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接上文)
因此圣者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亲友书》里面这样讲,积财的时候是苦,守财的时候是苦,增财的时候皆为苦,应该知道执著财富是无边祸害的根源,的确是如此的。
即使一个人拥有南赡部洲所有财产受用,实际上也只是满足他一人的衣食而已,再没有别的什么。
即便一个人拥有了整个地球的所有财产,所有的受用,实际上除了满足他一个人的穿衣和饮食之外,其实也没有什么,有的时候就是住的房子好一点,交通工具好一点,除了这些之外也没有别的东西。
然而有些人无论如何富足,就连自己也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其实就是不顾一切罪业、苦难、恶语所得来的这些财产断送了自己的后世,也葬送了自己的今生。
有些人富裕,他还用一些财富,他可以使用这些财富,比如说有些人用财富来供养三宝,布施可怜的人,或者给自己修很多福德,自己用也给别人用;有些人不给别人用,但自己用;有些人别人也不给,自己也不用,天天穿补丁衣服,蹬个很破烂的自行车,钱很多很多,他自己舍不得用的,别人更加不给了。
实际上这样钱财对他来讲有什么用呢?其实并没有什么,最多在积累财富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的罪业、苦难,还有恶语。得到了财产,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后世。断送了自己后世的意思就是讲,因为这世为了财富,造罪业苦难,最后通过这些罪业后世堕恶趣。自己长远的后世的安乐,因为今生当中的不善巧,被断送了。今生呢?今生也断送了。今生断送的意思就是没有使用这些财富,没有通过财富获得该有的快乐,所以今生也没有得到,今生当中也是不断的受苦、受累,赚钱也自己舍不得用,后世也堕恶趣。
这样看起来的时候,佛菩萨用他的慧眼引导我们,跳出我们现在的迷局,来看现在我们正在做什么,其实我们做这些,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对不对,今生也葬送了,后世也葬送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么这有必要吗?没什么必要的。我们人生除了这个之外,是不是啥都没有了?也不是,其实还是可以修持对今生后世更有意义的善法,尤其是静虑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必要性。
为了微薄的财物不惜生命,不顾羞耻惭愧、人伦道德以及长久情意,也不考虑正法和誓言,始终就是以贪财、贪食、贪利来过日子,就像厉鬼寻觅食子一样,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悠闲自在、幸福安乐的日子,而就在忙忙碌碌当中,人生的旅程已经走到了尽头。
如果我们对财富特别地耽执,尤其是现在的这个时间段,大家对财富的确是很贪著,整个社会的气氛,也是鼓励大家去寻找财富,或者说很多的教育,互相之间谈论的这些内容,都是说如果有钱、如果有很多财产的话就会很快乐,都是这些,所以大家拼命的想要赚钱,只要能够赚钱什么都不顾了。所以为了微薄的财物有时候生命也不顾,铤而走险偷盗或者贩毒等做其他事情,然后不顾羞耻惭愧,不顾亲情友情,羞耻心惭愧心都没有,人伦道德也没有了,长久情谊都没有了,也不考虑是否违背因果正法,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都不考虑。因为他最重要的是财富,所以就为了财富什么都可以舍弃,世间的这些道德规范可以舍弃,来之不易的长久的情谊可以舍弃,还有自己的良心可以舍弃,还有正法誓言都可以舍弃,只要为了得到财产都可以舍弃。如果我们变成这样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始终都是以贪财、贪食、贪利来过日子,就好像厉鬼寻觅食子一样。厉鬼对于食子,它们可以吃的饮食叫食子,他因为对食子特别耽著,所以他到处去寻求食子一样,从早到晚都在寻求食子,就像恶鬼从早到晚都在寻找吃东西和喝的东西,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想法。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尤其是对我们来讲作为暇满的人身,我们应该用这个暇满人生来修行正法,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暇满人生,当然你用这个人身也可以追求现世的安乐,也可以去消耗,这个是你自己可以选的。但是选这些有什么用呢?真正来讲,这么难以获得的暇满人生就应该用它做有利益的事情。最有利益的事情就是对今生对后世,对自他,暂时究竟有利益的解脱道或者善法,其实这个方面应该用暇满人身来做,这才是有必要的。
否则我们天天都是为了财富、饮食、利益、享乐,把这些放在首位的话,那么肯定其他的东西---善良美德,还有正法誓言,这些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抛弃掉,什么都不顾了,因为贪欲心很重的缘故,啥都不顾了。当我们选择满足精神欲望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舍弃了后世的长久的快乐,也舍弃了我们的解脱。真正我们要去比较,就没必要,不值得为了一点点的蝇头小利,然后舍弃那么长远的快乐。这也是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在我们静下来思维的时候要认真思维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还没准备好接受这种教言,但是这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维的,到底是得到了什么,最后为了这些财富什么都舍弃了,那么得到财富,对我们来讲有什么用呢?
