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0 * 阅读参考
1
回向与发愿。
发愿是从善根的前位来讲,回向是从造作善根之后来讲,它们在时间阶段上有区别,内容上比较相似。回向和发愿都是一种愿力——在准备造作善根时,以发愿摄持去造作善根,造作了善根之后,把产生的功德按照前面的愿力再次作回向,使得它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实现。发愿是对善根的一种摄持,回向是把自己所造作的善根导向某处,善根本身像无记状态一样没有趋向性,我们的发心把它趋向在某一点——发如是的愿,必定现前如是的果。我们通过回向的力量,种下了殊胜的因缘,因缘成熟时,一定可以现前果法。以菩提心进行摄持,善根就能够日日增上,并且回向可以使善根不失毁。所以,做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法,一定要懂得用三殊胜来摄持。比如,在听课之前,我们会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一堂课结束后,也会以菩提心摄持,把听闻这堂课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能够成就佛果。
2
要养成时刻回向的好习惯。
初学者的善根就像干草和水滴一样微弱,因为贪、嗔、痴的习气比较重,所以会经常控制不住情绪。碰到事情的时候,容易生起嗔心,如果没有及时作回向,嗔心不仅能摧毁当天的善根,还能摧毁千百劫所积的福德,这在不同的经教里有不同的讲法。
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大师的观点,如果未登地的菩萨对登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登地菩萨对未登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因为他们相续中的功德有上下的区别。按照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发菩提心的人如果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如果对没有发菩提心的凡夫生嗔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当然,各大论师、大成就者的解释都有点不相同,但是因果的关系比较深奥,我们一般的凡夫人用自己的分别念来做决断是比较困难的。
福德最大的违品就是嗔恨,而且嗔恨的力量非常强大。如今末法时期,违缘重重,我们难得有机会听闻佛法,哪怕相续中生起了刹那的善念,也一定要把善根保存住,否则,因生起嗔心而损耗了善根就很可惜,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在做完善法后立即回向的好习惯。
3
毁坏善根的四种因。
①颠倒回向。
有些人通过念咒语、佛菩萨的名号积累了很多善根,但回向于打败怨敌,或者让自己特别讨厌某一个人倒霉、痛苦、遇到违缘和麻烦,这就属于颠倒回向。
不管从胜义还是名言的角度来讲,颠倒回向都跟法性完全相违,佛法本身具有让我们断恶行善、佛性逐渐显露的力量。从皈依的角度来讲,佛法的自性就是对众生有所饶益,自皈依法后我们发愿不损害众生,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随顺法性,缘于法的恶心会导致自己加重罪业,不但害不到别人,还会导致自己所积累的广大善根因为颠倒回向而被摧毁。
【拓展】大乘修行人是否可以回向暂时有漏的安乐?
