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Back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2-20

《入行论》第27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接下来通过对比,了知佛陀的殊胜功德智慧。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呵责。

“医王”就是遍智佛陀。医生可以治疗身体的疾病,而佛陀能够医治身心二病。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公案说明佛陀精通一切医药,身体的疾病也能够医治,能够从身体上找到病根,把疾病连根拔除。佛陀出世的时候通过放光、摩顶等方式解除了很多众生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佛陀最不共的特点是:不仅能医治身体的疾病,而且还能医治众生的烦恼心病。佛陀通过遍智,完全能够通达众生心病的病根,而且了知拔除这种心病病根的方法,同时还给众生宣讲了疗病的药方,众生能够通过这个方法离苦得乐,这就是佛陀最稀有、最不共的功德。

很多众生不知道一切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是在我执的基础上去寻找灭除烦恼之道,怎么可能成功呢?众生在修道的时候,希求“我”要解脱,甚至为了解脱发展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我”,变相增长了烦恼和无明。佛陀讲了“我”是假立的,这个“我”根本不存在,因此“我执”也不存在,通过“我”不存在而破除“我执”。没有修道的时候,一切烦恼都是围绕“我”为中心而展开:“我”要过得好一点,“我”要害某人……这些想法全都是以“我”为中心。当开始觉得烦恼不好,会引发很多痛苦时,又觉得“我”要解脱,有一个“我”在修道,最后“我”要享受解脱的果,“我”要获得永远的快乐,“我”寂灭了、“我”涅槃了,实际上还是在围绕“我”在进行。为了保持这个“我”而发展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具有五种功德的“我”。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没有找到病根怎么可能真正把病连根拔除呢?所有的治疗都是在围绕表面进行。

佛陀以一切智照见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佛陀教法最不共之处就是无我的教法,就是让众生知道“我”是假立的,根本不存在。“我”一旦被打破之后,“我执”就被消灭了,没有执“我”的心,也不会为了“我”的享受,“我”的痛苦而去奔波了,不会为了“我”的解脱而有自私自利的心态了,把“我”完全打破,然后救度众生的想法会自然而然产生。从空性的角度讲,“我”根本不存在,在无我的状态当中,才会显现心性的究竟如来藏光明,佛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已完全现证一切诸佛的真心。现在佛以大悲心引发,宣讲了“拔苦诸圣教”。圣教是拔苦的,从自利圆满的角度讲,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遣除了身心的一切痛苦;证悟之后给众生宣讲了如何才能拔苦的圣教:苦、集、灭、道四圣谛,包含了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因果——苦谛和集谛,如何还灭解脱的因果——道谛和灭谛。首先宣讲苦,再宣讲苦的因就是烦恼我执,然后再宣讲如何从中解脱,即宣讲道,通过修道、修无我就可以获得灭谛,灭除苦和集。

我们是有很大福报才能够听闻到佛陀以一切智照见的殊胜拔苦圣教,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世间学问。我们想想看,从古至今,多少世间人处于迷惑找不到药方,多少外道为了寻找付出了无数苦行,还是没有找到彻底拔苦的方法。如今我们依靠福报显现,已经学习闻思到了像《入行论》之类的拔苦圣教,能够皈依佛陀,已了知了拔苦的殊胜方法,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实践这些教言。就像我们拼命寻找良医,获得药方之后却不吃药,我们的病还是无法好。同样,现在我们听闻到了能够从轮回中解脱的教授,如果不去实行,对解脱烦恼也没有利益。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呵责”:这是最愚痴的行为。旁生的愚痴是由业报所致,被杀的时候也不知道逃跑,世间的众生或外道因为没有接触到圣教,愚痴也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还是最愚痴的呢?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药方,如果去实行就能够解脱,但是我们没有实行,把这个最好的药方放在一边,比旁生还愚痴,非常可惜,错过了解脱的机会。实际上,现在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认认真真地去实践,就可以解脱烦恼。但是就怕什么呢?了知之后不行持,这就白白地丧失了解脱的机缘,这就是愚痴当中最愚痴的行为,所以寂天菩萨也毫不客气地呵责这个对象:愚昧之极!以上通过患者比喻说明,我们应当精进修行对治力,修行善法。

