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86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86课

智慧之法 2021-06-02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到第六品分别圣道。分别圣道分了圣者之道和现证圣道的圣者,这里也给我们宣讲了如何修行圣道,如何现证圣果。

作为大乘行者来讲,对于小乘的证悟之道必须要了知。真实来讲,大乘行者不需要经过这些小乘的见道、修道等等,否则就相当于进入歧途,但是就像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所讲的一样,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要发誓调化三乘种性。如果要调化三乘种性,那么对于三乘种性各自的根基和各自所修行的道,以及各自通过道而现前的果等这一系列都要了知。作为菩萨如果不了知这些,怎么能调化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修行者,并把他们安住在殊胜的圣道当中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了知,并发愿通过这样的道来调化暂时的声闻乘根基。虽然究竟是一乘,但是暂时来讲,分了三乘,有一部分声闻乘的行者无论如何暂时都不可能进大乘,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佛陀才给他们宣讲了声闻乘,让他们暂时获得阿罗汉的果位。相当于《法华经》当中讲的化城一样,让他们首先在里面休息一下,然后再开始追求佛道。

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宣讲大乘,他们根基不够,发不起信心,发不起意乐,也不敢修持大乘道。所以针对这些声闻乘的根基来讲,也需要把他们安置在暂时和究竟的道当中。从这个方面来讲也需要了知。

甲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 分二:一、宣说分摄;二、结尾

前面讲到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见道的最后也间接提到了修道[0]。今天讲现证真谛的补特伽罗,其实真谛有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很多种。

乙一、宣说分摄 分二:一、离贪者;二、渐次者

现证真谛的补特伽罗分了两种,一个是离贪的修证真谛的补特伽罗,第二个是渐次证悟的。

丙一、离贪者 分二:一、向;二、果

丁一、向

离贪者,在注释当中提到过,是小乘的一种安立方式,相当于前面讲到的超越证。在超越证的情况下,会出现离贪者。

离贪者的意思是,首先通过世间的禅定息灭了欲界、色界的贪欲,乃至于可以息灭有顶以下,到无所有处的贪欲。离贪者在见道之前,其内心当中欲界、色界等的贪欲已经没有了。最后再通过圣道来见道,修行者叫离贪者。

在注释当中讲到,圣者补特伽罗具有无漏智慧的四蕴或者五蕴。比如无色界的圣者没有色蕴,不管是色法,还是禅定戒或者无漏戒等戒律都没有,所以只具有四蕴。而欲界、色界的圣者可以具有五蕴。这些已经远离了不善恶业,简别了罪业,增上功德,称之为圣者补特伽罗。一般来讲安住在无漏道当中的都可以称之为圣者,叫圣者补特伽罗。

钝根者为随信行,
利根者则随法行。
若未以修断所断,
及毁一至五所断,
即为第一预流向,
灭九断前第二向,
欲界或上离贪者,
则是第三不来向。

第一句、第二句首先讲到了根基当中有钝根、利根,钝根者叫随信行,利根者叫随法行。“若未以修断所断”,乃至于最后“则是第三不来向”之间,安立在见道位十五刹那当中,具有预流向、一来向和不来向的次。

“钝根者为随信行,利根者则随法行”,随信行是相信别人的所说,并自己跟随着。此处的随信一定是跟随相信无漏法,不是世间上随随便便跟随就是随信行,这个不是佛法当中的随信行,也不是见道当中的随信行。所以此处的随信行是随顺于无漏法,而生信心,之后开始修持,叫做随信行的修行者,并称之为钝根。

“利根者则随法行”,随法行是利根者,他也有信心,他的信心是缘思维法而生起来的。

此颂专指现证真谛者中有钝根者和利根者,并不是指凡夫,仅以凡夫作比喻,有些学佛者是通过闻思产生定解,通过定解而产生了信心,这种类似于随法行。有些人没有学很多教理,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比较容易生信心,也比较容易退,别人说这个好,他也跟着说这个好;别人说这个不好,他马上就退信心了,类似于随信行的钝根者。利根者他不会随便生起信心,他首先要观察,观察完之后觉得道理上能够说服自己,然后产生信心,开始修学佛法,这个方面类似于随法行。

