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动机,或者说你的某种价值观,决定了你是否寂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的价值观而让你感到寂寞。例如你对友情的看法,我们当然应该珍视友情,但要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有时,我们对友情的珍视过于执着,然后带着很多期望,比如你发一个信息,你就期待对方立即回复;然后对方没有马上回,你马上就感到寂寞......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要发愿能够揭示"我"这个标签实际上并无实质基础。对"我"这个标签的执着,往往是我们真正寂寞的根源与起因。”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两年前,我们曾为大家分享了仁波切近十年的教学资料文档。一些朋友反馈当时没有及时留存,希望我们可以重新分享这些珍贵的资料。我们选择了2022年仁波切关于《寂寞》的讲座,共三集视频。今天分享第三集--互动问答。以下是部分文字节选,请在文章结尾扫码下载第三集完整视频(中文口译版)。温馨提示:这次我们只提供百度网盘,为了未来不迷路及获得更多讯息,请留下联络方式,我们的邮箱为:zhengjian2007@163.com★特此说明:《寂寞》讲座视频版权归悉达多本愿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擅自转发。

佛陀曾寂寞过吗?
以下内容为部分节选
仁波切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创作一部描绘佛陀一生故事的电影。在电影叙事中,主角必须具备某些弱点,因为如果主角始终强大无比,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都毫无变化,那么这部电影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因此,在塑造佛陀这一角色时,我们需要挖掘他的一些弱点。当我深入研读佛陀的生平和传记,我发现大乘总是以一种超越常规视角的方式来看待一切,对大乘来说,一和一百万并无本质区别,所以,总是在一个很玄、很高深的状态,这很棒。然而,上座部佛教则从一种非常实际的角度来描述佛陀,尤其是在他证悟之前,他们强调佛陀只是一个普通的有情众生。作为一名作家,我运用我的想象力设想,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当佛陀进行苦行时,他肯定会怀念他的王宫生活,想念他的儿子罗睺罗,想念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我们佛教徒说佛陀进行了六年的苦行,如果他没有对过去生活的思念,那么这六年的苦行又怎能称得上是苦行呢?因为如果只是从一间卧室搬到另一间卧室,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苦行。真正的苦行必然伴随着痛苦和挣扎,所以在这六年中,他肯定会有诸如“明天我就要回到我的王宫”之类的念头。学生问:在疫情封城期间,每次查看团体消息时,我都会感到焦虑。我应该更加深刻地去觉察寂寞,还是应该忽略它,只是专注于修行?仁波切答:两者都需要做。我希望你知道怎么样去对待寂寞,可能有很多事情是你可以做的。在世俗层面,当我们寂寞时,去听听美妙的音乐,如果我们不寂寞,或许就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音乐了。但我希望你能够花一些注意力在我之前说的事情上,就是关于“我”这个标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个所谓的“我”,只是一个标签,它并不是任何坚实、独立、有形可见的东西。但它为我们带来了各种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乐趣。这是你需要了解的。佛教,简而言之,就是对这个“我”的学习,了解“我”是佛教的真正目的,这非常重要。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结婚并有一个儿子。这位父亲将儿子送到另一位学者那里学习,因为作为父亲,很难教导自己的儿子,父子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儿子在另一位学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变得非常博学,回家时骄傲地说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父亲说:“不,不,不,你应该回去再多学一些,那个人还有很多可以教你的,你还不够好。”经过多次这样的往返,另一位学者最后说:“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应该回去。”儿子再次回家,父亲还是说:“不,不,不,你还有些东西没学好,你应该回去。”然后这位老师说:“我知道他会让你回来,因为你父亲和我都是从同一个上师那里学习的。我了解你父亲,我知道他会让你回来,但我现在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既然你父亲让你来我这里,我要告诉你,也许你应该这样做……。这位老师有一百头牛,他把这些牛给了这个儿子,并告诉他,只有当这一百头牛变成一千头牛时,你才能回来,在那之前我不想再见到你。你不要带任何书籍去,因为你只会和这些牛在一起,牛又不读书。于是他让儿子带着牛离开了。多年后,儿子带着一千头牛回来,并向他的上师礼拜说:“我终于学到了!”在你没有了解这个所谓的“我”之前,你无法成为大师。这是没有人可以教你的,你必须自己去证得。正如禅宗大师所说:学习佛教就是学习“我”,学习“我”就是真正了解其实并没有一个“我”。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学习,而是你需要通过修行自己去证得的。直到你真正了解“无我”,即使只是一瞥,许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学生问: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寂寞时,有什么非常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因为通常在非常寂寞时,我们往往会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和业力。仁波切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最简单又可行的方法就是去观照这个寂寞,直面它。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奇怪。情况往往是这样,我们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去真正观察我们的寂寞。我们总是忙于寻找解决寂寞的方法。因此,在这个时候,与其分心于各种解决方法,不如转而观察你的寂寞,哪怕只是几分钟,这样做也可能为你带来不可思议的改变。如果你总是依赖于短暂的解决方案来分散注意力,这些方法暂时可以麻木你,但寂寞还会再次回来。到了下一次,你可能就需要更强烈的方式去麻木自己。学生问:在我们深入修持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跟身旁的人格格不入,越来越难适应世俗世界,那我们要怎样来解决这种寂寞?仁波切:我们修行越多,好像跟外在世界就格格不入。如果它源于一种觉知的话,我会说这种悲伤是积极的。我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无论你修行的是什么,比如修内观,因为这些修持与实相和真理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以鸟瞰的视野来看你的生命。因此,一开始,它可能会让你经历一个感到悲伤的阶段。很多喇嘛把它称作“真实的悲伤”。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状态。因为许多人只是从某个角度来看待生活,可以说我们是麻木的,我们会对某些事情感到兴奋,然后我们最终因此感到失望,然后我们又会对另一件事感到兴奋等等。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当他们的修行取得进展时,他们不会像孩子一样,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待生命,他们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生命。这时,他们就不会对事情过于兴奋。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每周的酒吧聚会,或者每月的家庭聚会,以及与其他朋友的闲聊,对你来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这很好。一旦你这样做,你就不会受限于这类游戏之中。我们现在的状况有点像是在玩一个游戏,然后我们慢慢地忘记了它只是一场游戏,然后我们就完全沉迷其中,产生了许多情绪。我们可能会输掉游戏,然后我们接下来可能还会再玩下一局。一局接一局地玩下去后,你最终会明白,它只是一场游戏。这实际上让你玩得更开心,无论是赢是输,对你来说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你会变得更加自信。(以上只是几分钟的文字节选,请大家在篇尾扫码浏览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