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辅导】《中论广释》 5-6课(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堂课学习内容
癸二(破缘能立法相)
【颂词分层】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 对方观点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
➡ 以应成理破斥
【对方观点】
《中观论疏.吉藏大师》:此偈具得破数论、大乘等前因后果义:1.如毗昙云,报无记果未起时,云何名善恶为因?2.大乘佛果未起时,云何名金刚心万行为因耶?破:又并之,未生果已名缘者,生果竟应名非缘。又并,汝若未生果已名缘,缘不由果者,亦未有缘时已有果,果应不由缘也。
对方又辩白道:
作用是否具缘不需要详细观察,一切万法皆依因缘而生,因为是依靠某法产生了果,所以此法就被命名为缘。
中观宗反驳说:
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某法因能生果故为缘,那么若是果法尚未生起的时候,此法为何不命名为非缘呢?实际上,应该称它为非缘,因为它对果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要点分析】
这里的推理有何特色?
应成因,他称三相推理
具体破斥缘能立生果之法相:
1)果未生则是非缘;
2)非缘转化为缘,则缘非实有;
他称三相之应成因:举出他方所承许的因和比喻,反过来遮破他的所立,在他相续中引起比量。
此缘,未生果法应是非缘,因你宗许能生果法方为缘,如种子
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
【原文】
我们可以对因进行观察,如果眼识等尚未产生,眼睛等又为何不称其为非缘呢?
【要点分析】
2.具体破斥缘能立生果之法相:
1)果未生,因则是非缘;
“这是为明年准备的种子”
所谓的“种子”也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它还没起到生果的作用,因为未来的果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存在,比如米可以是粮食也可以是来年的种子,也可以卖出去换成钱,还可以修曼茶。所以,此时的“种子”并不是真正的缘,只能是非缘。
【原文】
此时,我们必须承认眼根是非缘。因为必须观待产生眼识等法,才能安立所谓的缘。在眼识尚未产生的时候,眼根与非缘是完全相同的,犹如沙子对于产生芝麻油所起的作用一样。(所以,眼根与沙子等)非缘不能安立为缘。
世人都认为,眼根能生眼识,沙子不能榨出芝麻油,二者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抉择胜义中缘不能生果的时候,中观宗认为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原文】
2)如果对方承许:虽然以前为非缘,但后来依靠他缘也可以成为缘。
2)非缘转化为缘,则缘非实有;
对方又辩驳道:在未生果之前,因缘的确是非缘,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如果后来依靠这些因缘产生了果,那么它们就应该被称为因缘了吧?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原文】
对这种后来所依靠的他缘,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进行反驳。
(并且,这样的推论还将产生所依之缘无穷无尽的过失。)
中观宗驳斥道:
1)如前所破,即使非缘转化成缘,缘、非缘具不具作用都无法生果。
2)如果非缘都能变成缘,将会有所依之缘无穷无尽的过失【一切是因非等同,天下没有不能生果法的缘,比如毛线织成毛衣,草绳也能编织成毛衣】。
3)另一种破斥方法:
《显句论》说:如果认为一切万法实有,就要承认非缘也是实有;既然非缘是实有,就不可能变成缘。如果非缘可以变成缘,那你们所承认的缘就不是实有。
辨析难点
为何不能“无中生有”?生活中明明芝麻虽然现在榨不出油,但最后也能榨出油啊
因为中观宗认为,一切万法皆如梦如幻、虚妄不实,正因为成立了空性,因缘在名言中才可以幻变,即依靠因缘的聚合,幻变才可以成立。
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承许万法实有,那么原来不是缘、后来慢慢变成缘的转变就不可能成立。
如果认为可以从无到有,那就等于承认了中观宗万法非实有的观点。
消
归
自
心
(1)年轻男孩会变成爸爸,种子可以变成果实,说明万法是空性的,我们看到了变化,没有看到变化背后的因缘,若能看到空性,则称之为开悟,如宗喀巴大师看到《佛护论》 “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无”一句时就开悟了。(有些说是依《中论·第十八品》“若远离蕴体,则无蕴体性” 这一颂开悟的。)
(2)以禅宗公案说明:看到桃花开悟公案说明
一日经行,灵云禅师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偈曰: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山禅师看了他的悟道偈之后,反复诘问,遂与之印可,并教诲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3)上师教言:
在学《俱舍论》的时候,有些道友一开始就坐上了飞机,这么长时间一直下不来,自己为此很苦恼:“唉,每天讲的内容我都听不懂,但也没办法了,就当听传承吧。”有时连听传承的心情也没有,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但有些道友却不是这样,一直坚持坐火车,每天都会把所学的内容彻底弄明白,虽然开头速度慢一点,但后来学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整部论学得非常扎实。希望大家在这次学《中论》的时候,刚开始不要有太多人坐飞机,否则,后面能否从飞机上下来很难说。
学习及讲考方法:
按理说一般都要先分析科判,然后再讲颂词。
讲颂词的时候,应该先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然后展开说明,继而深入剖析。
大家以后在讲考的时候,最好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讲。
癸三(以观有无而破)
【颂词分层】
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
结论:【原文】但不论是以前已有的果,还是无有的果,二者依缘产生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①先无为谁缘?②先有何用缘?
