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181-19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181-19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7-05


181


1.很多科学家认为,万法应该由最小的单位组成,否则不可能凭空产生。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不正确。实相中常有的微尘不存在,抉择法无我时也再三观察过,若许万法以微尘形成,那么“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微尘远离一切方分,其本体犹如虚空,根本不存在。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迁变或不迁变的观察方法,如云:“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如果说微尘是迁变性的,那就是无常刹那之法,如同世间上的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面貌,一刹那都不会停止,不可能有亘古不变的实性;如果说微尘永远没有迁变,那又怎么能转变为他法呢?所以,通过理证来抉择,这种最小的单位绝对不成立。

或者通过教证来说明,诸法实相中也没有常有的微尘。圣天论师云:“不见有诸法,常而是有对,故极微是常,诸佛未曾说。”详详细细的去剖析,不见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质碍,以前没有发现过,以后也不会有,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说过:微尘是常有法。

总而言之,认为万法通过微尘产生,这个说法不成立。


2.数论外道认为,由主物产生器情世界的一切法,他们的主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对这种观点,应当怎么样破斥?

对方观点:喜、忧、暗三德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这是对方的观点。

破斥: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一会儿说他是一个人,一会儿说他有三个人的本体,这是非常荒唐的!

如果对方说,主物的本体虽是一个,但显现上有三个功德。这种说法只适用于无常法,不适合你们承许的自性实有。

同样,喜忧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我们可观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种自性,如果不具足三种自性,它就远离了主物的本体;如果具足三种自性,喜必然具足喜喜、喜忧、喜暗三者,忧具足忧喜、忧忧、忧暗三者,暗具足暗喜、暗忧、暗暗三者,再分析下来,喜喜又具足喜喜喜、喜喜忧、喜喜暗……最后变成无穷无尽,如此无穷的法怎会是实有唯一的本体呢?既然主物的本体尚未成立,还要讲它的这三种功德,实在是毫无道理。就像石女的儿子是否存在还不知道,就声称它有无数的眼睛一样,显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其实,喜忧暗作为果、主物作为因,这样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认,否则,这二者无论是相似还是不相似,都不可能成立实有。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为苗芽和种子不会一模一样;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为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关系,麦种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则就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

再加上,如果主物的本体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种功德,没有这三德的话,三德不平衡所产生的二十三种现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因此,数论外道认为由主物产生器情世界的一切法,这种观点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3.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应该如何与其他宗教相处?为什么?

我们的见解不能改变,必须要以细致入微的智慧进行分析,建立无缪的自宗,但以理性剖析外道的过程中,但行为上可以学习他们的长处,彼此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不能自赞毁他,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一定要互相团结、取长补短。他们虽然没有佛教这样的真理,但有些行为也许会超过我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因为随顺别人,就被别人束缚住了,最终与他们的见修行果同流合污,这是不合理的!


4.许多世间人认为,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上的,故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择手段。这种想法合理吗?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

不合理。前面讲受念处时已经破析过,不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外境的实体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树一样。既然外境无有实体,苦乐又如何依靠它而产生呢?

而且,外在物质上如果有快乐,那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日子应该过得无忧无虑、幸福无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富可敌国的商业大王,有了财富以后,精神反而更加空虚,尽管身边有美女香车,但照样非常苦闷无聊,他们为了寻找快乐,千方百计地找刺激,甚至不惜做各种非法事。所以,外境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终寄托在物质上面,快乐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可见,物质上绝对没有快乐的自性。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像《宝积经》所讲的那样,寻找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是最理智的一种选择。



182


1.如果说众生的快乐是恒存的,只不过有时候因痛苦过大而障蔽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正确。既然承认快乐是常有,怎么会时而粗大、时而细微呢?常有的东西永恒不变,不可能有强弱两个阶段。粗大的快乐,永远都是粗大的快乐,不能变成细微的快乐。如果它变成细微的快乐,那么细微的快乐是否等于粗大的快乐?如果不等于,而是大于或小于它,则说明快乐的本体不是常有一体,对方的观点无法成立。


