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70课
《俱舍论》有八品内容,现在宣讲的是第四品的结尾部分,关于佛经中安立的业的不同异名。佛经中讲了很多业,并给不同的业安立了不同的名称。
一方面因为其意义不一样,另一方面因为众生的理解方式也不一样。意义相似,但是名称不一样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学习空性的时候也有无自性、空性、无实有、实相等等,同一个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名称来表述,因为众生理解的方式不一样,换个名称他就能够了解。
但这里主要是所诠的意义不相同,所以安立了不同的业。在《俱舍论》中学习不同的业的侧面,对我们理解佛经中所宣讲不同业的名称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学习的是三类福业,即布施福业、持戒福业和修行福业。前面已经学习了布施、持戒和修行三种业的本体的不同侧面,也讲了如果要生到善趣,守戒是很重要的;如果想要断除烦恼,修行是很重要的。
感数劫住善趣故,
四种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为染污性,
如实开示契经等。
这个颂词属于布施的分支,因为前面的布施业已经讲完了,这里补充一下布施分支的意义。这个颂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主要是宣讲梵天福德,第二层意义顺便宣讲一下法布施的本体。
第一层含义,“感数劫住善趣故,四种梵天之福德”,这里讲到四种能够获得梵天福德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和布施有关,有些也和修行有关。
这四种梵天福德中,第一种是在以前没有建造佛塔的地方,发心建造佛陀的灵塔,这样做有很大的福德。佛塔是如来的灵塔,要契合于佛塔的标准样式修建。在印度也有很多佛塔的造像,汉地也有很多汉地的风格,在藏地也有八大佛塔等等。里面的装藏也有很多要求,如果有舍利就装藏佛舍利。灵塔开光之后,就成为佛智慧的代表。所以我们看到佛塔的时候,不要想这只是一个建筑,要知道这是佛的智慧,佛陀的意就安住在这个地方,通过这个佛塔的方式来表现。如果以这种信心去顶礼、转绕,它就不是一个所谓的建筑,而是佛陀的智慧的代表。
我们祈祷、转绕、顶礼、供养佛塔,一方面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一方面由于它代表佛陀的智慧,如果我们缘它去做一些法行,也是逐渐在和佛的智慧相应。比如我们转坛城一圈就可以获得很多功德,消尽很多业障,而且我们一圈圈地右转其实就在一次次地和坛城的自性相应。所以这样转得越多就越相应,内心就种下很多和殊胜的坛城本体的智慧相应的善根。所以无论转绕佛塔、坛城还是经堂,都是在和它的本性相应。
就像我们打坐一样,每打坐一次就和法义接近一次、相应一次,修得越多就越亲近、越相应。佛塔代表佛智,坛城则代表等净无二的本体,我们做转绕、供养等法行的时候,做得越多就越容易相应。
大恩上师以前讲转绕功德的时候也提到过,印度很多成就者,有些是通过转绕寺庙成就的,有些则是通过转绕佛塔成就的。为什么可以转绕佛塔成就呢?这是跟随每个人不同的见解,如果他有很高的正见,转绕本身就是一个相应的方法,它不是单纯的消遣,也不是单纯地培福报、消业障或者治病,而是一个很深的修法。所以如果有这种正见,转绕的功德就很大。
此处讲佛塔代表佛的智慧,如果以前这个地方没有佛塔,新建的福德特别大,这就是第一种梵天福德。
第二种梵天福德是给四方的僧众修建经堂。因为经堂、园林是僧众修行的所依之处。如果有一个寺院经堂,大家就可以在一起闻思修行,道业就可以不断地增长。如果没有经堂,外面的顺缘不具足,虽然可能会有善知识,也有正法,但是如果没有修行的环境,要经常在露天听课,这个也不现实。
晴天还好,如果下雨、吹风,凡夫人修行者的心也会动摇。如果有一个经堂,不管外面再怎么下雨,再怎么样吹风,坐在经堂里面听法,心就比较稳定。这个方面就是讲给僧众提供或者修建经堂的功德非常大,尤其是提供给不断闻思修行的道场。
为什么这样讲呢?虽然显现上面修经堂,在经堂里面供佛像的功德很大,但是经堂寺院最根本的作用还是闻思修行,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所修的道的本体除了闻思修之外没有其它的修道方式。所以提供给这样的经堂,福德就会非常巨大。
如果我们有能力,自己修建经堂也可以;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别人修建经堂的时候去随喜也可以,比如佛学院修建一些殿堂的时候,我们自己拿一些钱财去随喜,或者用自己的体力去随喜,帮忙监工等等。如果自己发心清静,也是相当于修建经堂一样的,这个功德不可思量,是梵天福德。
