法,将来自会明白的。”此外也并没有驳斥他的错误观点。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佛教一无所知,我若跟他讲“这些在胜义中没有、世俗中有”,他根本分不清何为胜义、何为世俗。在他的眼里,佛陀连基本常识都不懂,这样的智慧浅薄无比,甚至连他身边的老师、同学都不如。
其实,一个人若想观察他人如何,自己至少应具备一定的智慧。否则,“爱观察之寻思者,悉地距己万里遥”,自己的小聪明,只会成为危害自己的因,就像我们藏地有些人爱耍弄刀枪,他们自以为这是一门学问,却忽略了武器在伤人的同时,也很容易反噬自己。贡唐江博阳就曾说过:“具双刃之慧剑,若是过分挥舞,有断自头之险。”所以,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本来是对自己有利,但若没有用得恰如其分,到头来也可能害了自己。
总而言之,在座的各位老师、学生,对于以上介绍的空性意义,去学习、实修是相当重要的!
3、佛教可解除我们的痛苦
当然,印度圣境内释迦牟尼佛及其追随者所传下来的教典,以及藏地雪域萨迦、格鲁、宁玛、噶举等各派大德所撰著的论著,可以说浩如烟海、堆积如山。在当今五浊横行的末法时代,我们利用短短的一生,想圆满学完这一切经论,真可谓难如登天。但即便如此,若能尽量抽出时间,学一些让自己临死时不会后悔的善说,这也非常有必要。
对你们在家男女来说,真正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不管是外在的环境、还是内在的身心,所带来的痛苦经常此起彼伏。诚如圣天论师所言:“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有权势地位的富人,内心时时被忧苦所扰;缺衣少食的农民、牧民,身体常常要饱受苦楚。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不为痛苦所恼的,一个也没有。智者根登群培也说过:“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
既然机会如此难得,你们在学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总体上修学佛法,同时,尤其要修学菩提心和空性。若能在寺院的上师、格西面前,首先听闻一些这方面的教义,之后通达其中的内容,并对别人进行引导,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一般来讲,藏族人从小就对三宝很有信心,可是如今,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在这方面却比较差。像你们青海这边,对藏文化倒是非常关注与热爱,可是对佛教的认识,却还有极大的空间有待提升;而康巴、拉萨那一带,对佛教有着不共的信心,然而传承藏文化的理念却相当薄弱。尽管在每个藏族人的心目中,佛教的地位无与伦比、不可取代,但是具体应该以什么方法来修行,不少人还是懵懵懂懂、不甚了了。
其实,且不说别的,单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行佛法也非常关键。如今美国有许多大学,对佛教的禅修极为重视。他们做过一些试验,让个别人在7天中修大悲心等,然后对禅修前后的状态进行对比。结果,令人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在禅修之后,性格柔和、心情快乐、身心无有疾病等,跟以前比起来,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变。
如今汉地和很多国家,都已认识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并对此越来越感兴趣。之所以会这样,也是他们的身心由此得到了真实利益,而并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毕竟,他们也是有智慧的人,假如从藏传佛教中一无所获,又怎么可能对它盲目地崇拜?
因此,卫藏、安多、康区等地的藏族人,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应齐心协力继承和弘扬藏传佛教。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才有可能出现令人可喜的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对藏文化也必须要竭力保护。上师如意宝曾说过:“如意宝自拥有时,务必用其成大事,一旦落入怨敌手,此时后悔也无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说过:“如意宝自拥有时,务必充分利用彼,一旦落入他人手,追悔莫及令心伤。”这些教言,确实非常契合当今的现状。
所以,我们藏族人理应学习自己的文化,对此产生一种信心和定解,而不要将保护藏文化只停留在一些口号上。一个人若看不出珠宝的价值连城,就有可能将其卖给别人,同样,对于藏文化,我们一定要先懂得它的价值,如此才能真正去重视它。
以上是我对佛教价值观的一些浅见。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