2.了解诸法无常对你有哪些帮助?请以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佛陀在经中宣说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印,这是名言中及其甚深的教言。世间人不要说证悟无我空性,即便只了解最基本的无常法,对生活的执著也会改变。如果你对财物特别执著,只要建立无常的观念,执著就不会特别强烈;如果你对感情、婚姻、地位特别执著,只要稍微懂一点无常,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比如收到前两个月还在朋友圈里晒圈的朋友离开人世的消息,比如一直以为是美满婚姻的朋友突然离婚。这都是一种无常的体现,世间万物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人有悲欢离合,越有阴晴圆缺。”这就是无常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所以,没有必要对苦乐感受强烈的执著,不然,对修行和解脱会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3.外道怎样安立万法自生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驳斥?为什么说若承许万法自生,吃食物就成了吃不净粪?

对方认为:“万法不是自在天、微尘、主物等他法产生,而是自己产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须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头无法产生鲜花一样,最终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时,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样,以不明显的方式隐藏着。”

破曰:他们果的所有特点以隐藏的方式原原本本在种子上存在,就如同暗室中的瓶子一样,通过灯火发现后,只是一个使之明显的过程。其实这种比喻不合理,因为瓶子在暗室里显现,是从能显、所显的角度讲的,而不是能生、所生。退一步说,即便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果在因位上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一体,一个实体上不可能有显与不显两部分,因为是一体之故,果在因法上一定能照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法上不可能有果的所有特征,不要说我们大乘佛教徒,连田野里的农夫也不会这样承认,否则,他们用不着耕耘,一袋种子就可以变成庄稼;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合理,因为这与你们承许因中有果的观点相违。所以,通过此种方法观察,因生果绝对不成立。

而且,假如在因位时果以隐藏的方式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果的特点在因上就应该具足,每碗饭应该有厕所里不净粪的味道、形状、颜色、功能等,这样一来,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净粪(果),你们不用辛辛苦苦花钱买米了,因为不净粪与食物无二无别,因法的特点果法也有。



183


1.《金七十论》中,数论外道如何安立因中有果的观点?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你会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学习本品以后,你对此又有什么样的认识?

数论外道从五个角度证明因中有果:

一、无不可作:因中若无果,果则不能产生。如同沙子中没有油,所以榨不出油,而芝麻中有油,所以可以榨出油。

二、必须取因:要得到某物的话,必须先具备它的因。譬如,我明天要请婆罗门做客,到时想供养他醍醐,今天就要先预备牛奶,如果因中无果,醍醐怎么不用水来提取呢?

三、一切不生:如果因中无果,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木也能产生金银。然而,由于无此现象,故知因中有果。

四、能作所作:比如陶师制作瓦罐时,不能用草木,而要用泥土,可见在泥土上存在瓶子之果。

五、随因有果:随因的种类,果亦当如是。如麦种可生出麦子,却无法生出稻芽,由此可知,因中存在果。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尤其是不分名言和胜义、一概而论时,好像确实无懈可击。然而青稞的种子生青稞、麦子的种子生麦子、非因中不生果等说法,佛教中也是承认的,我们不会笨到那种程度。其实,外道承认的是实有、经得起观察的因中有果,但以中观理来剖析,这根本不合理。《瑜伽师地论》中曾做过遮破,最后总结说“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胜义中果先存在于因中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因观待因缘可以生果,这是一种事势理。

学习外道的观点后,我们自然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缘起理生起稳固的信心和定解,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2.学佛的时间长,是否就意味着是学佛的境界高?为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例进行说明。

并非如此。学佛境界的高低,在于佛教的真理是否真正融入心,而不在于学佛多长时间。有些人学佛或出家几十年,由于佛法未融入心,最终也会堕落为外道,并对佛教开始进行攻击,种种行为非常可怜。所以不要认为学佛多少年、出家多少年就很了不起,如果学佛时不愿意下功夫,只是做一些形象上的事情,那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实在意义。

因此,学佛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所学的只是要认真对待,严格衡量自己。


3.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是依止的多好,还是依止的少好?请说明理由。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这跟自己的清净心和信心有关。如果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4.有人说:“既然抉择究竟义时,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门也成了虚妄,如此一来,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对此你该如何驳斥?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并请以比喻进行说明。

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

结论:抉择究竟空性时,不住于有边、无边,也不住于清净边、不净边,真正的智者远离四边八戏,任何一边也不会住。《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

比喻: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抉择最甚深的见解时,有无之相皆不存在,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84


1.为什么说诸法依般若法门来观察,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生?最后可得出什么结论?你对此如何引生定解?

