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50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50课

智慧之法 2021-04-08

我们学修的时候,都会关心自己所学的法对于我们的修行到底有什么作用。
《俱舍论》宣讲的是小乘为主的佛法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对我们的修行有直接作用,有些观点在显现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学习这些法要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个思路。我们方方面面都要学习,学习的佛法非常系统,打开思路很重要。
《俱舍论》中把这些法义梳理得非常细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消化了很多的概念,懂得了很多修行的道理;一方面自己的智慧也会跟随词句逐渐变得细微。有了细微的智慧之后,再去看中观、如来藏、密法,这种智慧就会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种学习的方法、深细的智慧,那么学其他法要的时候,也只能是马马虎虎地大概了解而已。
因为《俱舍论》讲得很细致,如果我们心很粗,根本没办法理解,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智慧也会逐渐变得细微起来。以后我们再思维修、观察修或者学习其他的法义,这种智慧一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俱舍论》和因明都有这种作用。有时我们只是把眼光放在学习对调伏烦恼有没有直接作用上,没有作用的就没必要学习,好像是浪费时间一样。不要这样想,大德们之所以造了这些论典,一定是对于初学者有很大帮助的。
还有很多大德对于《俱舍论》和因明造了很多大的注释,如果真的没有必要,也不用花时间做。一定是通过他们殊胜的智慧观察了,对于众生很有必要的缘故,才这样去宣讲的。
内地有说法说《俱舍论》是一部聪明论,学完之后自己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确是这样的,因为里面的内容非常细致、深广、准确,所以我们学完之后,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都可以予以遣除。
我们以前虽然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知道一点,但是很详细的方面好像也不太清楚。通过我们学习《俱舍论》,以蕴界处为主的有漏无漏,或者世间的很多知识、所诠和意义,逐渐都了解了。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听懂,思维得也很细致;有些人可能因缘和智慧差一点。不管怎么样,学一遍是不够的,如果以后有机会,有了基础之后,可以再去比较深入的思维学习。
以上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一下学习《俱舍论》的必要性。
辛三、旁述
前面虽然提到了禅定戒和无漏戒,但是还有一些相关的内容没有讲出来,所以此处以旁述的方式把和禅定戒、无漏戒有关的内容再进一步宣讲。
最后二者随心戒,
无间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称断除,
正知念二意根戒。
这个科判下面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是“最后二者随心戒”,“最后二者”就是禅定戒和无漏戒,它们是随心的戒律;第二个是“无间道中生彼二,未至定中称断除”,禅定戒和无漏戒也可以称为断除戒。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断除,又断除了什么?第二三句讲到了断除戒的意义;第三个是“正知念二意根戒”,佛经中也提到了意戒和根戒。什么是意戒,什么是根戒在第四句中就会进行宣讲。
“最后二者随心戒”,最后二者就是前面三种戒律中的后二者,禅定戒和无漏戒。这二者也是“随心戒”,也简别了第一者的别解脱不是随心戒,而且是随入定心的戒律,即入定的时候才有,不入定的时候没有。
第一是有心,第二是入定。入定也有其他方式,比如灭尽定和无想定也是入定,但是这两种定没有心,因此没有这两种戒律。所以第一个一定是随心的,在有心的情况下才存在;第二个一定是入定的,在入定的状态中才会出现。欲界也具有心,但是没有禅定戒和无漏戒,因为欲界的心是一种散乱的状态。虽然有心,但是不会有禅定戒和无漏戒。只有随心和入定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得到禅定戒和无漏戒。