第三种是调解声闻的分裂。如果僧众和僧众之间出现了分裂,自己通过善巧方式去调和矛盾,让分裂的状况重新合和,这种功德也特别大。如果僧众分裂,僧众的内心当中产生烦恼,就会安住在非理作意,不会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此时如果通过善巧方便把分裂的僧众和合,抛弃了一切的成见,抛弃了一切烦恼,抛弃一切非理作意,重新安住在正道当中,那么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种是修持慈无量心[0]。慈无量心里面有一个慈,和一个无量[1],他的所缘境是无量的。修慈无量心的时候并不是缘一两个众生,比如父母缘自己的儿女,愿自己的儿女能够得到安乐,这个是不是一种慈心呢?这个是一种慈心;儿女缘父母,愿父母能够获得一种安乐,这个是不是一种慈心呢?这个也是一种慈心,但不是无量心,因为所缘是有量的。
无量心在不同的教法当中有不同的安立,外道当中有无量心,声闻当中有无量心,大乘当中也有无量心。如果是大乘当中的无量心,就直接成为愿菩提心的因。《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第七品讲四无量心,第八品讲菩提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因。如果修了四无量心,就比较容易引发稳固的菩提心。小乘当中也修四无量心,也有慈悲心,但是小乘的四无量心是获得阿罗汉果或者获得自我解脱的一种助缘。还有外道的修法也有四无量心,叫做四梵住,修慈悲喜舍作为转生梵天的因。不同的发心,不同的目的,所修持的四无量心也是不相同的。
总之,慈心就是愿所缘境能得到快乐。平时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内心当中经常产生愿对方能够得快乐。虽然慈无量心的总的所缘是缘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在实际修的时候,还是要缘单个的众生。首先缘一个,可以选择一个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这样容易产生慈心。相应之后,再换一个相对生疏的不认识的人,然后再换一个怨敌来修持。如果对怨敌都能够安住在一种愿他快乐的心的时候,就可以把所缘境慢慢扩展到十个百个。
因为所谓的无量众生都是以单个的众生为基础的,如果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就笼统地缘一切众生,好像我们是缘一切众生修慈心,但其对境是一个总相,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样的力量不大。因为所谓的一切众生的总相和自己之间的利益的关系不明显,一切众生对自己做利益方面不明显,对自己做害方面也不明显,厉害关系不明显。往往我们在座上修愿一切众生成佛,下座碰到张三李四具体的人,我们就觉得安住不了慈悲心了。我们碰到的单个众生,和我之间就有利益冲突。他可能是在挖自己院子的土,再挖下去院子就塌了,这个时候就安住不了慈悲心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人真正面对面交往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一定要缘单个众生修。
我们可以分为三类,和自己关系特别好的,和自己关系一般的不认识的人,然后和自己关系特别不好的怨敌。如果把这三类众生都修完之后,不管缘哪类众生都能任运的产生慈心,这个时候就可以了。因为所谓的一切众生,无外乎就是这三种类型,当我们对这三种类型当中任意一种都能产生慈心的时候,再对一切众生修慈心就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大圆满前行》等的窍诀就是,虽然我们总的所缘是一切众生,但是在修的时候就是一个众生一个众生的修,这样修就很扎实。逐渐扩展到不管哪一类众生,碰到了都能任运地产生慈心时,就可以说我对一切众生真正产生慈无量心了。
《宝鬘论》中专门讲到了慈心八德,修持慈心有八种功德,功德特别大。弥勒菩萨也叫慈氏,他是专门修慈心的,他在因地的时候也是修慈心,现在当菩萨也是专门修慈心,所以他的名字在做菩萨的时候叫慈氏,成佛的时候还是叫弥勒佛。
修慈心的人心特别柔软,因为对一切众生特别好的缘故,也能感召一切众生对他特别好,对他特别容易产生欢喜心,特别容易亲近他,这样在他自己修道过程中有很多顺缘,如果要度化众生也有很多顺缘。有些大德有的时候都不用开口说法,别人一看到之后就很容易生起欢喜心,自然而然就被调化了,因为他的慈心特别强烈,慈心很圆满的缘故,众生得到他的慈心的感召,自然而然心就被吸引被调化了。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慈心修法的重要性很大,此处我们主要是讲到了梵天福德。