如果以前没有果,那么以何法而成为缘呢?依缘者并不存在的缘故
如果以前已经有果,又何须生果之缘呢?因为果法已经成立的缘故
【颂词释义】
果在缘中先前已经存在(有)或先前并不存在(无),都不合理。为什么呢?如果缘中先前无有果(即果根本不存在),那么所谓的缘会成为谁的缘呢?如果缘中先前已经有了果,那何必还要用缘来生果呢?
破有无生因
观察果的理论。果已有而生和先无后生,称为“有无生”。对此一一遮破的正理,称为“破有无生因”。
【原文】
下面对果法进行观察,抉择生起的果法是以前没有的果,还是已有的果。但不论是以前已有的果,还是无有的果,二者依缘产生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①如果以前没有果,那么以何法而成为缘呢?依缘者并不存在的缘故;②如果以前已经有果,又何须生果之缘呢?因为果法已经成立的缘故。
【要点分析】1.为何反复多角度破斥?有何必要?
《中论》的很多推理表面看好像差不多,但实际并不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打破我们的实执。众生相续当中有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的实执和分别,有些执著依靠这个颂词能破,有些必须依靠另外的颂词才能破。
就像有些道友会感觉,讲的缘具作用的观点很契合自己的想法,自己以前确实认为果依靠缘的作用而产生,通过这个颂词,就破除了自己这种邪见;而有些道友以前一直认为果在缘中存在,这种实执依靠这个颂词才能彻底破除。
如果深入观察就会知道,每个颂词的推证方式都有一定差别,所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先无为谁缘?
【原文】
2.如果以前没有果,那么以何法而成为缘呢?依缘者(果法)并不存在的缘故;
【要点分析】
2.若果在缘中不存在,那么缘是谁的缘呢?
因为缘和果是观待的,就像长与短、东和西一样。
比如儿子和父亲,有了儿子才叫父亲;没有儿子,“父亲”又是谁的父亲呢?
又如 “种子”是“果”的缘,但“果”先前还不存在,那它的“种子” 无法成立。
如果先前没有果或者说缘中没有果,那“缘”就不是缘。
先有何用缘?
【原文】
3.如果以前已经有果,又何须生果之缘呢?因为果法已经成立的缘故。
【要点分析】
3、若果在缘中已经存在,那又何必依靠缘来生呢?
缘唯一的作用就是生果
⏩
如果果在因位时已经有了, 或者说果在缘中存在,
⏩
缘的作用也就失去了, 种子对果也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还要再生,就有破自生时所说的无义生、无穷生等违反现量的过失。
🔶 就如房子建好了还要再建,
🔶 人生下来以后还要再生,
🔶 已经收完庄稼还要再次收割一样
【遣疑】
问:已有之果不能生,无有之果也不能生,到底什么样的果才能生?
答:非实有自性的果就能生。
消
归
自
心
结合现代人心理分析“宿命论、认命、消极佛系”是误理解了佛法。
果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努力;
果没有,如何努力也没用。
这种消极的佛系就是把万法的结果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实有,执有执无,没有看到缘起性空。
改命窍诀:缘起性空,命自我立
子一、(破因缘)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何得言有缘?
【原文】
有些佛教徒认为:因缘应当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应当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能显示其法相。但因缘的法相是存在的,因为世尊也说过“能生者即为因”,从而建立了因缘之法相的缘故。
文中的“佛教徒” 是谁?