首先对各自因缘作观察:种子通过和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聚合而产生苗芽,但每一个因缘中并没有产生苗芽的功能,土壤上没有,阳光上没有,水分上也没有……如果有,只需要一个因缘即可产生苗芽,其他因缘就没有用了。

既然诸法不是存在于各别因缘中,它是否存在于聚合的因缘中呢?也不是。各自因缘上若无果,聚合在一起也无法生果,这就如同一百个盲人看不到色法,他们聚在一起也不会看到色法一样。

结论:在真实义中,因果关系了不可得,不生不灭是非常高的境界。《梵王请问经》云:“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若能通达因缘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此人则已现见了佛陀。因此,世俗上显现有生有灭,但这种生灭并无实体,因缘聚合也不能生诸法。


2.按照《大圆满虚幻休息》的修法,怎么样才能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你平时有什么打算?

首先在头顶上观想上师,猛厉地祈祷。在白天时,行住坐卧观为幻化,与人交往也好,吃饭也好,做事情也好,皆观想如梦如幻;晚上睡觉时作狮子卧,在一切如幻的心态中入眠,久而久之,即可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

无论修哪一个法,务必要祈祷上师、三宝、护法神。譬如修《虚幻休息》中的如幻法、如梦法、如阳焰法,或者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首先一定要恭敬祈祷上师三宝,愿自相续真正生起这种境界。默默观想之后,然后才真正去修行。


3.什么叫做大缘起因?依此如何抉择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体会?

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

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若能真正照见这一点,佛经中说:“谁见缘起,彼见如来。”



185


1.什么样叫传承圆满?迄今为止,你的传承是否圆满?今后有何打算?

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中途若因有事而漏了几行,应该在有传承的人面前,但把这几行补上,即使没有通达所有内容,声音圆满听受了,才叫做传承圆满。


2.因与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请从果的角度建立空性。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1)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体,否则芽时种子仍存在,这就变成常法了;它们的关系也并非他体,否则苗芽不观待种子即可产生,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因和果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在名言中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生。一切诸法因时无果、果时无因,但依靠特定的因缘,二者可以呈现因果关系。

2)从果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

此观察方法直接把果作为对境,看它的本体是有者产生,还是无者产生?有者不用生,无者不可生。通过这种方式分析,万法虽于迷乱分别前有水月般的产生,但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这种不存在本来即是如此,诸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不会有任何改变,法尔本来如是而安住。


3.很多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在名言当中,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中,以前没有的东西,后来有了,这种说法可以成立。但若认为胜义中也是如此,实有的“无”从实有的“有”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

如果说“无”能变成“有”,我们不妨从两方面观察,无实法是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还是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1)倘若无实法没有放弃无实法,那怎么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不能起功用,而有实法能起功用,二者是互绝相违的法,怎么可能同存于一个本体上?2)倘若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这也不可能。放弃无实法的时候,有实法还没有形成,无实法若能变成有实法,它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比如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你说他放弃自己的本体而变成真实的本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果在因上并非自性实有,二者只是无则不生的关系,而不是实有的关系。



186


1.在究竟实相中,诸法的本体是什么样的?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在究竟实相中,诸法自性无有成实的断灭,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毕竟中不生也不灭。众生现象如同梦幻一样,以理推究时,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无实,而解脱涅槃与不涅槃,在本性上无有任何差别。

《大乘宝云经》云:“所谓诸法,本来寂静,不生不灭,性自涅槃。”

《华严经》中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2.什么叫做世间八法?你平时会被它吹动吗?怎样才能遣除对它的执著?