为什么称之为梵天福德呢?并不是说在欲界修建经堂、修佛塔等可以转生到梵天的意思,而是获得等同梵天寿命的福德。此处的梵天是指梵辅天,和梵辅天的寿量相应。梵辅天的寿命是很长的,有四十个中劫。如果修持了这四种因,就可以在四十个中劫的时间当中在欲界不间断地感受快乐,是和梵天的寿量相应的福德,而不是可以转生到梵天界的意思。如果要转生到梵天界,必须要修持相应的禅定,必须要得到粗分正禅才能转生到梵辅天。前面我们也学习过,如果不修持粗分正禅,不得定的话,不可能生到初禅天。
此处所谓的梵天福德,一方面福德特别大,是一种获得安乐的因;第二个方面是在欲界善趣当中感受快乐的时间相当于梵辅天的寿量。在四十个中劫当中不断地转生人天,感受快乐。这样一种福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巨大的。从生下来到死的几十年当中,能够一直感受快乐的话,我们就觉得这已经不得了了,是非常非常大的福报了,何况是四十个劫当中连续不断地这样转生,所以福德特别特别大。
从经部的观点来讲,一个引业可以引多生,四十个劫当中我们肯定已经换了很多次的身体了。但是从有部的观点来讲,一个引业只引一次,那么四十个中劫肯定要换身体,该如何解释呢?有部讲,当我们修持这样一种福德的时候,内心当中很多个思心所,一个思心所引一世,从这方面来讲,还是一业引一世,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产生一次善的思心所就可以引一世的业,再产生一次思心所,又引发第二次的引业,从这个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的。
以上讲了四种梵天之福德。
对于我们修行解脱道的人,要想:连续不断地转身在欲界善趣当中感受四十个中劫的快乐,固然是很诱人的,是很让人生欢喜的,但是毕竟现在我们是求解脱道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为了感受有漏快乐的心念去修持这个法。比如修建经堂、修建灵塔等时,我们要用出离心来摄持。
尤其对于大乘的行者来讲,要用菩提心来摄持,如果用菩提心来摄持四种梵天福,就可以成为成佛的因。一方面福德本来大,一方面用菩提心摄持,就会把这个福德转变成成就菩提道的因,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虽然我们现在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追求佛道,但是突然看到这个之后觉得这个很好,一定要在四十个中劫当中感受到善趣的安乐,这就舍本逐末了。本身我们是要出离轮回的,现在突然一个转念又想追求轮回的快乐,就不对了。所以不管怎样,这些法很殊胜,有因缘的时候我们要去做,但做的时候,我们要以菩提心摄持去做,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下面再附带介绍一下法布施。
“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非为染污性”,在作意的时候,我们的等起(发心、意乐)不能为了追求名闻利养、恭敬爱戴,通过这些烦恼染污我们的相续。所布施的法是非常清净的,“皈依法离欲尊”,这个法的本性很清净,是离开贪欲的自性。我们要缘这个法做布施时,如果自己产生一个染污心去做布施,虽然这个法本身很清净,但是被我们的心染污了,那么这个行为本身就变得不清净了。如果这个法的本体被我们染污变得不清净之后,能不能获得一种善妙的果呢?不一定。也许对方听了被烦恼心染污了法之后,也可以得到利益,但是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被这个法染污。
塔波仁波切讲过:“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果我们不如法的行持,正法都有可能变成我们恶趣的因。我们在行持正法的时候,如果发心不好,发心不正,所行持的正法本身就可能变成我们堕恶趣的因,这些方面是要注意的。
如果我们真正有机会做法布施,尽量要调整自己的心,不要追求名闻利养。昨天我们提到过,要报答上师三宝的恩德,通过清净的心,自己通过法布施圆满福德是很重要的。