丑二、以险处之喻说明: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此处通过险处的比喻说明我们应当精进。“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平时如果遇到很平常的危险情况,比如旅游的时候遇到山洪把路冲断了,或者行走在很深的悬崖边上,路又窄又滑,面对这些“寻常险”,我们会非常害怕、非常小心地保护这个身体,采取一切防范措施。我们在城市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谨慎的地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马路,城市中尤其在高峰时段车非常多,此时如果稍不注意很有可能被车撞伤甚至死亡,这也属于一种危险,大家都知道“一停二看三通过”:先停下来不能冒失地往前冲,再观察能不能通过,或者等待红绿灯的指示,第三步才通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环境,为了不受伤,保护生命,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然而,虽然这些情况非常危险,但是此处说是“寻常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危险或许会导致自己受伤,甚至死亡,但是即便是死亡也只是这一世的结束,生命还会延续,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只是一种寻常的危险。对于寻常的危险,我们都需要谨慎防护的话,“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更何况堕到千由旬之下的时间很漫长的险难之处呢?这里的险难之处指的是地狱,如果堕到地狱中,那里充满一切痛苦,而且要在很漫长的时间当中去感受,对于这种危险为什么不谨慎、不防护呢?

上师在讲记中说,此处的“千由旬”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而已,关于地狱有不同的说法,一些经典称从地面往下两万由旬甚至更深的地方是地狱所在,好像有一种实在的环境和公里数可以衡量,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执著外境实有的一类众生——佛陀说有地狱,那么地狱在什么地方呢?给他宣讲实实在在处于某个地方,这一类众生的业力所现,地狱就会出现在那里。但是不是完全如此呢?也不一定。众生根基不同,地狱会显现在不同的地方。有些说法是,在什么地方死亡,就会在这个地方显现地狱。虽然在你的眼前显现的是地狱的境界,但是其他的有情如自己的亲友是没办法看到的,因为地狱属于另一个空间,两层空间互相之间没有什么阻碍的,应该这样理解。还有一些地狱比如说孤独地狱的有情,有的在灶里,有的在门中,还有在笤帚或冰块里面等等。总之,因众生的业力不同,环境处所会有不同的显现,所以“千由旬”虽可以从环境、公里数等方面去计算,是指很深的意思,也有很难出离的意思。

“长劫”是指时间很漫长。比如我们在世间当中,一失足落下了悬崖摔死了,因为时间很短,所受的痛苦有限。然而,“长劫险”是指从死后堕入地狱感受痛苦开始,之后几十万年、几个劫在地狱中感受痛苦,而且地狱痛苦非常强烈的,时间又非常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很难忍受的。为了避免自己不堕入这样一种险难之处,难道不需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吗?如前面颂词所讲,过马路这般的寻常险我们都要慎防护,何况说在千由旬下的地狱中感受长劫痛苦的危险,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来讲,更加应当防护了。可是众生颠倒之处就在于:对于寻常险非常严谨防护,但对于更大的危险却无所谓。但是无所谓的心态是不能解救自己的,只是欺骗自己而已,虽然你现在无所谓,以后真的堕地狱就有所谓了,那就非常痛苦了。如果造了业不忏悔的话,以后肯定会堕入“长劫险难处”,等到真的堕入地狱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所以说我们提前学习了颂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谨慎防护。那么怎么防护呢?现在依靠现行对治力进行忏悔对治是非常必要的。以上通过险处的比喻说明应该精进。

接下来讲第二个科判“迅速精进”。不但应当精进而且要迅速精进,分三个方面阐述:

子二(迅速精进)分三:一、寿命不可靠;二、受用不可靠;三、亲友不可靠。

“寿命不可靠”:就是说死亡很快就会到来,因为时不我待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迅速地精进于善法。“受用不可靠”:是指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原因是耽著于受用,总觉得自己受用还不足够,刚开始创业,钱还不够多等等,觉得还应该积累更多,但是受用是不可靠的,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还是应该迅速精进。“亲友不可靠”:有些人耽著亲友、恋人、家庭、儿孙等等而不肯迅速精进,然而亲友是不可靠的,所以应该迅速精进。

观想无常之后会生起迅速精进之心,实际上迅速精进和无常修法是有关联的,如果把无常这个总的修法修好之后,其他修法自然而然会具足,以前的大德都是这样讲的。从精进修法来讲,应该迅速精进就是说:明年精进和今年精进比较起来,应该选择今年就开始精进;下个月精进和这个月精进,应该选择这个月精进;明天开始精进和今天开始精进,应该选择今天;下午和上午,应该选择上午……因为我们的寿命是不可靠的,所以应该迅速精进。