见道圣者当中也有钝根和利根。钝根当中也有跟随信心开始修行的,利根是随法行。当他得到修道果、阿罗汉果的时候,钝根者和利根者的名称还要改,有不同的安立。

“若未以修断所断,及毁一至五所断,即为第一预流向”,此处分析的是安住在十五刹那见道当中的不同情况,因为到了第十六刹那就证预流果了。在十五刹那当中有预流向、一来向和不来向三种身份,主要是通过断没断障,断了多少品的障碍来安立的。

“若未以修断所断”,如果他在见道之前没有通过世间道来断除欲界所断,一品都没有断的话,那么安住在十五刹那时毫无疑问属于预流向的身份。“及毁一至五所断”,如果他提前摧毁了欲界一品乃至于五品的所断,也称为第一预流向。

因为欲界六品的烦恼断完之后,他就可以证一来果。但是如果他只断掉了前五品,他在进入修道的时候,他还没办法证悟一来果,这个时候称之第一预流向,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他就现前预流果。

总之,在十五刹那见道当中,如果一品都没断,或者只是断了一到五品的所断,在定中的十五刹那就称之为流向。

“灭九断前第二向”,他如果在见道当中“灭九断前”,“前”的意思是,九品修断还没有断完,他只是断掉了欲界的第六品所断、第七品所断、第八品所断。如果断掉了第九品,他就会证不来果。此处没有断完九品,叫九断前,即第九品之前的,一到八都已经断完了,或者接着前面一到五断完了的意思,再加上六七八断完,反正第九品没有断的。“第二向”,此处他自己已经断掉了八品的修断,然后进入了见道十五刹那,安立为见道第二一来向,在十六刹那出定之后,获得一来果。

第三种情况,“欲界或上离贪者,则是第三不来向”,不仅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色界的所有烦恼也已经断完了。色界有四禅,每一禅当中有九品所断,全部已经断尽了。然后无色界当中除了有顶之外,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各九品也都已经断完了,只剩下有顶的烦恼。因为有顶的烦恼,通过世间道是断不了的,他只有通过无漏道才能断,所以最多断到无所有处。

这时进入见道,在十五刹那当中,属于第三不来向,出定之后得不来果。把包括有顶的烦恼都断完之后,他就会得阿罗汉果。但是此处无色界有顶的烦恼还没有断完的缘故,所以他自己在见道当中安立为不来向。

只是在第二果和第三果之间有离贪,第一个虽然断了一到五品,但是他还没有真正离开贪欲,没有办法安立为真实的离贪者。

以上讲到了离贪者当中的向。

丁二、果
向十六刹住彼果,
尔时钝根利根者,
分得信解见至名。
得果未得胜果道,
未精勤修胜道故,
名为住果非为向。

“向十六刹住彼果”,是真实安立十五刹那之后修道的果。“尔时钝根利根者,分得信解见至名”,钝根随信行和利根者随法行的名称要改变为信解和见至。

“得果未得胜果道,未精勤修胜道故,名为住果非为向”,分辨果和向之间的差别,什么情况下是果,什么情况是向。因为有的时候,果也有点像向,到底是果,还是向呢?后边这三句进行辨别。

“向十六刹住彼果”,“向”是前面讲的十五刹那当中,已经分别安立了预流向、一来向和不来向。然后第十六刹那的时候“住彼果”,他就分别住于前面向当中所得到的这个果。

在见道当中,他如果安住在预流向,那么在十六刹那的时候就安立预流果;如果安立的是一来向,那么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就安立一来果;如果安立的是不来向,那么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就安立不来果。前面我们在讲超越证和渐次证的时候,讲得清楚

