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12课 * 小测 Back

《入行论广解》112课 * 小测



1

下面对于颂词“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理解不正确的是哪项?(单选)

A. 我们年轻人贪爱异性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母亲贪执孩子也是正常的人类感情。如果妈妈不贪执孩子,那这世上还有什么爱可言;

B. 若以智慧详细观察,亲友的身心全是无实的,而我们自己也是无实的,犹如刹那毁灭的水泡。假如去贪执他们,就像一个水泡贪执另一个水泡一样;

C. 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精母血形成的受精卵,经过十月怀胎,所有的器官就发育出来,从母体当中生下来之后,到了婴儿状态,不断地成长发育为儿童、少年,然后是青年、壮年、老年,最后死亡,之后骨肉消失,化为微尘,所以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

D. 出生之后,婴儿时期和少年时期执着的状态,以及心识都在不断地变化,一方面是心智在不断地成熟,从另一方面来讲,心识也在不停地变化。到了老年的时候,心态又会不一样,死亡之后,心态又到了中阴的状态,所以自己的心也是无常的。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

【解析:A观点不正确。该观点把人和感情都执为实有。认为爱人是实有的,母亲和孩子是实有的,那么对他们的情欲也是实有的。由于实执,就必然产生贪执,而贪欲必然带来烦恼和痛苦。本课颂词告诉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性,反而还要贪执无常的亲人,以这种贪执导致,纵然历经成百上千生世也见不到所喜爱的人,因为恶业必将产生不欲的果报。故A选项是不正确的。】






2

我们经常形容思念一个人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下面用佛法智慧解读正确的是哪几项?(多选)

A. 这是一种贪执,本身是一种烦恼,是和实相不相应的因,所以它的果一定和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

B. 如果是一日不见,就好像是隔了很长时间,说明内心已经升起了对某个人的贪执,有了贪欲心的烦恼,将有可能演变成恶业,恶业成熟会产生不悦意的果报。即便见到了,还是不满足、不知足,仍然没办法安心修法;

C. 每天自己朝思暮想,却见不到她,所以自己的心得不到满足,总是处在非常想遇到但又遇不到的痛苦当中,心情非常忧郁。终有一日见到了,又不满足,还是痛苦;

D. 这只是想表达对一个人十分想念而已,由于非常想念,感觉时间都慢了,说明感情深厚。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C

【解析:1. 该观点认为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实为这是对亲友的贪执,与法义相符,故A正确。2. B选项描述了这种贪执的过患。故B正确。3. 颂词“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无论贪执人或物,得到还是得不到,最终都是痛苦,也是在讲贪执的过患。故C是正确的。4. D选项是世间的看法,将自己和有情都看作为实有。故D是不正确的】






3

下面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多选)

A. 我已经学佛两年了,可以度化身边的一些人了,而且我本来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小灵通,八面玲珑的我不会被“凡愚”影响的;

B. 我和我男朋友是一见钟情,我们每天都要微信聊好久,可以憧憬我们以后的生活一定幸福;

C. 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D.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好感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希望能与现在的他再成为夫妻,因为我们都太怕失去对方了。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BD

【解析:1. 博朵瓦格西说过:“初学者的意志本来就不坚定,如果再亲近世间俗人,与他们共同交谈、做事,那一定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安乐。”对于一个学习了两年佛法的初学者来说,要想让自己早日证得菩提,我们要多闻思修,少一些世间散乱的交往,护持好自己的三门。故A不正确。2. 认为对方是一个实有的本体,我也是一个实有的本体,我们的感情也是真实的,我已经真实地拥有了这个人。按照本课法义,这是实执带来的贪欲,必将带来不悦意的果。故B是不正确的。3. C选项选自颂词“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故C是正确的。4. 贪心本身和实相不相应,并且越贪欲,最终的结果越是背道而驰,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故D是不正确的。】




相关内容

《入行论广解》112课*笔记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