禅定戒在未至定就可以用,虽然还没有获得根本定,但也可以安立得到了禅定戒。禅定戒一般来讲都属于有漏道,在生起有漏禅定的时候,比如未至定、初禅的粗分正禅[0]和殊胜正禅[1]、第二禅根本定、第三禅根本定、第四禅根本定,二禅近分定[2]、三禅近分定和四禅近分定,这些都可以产生禅定戒。
无色界中没有,因为无色界没有大种,这些无表色不会产生。
无漏戒安立的本体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无漏?学习第一二品时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未至定可以引发无漏定的智慧,初分正禅和殊胜正禅也可以引发无漏定,还有二禅、三禅、四禅,这些根本定都可以引发无漏。其他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色界心比较弱的缘故不引发,六种禅定可以引发无漏戒的说法在前面也提到过。其他的有漏的定不一定引发无漏戒。
“无间道中生彼二,未至定中称断除”,这是断除戒的意思,主要是断除欲界的烦恼和恶戒。有些不好的恶戒也不会随随便便可以断除,而在安住断除戒的时候可以产生断除恶戒的功用。第一个可以断除恶戒的烦恼,第二个可以断除恶戒。
断除戒不是在所有的地道中都有,首先“无间道中生彼二”,后面在讲贤圣品的时候也会讲到无间道,然后是解脱道,还有胜进道等。学习第一品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无间道相当于要获得某种果,首先要和阻碍它的烦恼作战,正在断除烦恼的时候叫做无间道。断完之后就会产生解脱道,即已经断完,获得胜利的状态。有些地方比喻说,一个盗贼进到自己家里来了,自己和盗贼作战,把盗贼赶出去,叫做无间道;把盗贼赶出去之后,把门关掉,不让他进来,叫解脱道。
“无间道中生彼二”,断除戒是在无间道中产生的。“生彼二”即产生禅定的断除戒和无漏的断除戒。如果通过有漏道,就产生禅定戒的断除;如果是无漏,就产生了无漏戒的断除。
无间道有很多,比如获得初禅的无间道,获得未到定的无间道,还有获得二禅的无间道。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无间道呢?“未至定中称断除”,不是所有的无间道,而是在未至定的无间道当中获得断除的功用。
未至定还没有获得初禅根本定,它要断除欲界九品所摄的烦恼,每一品烦恼断除之前都有一个无间道,然后有一个解脱道。最后未到定圆满之后就获得了初分正禅,或者第一禅根本定。
这里所讲到的“无间道中生彼二”只是在未至定,因为未至定是在断除欲界烦恼,以上就没有欲界烦恼了,比如二禅、三禅、四禅时欲界的烦恼都断完了,没有安立断除之戒的必要性。真正断除之戒是断除欲界的烦恼和恶戒,因此只能是在获得第一根本禅之前,因为如果获得了第一根本禅,已经断尽了欲界的九品烦恼。而在一禅根本定之前,都有九品或多或少的欲界烦恼需要断除。所以只是在未至定当中断除欲界烦恼。
有些注释当中讲,在欲界的九品烦恼当中,前八品是断欲界烦恼,第九品既断烦恼也断恶戒。所以在未到定的无间道中可以生起断除戒,生起之后可以断除欲界烦恼,还可以断除恶戒。
“正知念二意根戒”,经中所说的“身之戒善妙、语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以及“眼根以戒守护而住”身之戒和语之戒我们都知道,意之戒如何安立?“正知念二”,所谓的意之戒就是安住在正知正念当中。我们的正知正念跟随于意识而生,当我们产生一个意识的时候,马上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叫意之戒。
什么是正知正念?《入菩萨行论》中有一个正知正念品。所谓的正知即反复精进地观察自己的三门,现在我的身体在做什么、语言在说什么、意在想什么。如果我的身体现在做什么、语言现在说什么、意在想什么,好的也罢,不好也罢,都没有观察,就是没有安住正知。如果不安住正知,很多烦恼就会引发,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经处在烦恼的状态中,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解。
真正要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者,无论如何一定要恒时生起正知正念,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我现在身体坐的很端正、正在听法,或者我的身体正在放逸等等,知道了以后第二刹那马上就要以正念来守护,正知过后马上就是正念。
