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红史》(11) Back

《红史》(11)

求学足迹 2021-11-21



蔡巴.贡噶多吉 著
东噶.洛桑赤列 校注
陈庆英 周润年
西藏人民出版社

 



十一、阿里的王统及佛教弘传

领主沃松的儿子贝考赞修建了八座神殿。贝考赞的长妻生子吉德尼玛兖,次妻生子扎西则巴贝。他们二人统治的地区大部被云丹的后裔夺去,所以逃往阿里。尼玛兖有三个儿子,即:扎西兖、贝德、祖兖。扎西兖有两个儿子即:柯热、松额。柯热有两个儿子,即:那噶惹扎、德哇热扎。在他们父子期间,修建了托林寺(243),并派遣藏族青年二十七人到印度去。这些青年中的大部分人死去,大译师仁钦桑波(244)和小泽师勒巴喜饶(245)学习和翻译了许多经典,并迎请了五位班智达。柯热将国政交给弟弟,父子二人出家。父亲被称为天喇嘛益希沃(据说是在佛像前自行出家(247))(246),他自己也去印度,在途中被噶禄逻人的军队抓住。搜集藏地的黄金前往赎取,只够赎取身子而没有赎取头的黄金,因而被杀。弟弟松额的儿子拉德迎请班智达弥底(248)等人,修建四座寺院。拉德有三个儿子,即:普拉喜瓦沃、拉尊巴绛曲沃(249)、沃德。绛曲沃派遣译师甲尊追僧格、那措楚臣嘉哇前去迎请觉卧阿底峡(250),阿底峡的弟子有库、额、仲三人(251)。沃德迎请恰那室利。在沃德的儿子则德的时期,有额洛丹喜饶(252)等许多泽师、班智达出世。则德的儿子巴列,巴列以下依次为:扎西德、巴德、那噶德哇等。以上所说为古格普让、孟域等地的领主。由贝考赞以下至那噶德哇的世系有个别地方说法不同。

那噶德哇的儿子赞秋德到雅泽地方。赞秀德的儿子为扎西德,扎西德的儿子扎赞德,扎赞德的儿子扎巴德,扎巴德以十七升(一说为七十升)黄金修造文殊菩萨像,并修建二十四座佛塔,并以五百升白银造金刚亥母和俱生菩萨像,又以白银十二千升造弥勒像,书写许多经典,扎巴德的儿子为阿索德,他用每年向索波人交十二驮白银的代价买下当年法王阿育王献给印度金刚座(253)的四十二座城镇,奉献给金刚座。阿索德的儿子为支达默和阿南默二人,哥哥支达默用白银建造杰地方的九座金刚像,弟弟阿南默供养金刚座,并用金汁书写《甘珠尔》(254)经。阿南默的儿子热乌默攻取印度的许多地方,以四千驮白银建造八座药师佛像,给拉萨大昭寺贡献金顶(255)。热乌默的儿子为桑噶默,支达默的儿子阿吉默以白金十一驮建造度母像,他在未继位前在萨迪当过僧人。支达默的儿子生于雅泽,名叫志底默,志底默和家臣贝丹扎巴给萨迦寺的法座和拉萨大昭寺十一面观音像修建上面的金顶。