比如种子能生苗芽,种子就是苗芽的因缘
既然“能生果”这一法相存在,
那么因缘必然成立
【原文】
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世间名言共称而已。如果以理证进行观察,则不合理。
🔶 佛陀最初的确宣说了因缘等世俗法,但这只是为了随顺众生;
🔶 但以胜义理证详细观察之下“因缘生果”根本不成立。
此颂主要破因缘的法相——能生。
能生是因,所生是果,如果所生的果不存在,那能生因缘的法相也不成立。
【颂词分层】
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
如果不能产生有的果法,
也不能产生无的果法
并且也不能产生亦有亦无的果法
何得言有缘?
那你怎么说因缘存在呢?
【颂词释义】
若果法在因缘上已经有了,那就不需要依靠缘让其再次产生。若果法在因缘上不存在(无),则能生之缘也不可能存在,这样果法亦不可能生起。若果法在因缘上亦有亦无,则同样不可能有产生。如此一来,为何言说缘存在呢?
若果非有生,
【原文】
如果所生之法成立,则能生之法也应该成立。 1.如果所生之法已经存在[有],则因为已经成立的缘故,所以不需要再生之缘;
【要点分析】因缘生果为何不成立?
1、已有的果法不生,不需要因缘
🔶 果法在因缘中已有或在因位已经存在,则不需要再生。
🔶 有了芽还要生就有无穷生、无义生的过失
亦复非无生,
【原文】
2.如果所生之法不存在[无],则能生之法也不可能存在,果法也就无从生起;
2、无的果法(未生的果法)也不生,也不需要因缘
如果果法不存在,那即使具足成千上万的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果。
无变成有 ✖
就如虚空本来不存在,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使其变成存在一样。
亦非有无生,
【原文】
3.如果所生之法为已生[有]未生[无]二者,但有无二者本身已经相违,根本不存在,所以有无二者也不能成立为所生。
3、亦有亦无的果法也不生,不需要因缘。
亦有亦无的果法本来就不存在,所以无生。
无和有一体(实有的有、无)✖
有就如光明,无就如黑暗,如同光明和黑暗融为一体不成立
何得言有缘?
【原文】
既然如此,又如何成立能生之因呢?能生之因不可能存在。因此,所谓“因缘存在”之说并不合理。
有的果不能生
无的果也不能生
有无二俱的果也不能生
非有非无的果本来就不成立
四边的果都不生
⬇
既然果都不成立,则能生的因缘也不可能存在
⬇
因缘生果是不合理的
辨析难点
“何者缘生则无生”与“能生者即为因”是否矛盾?为什么?
(1)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世间名言共称而已。
(2)如果以胜义理证进行观察,则不合理,所以,胜义中因缘也是无生。
(3)名言的缘起生就是胜义中无生,二谛无生,如同眩翳眼看见的毛发其实原本就不存在,所以生与无生无二;
(4)佛陀说法有了义、不了义之说,说因果存在是不了义之说,不了义具足三条件:
不了义具足三个条件:有密意、有必要、于正理有妨害。
✔世尊说“能生者即为因”的必要是“随顺对空性不堪忍的众生并使其树立起因果正见”;
✔密意是“从显现的角度说”,并没有说“实有自性”;
✔于正理有妨害——站在大乘的胜义理论看来,“生”是空性的,正所谓“何者缘生则无生”。
(1)用意(意趣:心意的趣向)或说着眼点。(佛陀如此说法的角度)
什么叫着眼点?
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
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角度)是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因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
2)必要(特殊目的)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让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
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
(3)有理证妨害
此处的“理”,《入中论》中安立为胜义理论和净见量,《慧灯之光》安立为四理,或说胜义理和世俗理。
消
归
自
心
懂得因果,做人生赢家
因果vs性空
因果=本该如此=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逆来顺受=消极待命?
因果=有改变=积极应对?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缘起,缘起是心
子二、(破所缘缘)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原文】
(原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顺序,与原译顺序颠倒,为照顾藏文科判,故略作调整。)如果他宗认为:“所谓有缘法(能缘)乃为心及心所之一切法。”其所缘之外境色法等为所缘缘。
【原文】
自宗对此驳斥道:此缘是缘有境心存在而为缘,还是缘有境心不存在而为缘呢?