以前有一种说法,如果我们给别人宣讲这些法,让别人知道这个法,行持这个法,我们也能够相应地获得如是的利益。比如我们通过很清净的心给别人宣讲菩提心,我们也能很快可以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给别人宣讲出离心,我们自己也能很快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给别人宣讲善恶因果之道,我们也很快对业果不虚的道理产生定解;给别人宣讲空正见,自己相续当中也可以很快生起空正见,证悟空正见。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如果可以生起这些功德那该多好啊!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阿底峡尊者他老人家提到其他上师的名字时都是合掌在心间,提到金洲大师时合掌在头顶,他说:“我的上师们的功德都是无二无别的,都是成就者,但是我内心当中这颗菩提心是金洲大师,他的恩德引发的,对我的恩德特别特别大”。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大德对菩提心的生起特别重视,一旦生起也特别欢喜。
如果菩提心真正能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生起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所求当中是最殊胜的所求。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如理地讲解,内心当中对菩提心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自己内心当中逐渐逐渐地生起菩提心,这就是最殊胜的得。其他的没得到都不要紧,没得到名声不要紧,没得到财产不要紧,但是如果能得到菩提心的财产,就是最殊胜的,如果空性的正见也能够在相续当中生起,那就最好不过了。
如果我们真正如理如法地做法布施,则功德利益远远超胜世间当中得到的名闻利养。只不过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内心当中对于名闻利养、恭敬爱戴的追求的习气比较深厚,所以即便现在是缘法做法布施,多多少少也都被这样一种心态所染污、所左右。但是不管怎样毕竟现在我们在修学佛法,还是要用所学到的道理来调伏自己的心。前面讲了,如果我们有讲法的机会,在讲法之前观想观想,把自己的心清净清净,调整自己的作意,这样再来讲法的话就有比较大的意义。经常这样做,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法施非为染污性”。
“如实开示”,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尤其是不能明明知道不对自己还乱讲。有的时候在大众面前如果承认不懂,好像觉得没有面子,就故意乱讲,这是不对的。大恩上师讲过,如果这个意思没有讲对,但自己在准备的时候自己很确定应该是这样的,那么过失就不会很大,因为并不是故意去讲错。如果明明不懂,自己为了保住面子乱讲,那过失就特别大了。但是自己在抉择的时候觉得是这样的,即便讲错了他的过失也不是很大。
有些人胆子特别大,随便乱讲,根本不顾及,也是不对的。还有些人看到有些大德说“离经一字如同魔说”时,一个字都不敢讲了,这也是另外一种极端。
上师所讲的教言是非常好的,你不要故意讲错。我们还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传承上师是怎么样讲的,大德们是怎么样认为的,我们尽量依靠这些大德的智慧来抉择,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偏离轨道,为了其他道友得到定解,围绕中心去发挥一点,绝对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要如实地去解释,在学习的时候也是要认真抉择,备课的时候也要认真去备课,“如实开示契经等”的道理,这里虽然指的是十二部契经,但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论典。因为论典是解释经典的,如果把论典学好了再去看经典的话,就能知道经典当中讲的意思在论典当中是这样抉择的。
比如此处所讲的,佛经当中讲了这么多业的名称,到底怎么样理解?如果我们单独去看经的话,有可能纯粹凭着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这个应该这样解释,那个应该那样解释,但实际不一定是这样的。
而世亲菩萨的智慧特别超胜,他在看佛经的时候,佛经当中这个业应该是这样解释的,他就放在《俱舍论》当中。我们看《俱舍论》中这个业是这样解释的,三福业当中的布施业是这样的,持戒业和修行业是那样理解的,然后我们把这个理解了之后再去看佛经当中的三福业就懂了,这个时候才是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佛经当中的所诠义了,和我们在没学论之前凭着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的所谓的“懂了”是有很大差别的。