“尔时钝根利根者,分得信解见至名”,前面讲到了,他在见道十五刹那的时候,分别有随信行和随法行的名称,但是到了十六刹那修道之后,他的名称就改变了,钝根叫做信解,利根者叫做见至,所以分得信解和见至名。因为他从见道到了修道了,随信行中的信,进一步产生了更殊胜的胜解,所以他就由前面的随信行变成了信解,他的信心更为广大。

第二个随法行叫见至,见至是从见至见的意思,从一个见到另外一个见,其实见就是智慧,他是从向到果有一种过渡,前面一个见是向的智慧,后面的见是果的智慧,所以从向的智慧到果的智慧,从这种殊胜的见至于更殊胜的果位当中,这个叫做见至。

信解是信心更加广大,见至是智慧更加广大。

通过炼根,可以从钝根者转为利根者。暂时在修道位的时候名称叫做信解和见至。到了阿罗汉,还安立了不同的名称。

前面断除了一到五品的所断之后,在十六刹那的时候只是得到了一个预流果。如果再断一品欲界烦恼,他就可以得到一来果。那么为什么在第十六刹那出定的时候,只安立为预流果,而不安立为一来向呢?马上得果叫向,比如预流向一出定,马上得到预流果,而预流果太像一来向了,为什么不把这个预流果本身安立为一来向呢?

“得果未得胜果道”,有些是果不是向,有些既是果也是向,有差别。如果只是得了果,但没有得到胜果道,还没办法安立为向。“未精勤修胜道故”,只是得到了预流果而已,他没有进一步为了得到一来果而奋斗,没有发起一个精进心,“现在我要去取这个一来果”,这时只能“名为住果”,只能叫做住于预流果当中,“非为向”。

如果他得到预流果之后,进一步产生“我一定要获得一来果”的精进,发起了精勤的心,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预流果,他就可以变成一来向了。因为他已经确定了目标,为了得到一来果开始勤奋。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预流果,也是一来向。

所以果和向之间的差别就是这样的,如果只是得到一个果,没有想要进一步发起勤奋得到后面的果,只是一个果而已,不是向;如果得到果之后,进一步想要获得一来果,就可以叫向。

他得到胜果之后会不会发起心?一定会。只不过刚刚得到第十六刹那果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不一定有,所以他就叫预流果,不叫一来向。

丙二、渐次者 分二:一、相;二、具相之补特伽罗

前面离贪者是提前把贪欲离了,然后再取见道,相当于超越证的一种方式。渐次者就是按照顺序一步一步来,不提前通过世间道灭烦恼,首先取见道,然后进修道当中次第地一品一品断烦恼。

丁一、相

渐次断障碍的相是怎么安立的?

地地功过各分九,
上中下品各三种。

“地地功过各分九”,每一地的功德和过患各分九品。“上中下品各三种”,九品首先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然后在上品当中又分上上、上中和上下,中品当中,中上、中中、中下,下品当中下上、下中和下下,每一地分九品。

“地地”有九地,首先欲界是一地,从修断的角度来讲,欲界分了九品,如前面所讲,首先分上中下,上当中又分了三种、中分三种、下分三种,所以欲界是九品所断。前面已经讲过,如果断掉了一至五,就安住在预流果当中;如果断了第六品,就安住在一来果;如果九品烦恼都断尽了,就获得不来果。不来果就是不来欲界受生,只有把整个九品欲界的修断全部断尽,才可以证不来果。

色界当中有四禅,每一禅安立一个地,每一地都有九品修断。到了四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九品和非想非非想有顶处也都是九品。

所以九地,每一地分为九,共八十一品修断。

“功过”中“功”,即断掉烦恼而产生的智慧,或断掉烦恼之后产生的功德、择灭;“过”,即所断的烦恼。过患分了八十一品修断,断掉八十一品的智慧、择灭也分为八十一品。所以过患有多少,灭掉它的功德也同样有这么多。

断障碍的时候,也是次第次第断的。欲界当中第一品障碍叫上上品,上上品是最粗大,其实也是最好断,最容易断的。下下品的道来对治上上品的所断,因为越粗的障碍越容易断,所以不需要很深的道,一个下品的道就可以把最粗的烦恼断掉。然后下中品的道对治上中品的所断,这样逐渐逐渐断下来。越细微的障碍越难清净,所以越往后越细,所需要的道的力量也就越深。