在本论,世间八法是得、失、恭敬、轻蔑、痛苦、快乐、忧、喜。而在汉地论典中,世间八法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二者说法虽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只有观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才会彻底消除对喜忧、得失、善恶的执著。这样的境界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时候就能平息世间八法。



187


1.证悟空性会有什么结果?请从自利、他利两方面分别说明。

1)自利方面:是平息世间八法而圆满自利。对一切自性皆空的诸法,有什么可以得到和失去呢?有谁恭敬我,又有谁在轻蔑我?苦乐从何处生起呢?有什么值得欢喜或忧伤呢?如果在真实性中寻求,谁是贪爱者?所贪爱的又是什么呢?细细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谁会辞别此世而死亡?有谁已出生又有谁将会出生呢?有谁是亲戚和朋友呢?因此,寂天论师说,诸人为什么不和我一同,受持这如同虚空一样的平等空性见呢?

2)他利方面:是对众生心生悲愍而圆满他利。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由于不断地争斗怨敌、贪爱亲友,而频频导致了极端烦乱和欢喜情绪的产生。勤求欲乐使人生起忧伤苦恼,并因此而与人争论,互相砍杀残害,不断地造作罪业,陷于极其艰困的生活之中。

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


2.证悟空性的人,一定会有大悲心吗?请说明理由。

一定会有大悲心。

阿底峡尊者说:“只要证悟了空性,必然会对可怜众生生起大悲心,自己绝对不会造恶业。” 如果你没有一点悲心,证悟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高,这从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证得了无上果位之后,不顾众生的佛菩萨绝对没有,一旦有了证悟的境界,对众生一定会关心,自己也不会造恶业。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证悟了空性,但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经常造恶业,甚至让别人也造恶业,这绝对不是证悟空性。

大家应该抛开自私心,驱开执著心,尽量安住于空性中,以清净心来帮助众生。


3.当今世界,各种天灾REN祸层出不穷,这是什么所导致的?面对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当怎么做才对他们真正有利?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1)一方面是众生造恶业的果报现前,假如前世伤害过别人,即生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另一方面,现在人类破坏自然非常严重。当然,这是一种缘,不是因,最主要的因就是众生前世造的恶业,再加上严重破坏自然平衡,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万物都是有法规的,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损害了自然界,按照佛教的说法,龙王、地神、山神、水神就会发怒,给人类将下种种不幸。

其实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外在的环境是大宇宙,二者是一体的,假如严重破坏了大宇宙,最后也会毁灭自己。《黄帝内经》中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天与人是统一的,比如,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木……可见,人与自然相依相偎、无法分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因为可以上天入海,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打着“人定胜天”的旗号,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强烈报复。

2)依靠佛法,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名号等,对他们决定是有利的。如果光是“祈祷祝福他们,让他们平安,让他们战胜痛苦”,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真正能带来利益的,唯有佛菩萨的加持。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应该尽量献出爱心,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88


1.如果没有证悟空性,为什么说即使今生具有大福报,来世仍将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转生善趣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种种善法因缘聚合后,才能投生到具人天福报的善趣中,享受世间的各种快乐。现在的大领导、大富翁,也是因前世微不足道的善根,即生变成这样的,可能将来还不断地在人间享受福报。我们都曾在善趣享受过许多有漏快乐,但佛经中将其比喻成木鳖果或宝剑刃上的蜜糖,初尝时甜美,其结果却是毒发死亡、断舌的痛苦。同样,色声香味等妙欲表面上很诱人,实际上唯是招致散乱之因,即使你贵为帝王将相,享受无数的世间快乐,一旦福报耗尽,也会为恶业所牵,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历经多劫感受无边剧苦。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欲天界中大乐者,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还说:“无色界的天人命尽之后,堕入欲界,变成飞禽走兽等旁生;色界的天人从清净处堕落之后,受淫欲而生不净中;欲界的天人因著于五欲,而堕地狱受诸种苦痛。”所以,上至非非想天、下至无间地狱,没有一处是快乐的,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暂时的快乐都离不开行苦。


2.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处境如何?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

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假如依靠善知识和佛菩萨的加持,当下认识心的本体,断除迷乱现象,这就是开悟。可是众生一直不了知,在噩梦中一直醒不过来,虽然诸佛菩萨通过各种教言唤醒我们,说一切实有的东西都不存在,但由于无明习气太过深重,始终认为所执著的对境实有,因此我们沉睡不醒。

整个三界轮回中,危险的地方相当多,众生以贪嗔痴等烦恼造业,天灾REN祸层出不穷。世间的迷乱现象很容易让人迷惑,假如被迷住了,则与了达万法真相、解脱一切束缚的涅槃完全相违。没有开悟的众生,将会经历数不胜数的痛苦,此苦难历程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广大无边,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之前,始终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不断徘徊、流转。


3.众生在轮回中的痛苦为何很难以断除?既然如此,我们修行人应该怎么办?