法布施很重要,如果没法布施,其他众生也没有办法依靠自力了解因果取舍修行之道。所以真正的法轮要转动起来,并不是外在放个法轮让人每天去转动,而是要把真实的正法讲解起来,法师相续中的法义要转到弟子相续里去,弟子理解了再给其他人讲,这样法义就不断地转动起来。如此释迦牟尼佛相续的境界就会不断地转到弟子相续当中,弟子相续当中的境界的法义又转到他的弟子当中去,大恩上师他老人家相续的境界通过讲解的方式转到我们相续当中,我们得到法义之后再把这个法义讲给别人,于是就把法义相传下去,这才是真实转法轮的意思。
只有法轮转动起来之后,众生才能够得利益,佛法才能够兴盛。否则我们说人很多或者是建筑很多等等,这不是佛法真正兴盛的标志,而只是一个表象而已。真正佛法的兴盛的标志一定是在佛弟子相续当中的素质很高。这种高素质来自于传法,来自于不断如实地讲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佛弟子的素质,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丙十四、宣说三随分
随福德分随解脱,
随抉择分三种善。
三随分:第一个叫随福德分,第二个叫随解脱分,第三个叫随抉择分。“分”,注释当中讲是因的意思。
随福德分,就是随顺于福德的一种因,其中福德是能够获得善趣的福德。能够转成善趣的善法叫随福德分,这种善法是能够得到善趣安乐的一种因的缘故,所以叫做随顺福德的因。
当然,它是没有以出离心摄持的。不管是修行者还是世间人修一些善法,这个善法如果没有以出离心摄持的话,这个福德会成熟,但只能成熟善趣当中的安乐,这样一种善法叫随福德分的善法,它是随顺于成熟这个福德安乐的因的缘故,叫做随福德分。
第二个是随解脱分。随顺解脱的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资粮道。
小乘的资粮道必须以出离心作为基础,大乘的小资粮道必须以菩提心作为基础。不管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它都是能够解脱的因。当然菩提心不单单是自己解脱,还要愿一切众生解脱,毫无疑问是有解脱的成分在里面。
从小乘的角度来讲,真正获得解脱的因一定是出离心。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就进入小资粮道了,所以一定要进入小资粮道才能成为随解脱分的,这是根本,否则没办法。
也许我们还没进入资粮道,但是我们在修持出离心、四加行等,其实就是在因的方面做准备。有些是已经产生了,已经处在资粮道当中,内心当中已经有了随解脱分的善根了。有些可能还没有那么标准的随解脱分的善根,但是正在准备,在预备位的情况也是有的。
一旦产生了出离心,以出离心摄受一些善法,那么他所作所为的所有善法、修行都可以成为解脱的因、解脱的资粮。
当然我们从修行者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从随解脱分开始追求。小乘的小资粮道不需要去追求,我们追求大乘的小资粮道,因为大乘的小资粮道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菩提心是愿自他都解脱的,不单单自己要解脱,而且有愿一切众生解脱的作意在里面,已经包含了出离心。
第三个叫随抉择分。什么叫抉择?圣道叫抉择,即见道以上的智慧。随抉择分是能够真正让我们随顺解脱的一种因,因为见道的智慧可以抉择一切法性,可以抉择无漏智,所以见道智慧的名称就叫抉择。随抉择分(顺抉择分)就是随顺于见道的智慧,随顺于无漏的智慧,叫随抉择分。位置是在加行道,在加行道当中修五根五力,从暖开始,暖、顶、忍、胜法位。整个加行道都是顺抉择分的,因为所有的修法都是在加行道。
从暖位开始,为什么叫暖呢?暖是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在冬天的时候生炉子,炉子里面有很热的火的自性,我们虽然还没真实地接触到这个火,但是我们离几米远的地方已经感觉到它的热量了,这个热量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火的自性,但是它毕竟是火传递出来的一种能量。当我们在几米远的地方感觉到暖热的时候,就说明离火炉已经很近了。同样,加行道当中的暖位虽然还不是真正的见道智慧,但是在产生暖位智慧的时候,就说明离见道智慧已经很近,从这个角度讲叫做暖位。
为什么加行道安立为顺抉择分呢?因为它从暖位开始,它所有的修行已经直接成为获得见道的因。资粮道是间接获得见道的因,它刚刚是顺解脱分的,但还不是顺抉择分,其修行本身还没有真实靠近见道,只有到了加行道的时候,这个修行才真正靠近见道,名称也随之转变成随抉择分了。所以资粮道是远因,而加行道才是近因。所以抉择是见道,顺抉择是加行道,即随顺于见道,是其直接的因。
以上讲了三种善法。
丙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如理三业具等起,