正念是什么?安住善所缘或者安住善法。正知相当于巡视一样,巡视我的身语意在做什么,如果是不好的,马上改正;如果是好的,继续安住,这样安住在善念、善法、善所缘当中,这就是正知正念。
正知正念跟随意而产生叫做意戒。当我们产生了某种分别念意识时,马上就可以引发正知正念,现在我的意在做什么,如果它没有安住在善所缘,就应该安住在善所缘中,发菩提心、出离心等,不要让它产生恶分别、非理作意。因为很多的烦恼,不管是贪欲还是嗔恚都是因为非理作意[3]而起的。如果有了非理作意,再加上有了外境,有了烦恼的种子,就会产生现行的烦恼。
所谓的意戒就是正知正念跟随意识而生,不离开意识,正知正念永远守护它。
整个修行的核心关要也是在意戒当中。佛法讲“意速意为主”,在我们身语意中心识是最快的,然后意为主,身语为辅,是次要的。所以佛陀再再地要求我们观察心、调伏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安住在善法中。怎样安住呢?就是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跟随意识而产生,叫做意之戒。
类似的,正知正念跟随眼根、耳根而生叫做根戒。当我们的眼根取外境的时候,如果正知正念缺席了,那么邪分别马上就会产生,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那个很不好。如果我们的眼根看到色法,不管看到好的色法,还是看到不好的色法,正知正念马上引发出来,就会调伏我们的五根或六根,不让根跟随起分别而转。
在有些戒律中说,我们的眼根不要乱看,耳根也不要乱听,经常性守护自己的诸根,如果有正知正念,我们的根就可以调伏;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根就会外散。本来诸根取外境就是外散的,再加上正知正念没有跟上,内心无始以来养成的散乱、贪嗔痴等的习气马上就会占上风,立即现形。
所以正知正念随此根识而产生叫做根戒。
己二、具理 分三:一、具无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三、宣说四类具戒
庚一、具无表色之理
乃至守别解脱者,
未舍间具现无表,
一刹那后具过去,
守恶戒者亦复然。
此处讲具有无表色,有善戒、恶戒、禅定戒、无漏戒等分类,后面还会讲到中戒。
首先是善戒恶戒,“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一刹那后具过去”,别解脱可以归结在善戒当中,即善戒具无表的道理。第四句“守恶戒者亦复然”可以理解为是恶戒。从善恶来分的话,前三句主要是讲善,最后一句略带宣讲恶戒。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前面我们讲了第一刹那叫别解脱,第二刹那之后直至没舍之间叫做别解脱戒。守护别解脱戒乃至于没有出现舍弃的因缘[4]之间,具有现在的无表色。他正在守戒,现在的无表色一定是存在的。
还有其他的情况,“一刹那后具过去”,第一刹那过去之后,不单单是具有现在的无表色,也具有过去的无表色。前面学习第二品不相应行中的得绳在这句颂词中还有后面的颂词当中都有相关的意义。别解脱戒是“现无表”,现在的无表,即法俱得。“一刹那后具过去”是法后得,如果“得”到了现在,那么法已经成为过去时了。
无表色是一个色法的缘故,没有法前得,不具有未来,肯定具有法俱得,它力量也可以引起法后得。它有法后得的缘故,一刹那之后它就具有过去的无表。
“守恶戒者亦复然”,守恶戒的人乃至于没有舍弃恶戒之间,也是一样的。
通过禅定戒、无漏戒可以断除恶戒,在未至定第九品无间道中可以产生断除恶戒。在欲界散心位中也有断除恶戒。比如以前一辈子是杀生的,后来自己守了一个尽形寿不杀生戒。当发了这样的愿之后,恶戒也会中断。他通过承诺不杀生等方式,可以断除恶戒,否则不会断除恶戒。如果你的相续中有恶戒,只是在中间做一些善法,恶戒还是存在的,不会成为断除恶戒的因。只有当你发誓不杀生,或者发誓不偷盗,通过生起守持善戒的方式也会断除恶戒。
假如我们理解成只有在未至定的第九无间道才能断除恶戒,那么在欲界就没办法断除恶戒了,当然是安立不了的。在欲界中也可以断除恶戒,必须要发起强烈的誓愿守持善戒。
乃至于未舍之间,具有恶戒,现在的无表色——法俱得。一刹那之后乃至于没舍之间,法后得也有。
以上讲了别解脱和恶戒具有的道理。
具有禅定戒律者,
恒具过去与未来,
圣者第一刹那时,
不具过去无表色,
入定及住圣道二,
具现在之无表色。
这六句主要是讲禅定戒和无漏戒过去未来现在具有无表色的道理。