有境:即有境者,有:具足,有,即具足;境,即对境。能涉入自境而与之相应的事物。指一切能解说之声音、内心、感觉器官及补特伽罗。
【颂词分层】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若已经有了眼识等能缘之法,则所缘缘就无有任何实义。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如果无有眼识等能缘之法,那为何会有所缘缘呢?
🔶 颂词是依靠能缘来破所缘缘。
🔶 “缘法”即能缘的有境,也就是心和心所法;
🔶 “彼”是指所缘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原文】
1.(1)首先,如果承许前者,即能缘的有境心识已经存在,则其所缘或所取因,将成为无有意义。因为能缘已经存在,所缘缘则毫无存在价值的缘故。
【要点分析】1、从颂词上看,对所缘缘的果法——有境心是否存在进行观察:能缘的有境存在与否都不存在所缘缘。
比如依靠柱子生起眼识,那眼识是有还是无?
如果是有,➡
眼识已经存在了,那么所缘缘也就没有实义了。
既然见柱子的眼识已经有了,还要柱子干什么?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原文】
(2)如果承许后者,即能缘法不存在,那么与其相观待的所缘缘又如何存在呢?因为能缘不存在的缘故。
如果是无,➡
既然眼识不存在,就不会有所缘缘。
⬇
能缘和所缘是观待的,
没有所见的柱子,就不会有见柱子的眼识;没有见柱子的眼识,也不会有所见的柱子。
如同盲人没有眼识,就不会有所见的柱子。
【原文】
以上分析,是对所缘缘的果法——有境心是否存在所进行的观察。
既然不论能缘的有境存在与否都不存在所缘缘,那么所谓的所缘缘就不成立。
【原文】
2、下面进一步观察,能缘是缘于已经存在的外境(所缘境),还是缘于并不存在的外境呢?
【要点分析】2、另一种观察方式:从所缘的对境存在与否来观察都不存在所缘缘。
【原文】
(1)首先,如果承许外境存在则不合理,因为缘及果法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不能安立(所缘境)为缘。
如果对境存在,那么它与有境二者就同时了,这样就失去了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不能同时。
【原文】
(2)其次,若许外境不存在,则更不应该安立为所缘缘,因为(作为所缘缘的外境并不存在,)犹如石女的儿子一般。
如果对境不存在,犹如石女的儿子,就更无法安立为所缘缘了。
【原文】
(由以上推理可以得知,)无论所缘外境是否存在,两种情况均不合理,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
所以,石女并不存在所缘缘(儿子),或者说作为所缘缘的石女儿并不成立。
所缘缘即产生眼识等心、心所法所要依靠的对境
对境不存在,故所缘缘也不存在
汉译:
辨析难点
结合所缘缘不存在分析你确定听到声音了吗?
消
归
自
心
买买买,莫怪商家会忽悠,只怪自己经不起诱惑。
所缘外境既然不存在,缘悦意外境、不悦意外境、中庸外境产生的贪嗔痴以何而生?
《达摩大师悟性论》: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禅宗公案:我们也只是识得声?
克勤禅师病愈后,果然重新回到了五祖。法演禅师一见,非常高兴,于是令他入住侍者寮。
半个月之后,适逢部使者陈氏解印还蜀,前来五祖礼谒问道。
法演禅师道:“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部使者一听,惘然莫测,唯应“喏喏”。
法演禅师道:“且子细。”
当时,克勤禅师正侍立于侧,听到这两句诗,恍然有省。
部使者走后,克勤禅师问法演禅师:“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得声。”
克勤禅师问道:“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甚么却不是?”
法演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ni,呢)!”
克勤禅师忽然大悟,连忙走出丈室,这时,正好看见一只鸡飞上栏杆,鼓翅而鸣。克勤禅师自言自语道:“此岂不是声?”
于是克勤禅师便袖里笼着香,重新入丈室,向法演禅师报告他刚才所得,呈
偈曰“金鸭香锦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非常高兴,说道:“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法演禅师于是遍告山中修行的大德们说:“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此以后,克勤禅师被推为上座,与五祖座下其他两位得法弟子佛鉴慧懃、佛眼清远,并称三佛。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法师PPT编排整理,有删减。完整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