从来没有享受一天悠闲自在幸福快乐的日子,而在就在忙忙碌碌当中,人生的旅程已经走到尽头了,就在这样不断的忙碌过程当中,不经意之间已经到了尽头。所谓的到了尽头,在我们脑海当中可能就是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时候是到了尽头了。是不是到了尽头一定是七老八十?这个不确定。所谓的尽头有的时候突然就到了,不知不觉当中已经“撞到墙”了,不知不觉当中怎么已经到了尽头了呢?还没准备好。但是不管你准备好还是没准备好。如果要让我们准备的话,那最好是最后再往后拖几个劫再说,最好是永远不死,我们要准备的就是这样。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我们在这个世间五浊恶世当中投生,五浊恶世其中一个浊就叫做命浊,寿命就是很短的,不但是短,而且很多让自己夭折的因缘特别多,我们如果不准备好,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死亡。所以,作为修行者来讲,要做好什么准备呢?不管是什么时候,即使死亡现在到来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千万不要说还没准备好。在现在还有时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积极做准备,千万不要等到死亡已经到来的时候,你再去呼天抢地地去叫喊,像这样就没有必要了。真正来讲,没有智慧的人或者愚痴的人,他才不会提前做准备。
世间过日子的人他也会提前做一些预案,如果说出现这个情况我怎么办,他都会做预案的。如果完全不做预案,什么都不想的人,当然在世间上来讲,也是一个愚痴的人。修行者来讲尤其如此,应该提前思维死亡的无常,应该提前为不知道哪一天到来的死亡做准备。就相当于我在等这个通知,我所有的包都打好了,通知一到,我背着包就走。我就等着通知而已,我把所有的材料交上去了,等这个签证下来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然后背着包就走。修行人来讲应该是这样的,死亡什么时候来不要紧,反正我应该准备的已经准备好了,死亡信息到来我马上就走。这样就是主动的、提前积极准备的结果。
如果不积极准备,很消极地等待,认为不会死,不愿意面对,不愿意为死亡的到来做准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积极准备的人早就想死亡会到来,死亡到了之后绝对不会慌,一点都不会心慌的;消极不准备的人死亡到来的时候手忙脚乱的,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对我们修行人来讲不应该做消极的人,应该是很积极的人。佛法的修行就是很积极的,在死亡痛苦到来之前,提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把该准备的准备好,心理上准备迎接死亡,在行为的修行上面把足够多的资粮准备好,然后死亡到来之后该往生极乐世界我就往生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这是很重要的。死亡肯定是要来的,不知不觉就来了,来了之后是往上走、往下走还是怎么样,就看你平时做了什么样的准备。
现在我们看城市里面的人,你在火车上、广场上或者在街上看到很多人在忙碌各自的事情,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有些人就上去了,有人就下去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内在的境界不一样,有些人虽然也在街上走,但是他心里面在做很多的准备,有些人在街上走,他根本不做丝毫准备。死亡肯定会来的,来了之后有些人往上有些人往下,那个时候一下子看出来高下了。
最后数数积累的财产成了自己的害命者,就是为了它而使自己死在利刃之下,结果毕生所积累的财物受用,将被怨敌等他人使用,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
“最后数数积累的财产成了自己的害命者”,有可能自己很辛苦积累的财产赚的钱,会变成自己索命的因,因为自己的很多财富被谋才害命的。有些富翁被被绑架或者有些被入室盗窃抢劫等等,有些时候就是因为自己积累了很多财富,因为财富而丢失性命的也有。有些虽然没有因为财富而丢失性命,但是死了之后财富会留在人间,被自己的亲人也好怨敌也好,反正会被他人所使用,自己一分一毫都带不走,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而自己所得到的一份,就是为此造下的重如高山的罪业,导致自己遥遥无期地漂泊在难忍的恶趣之中。