扎西则巴贝的儿子为贝德、沃德、吉德,他们被称为下部三德,贝德的后裔传到恩波川波地方,有喀贡塘巴、鲁嘉、吉巴、拉则巴、朗则果等人,住在拉堆以东的地方。三儿子吉德到了甲达纳地方,他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后裔有五支到北方,为卓地方的领主和叶茹、茹拉的领主以及穆巴、甲、娘堆等地居民,另一支的后裔传到领主嘉巴沃的后裔,住在后藏仲巴、色、娘堆等地。二儿子沃德有四个儿子,即:帕哇德斯、生赤德、赤穷、聂德。帕哇德斯和赤穷来到卫地,帕哇德斯将鹿形银勺带回后藏,他的后裔在努玉绒、雅德、娘堆达蔡等地居住。聂德的后代在后藏叶茹地区,传到金喀则波地方。赤德的后裔为东方宗喀(256)地方的国王京俄顿钦等人,为朵麦地反的赞普后代(257)。赤穷后来到了雅隆地方,他的后裔是卫地的赞普沃松的后裔。赤穷的儿子是沃吉拔,沃吉拔有七个儿子,为尚赤察、赤德拔、藏巴察六兄弟等。赤德拔有六个儿子,其中玉脱的后裔为那莫哇、秦额哇、顿卡哇、塘科哇等,祁穷拉绾绝后;贡德沃拔白加绝后;达哇的后裔为达夏巴、扎那哇;赤脱特玛如波绝后;最小的儿子香巾拔的后裔为门喀哇、尚达巴、本顿塘巴等。藏巴察六兄弟中的沃赞、拉赞、贡赞三人的后裔为香巴地方的领主,伦波的后裔在甲尔地方,达惹的后裔为查珠巴、曲迷郭波哇等。以上为沃松的后裔的世系。

从聂赤赞普到拉脱脱日年赞为六百六十年,从拉脱脱日年赞到松赞干布出生为一百五十年,从松赞干布出生到绛吉顿巴(258)写作《王统如意宝树史》(259)的阳火狗年为九百二十三年,由该年到作者写这本史书的阳火狗年为六十一年,总计由聂赤赞普至今(著者当时——编者注)已历一千七百九十四年。

以上所记的吐蕃的王统,大部分是由绛吉顿巴喜饶本采集整理的多种史书中而来,作者是向帕托巴仁多(260)询问后而书写的。


重要名词解释:

243)托林寺西藏历史上有名的阿里古格托林黄金神殿,宋代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二年、火猴年(公元996),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建的一个寺庙,阿底峡到此寺时,西藏译师仁钦桑布八十五岁,在此寺拜见了阿底峡,讲论很多显宗教法。阿底峡对译师仁钦桑布说:“有你这样的大班智达在西藏,我就没有必要来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历代国王在此寺中建了许多佛像。(此寺在今天阿里专区扎达县扎桑区)

(244)大译师仁钦桑波:西藏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译师,(后周周世宗显德五年土马年、公元958年——藏历第一饶迥木羊年公元1055年)他从幼时起即勤奋学习,阿里王派包括他的二十七人到克什米尔学习,他拜许多精通五明的学者为师,学习了全部显宗、密宗、声明学、因明学、医方学等返回西藏,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提供条件让他翻译了许多密宗经典,《八支医疗术》等许多医方经典,他的弟子中精通医学的有九人,使藏族的医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他从印度文翻译成藏文的经典一直被西藏的大学者们奉为楷模。他九十八岁时去世。

(245)小译师勒巴喜饶(俄·勒巴富饶):他是阿里古格王选派到克什米尔学习佛教的二十七个青年中最博学的一个.他帮助大译师仁钦桑波翻译。被称为小译师。阿底峡到西藏后,他就成为阿底峡的弟子(他的生卒年未见记载)。通常称他为俄·勒巴喜饶,他于藏历第一饶迥木虎年、公元1074年建桑浦寺。

(246)天喇嘛益希沃;他是阿里古格王扎西衮的小儿子,幼名“松艾”,继王位后改名为赤德松祖赞,后半生把王位交给他哥哥,自己出家为僧,改名为天喇嘛益希沃,他的事迹详见古格堪钦阿旺扎巴著的《阿里政教史》。

(247)在佛像前自行出家:此时因西藏没有授比丘戒的僧人,所以就站在释迦牟尼的像前自行受戒出家。

(248)班智达弥底(弥底扎涅那基第):印度著名的班智达,于十世纪末来到西藏,他的译师在途中患胃病死去,由于他不懂藏语,因此就在后藏达那地方一户人家放羊,以后他的弟子坚译师索南坚赞出黄金把他赎出,并邀请到多康丹玛地区,仲敦巴等几个弟子向他学习印度的声明学,流传至今的《语言的工具》,据说是他在当时著的。