注释当中讲到了洗衣服的比喻,也很容易理解。冬天师父们在雪地上拍衣服,很粗大的污垢在雪地上拍几下就干净了,但是很脏的油垢是拍不干净的,要加洗衣粉、肥皂,然后泡,再加上使劲搓,搓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三次,慢慢慢慢才能洗掉。最难洗的往往是最微细的障碍,花很多时间、很大力气才能洗干净。比较粗大的泥巴、泥块,稍微搓一下就干净了。同样,最粗大的烦恼最容易净,最细微的是最难净。

大乘道当中也一样,通过外道见解引发的遍计烦恼障和所知障,只要一见道就全部消尽了。剩下的这些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必须要通过修道的力量逐渐逐渐断掉。最细微的必须要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才能够把它断掉,断掉之后才能成佛。相对于初地菩萨的智慧来讲,十地菩萨的修道已经到了末尾的时候,他的智慧力量特别大,他的这个力量才能断掉烦恼障最小的习气和所知障的最细微的习气。

同样,要获得阿罗汉果,必须要生起金刚喻定,断掉最细微的障碍。

丁二、具相之补特伽罗 分四:一、预流;二、一来;三、不来;四、阿罗汉

此处讲声闻四果,有的时候是声闻八果,即“声闻八果离虚名”。这个四果主要都是从它的果的角度来讲,如果是八果,就再加前面的向: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第一是预流果,预是进入的意思,流是无漏的流、圣者流,从这开始,他就进入真实的圣者道了。有的地方叫预圣者流,即开始进入到圣者的行列当中。

其实严格来讲,真正进入圣者流应该是预流向。但是为什么此处第一个是预流果?因为此处讲的是四果,四果当中第一果就是预流果,所以把预流果安立为入圣者流的开始。如果再详细分析一下,其实在这个之前的十五刹那,尤其是第一刹那生起苦法忍的时候,已经是预圣者流。但是因为此处讲四果,不算预流向。

一来,欲界的烦恼只剩下三品的时候,返一次欲界之后,他就可以获得涅槃。

不来,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所以不再来欲界受生,他在色界和无色界取证阿罗汉果。

阿罗汉,又叫杀贼、灭贼或者无生。证悟阿罗汉就已经达到小乘的无学道。有些时候把佛陀也称为阿罗汉,叫大阿罗汉。佛陀内心当中没有烦恼、障碍,当然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和佛陀并列的时候,区分这个是阿罗汉,这个是佛。其实某个角度讲,佛陀也有阿罗汉的意义。

有的时候我们在看一些书、传记的时候,为什么把佛叫阿罗汉呢?佛陀从他功德的角度来讲,整个三界的烦恼已经灭尽了,他相续当中的烦恼贼已经杀尽了,也可以称为阿罗汉。

戊一、预流

此颂讲预流果的情况。

尚未断除修所断,
如是住果极七返,
解脱欲界三四品,
二三世生家家者,
摧毁一至五品间。

“尚未断除修所断,如是住果极七返”,第一种情况,他是渐次证,前面没有提前断除烦恼,九品的修断都是完整的。虽然第十六刹那他到了修道,但是修断的烦恼一品都没断。

第二种是解脱欲界三品的,三世生家家者;解脱欲界四品,二世生家家。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三品,再返欲界几次,断掉四品再返欲界几次,讲得很详细。

最后“摧毁一至五品间”,可以安立为预流胜果,也可以安立为一来向。

所以这五句分三段。

第一段是七返欲界受生的情况,“尚未断除修所断”,首先他到十六刹那的时候,内心当中的九品修断一品都没断,“如是住果”,他住在预流果当中,“极七返”,即最多在欲界当中受七返。七返的意思是,七次欲界天,七次人间。一返包含一次天、一次人。一返一次天、一次人,二返一次天、一次人……最多七次。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如果没有什么其它情况,最多七次,一定会证悟涅槃。而且他不会堕恶趣,全都是善趣,六欲天当中任何一天,或是人间当中任何一个。七次返之后,无论如何他一定会获得涅槃。