自己在积累财富的时候,用了很多不应该使用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财富浪费掉了,那么自己得到一份是什么呢?就是在创造财富过程当中积累下来的罪业,自己得到这一份,这一份自己可以带走,但是带走这份罪业会直接导致自己流落漂泊在恶趣,很长时间那难以解脱,自己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如果你经济上稍微宽松一些,那么趁着现今自由自在的时候,应当为来世储存些精致的资粮,今生今世仅仅能够饱腹蔽体就该知足。
华智仁波切给我们教授了很多殊胜的教言之后,最后给我们总结,如果我们现在经济上稍微宽松一些,就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时候就应该知足了,就不要再去发展自己的欲望了,应该控制,把欲望收紧一点。所以如果经济上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那么就趁着现今自由自在的时候,也没有重大的疾病,也没很多违缘障碍的时候应该为来世储存些精致的资粮。对来世最精致的资粮是什么?那就是善根,善根到底精致到什么程度?要看你自己现在在修善根的时候啊,善根里面带了什么样的因素。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如果你在修善根的时候带了菩提心,带了出离心或者空性这些,如果有这些,资粮就是很精致的,就在后世当中连续性地成熟善趣,或者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很多的安乐,尤其是会成为下一次继续修行的善人。我们应该为来世储存一些精致的资粮了,今生当中单单可以饱腹蔽体就可以了,就该知足了,经济上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就应该这样,不应该为了没办法满足的欲望去奔波了。
有些世间人也是这样的,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收手了,就开始过比较简单的生活,不需要再每天批很多文件,也不需要每天做很多谈判,这些都不需要做了,他觉得财富够用了,公司他就退出来,之后就开始过比较平淡的生活,有些世间的人,富翁也好非富翁富也好,反正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觉得可以,差不多了,就开始过着平淡生活了。还有很多修行者也是一样的,我们遇到很多道友也是这样的。以前的话,通过自己打拼也好或者做生意也好赚一些钱,之后他就觉得可以了,这个钱够用了,他就不再做,然后就用现在的一些积蓄开始修行,他也不用为了经济操心,也不会继续发展欲望,这时候停止了,停止之后用以前的积蓄然后去生活。
自己每天有很多的时间听闻佛法,打坐,用这些给后世积累很多资粮。如果我们现在有条件,当然就可以这样选择;如果自己有一些条件,家里的很多人可能也不允许,这是另外一回事。条件都具足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发展,差不多够用就可以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行佛法上面,这就是最有福报的事情。
此外,一直追求今生利益的人们,就叫做凡愚的友伴,帮助利益他们,反而会受到对方的加害,他们就是这样恩将仇报,无论怎样做都没有一个合意的时候,很难取悦。
这一段教言是让我们放弃世间凡愚的友伴。什么是世间的凡愚友伴呢?一味追求今生利益的人们,都是属于世间的凡愚友伴。他们一心一意的追求今生利益,没有想到生生世世当中的福祉,也没有想到怎么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只是追求今生的利益,这些人就是凡愚的友伴。