(249)拉尊巴绎曲沃:他是阿里王额达拉德三个儿子中的老二,名叫扎西沃,以后出家,改名为绎曲沃。他根据叔父益希沃的遗嘱,迥请阿底峡到西藏,阿底峡在他的劝请下,写了《菩提道炬论》,关于他的事迹详见古格堪钦阿旺扎巴著的《阿里政教史》。

(250)觉卧阿底峡: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七年水马年(公元982年)至藏历第一饶迥木马年(公元1054年)在西藏新创噶当教派的大学者。出生在东印度帕哈喀拉(现在叫孟加拉),父亲是和堪钦希哇措(静命)同家族的挲霍尔国王格哇贝,母亲叫贝莫沃色。他排行第二,五岁时就会诵经,能够流利地背诵内容广泛的伽陀(颂),十岁时学习各种法术,以后十年中又学习外道和佛教的声明学和因明学。到二十岁时,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并从王族闺秀中挑选了很多美女,准备为其成婚,但他坚决不允。他二十九岁时,在印度金刚座的玛哈菩提寺出家,又重新深入地研习了声明学的八大经典,内外两教的因明学、医方学、星象学,佛教的法相学和显密经典等。获得了“大班智达”的学位,拜色林巴等三十四人为师。他不仅是印度著名的大学者,而且品德高尚,因此阿里古格王天喇嘛益希沃派泽师嘉尊追森格献上大量黄金,邀请他到西藏,未能成功。天喇嘛没有灰心,到处搜寻黄金,结果被信奉外道的边地国王抓住,投入监牢,在火饶命门等酷刑下死去。根据天喇嘛益希沃的遗言,他的侄子绎曲沃又派那措译师楚臣杰波邀请阿底峡,印度国王和支噶玛拉西拉寺的堪布、僧人同意让他去西藏三年。尊者于五十九岁的藏历第一饶迥铁龙年(公元1040年)经尼泊尔到达阿里,写作《菩提道炬论》,住了三年,此后,在藏历第一饶迥水马年(公元1042年),尊者准备返回印度时,尼泊尔边界上发生战乱,因而延误了时间,此仲敦巴赶来,请求阿底峡到卫藏弘法,得到了尊者允许,最初到桑耶、雅隆,住了几个月,以后又由仲敦巴迎请到聂塘住了九年,此后又在盆波、叶尔巴、拉萨等地住了五年,共计在藏十七年,翻译和讲授许多怫经,例如《丹珠尔》的《观正理格拔哇》就是由阿底峡和那措译师翻译的,他们还翻译了不少《丹珠尔》中的名著,《丹珠尔》显宗部〔31〕、〔32)、〔33〕三函中的一百多篇著作。阿底峡在西藏期间收了库敦尊追雍仲、俄译师勒贝西饶、格西仲敦巴、桂译师枯巴拉哉等很多贤慧弟子。

尊者享年七十三岁,木马年九月十日在涅塘圆寂。遗体安放在涅塘的那莫且地方,在涅塘俄尔尊者灵塔处建了怫殿。详见仲敦巴著《上师功德教法源流》、勒钦贡噶坚赞著的《噶当佛教史——贤者的意乐》和巴俄祖拉陈瓦著的《贤者喜宴》〔11〕函。