从最严格的角度来讲,大乘修行人如果将所积累的善根全部回向于健康发财,也属于颠倒回向。这种回向不会损坏善根,但因为不仅没有考虑到度化众生,而且连自己的解脱也没有考虑,只是希求在轮回当中获得暂时有漏的安乐,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说,违背了最初的目的,变成了一种颠倒回向。
作为初学者,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修行环境,依靠健康的身体、圆满的财富在大乘道当中修行,减少违缘,那回向暂时有漏的安乐是可以的,因为暂时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在大乘道中好好修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度众生。我们在达到很高的境界之前,如果身体特别差或者环境比较艰苦,根本就没有心思修行。在八无暇当中,地狱饿鬼旁生属于三恶趣——地狱众生所感受的强烈的痛苦让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行持善法或者缘于三宝修行;饿鬼众生又饿又渴,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吃到东西;旁生普遍愚痴,也基本没有机会对三宝生信心。
在家人生重病或出现违缘时,我们也可以专门念经给他们作回向,愿他们身体健康,远离违缘,能够获得世间的安乐,从暂时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利益众生。
②不回向。
做完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或者必须要中断法行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要把善根立即作回向。如果忘了作回向,在做其他事的过程当中如果生起了一些恶分别念,前面所积累的善根就会被摧毁。
③宣扬。
发露过失,罪业就会清净;把善根发露出来,善根也会清净。一般情况下,要懂得隐藏自己所造作的善根,如果以很张扬的心去宣扬,会导致善根毁坏。当然,发露罪业也要看一下场合,如果发露的方式与场合选择得不合适,可能会引起副作用。修行人要分场合、分对境,要说合适的话,要有智慧地学佛。
中国人很讲究低调隐晦,对自己所造作的善根秘而不宣,这也需要安忍。在有利众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向别人进行宣说。如果没有张扬、炫耀的心,自己发心清净,并且宣说的结果一定对众生有所饶益,具有这两个条件可以去宣扬,除此之外,宣扬功德都是失毁善根的一种因。
④生悔心。
A.做完功德后生悔心。
一位居士以清净心对某个寺院作了供养,做完以后,有人说:“你怎么供养那个寺院呢?里面的僧人不是很如法,他们都是形象性的出家人,僧人有吃肉喝酒的现象。”他就开始后悔对这个寺院的三宝作供养,这种情况就是“生悔心”,一生悔心善根就被摧毁。
佛宝和法宝不会因为个别出家人显现上不如法而损坏了自身的功德,所以对佛宝、法宝的供养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供养者发心清净,即便某位僧人相续中有不如法的习气,行为上有不如法的地方,但只要他身披袈裟就属于人天供养处。三宝永远是在家人皈投的对境。僧众里面包括了圣者僧和凡夫僧。凡夫僧在烦恼没断尽之前肯定有习气,他修得好不好,是不是形象性的修行人,都跟他的修力有关系。作为学净土的在家居士,要懂得不要缘三宝生起种种不好的分别念,哪怕某个僧人在显现上不如法,在家居士也没有资格对他生邪见甚至说过失,否则会对自己的往生起到障碍作用。有高僧大德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作为在家人,如果想造业造得比较快,说僧众过失是最快的。”
B.发心过程中遇到违缘生悔心。
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违缘,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做的事情越多,受到别人的指责也会越多,如果生起了“早知道这样子,我当初就不承诺发心了,清清静静念佛多好,谁也不得罪”的想法,就属于悔心,这种心态会导致曾经发心做的利众之事、弘扬佛法的善根失毁。
修行人要懂得护持自己的心念,要有大乘菩萨的坚忍心,付出了辛劳自然会得到果报,佛法中的修行始终功不唐捐,没有必要后悔。在发心做事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别人的诽谤、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自己会很难受,我们要在这种环境当中磨练自心,这就是修行的过程。在家里看法本、听佛乐、喝清茶,当然不会生烦恼,自己觉得心很清净,但这不代表相续中就没有烦恼了,如果面对非议和违缘也没有生起强烈的烦恼,这说明自己的烦恼慢慢被压伏住了。
4
作上等回向可以避免所积累的善根穷尽。
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属于上等回向,如果以这三种方式作回向,善根功德永远都不会穷尽。菩提回向是缘佛果而回向,属于菩提心的第一个法相;众生回向就是缘众生离苦得乐而回向,这是菩提心的第二个法相。“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菩提心的两个法相,两者同时具备才属于菩提心。实际回向是缘真如而回向,它是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已经现前法界无分别实相,自相续一直安住在无分别智慧的状态当中,这种回向一地菩萨以上才能真实具足,但我们有一种方法能够相似获得,就是“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这种回向能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具足世俗当中发菩提心后行结行回向的殊胜力量;一个是凡夫相续中没有现证的力量,这种回向可以让我们相似获得空性慧和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的这种无缘的功德。