这里教诫上等的修行者,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少接触世间凡愚的友伴。如果我们接触他们,他们追求的今生利益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有可能会影响我们,而且我们跟他们交往也没有办法增长自己的修行,有可能让自己的修行产生障碍。尽可能的少接触,如果能够不接触那是最好的,都是接触对解脱道有兴趣的人。在真正清净道场里的修行人,自己的见解、行为,都是随顺解脱道的,所以最好是接触在清净道场的修行人。如果做不到的话,能够避免尽量避免接触;如果没有办法避免,还是要接触,尽量在接触的时候用自己的道心去摄持,不要让自己忘失道心,尽量的减少他们对你的影响。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不修行的人,虽然给他们做很多的帮助利益,他们也不满足,自己反而会经常受到对方的伤害。他们经常性恩将仇报。无论怎么做,都没有满意的时候,很难取悦他们,所以没有办法真实让他们完全的高兴。
如果自己超过他,就心生嫉妒,假设他胜过自己就轻蔑藐视,不管与他们相处多久都只会增长罪业,减灭善业,因此我们一定要远远地避开他们。
如果我们超过他,他们很容易生起嫉妒,通过嫉妒会延伸很多不如法的行为;如果他胜过我们,也会看不起我们,对我们轻蔑藐视。不管跟他相处多久,都是增长罪业而已。没办法增长善业,因此为了自他长久利益的缘故,能够避开最好避开。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修行有一定的影响。
修行人本身,既有修了很长时间修行有素的人,还有一些初学的修行者。虽然初学的修行者不一定马上能够接受这方面的教言,但是如果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知道里面比较详细的前因后果,对于这些道理有了了解,就能够接受。和不修行的世间人过多的接触,对他没有利益,有可能也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尤其是怎么样利益也满足不了他们。
如果依靠农工商与文化等而广泛交际,一味以繁多的事务而散乱,这就是愦闹。
这一段是让我们远离愦闹。远离愦闹是什么呢?就是经常性经营农业、工业、商务、文化,像这样依靠农工商文化广泛交际,自己很喜欢这方面的事情,并且广泛的交际,一味通过繁多的事务而散乱。有些人很忙碌,反正从早到晚、从年初到年末都很忙碌,如果自己广泛的交际。自己的心跟随烦乱的事情也容易散乱。
静虑是让我们的制心一处的,如果我们这方面的因素过多,会影响我们的禅定。根本不想禅修,有时想禅修也没有时间,因为你的日程安排的如此之满,哪还有禅修的机会呢?即便有的话,也会再加一个应酬,把禅修的时间挤掉了,或者坐下来之后,脑袋里面也都是这些东西,很难修持出效果,这叫愦闹。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办法就要去做;如果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就尽量少做一点。
终日忙忙乎乎而收益甚微,如何精勤也没有实义,制伏怨敌无边无际,扶助亲友也没有尽头。
我们终日为这些事情忙碌收获有多大呢?收获很小。怎样精进也没有实义,对今生后世的修行善趣解脱都没有实际帮助,然后你需要制伏的怨敌制伏不完,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方便和善巧把所有的怨敌制伏,达到没有怨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制伏了一个怨敌,他后面还有亲友,一个怨敌后面有十个人。你制伏一个人,相当于重新树立了十个敌人,那你怎么可能把他们全部降伏呢?如果真正通过很大的力量的的确确把所有的怨敌都制伏了,而且他们所有的亲人都不敢反抗,从这个侧面来讲也许是彻底制伏了,所谓的制伏是也许只是在今生当中,但是因在后面,它的种子里已经埋下了,所以暂时在今生当中虽然制伏了,但是后世更多的怨敌都起来了。相当于在今年当中,我把怨敌压伏了,今年平安,明年就起来了。时间拉长之后,即便是今生当中所有的怨敌都没有了,后世还会有的,在轮回当中要把怨敌制伏是无边无际的,扶助亲友也没有尽头的。
因此我们应当像丢唾液一样抛弃无有了结之时的一切琐事及散乱。
在散乱的世间当中,有个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扶亲灭敌,这是在轮回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扶亲是什么?我们在轮回当中,这个那个亲友需要帮助,扶助亲友是我们在轮回当中的要做的一个最重要事情。另外的事情是什么呢?打压怨敌,和我还有我的亲人不对付的怨敌需要打压,所以我们在轮回当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这个,不断地扶助亲友不断的打压怨敌,这些没有办法做得完的,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生命就到了尽头。如果这些事情有意义当然值得付出。关键是没有什么意义。