(251)库、俄、仲三人:阿底峡到西藏后,所收众多弟子中最著名三人,即:库敦尊追雍仲、俄·勒贝西饶、仲敦巴杰哇迥乃。

(252)额洛丹喜饶(俄译师洛丹喜饶):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大泽师,(藏历第一饶迥土猪年公元1059年——第二饶迥土牛年公元1109年),额是家族名,他是额泽师勒贝西饶弟兄四人中的老三却吉的儿子,幼时贫寒,十七岁时就逃往他伯父俄译师勒贝西饶处住了一年多。第二年伯父收其为弟子,送他经阿里到印度学习,同路去印度学习的还有译师赞喀沃且、穹波却尊、热泽师、年泽师等。他到中印度和克什米尔,留学十七年中学习了显宗、密宗、声明学、因明学等,学习勤苦,博闻强记。三十五岁的藏历第一饶迥水猴年(公元1092)返回西藏。把因明学和般若等几千种书籍从印度文译成藏文,他是西藏译师中翻译书籍最多的一位译师。但是他非常谦虚地说:“如果以前的译师是太阳和月亮,那我只不过是他们身迦的一颗小星星。”他最善于讲经,他每次讲经时,听众多达万余人,最少也不下千人,身边能协助讲经的弟子也有一千八百多人。他享年五十二岁,他的详细事迹见于尼塘活佛阿旺宣奴著的《桑浦寺目录》。

(253)印度金刚座:据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说法,在中印度甘达城的西南方。按照佛教的说法,此地是释迦牟尼最初成佛之地,有菩提树和佛塔。

(254)《甘珠尔》: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很多,译成藏文的这些经教汇集起来称为(甘珠尔》。按照佛教的祥法,释迦牟尼在世时,把他所说教义用文字记录下来后,供国王、大臣、居士们晚上在灯光下阅读,但是这些佛经还没有统一整理。释迦灭寂四百多年后,由迦腻色迦王任施主,召集菩萨、阿罗汉、班智达等一万七千人集会,调解十八部弟子关于佛经的争论,把留传在世间的佛经统一搜集编成卷帙。这些佛经,大部分在三次灭佛中失传。剩余下来的有一部份译成了藏文,称为“甘珠尔”。翻译的译师在前宏期(从藏王松赞干布到朗达玛灭佛前的二百年中)从泽师吞米桑布扎到南喀迥总共有五十一位泽师。从后宏期到蒙古准噶尔部统治西藏前的七百一十八年中从译师仁钦桑波到敏珠林罗钦达玛室利总共有一百七十一位译师,他们把很多佛经和论著从梵文、汉文、象雄文、于阗文翻译成藏文。