下面讲第一个道理:

丑一、寿命不可靠: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如果心里认为虽然自己罪业深重,但是可以以后再忏悔,于是安住于这种心态中虚度时日,寂天菩萨说:“此非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这一生总有一天会归于穷尽,死期必然会降临。

我们应该多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就会有现在就精进的想法。如果不了知死亡很快会到来这一点,或者认为现在不死就可以安逸度日,就会拖延修行的时间。所以从这方面观察,我们一定要精进。前面已经宣讲了需要精进的理由,因为寿命是无常的,死神不可能等待罪业清净之后才降临,很多人就是在想忏悔而没有忏悔的时候死了,还是要随着自己的恶业堕落。所以想到寿命不可靠,死亡一定会很快到来的事实,我们现在就要精进。当然寿命无常已经讲过很多次,现在是配合迅速精进这一点进行思维,如果把寿命无常的道理了知得很清晰,再把它放在修行精进上观察,我们就会对这个颂词有很深的体会。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颂词进一步宣讲寿命无常,需要精进的道理。我们应当思维:究竟有谁能赐我无惧呢?怎么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脱离痛苦呢?倘若没有人能赐我无惧,没有人能够保证我顺利脱苦,为什么现在还如此放逸度日呢?

“谁赐我无惧?”:我们平时很放逸,不精进度日,或许相信一些朋友所说的:“不用怕,没事的,死亡还很遥远,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就解脱了。”但是他们能赐予我无惧吗?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当时能够麻痹自己,自我安慰,实际上是欺骗自他的一种说法。他根本没有能力赐予你死亡的时候不恐惧,也不可能说你不死你就不死,更不能确保死亡到来时你不会遭受痛苦;或者他根本没有权利说你死亡之后犹如油灯一样,完全就灰飞烟灭了。不是这样的,生命还会延续,只要因缘具足,你的心没有断尽,业没有断尽,一定还会再投生。怎么投生呢?就是跟随业力而定。所以世间朋友的这些语言无法赐予我们无惧。另外,倘若我财产丰厚能赐予无惧吗?真正观察下来,拥有巨大财富的人还是一样悲惨地死亡,所以财富也不能赐予无惧。那么,高高在上的权力能赐予无惧吗?在世的时候拥有权力,能够呼风唤雨,一呼百应,但当死亡来临,拥有权力的人也没有办法指挥死亡不来。同样,拥有名声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真正逐一观察的时候,亲友、财富、权力、青春、无病,都没有办法赐予你无有死亡的畏惧,这就说明死亡无可阻挡,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死亡的到来,所以无人能够赐予你不死的无惧。

“云何定脱苦”:谁能确定你在不修持善法的前提下,能够摆脱死亡的痛苦?没有任何人能够这样保证。生死跟随业因果而转,这是世间的规律,不会随着人的意愿而转移。然而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只要我有钱,就没有痛苦;只要我有很多朋友,就不会痛苦,等等。但依靠这些条件都无法摆脱死亡和死后的恐怖,我们又怎么可能有把握说没有死亡的畏惧,不会有死亡的痛苦呢?这只是我们内心的愿望而已,实际上谁也没有办法赐予无畏。

“倘若必死亡”:我们真正这样观察之后,一定会死亡的,倘若死亡一定会到来,痛苦一定会降临,“为何今安逸?”:为什么现在放逸度日?我们需要认真观察是否有放逸度日的理由。实际上,所谓的理由都只是虚妄的分别念,欺惑自己而已,根本找不到一点真实依据。因为死亡会到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跟随我们的只有业力。

进一步分析:业力主要分为两种——善业和恶业。如果带走的是恶业,当然就是堕入地狱等恶道感受痛苦;如果带走的是善业,能够让我们获得安乐和解脱。既然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弃,同时,善业对我们有利,恶业对我们无利,那么应当如何抉择呢?现在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当下就要忏悔罪业,精进修持善法。

我们依靠世间分别念,财富、地位、名声等是没有办法摆脱痛苦的,死亡一定会降临,所以应当迅速精进。

本课就到这里。

(第二十七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