很讽刺的一点是前面我们讲的亲怨不定,今生当中你扶助的亲友,可能是你前世打压的怨敌;你今生打压的怨敌,可能是你上一世的亲友。今生的怨敌又变成下一世的亲友,今生的亲友又变成下一世的怨敌,这些角色不断的调换。这个事情看起来,如果是单单从这个时间段来看是有意义的,把时间拉长以后,很多事情就变得很滑稽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办法了解,他们只是盯着眼前的一些利益,这是我的亲人一定要好好保护,那是我的怨敌一定要打压,他们没有一个长远的智慧,但是佛经论典告诉我们的是比较长远的情况。
把前世今生后世整个连起来看,就会出现这个情况。你今生拼命保护的有可能就是前世拼命打压的怨敌,你今生打压他种下不好的因,然后你再通过保护他来还债,他通过他的行为变相让我们去痛苦,所以你打压别人今生当中就是这样。然后亲人变成了怨敌,就这样不断的调换。你和他的位置不断的调换,他们和你的位置也是亲人怨敌不断的调换,都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如果从整体看起来这个事情很滑稽可笑,但是当我们从眼前的事情来看的话,并没有觉得没有任何的异样;如果从长远来看的话,非常滑稽。
这也不是说让我们不要对亲人做利益,在佛法当中,从怨敌来讲,我们要知道谁对我们不好,但是佛法当中并没有要我们去抱怨去打压;对亲人来讲,你该利益的要利益,就像你也要利益陌生人一样,其实我们对亲人该利益的还是要利益的,不是我们一概不管,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发心和回向都要做,但是我们在利益的过程当中,要了解亲怨不定的实际情况。
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在利益他们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智慧和深层的慈悲心,里边就没有掺杂更多的烦恼、染污的成分也尽量减少了。如果我们一直热衷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这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应该像唾液一样抛弃没有了结的一切世间琐事和散乱。
也就是说,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于岩洞、与野兽为友、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就在无人的空谷中度过人生。
对于一心专修的人来讲就是这样,有些人能够做到,有些修行者就在这个选项当中在摇摆。如果他听到别的教言,受到邪知识或者恶友的影响,这个修行者有可能散乱于世间事物;如果看到华智仁波切这段教言的时候,华智仁波切给他分析完之后,这个修行人觉得应该这样。
华智仁波切告诉他,“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因为在家乡的时候亲人多,怨敌也多,必须要做这个事情,背井离乡之后他的亲人少了,怨敌也少了,也有条件去专心修行,根本不用分心。
“居于岩洞、与野兽为友”,岩洞是天然的,也不需要花几十万装修岩洞,这方面没有很多事情要做,很简单。容易找,也就容易走,不会有很多的留恋,然后与野兽为友,你的朋友们就是野兽,野兽不会跟你聊天,你也不会散乱,“我们家怎样了?”它们也不会这样说。劫初的野兽会说人话,但是现在不是劫初,现在的野兽不会说人话,也不会跟你聊天,最多能发出一些叫声。一般来人的声音会影响我们,因为我们听得懂,听得懂就开始分别了,而野兽属于旁生道,我们属于人道,所以虽然彼此看到,但是不会更多的交流,因为这些来影响我们的修行。
“调顺身心”,我们把身体和心调顺在堪能修习正法的状态。舍弃衣食名誉的追求,就在无人的空谷中度过人生。度过人生并不是在无人的空谷中干什么,就是修静虑,通过修善法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如米拉日巴尊者云:“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