次第乃为书字印,
计算诗歌与数目。
有覆下劣与具罪,
此等染污法异名,
无漏善业为善妙,
有为善法当敬依,
解脱乃为最无上。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真实地宣讲如理的三业;第二层意思是把佛经和其他论典当中所讲到的不同的业作一个区分和详释。
“如理三业”,什么叫如理业呢?如理业就是善业,通过善的意乐所引发的,不是不善法的,叫做如理业。“三业”就是身语意。“具等起”,等起是什么呢?和发起三业相应的各种心心所,叫做等起。比如身业是色蕴的自性,等起是心心所,属于后面四种蕴的自性,所以它是以五蕴为体;语业也是一样,本身是色蕴,它的等起也是受想行识四蕴,所以它也是五蕴为体;意业是四蕴为体的,意业本身是意,没有色蕴,所以是以四蕴为本体。这叫做如理的身语意三业和等起是相应的,同时具有的。
下面具体来讲“次第乃为书字印, 计算诗歌与数目”,“次第”,身语意按次第下来。首先就是身业“乃为书字印”,“书字”就是写字,比如现在道友们拿笔在写,把法义记下来,这时就是一种如理的身业;“印”就是刻章、刻印等等,它也属于身业所摄。
“计算诗歌”,这两个属于语业。“计算”主要指口中计算,比如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像这样以口来计算数字。计算有能计算和所计算两种,这里是从能计算——以自己的语方面的角度来讲的,不是从所计算——数字的角度讲的;“诗歌”指背诗或佛经当中的偈颂,这也属于语业。
“与数目”就是意业,这也是从能量的心态来讲,此处的数目是指自己的心里面计算,而不是所计算的数字,而是从能计算的心来安立数目的。不要看到数目就认为是外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就不是意业。这里面的数目主要是指能算,还有一个所算,这里不是从所算讲的。
次第就是身语意三业——书字、印、计算、诗歌和数目,就是次第的善业。
下面是解释在《法蕴论》当中与业有关的问题。
“有覆下劣与具罪,此等染污法异名”,这三个是染污法的异名。
第一个叫“有覆”,我们说有覆无记,有覆是染污法的异名,覆是覆盖、隐蔽、遮障的意思,烦恼具有遮障的作用,能够遮障我们心性、无漏法的显现,所以有覆是遮障、烦恼的意思。
第二个叫“下劣”,不单单是染污的,而且还是不善的。有覆有可能只是一种染污的、烦恼的而已,不一定是不善的。(有时染污、烦恼和不善是分开讲的。)而第二个下劣既是染污的、具有烦恼的,又是不善的,是圣者所呵斥的对境,所以称之为下劣的业。
第三个“具罪”,罪就是烦恼的意思,具有烦恼叫做具罪。
这三个都是染污法的异名。在不同的论典当中,对于染污法也出现一些异名。当我们看到有覆无记,有覆就是染污的意思。下劣,既有染污烦恼,也有不善,是圣者所呵斥的对境。具罪,具有染污性,具有烦恼。
“无漏善业为善妙,有为善法当敬依”,讲到了两种善,第一个是无漏善,就是无垢的善法,其实就是最清净的解脱的善业,解脱的善业是善妙的,无漏的善业是属于善妙的。“有为善法当敬依”,有为善法就应该“敬依”,也就是通过恭敬心依止有为的善法。
有为的善法分两种——有漏的善法和无漏的善法。有为有漏的善法我们要依止,它虽然是有漏的,但还是属于善法。无漏善法也有两种——无漏的无为和无漏的有为,此处讲的是无漏的有为。所以,善法也有无漏的方面。不管是有漏的善法还是无漏的善法,都是要恭敬依止的。
“解脱乃为最无上”,解脱的善法是最无上的,和谁比是最无上的呢?注释当中列举了很多种法:一、不善业,二、有覆无记,三、有为无覆无记,四、有漏善法,五、有为无漏法,六、无为无覆无记,七、非抉择灭,以及最后一种,解脱的抉择灭。
比较前前来讲,后后的法是居上的。因为按照次第来讲,不善业是具有痛苦果报的,所以是最低的。然后有覆无记法是属于染污的自性。有为无覆无记是非为染污性的。有漏善法是具有悦意果报的。有为无漏法不是有漏法。无为的无覆无记是属于常有的。非抉择灭也是属于常有的。解脱的抉择灭既是常有的又是善业。
所以,次第比较起来的时候,后面较前面的法都有增上的。最后一个解脱的涅槃法的抉择灭,是达到顶峰了,如是比较下来就称之为“解脱乃为最无上”,意思是一定要比较前面的业来安立解脱的抉择灭才是最为无上的,其它的法都是有上的,只有解脱的业是无上的。
第四品讲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么多业当中有些业是需要抛弃的,有些业是需要敬依的,有些业是最无上的。作为修解脱道的人来讲,当然恶业首先要抛弃,然后对于有为善法应当敬依,最后就会得最无上的解脱抉择灭的业,,这才是最为殊胜的。所以第四品最后还是引导我们要修持殊胜的善业从而获得解脱。
以上第四品就学完了。
俱舍论第四分别业品释终
[0] 四无量心之一。
[1] 无量有有量的无量和无量的无量两种,此处缘一切众生可以叫做(无量的)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