在三界苦海中,众生修善的能力极为微薄,寿命也很短促。为了活命与健康无病,必须强忍饥渴和疲乏痛苦,恒时要忍受昏沉睡眠逼恼。有时还会受他人伤害,而且经常要陪伴愚友去做无聊的俗事。无意义的人生稍纵即逝,而观察空性实相智慧,却又极难获得。

我们现在遇到善知识、信受大乘佛法后,尽量不要离开上师的教言,时间越长越好。而且,应住在有善知识的佛教团体中,这对自己有一种提醒作用,看别人那么精进,自己懈怠很不好意思,始终有种鞭策的力量。同时,自己要获得正见,并对那些没有获得正见的众生,一定要生起悲愍心,觉得他们好可怜,想方设法把空性法门传授给他们。



189


1.对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应当用什么办法断除?作为修行人,你有什么打算?

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耗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对法无法专注。内散乱指妄念分别始终干扰你行持善法,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没办法生起来。

自心尚未得到稳固之前,我们应当像前辈的高僧大德一样,远离世间八法为主的一切散乱。《札嘎山法》中专门有一段“消除散乱”的教言,主要介绍了住在寂静地方时,甚至打卦算命等令身心不专一的发心和行为,也全部要放弃。

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没有因缘去寂静地方,住在城市里散乱的条件非常多,网络、电视、小灵通、大灵通、手机一应俱全,耗费了我们短暂的人生。所以,城市里的人,每天应该安排一段时间不接任何电话,同时,还不要看电视,应该长期呆在寺院或佛教团体中。有机缘时,不断闻思般若空性,串习真理,慢慢将散乱的恶习去掉。


2.魔众是什么样子的?他对我们的修行有何干扰?怎么样才能让他知难而退?

魔众并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獠牙毕露的凶神恶煞,他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改变你的行为,尤其是对修持正法制造障碍时,他什么形象都可以化现:有时候以电视的形象,让你的心一直散乱在这上面;有时候以恶友的形象,说一些巧言花语让你慢慢改变……所以,魔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内心。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讲了六种魔众的违缘:①“舍弃上师依止诸恶友”;②“舍弃菩提进入轮回道”;③“舍弃自利进入轮回道”;④“舍弃正法追求世八法”;⑤“舍弃静处步入愦闹境”;⑥“舍弃无二跟随相词句”。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的娑婆世界中,魔众精勤地干扰我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障碍。《现观庄严论》中讲了46种魔业,尤其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魔王波旬十分不高兴,每天都要对修行人射出贪嗔痴等五毒之箭。所以,在这个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时,经常出现违缘障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的法越深,魔王波旬的干扰就越大。你获得一些空性境界,魔王以各种形象来危害你;你依止了善知识,魔王又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生邪见,扰乱你的相续;还有末法时代行为不如法,见解不正的邪师也非常多……因此,我们希求正法障碍重重,原因就是无形当中魔众在干扰。

《般若经》和一些上师教言书中说,如果我们的信心非常稳定,精进越来越强大,魔众最后会羞耻而远离,根本没办法制造违缘。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稍微对佛法起邪见或者身体不好,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通过闻思来遣除对佛教的怀疑,令自己趋入正道。否则,魔众确实很高兴。


3.个别修行人福报很大,住处舒适、衣食不愁,又有很多大施主供养,这会令你羡慕吗?为什么?