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中讲,在无人的山谷岩洞当中,经常具备出离心和厌世心,上师是三世佛,经常祈祷上师。在上师是三世佛的强烈的信心当中,不断的祈祷,永远不离上师的加持,这个条件就是在无人的空谷当中,经常观修出离心和厌离心、菩提心,以强烈的信心来修行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加持,永远不会离开善法。
如果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做,那就是所谓的“于令人伤感之处可生起静虑”。
如果按照尊者所讲的,依止无人山谷里面岩洞,就会出现所谓的“于令人伤感之处可生起静虑”。什么是“伤感之处”?一般人到这个地方,觉得很伤感,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也没有什么人,什么都没有,觉得很伤感,寂静处是伤感之处的另外一个名称。在寂静之处就是很容易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很容易生起解脱的心,如果到了喧嚣的城市,就很容易生起要在这生活的想法。
上师老人家说,在寂静处有加持力,这是环境的缘起,寂静的地方他的心容易寂静。比如我们到了寺院里面,心就容易寂静下来,出来之后,马上心就乱了,这就是环境的影响,也是一种加持。到了闹市当中,繁华的地方路边都是烧烤,人声鼎沸,闻到味道,你的心就乱了。到了森林里面,心一下子就静了,感觉心被洗过一样。环境有它的力量,这种力量也算是一种加持。如果你要修静虑,在很嘈杂的环境当中很难生起来;如果在寂静处就会相对容易。
栖身于静处,自然而然会生起出离心、厌离心、信心、清净心、禅定及等持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所以我们要尽力而为。
在寂静处很自然的会和道相应,并不是说你天天睡觉能够和道相应,而是环境相对来讲,如果你稍微用力,看书、修行都容易相应,自然而然你的心就在道上面,想解脱、成佛。如果在城市里面要花十分对治的话,可能在寂静处只花两三分就可以对治了;你在寂静处可能用一两分的精进力,在城市里面可能要十分才能生起相应的状态。这方面的确是不一样的。寂静处的出离心、厌离心比较容易生起来,还有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清净心,种种禅定及等持等等,所有证道的功德都容易生起,所以说我们要尽力而为。如果有条件就应该选择寂静的地方,这方面对自己修行有帮助。
如果自己的修行上路了,修行有素,可能环境不一定对自己的影响那么明显,因为自己的心通过训练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堪能,那个时候对环境的依靠,不一定那么的严格。有些地方说乃至于登地之前,环境对修行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影响,如果可能尽量在静处闻思修行,如果没有,前面讲了就尽量创造一些近似于寂静处的环境。
下面开始赞叹寂静处。
寂静林间也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的地方,在那里既没有愦闹、散乱也没有农务商业,远离凡愚友伴,与飞禽走兽朝夕相处,真是安乐无比,喝的是清净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树叶,这样一来觉性自然澄清、等持自然增上。
在《心性休息》等很多地方都是赞叹寂静处。如果不赞叹寂静处的话,众生对寂静处的向往很难生起来,不向往就不想去,首先让我们生起向往的心,然后再去做准备,这是第一步。
寂静处的确有很多功德。第一个,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的地方,就是说佛陀成佛,很多祖师大德们成道都是在寂静处,很多修行者都是在寂静处获得了寂灭,这是寂灭烦恼的地方。第二个,在寂静林间没有愦闹、散乱,没有很多农业、商业的事情,也没有前面讲到的耽著轮回的凡愚友伴。朝夕相处都是飞禽走兽,真是安乐无比,非常安乐。
这种安乐也是针对修行人来讲的,如果不修行的人,去到比较寂静的地方,旅游一下,住两三天可以,但是你跟他说住三五个月、两三年,他就不干了。他想还是回去好一点,这个地方什么娱乐都没有,网线也没有,有啥意思。心已经干净了,就可以回去了。这里所谓的安乐无比,是针对那些真正想修静虑、想修解脱道的人,他们觉得是安乐无比的。
“喝的是清净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树叶”,这个方面对饮食的要求很低,只要不饿死就可以。“这样一来觉性自然澄清、等持自然增上”,因为他看的少,接触的少,外缘少,他的分别念就少,能够影响修行的因素就少,这样他的觉性通过精进修行会自然而然澄清,等持慢慢的也会增上。