5
应融入善知识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
大乘佛子融入善知识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在大海干涸之前,这一滴水永远也不会干涸。具相的善知识在世间弘法利生,这就是菩萨度众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借用菩萨弘法利生的方便可以度化无量众生——让没有善根的众生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有善根因缘的众生增上善根;已增上善根的众生成熟善根;已经成熟善根的众生直接获得成就。
不要小瞧扫地、搬书、做地区管理、做表格、放生等琐碎的小事,这些都属于上师事业中的一部分,在整个弘法利生的事业当中,有多少人种下善根、增长善根、成熟善根甚至解脱,这都有自己的一份功德,一滴水融入到大海当中就具有了海的功德和能力。
任何一个具相大乘菩萨的度众事业,有开始,有兴盛,后面必定会示现无常,这是自然规律。因此,在上师开展度众事业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融入到上师的事业,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当中就可以培积多少世都没有办法圆满的无量功德。
6
如理回向。
①不应为了获得健康、财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
回向于人天果位的善根很快便会干涸,人天果报享用完了之后,善根就彻底灭尽。从自利角度来讲,因为自己求的是人天福报,所以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从他利来讲,求人天福报说明自己对轮回还有贪恋,自己都不想从轮回中出离,又怎么可能让其他众生出离呢?所以自他二利都会一无所成。
②不能为获得声闻缘觉果位而做中等回向。
发菩提心的修行人如果只是表面上说要倒驾慈航,实际上却只想自己去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美好、庄严的地方,再也没有烦恼和痛苦,这种心态就比较相合于小乘求自我解脱的发心,属于中等回向。这样回向仅仅能够成办自利,但是不能够饶益他众。
我们最初在上师三宝面前发菩提心,在善知识、阿阇黎的引导下,把所有众生作为对境,誓求佛果,走大乘道。如果我们作中等回向,那最初的发心就会成为妄语。作为真正发起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求自我解脱是大乘道的违品和魔障。
③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我们应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回向,把自己所做的善根用“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阿弥陀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或者 “上师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上师回向的愿力跟大乘菩提心的十大愿相合,属于大乘道)的方式回向,如此作意后,善根就会被摄持。之后再出现生气、发火、生嗔心、愤恨、嫉妒、傲慢等负面情绪时,善根也不会被失毁。
“如何回向”指的是“三世诸佛为了自他获得佛果而回向,我也随同三世诸佛如是回向,愿众生获得佛果,在未证佛果之间,愿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借用净土的方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便是因为怀疑而在花苞中五百年不见佛,都不会再退转轮回,一定可以现见一地乃至成就佛果。所以,在未证佛果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选择,是我们趋往成佛的捷径。
④回向时,必须以念诵回向偈或大愿文来印持。
我们所念的愿文应是诸佛菩萨、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因为这些愿文具有极大的加持力,能够使自己的善根不会被失毁。修学净土的道友可以念诵《极乐愿文》、《入菩萨行论·回向品》、《普贤行愿品》以及《愿海精髓》、《文殊大圆满》等。如果涉及到密法,则需要得过灌顶才可以念。从我们专修净土法门的角度来讲,如果每天能坚持念一遍《极乐愿文》,是非常殊胜的。
7
修任何法都必须具足三殊胜。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任何一个小的善行都可以以“三殊胜”摄持。即便表面上行持了很大的善根、即使所念的咒、所修的法属于大乘修法的内容或仪轨,但由于没有以“三殊胜”如理摄持,最终都不会趋入到大乘道当中。
正行无缘的 “无缘”指的是对世间当中的任何相都不执著。没有修行的时候,以没有任何执著的方式安住在止观实义当中,就叫做正行无缘。比如说一个人在做布施的时候,自己作为一个能布施的人;对境是所布施的乞丐;五块钱、十块钱是他所布施的物,这就叫做“三轮”。能施者、所施者、所施的物品都安住在自本体空的状态,就叫 “三轮体空”。作为初学者,安住在这种状态是比较难的,一般情况下,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专注在自己所行持的善法当中,心不散乱就可以了,这也属于相似的正行无缘。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