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45 * 阅读参考
1
正确看待佛教中各种游舞的相。
①对于藏传佛教中的一些甚深行为暂时不理解没有关系,在心态上抱着“我以后有因缘的时候再去了解,在我还没有搞明白的时候先不随便诽谤”的态度是很好的。
汉传佛教的济公和尚吃肉、喝酒,南泉禅师斩猫,都有一些甚深的密意。
②密宗佛像或唐卡中的双运像是智慧和方便双运的表法方式,是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的实相含义。
③汉传和藏传佛教都有一些形象性的修行人,但不能因为他们的不如法,就认为佛教承许不如法的行为或者有不如法的教义。我们要以清净心对佛法的真实意义普遍恭敬,这样就不容易造下五无间、谤法或者舍法罪。
④对藏传佛教及祖师莲花生大士有信心,念诵莲花生大士的心咒,对在修行中出现的初、中、后,内、外、密的违缘得以遣除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莲花生大士与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在实相中是无二无别的。
2
萨嘎玛居士的儿子被国王杀掉的公案启示。
①杀生会感召相应的果报,哪怕是久远劫前杀了一头牦牛,自身也已经沾染杀生的罪业,业在成熟之前会一直留存在阿赖耶识中。所有事情都有因果,即没有前世的业缘,不可能有这世果法的起现。旁生虽然处在三恶趣,但也有完整的生命,肆意残杀旁生,同样要感受杀生的果报。
②我们因为业力深重而流转到五浊恶世,自相续中还充满着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想轻松往生并不容易。但借用大乘佛法的善巧方便摄持——自在时用强有力的忏悔方法励力忏悔,让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清净,临命终时往生的机会就会大得多。
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要发善愿,如果有足够的善巧能含摄大乘的菩提心,自身的相貌端严、威力无比等都能真正成为利益众生的方便。发愿力不可思议,借用善根力量产生的因缘,未来一定会成就相应的果——为生生世世利益有情提供很好的顺缘。
3
与罪业深重的人长期相处会染上罪障。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与造业者相处的问题。
A.跟业力深重的人待在一起,对自己会起到不好的影响,我们应与善道友接触;另外的角度看,虽然他人感受的是自造罪的恶果,但是会让我们相续中的善心无法增上,所以没必要跟这样的对境亲密交往。
B.如果有些朋友工作比较造业,站在大乘的基点上,为了让他们少造业,还是有必要去接触。以清净的发心想饶益别人而接触对方,哪怕只是为了给他的耳根灌输了阿弥陀佛名号,也绝对不会沾染业障,反而相续中的功德一定会得到增长。
②好的环境对修行有饶益。
很多人到寺院后觉得清净,这是气场和加持力的作用。汉地大部分寺院位于寂静地方,环境很好。寺院的出家人食素,天天念经、传道、守持戒律,过得都是非常清净如法的生活。
实修的修行人会找各种圣地修行。如果有圣者曾经在一片空地证悟,这块空地就会有无形的加持力,这种地方被称之为圣地,对修行会有饶益。
4
富商杀生做供养的公案启示。
①殊胜的供养包含所供的对境殊胜、能供的发心清净(不带有沾染世间八法的心)、供物清净。
供物清净包括两方面:供物本身清净,供物来源清净。
A.用有情的生命来供奉的情况属于供物不清净,武器、毒品、烟酒也属于不清净的供物。
B.富商想造佛像、建佛塔,供养三宝所依,但因钱来源不清净,他所感召的果报非常可怕——世世转为旁生被杀。
②在真实供养中,如没有钱,供养能力范围内的供品即可,宁可供少一点,也不能用非法方式(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缺斤少两、诈骗、强夺等)获得财产上供给三宝,否则不仅很难积累功德反而有过失。
5
学习杀生果报的启示。
①杀生的果报是堕三恶趣,即使转生为人,也要感受短命、多病等等流果的相。
②当自己感受多病的痛苦时,要知道自己曾经杀害生命时让对方以极其痛苦、非常凄惨的方式断命,现在自己感受的种种痛苦就是果报,今后不能只是维护自己而不顾其他众生的死活。
③避免以残忍的方式让众生死去。
众生受损害时会产生极为强烈的嗔恨心,所以,伤害众生的方法越残忍,持续的时间越长,造罪之人的业果越大。
上师曾经讲过一个事情:藏地有一个活佛,他告诫当地的屠夫“你们不杀生是最好的,如果必须要杀,在牛脊椎的关节那里有一个穴位,用刀刺入时它没有什么痛苦,可以直接断命”。当时人们对这个活佛有很多嘲讽,说他不度化众生反而教屠夫如何去杀生。但是一些高僧大德认为这位活佛悲心很重,如果实在不能够避免杀生,杀的时候就让旁生少一点痛苦。对这个生命来说,让它不痛苦而死,也是一种慈悲的想法。
6
修行人需要断除罪业。
①罪业跟痛苦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的罪业就有多大的痛苦,罪业减轻之后痛苦也会减轻,如果不想感受轮回中种种不悦意的身苦和心苦,就要灭罪。
②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感受痛苦不一定是坏事,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转为修行的资粮。一方面我们承认有违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用违缘让自己的身心去体会轮回的苦性,发起想要远离轮回的出离心,把痛苦变成强有力的对治力。
③往昔罪业所成熟的果报很难改变,不是依靠三宝就可以消失的。就像种子,阳光水土具足,自然会生起芽果,不会因为天天跪拜祈求,芽果就缩回去了,而且佛教思想也不是在起现果法的地方去遮止。
真正得到三宝加持,是指碰到违缘时,正信还在,依旧能忆念阿弥陀佛,具有这样心力的修行人才是很好的修行人。
7
利己为凡夫,利他得佛果。
《入行论》的窍诀里说到: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安乐,所以还在做凡夫;本师释迦牟尼佛时刻都想着他人的安乐,所以成佛了。
在因果面前,众生平等。不管是在高高法座上的大法师,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都要感受自己造的善恶业的果报。
当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时候,对众生会容纳。菩萨看众生就像孩子一样,只要心里稍许具有一些菩提心,就会接纳众生种种不好的习气,会用自己的那份柔软去感化他人。
大乘学佛者,心态上要阳光、健康,要有比较广博的心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逐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念佛、做功课只是一个辅助,如果心越来越收紧,对人和事越来越苛责,自己也很讨厌自己。不要只在身语上控制,学会把法融于心很有必要。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极乐愿文大疏释》42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