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时,译师噶哇贝寨和款鲁易旺波格把丹噶官所有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统一整理,编为《丹噶目录》,这是西藏编定《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开端。以后在藏王赤德松赞塞那累江云在位时由噶哇贝寨、却杰宁波、德咳纳扎、白杰论波等择师把青浦宫所有的经典统一整理,编成《青浦目录》.此后又把旁塘宫的一部分《甘珠尔》整理编成《旁塘目录》。从藏历第五饶迥水鸡年(公元1312年)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曹颜笃在位的九年期间,迎请纳塘寺的格西嘉喀巴拔希喇嘛到朝廷,他把汉地的一箱墨和很多纸张、毛笔献给他的上师觉丹日贝热智,因此觉丹日贝热智、卫巴罗赛绛曲益喜,译师索南沃色和江若绛曲本等人得以把卫藏、阿里等地所有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底本收集、校对、编订。觉丹日贝热智编了《甘珠尔》和《丹珠尔》的目录,其中的《甘珠尔》部分称为《甘珠尔目录太阳的光辉》。觉丹日贝热智和嘉喀拔希二人的弟子巴罗赛绛曲益喜编了《甘珠尔和丹珠尔的目录概要》。嘉喀拔希又从蒙古地方寄来大批墨和纸张,要求按编订的目录抄写整套《甘珠尔》和《丹珠尔》,在西藏这是第一次抄写整套藏文大藏经。后来用这套大藏经为蓝本,由布敦仁波且校订,写成蔡贡塘的《甘珠尔》和夏鲁寺的《甘珠尔》和《丹珠尔》。又由他们转抄成仁蚌、泽当、贡嘎、丹萨替等地的写本,江孜第悉热丹贡桑帕巴以纳塘的《甘珠尔》为底本,由洛钦士杰贝校订,抄写成江孜本《甘珠尔》。直到十五世纪初,藏文大藏经只有抄写本,没有木刻本。藏历第七饶迥土鸡年(公元1408年),明朝永乐帝召请宗喀巴,宗喀巴派弟子绛钦却杰释迦也失为代表到北京、住了较长时间。永乐帝下令在南京刻藏文板《甘珠尔》,这是藏文《甘珠尔》第一次刻板印刷。到藏历第十一饶迥水马车(公元1642年)固始汗消灭第悉藏巴,建立了西藏地方政权,粗朴寺噶玛巴第十世活佛却英多杰经过康区逃到云南,住了多年。云南纳西族木土司索南热丹刻了一套完整的《甘珠尔》经板。固始汗死后,木土司喀竹反对西藏地方政府的战乱被平息,这套《甘珠尔》经板搬到里塘寺,称为里塘硃印版。藏历第十二饶迥铁牛年(公元1721年),由卓尼军事首领索尔贡布任施主,以里塘版、南京版和卫地手抄《甘珠尔》本为底本,刻印了一整套《甘珠尔》,放在卓尼大寺中,因此就叫卓尼版《甘珠尔》。藏历第十二饶迥铁狗年(公元1730年),由摄政颇拉哇索南多杰任施主,以蔡巴《甘珠尔》为底本刻印了一整套《甘珠尔》,存放在纳塘寺,因此叫做纳塘版《甘珠尔》。与此同时。由德格土司丹巴次仁任施主,刻印了一整套甘珠尔,存放在德格印经院,因此叫做德格硃印本.十三世达赖喇嘛临终时,由于止贡廓觉活佛奉献助缘和提出要求,原西藏地方政府刻印了一套《甘珠尔》存放在布达拉宫下面的印经院,因此就叫布达拉本。此外还有元代和清代的汉文和满文的甘珠尔。关于这些《甘珠尔》手抄本和刻印本的内容、部数、刻版人员数、工时和校正者的情况详见各自的目录,不在此赘述。

(255)给拉萨大昭寺贡献金顶:以前拉萨大昭寺屋顶是瓦铺的,是阿里古格王日乌美为安放有释迹牟尼佛像的神殿换上鎏金铜瓦的屋顶。

( 256)东方宗喀:依据黄河的流势,黄河流域分成南北两部分。黄河以北,西面是青海湖,东面称为宗喀。从青海源头的察罕托罗海流出的各条河流中,左面的河流入塘麻若湖中,又从俄若水峡流出,江流唐称为宗由河(湟水)。湟水南北岸地方总称为宗喀,山脉称为宗拉山亦宗喀杰日吞布山。详见《安多政教史》第一函。

(257)多麦王系(青海王系):藏王贝考赞执政的第十一年,木兔年(唐昭宋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农民起义军首领苏布达则聂杀死藏王贝考赞,贝考赞的长子吉德尼玛衮和次子赤扎西则巴贝二人被迫逃往阿里,吉德尼玛衮之后裔在阿里建立了拉达克和古格王朝,赤扎西则巴贝有三个儿子,次子沃德有四个儿子,沃德的次子赤德到了多麦地方,由此传出多麦王系,称“唃厮部落”,此系与宋朝建立了友好的互市关系。

(258)绛吉顿巴:关于他的详细记载,迄今未见到。《红史》中说他在《红史》成书前六十一年的火狗年(藏历第五饶迥火狗年公元1286年)著有《王统如意宝树史》。

(259)《王统如意宝树史》:绛吉顿巴西饶本著的一本西藏历史书籍,此书多方搜寻未获。在《西藏王统世系明鉴》德格版28页中说:“该书记载从藏王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的父亲南日松赞的历史,因和佛教没有关系,所以没有收录,如愿意看清参阅该书。”因此估计《王统如意宝树史》中有许多重要资料。

(260)帕托巴仁多:《红史》记载,他是《阿里拉达克王统记》的作者,该书与现在流传的《拉达克王统记》不同,是另一部书,值得研究。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