“具有禅定戒律者”,如果第一刹那开始得到定之后,就具有了禅定戒律。然后“恒具过去与未来”,过去就是法后得,第一刹那可以获得过去的无表色。因为禅定戒是一个有漏定,我们在无始轮回的过程中,曾经无数次的得到过这样的禅定,虽然现在已经失坏了,失去禅定之后就处在散心位,但是法后得还存在。当今生又得到禅定时,就具有过去的无表色,即法后得。虽然它的法已经过去了,但是法过去之后的得还在后面,法后得可以流传很长时间。所以当我们今生中第一刹那获得禅定的时候,具有过去的无表色。过去的无表色主要是法后得,把法后得的概念放进来后解释起来就非常容易。
又具有未来的无表色,叫做法前得。为什么法前得是未来呢?因为法之前得到了。如果得在现在位,那么法一定是在未来,还没有产生的,所以法在未来的一定是法前得。
法前得是未来,法后得是过去。它的法已经过去了,得在后面,如果得处在现在位,它的法一定是过去;未来也是一样的,如果得在现在位,法就在未来。
禅定戒是特殊的,第一个刹那具有过去,也具有未来。最后两句讲现在,有特殊情况。按理来说当你第一刹那安住禅定的时候,现在的法俱得是一定有的,具有现在的无表色。而且禅定戒属于随心戒,心力很强大,所以它有法前得。而别解脱戒虽然也是无表色,但它是散心位,力量很弱,没有办法引发法前得。我们前面曾经学习过这个问题,当你获得禅定戒律第一刹那,现在位的无表色是一定有的,然后也有法后得和法前得,三种都有。
还有一种情况,“圣者第一刹那时,不具过去无表色”,见道的第一刹那是以前从来没得过的,它不像有漏定,我们在轮回中反复地得失,有三时具有的情况。当我们获得苦法忍,在圣者第一刹那的时候,“不具过去无表色”,法后得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圣者第一刹那,无始以来只是凡夫状态,从来没有得到过圣位,当然也不可能有法后得了,因此绝对也不具有过去无表色。有没有未来的无表色呢?可以有,因为它有法前得的缘故,可以有未来的无表色。有没有现在的无表色呢?当然也有。
第二刹那就可以有过去的无表色了,因为已经不是第一刹那,而是第二刹那,如果在圣者的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既可以具有过去的无表色,也可以具有未来的无表色。现在的无表色有时要看情况,一般来讲是可以有的。
不具过去无表色主要是第一刹那,在第二刹那之后既具有过去的,也具有未来的。在第二刹那之后,有了法后得,过去无表色就可以有了。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入定和住圣道具不具有现在无表色呢?虽然从总的角度来讲,入定位的时候具有禅定戒;住圣道的时候具有无漏戒。但是也要分,因为他们不是总在禅定当中,比如色界的天人不是总在禅定中,获得初禅的人也不总是在禅定中,他也要出定的。出定之后,就不具有现在的无表色了,如果没有安住无漏定,就没有现在无漏定的无表色。但是过去和未来、法前得和法后得是恒具的。
我们要知道具有禅定戒和无漏戒的不同情况。
下面来看中戒。
守中戒者如若有,
初具中戒无表色,
此后具二无表色。
守恶戒具善无表,
守戒者具恶无表,
乃至净染强烈间。
中戒产生暂时性的无表色,既有善也有恶。比如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的中戒,是善戒。发愿短期内杀生等做一些恶业,也算是一种中戒无表。
前三句是真实宣讲中戒具有无表的情况,后三句算是一种旁述。
“守中戒者如若有”,“如若有”的意思是,守中戒者不一定具有无表色。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情况下没有呢?守中戒时,如果你的心特别强烈,就会具有无表色;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强烈,比较弱,不一定具有无表色。如果你在造恶业,但是心不强烈,这时有没有无表色呢?没有;同样,如果你在放生,做一些善法,但是你的心不强烈,“大家做我也去跟着做一点”,也不会引发中戒的无表色。虽然是暂时性的,但是意乐很强的话可以产生无表色。所以颂词中说“如若有”,即还有不同的情况,不一定存在。
如果已经引发了中戒无表色,“初具中戒无表色”,刚开始正在做的时候就具有中戒无表色,现在的无表色——法俱得是有的。
“此后具二无表色”,第二刹那之后,“具二”是具有现在和过去的,也可以有法后得。法前得是没有的,因为它不是随心戒,属于散心的无表,所以没有法前得。它具有法俱得和法后得的缘故,现在的无表是有的,过去的无表也可以有。
以上讲了中戒的情况,下面再旁述一下和中戒有关的。
“守恶戒具善无表”,守恶戒的人在没有舍弃恶戒之前,会不会具有中戒,有没有具有善无表?可以具有善无表。“守戒者具恶无表”,守善戒的人,比如守别解脱戒的居士、沙弥、比丘在守善戒的时候中间会不会生起恶无表?也可以生起来。“乃至净染强烈间”,具有强烈的清净心或染污心的过程中都是具有的。