注释当中讲,即便最后一返的时候,没有佛出世,他也会证阿罗汉,因为法性力就是这样的。证阿罗汉之后,他自己须发自落都有。

为什么是七返,有些注释当中打比方讲,如同七步蛇,被咬了之后最多走七步,第八步就走不动了,躺下了。这是一种法性力,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九品烦恼当中,越往上的烦恼,力量越大,上上品的烦恼最强烈,润两生,即需要返两次;上中品的烦恼,返一次;上下品的烦恼,返一次;中上品的烦恼,返一次;中中品和中下品这两品烦恼合起来润一次生,返一次;下品烦恼当中下上品、下中品和下下品这三品烦恼合起来返一次,所以刚好是七次。如果你九品当中的烦恼一品都没断,最多就是七次。

前面是一品都没断的,下面再看“解脱欲界三世品,二三世生家家者”,如果断掉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三品烦恼,他就是“三世生家家”,即三世投生。三世投生是天界投三次,人界投两次,或者人间投三次,天界投两次,这个叫做家家者。投完之后,一定会得阿罗汉,证涅槃。这个和前面计算的方式是一样的,上上品是两次,上中品是一次,上下品是一次,所以是剩下三返。

如果你解脱了欲界的四品,把中上品减掉,则只剩下两世,因为中上品是返一次。中下品和中中品是一次,下面的下上、下中、下下是一次,所以只剩下两返。两返是两次人,一次天,或者两次天,一次人,之后一定会获得涅槃。这种情况叫人家家或者天家家,《经观庄严论》当中也出现了这个名词。

没看到解释家家两个字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回家一样,回欲界一次家,然后再回一次家,不太清楚,很多注释当中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叫家家,大家下去可以看一下家家的字面意思怎么解释

“摧毁一至五品间”,安立为一来向,注释当中讲这个可以叫做预流胜果。前面讲到了,预流胜果可以安立为向。如果单单是预流果,不一定是向。但如果发起一个想要断掉获得一来果的烦恼,生起一个精勤的心,则可以叫向。所以摧毁一至五品间也可以叫一来向。

戊二、一来 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亦为第二果之向。

为什么叫“亦为第二果之向”?前面的颂词“摧毁一至五品间”安立为预流胜果,也安立为一来向。因为他断掉六品,马上就获得一来果了。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预流果和预流胜果之间的差别。

己二、果

灭尽六品一来果,
灭尽七品八品过,
亦名一生与一间。

此颂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灭尽六品一来果”,如果把欲界的六品烦恼都灭尽了,就会证一来果,他就只来欲界一返,投生一次天、一次人就可以获得涅槃。

“灭尽七品八品过,亦名一生与一间”,如果灭尽了欲界的七品烦恼或灭尽了八品修断的烦恼,则叫做一生一来,也叫做一间一来。

为什么叫做一生一来呢?因为当他断掉了七品或者八品修断之后,中间最多隔一生,他就可以得阿罗汉,所以叫一生一来。

为什么叫一间一来呢?他和不来果之间只间隔了一品烦恼,因为他已经断掉了八品了,再断一品,就得到不来果,所以叫做一间一来果。

戊三、不来 分二:一、向;二、果

此处关于果的内容多一些,这些内容前面我们也学习过,所以再学习也不是很困难。

己一、向

亦是第三果之向。

一来胜果其实也可以称为第三不来果之向。因为他不再来欲界受生,只是在色界和无色界取证于涅槃,最多投生到初禅,从初禅开始,进一步发起超越、半超越等,就可以获得阿罗汉果。

己二、果 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庚一、总说

灭尽九品不来果。

欲界的九品烦恼全部灭尽得不来果,即不再来欲界受生。

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0] 第十六刹那已经到修道。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