这些不值得羡慕。有时候你的福报很大,也可能是魔众加持。智悲光尊者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样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如果条件不太好的话,容易知足少欲,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财富、名声之后,心就开始散乱,从此没办法行持佛法了。岗波巴尊者也说:“修行人福报越来越大时,魔扰、魔难就渐兴起。”一个道场规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孙就会夹杂其中制造违缘,令修行人渐为贪欲、色欲、名利所毒化。

广钦老和尚有一次带弟子去看刚完工的承天禅寺,有个弟子见到金碧辉煌的寺院,惊叹道:“哇!好庄严的佛寺啊!”老和尚当众开示说:“寺院越雄伟庄严,以后的名闻利养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则会严重伤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没什么好高兴的。”

因此,在末法时代,有些顺缘不一定就是顺缘。


4.有人认为:“虽然我邪知邪见比较重,很难消除对佛法的疑虑,但获得人身非常容易,即生中若没有修成功,来世还可以继续修。”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这种想法非常幼稚。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暇满人身,犹如盲龟值木轭般极其难得,尤其是信仰佛法的珍宝人身,更是难遭难遇。即生中得一个人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需要积聚许多殊胜因缘;就算得到一个人身,值佛出世也极为困难,在这个世间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无佛出世的暗劫,倘若这时候来到人间,连一声佛号也听不到。如今,我们遇到了没有隐没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依止了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善知识,拥有学习佛法的人身,这种机会非常难能可贵,有多少金银财宝、地位权势也无法换取,因此一定要珍惜,并尽量依之断除自己的邪知邪见。



190


1.在现实生活中,凡夫人怎样颠倒地以苦为乐?他们的下场将会如何?请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以两种比喻说明凡夫人因颠倒分别,执苦为乐,①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暖交替,虽住痛苦中,还自以为乐。②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沐浴,以求净罪;或行持五火禁行或投身火中自FEN,以求消除罪业,承受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

下场:这些可怜众生,今世被死神处死之后,后世将会堕入恶趣,饱受极苦。

人类造业及其可怕,只知一味保护人类,因果、无常的概念一点儿都没有,一直晃晃悠悠过生活,每天都睡的很香,放逸的很快乐,从来也不愿行持善法。即便有时候去寺院烧烧香,拜拜佛,但他们的善业都是随福德分,只是人天福报,但不能依此而解脱轮回。

所以在有生之年,大家要发一种善愿,对人生要有一些安排。寿命无常,平时一定要对死亡有所准备,若能尽心尽力修持佛法,死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后悔了。


2.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希望众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请一一说明。

一是暂时利益众生,一是究竟利益众生。

首先是暂时利益众生,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安乐:众生没有房屋,我有福报给他们造房屋;众生没有衣服,我有福报降下妙衣雨;众生没有饮食,我有福报降下饮食雨……

暂时利益众生虽然要做,但从究竟上看来,并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应希求无缘的智慧资粮。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就有能力给具实执的众生讲述空性道理,令他们获得究竟解脱。

愿我们降下慈悲雨水,熄灭众生痛苦之火,假如今生实在无能为力,也要发愿来世拥有这种力量。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以我的福德利益众生,熄灭众生的各种痛苦。


3.为什么说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今后有机会的话,你对自己、对他人分别有何打算?

暂时而言,因果不虚是很好,功德确实特别大,但究竟来讲,拔除实执的唯一妙药就是空性。因为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龙猛菩萨说:“诸佛辟支佛,并诸声闻人,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他们的解脱唯一依靠空性而得,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脱因。

作为修行人,学习空性一定不能舍弃,要抓住一切机会听闻空性法门。有关经典中说:“远离了方便的菩萨,千百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不如以怀疑心听受空性的功德。”《未生怨王经》说:“造五无间罪者若听受空性,佛说他的业不是一种罪障。”所以还要大力的宣讲空性法门,对一切有缘人宣讲空性法门的功德,鼓励他们去听受空性法门。


4.学习了《智慧品》,你内心有哪些收获?

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六度万行是菩萨修正佛道的阶梯,而般若智慧则为其他五度之导,若无智慧牵引,就会修搓道路,走入歧途,甚至盲修瞎练,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智慧品的学习尤为重要。

通过智慧品的学习,了知“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万法都是缘起性空。名言中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胜义中更是不存在,所以还有什么可执著的呢,以前有些事情纠结在心里不肯放下,通过智慧品的学习,会慢慢不再纠结。而“菩提心”也是修行的窍诀,要时时刻刻牢记“为度化天边无尽的众生,我要发起无比殊胜的菩提心”。要发起利益众生,度化众生,且将他们置于佛果地的愿望。要对众生生起悲心。(每个人依自己的情况作答)。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