“守恶戒具善无表”,比如一个屠夫一辈子以屠杀为业,这个屠夫内心当中一定是具有恶戒的。那么这样一个具有恶戒的屠夫中间会不会具有中戒,产生善无表呢?可以有。虽然他没有通过受持不杀生的戒律来舍弃恶戒,恶戒在相续中一直存在,但是突然受到某位善友的劝导,说你去拜拜佛、做点善事,这时他产生了一个信心,觉得应该去拜佛、做善事,于是他到了寺庙去供养、培福报、忏悔,或者拜佛等,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具有善无表。虽然前面说守中戒者不一定有,但是如果他拜佛的时候,做善法的心很强烈,也可以具有善无表,也就是说相续中既具有恶戒的无表,也可以同时具有短暂中戒的善无表。
反过来讲,“守戒者具恶无表”,守别解脱戒的人,或者守善戒的人也可以具有恶无表。比如一位居士本来是尽形寿不杀生的(根本戒是不杀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嗔恨心,他就把一个旁生杀死了。如果杀人,戒体就破了。如果杀的是旁生,他的戒体还有,但是过失很大。当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嗔心,把旁生杀死之后,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具有恶无表。
以上以杀生为例,其他的也一样,只要你没有犯根本戒,其他的通过强烈的烦恼引发的恶业的无表都可以具有。即便你是尽形寿守持善戒的人,中间恶戒的无表还是会具有的。
什么时候舍弃呢?无表色会具有多久呢?“乃至净染强烈间”,强烈的烦恼心或者信心没有舍弃之前,就会一直具有。比如这个屠夫乃至于相续当中很强烈的清净的信心还没有舍弃之前,善无表是一直存在的。直到他舍弃了,开始恢复杀生,没有惭愧心,信心也没有了,他的善无表才会没有。当这个屠夫开始觉得杀生是不对的,舍弃了强烈的嗔恨心时,他的恶无表就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守恶戒者也可以具有善无表。比如在《大圆满前行》、《贤愚经》等经论中也有,嘎达亚那尊者劝屠夫发誓晚上不杀生,或劝那些淫欲心很重的人,发誓白天不要做不净行。这些也是类似于让他们守一个中戒。虽然他们以此为业,内心中的恶戒一直存在,但是中间也会产生一个心去守持一个中戒。有了这样的中戒,得到相应的善无表的缘故,也能够得到一些安乐,可以在受痛苦的过程中稍微止息一下痛苦。
反过来讲,一辈子守善戒的人中间产生了恶的中戒,如果不忏悔,那么当他在感受快乐的时候还会感受痛苦。在中间一段时间突然会感受到痛苦,无法持续性地安住在快乐当中,这个情况也会存在。
现在一般凡夫的修行人都是这种情况。虽然我们发了誓尽形寿守持善戒,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短暂的恶无表也产生过很多次。这时怎么办呢?必须要忏悔,保持我们的善业清净,不要让恶业成熟。必须要通过很多方式来忏悔,诸如此类的恶无表必须要清净掉。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 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辛一、真实宣说
有表色则于一切,
正作现具未舍间,
后具过去无未来,
有无覆亦无过去。
有表色是在一切“正作现具未舍间”具有的。所谓的有表色就是外在的身有表和语有表。从第一刹那开始,乃至行为没有舍弃之间,具有现在的有表色。比如今天你拜两个小时的佛,在此期间你的有表一直在做,那么第一刹那具有现在的有表。
“后具过去”,第二刹那之后就可以具有过去的有表。从这个角度来讲,也算是一种法后得。
“无未来”,没有未来,因为不是随心戒的缘故,没有法前得。
有表色可以有法俱得和法后得,没有法前得。
“有无覆”,有覆无记的有表[5]和无覆无记[6]的有表,“亦无过去”,不单单没有法前得,也没有法后得,只有法俱得。因为无记法的心很弱,所以不可能引发法前得,也引发不了法后得,只能引发一个法俱得。无覆无记除了个别的工巧等特殊情况外,一般只有法俱得,没有法前得和法后得。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 唐译中指一禅根本定。
[1] 即中间定。大梵天通过中间定得到了大梵天的果位。
[2] 在殊胜正禅和二禅根本定之间。
[3] 即自己的心没有如是地安住在善法的状态。
[4] 后面还要讲有几种舍弃戒律的因缘。
[5] 前面讲过欲界没有有覆无记的有表,初禅天才有。
[6] 欲界有,如威仪、工巧等。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