在那里,既没有怨敌也没有亲友,
因为有怨敌,你就会担心怨敌的伤害或者想怎么打压怨敌;如果有亲友,你就想聊聊天,或者说你想他今天发生什么事了,好事情还是坏事情,会有很多想法。如果在寂静处,没有亲友也没有怨敌,这方面的担忧都不会有。
显然是摆脱贪嗔之网。
我们会对亲友生贪,对怨敌生嗔,没有亲友和怨敌就摆脱了贪嗔之网,
具足众多功德的好地方。
这是具足了很多功德的好地方。
不必说亲自前往这样的寂静处安住,甚至怀着去往静处的愿望仅仅朝那一方向迈出七步的功德,也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
寂静处的功德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即便不能亲自去寂静处安住修行,比如很多道友想去佛学院,在上师身边修行等等,亲自去自不必说,肯定有很多看不到的利益,也有很多殊胜的缘起。不要说亲自去,甚至于现在因缘不成熟,怀着想去的心,朝着那个方向只迈七步。走七步的功德有多大?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恒河沙数劫这是时间,所供养的是十方诸佛,用各种各样的供品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每天走七步,朝着这个方向走七步,怀着想去的心。即便怀着想去的心走七步,的确有这样的功德,这是佛讲的。如果能够真正安住,的确可以生起真实的功德,慢慢等持、戒定慧、闻思修的功德逐渐都会生起来。
如果我们很想去,但是去不了,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善巧。这样的向往也是一个缘起。首先迈七步,它的因在这儿,它的果很快就会成熟了。我迈了七步,或者说天天走七步,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它的功德利益也是很大的。
佛在《月灯经》等佛经中说:“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
在《月灯经》当中讲,“等佛经”是除此之外的其他佛经中也这样讲。“居于深山胜静处”,在深山等很殊胜的寂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威仪”就是行为,四大威仪是行住坐卧。一切的行为,行住坐卧都是变成了自然而然相应善意。
在那里,即便没有刻意精进行善,可是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的功德会油然而生,所作所为也自然而然全部成为善法。
虽然没有特别刻意地去行善,但是也很容易生起对我们修道很有帮助的厌离心、出离心,还有慈心、悲心、信心、智慧都能生起。有些时候在学院的时候,待在上师身边,善心的确很容易生起。上师讲课也经常讲,很多这些居士或者道友,到了学院学了一段之后,因为在学院生起了信心,所以他在离开上师之前都会发愿,发愿下去以后一定好好修行。当时发愿是很真诚的,下来之后,由于环境影响力,几年之后碰到以后,上师问发愿怎么样呢?不好意思,很惭愧下来之后,受到很多影响,慢慢地当时心态就没有了。这样对比很明显,上去以后,善心很容易生起来。下来之后又到了新环境,受到新的环境影响,慢慢这些就会消失。
我们现在处在这些相对比较散乱的环境,一定要经常性地多闻思修行,经常闻思修都不一定能够保持好状态,何况完全不做闻思修行,要保持道心是很困难的。对我们来讲,每周一次的共修,相当于强烈充一次电一样,可以帮助道友至少在这一周当中,星期四之前,可以保持一种好状态,星期五星期六慢慢的就不行了,星期日又开始学习了,这样至少一次。有些道友不单单只是共修,可能私下还会有一些自己的闻思,这当然是最好的了。
我们现在处在相对来讲,不是很圆满的环境当中,怎么办呢?就不要对我们自己的闻思修行,对听法,思维,念咒,打坐等,对这些善行就不要放松了,通过这些可以弥补。我们在寂静处很自然生起的功德,现在必须得要勤作才能生起来。没有生起来这么办?道心就会往下滑了,以前想解脱,现在不想了,那样就很危险,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溃闹散乱的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更加要保持正知正念,闻思修行不能停,要经常性地去做,通过这样的不断地闻思保持这里所讲的厌离心、出离心、悲心、慈心、信心等等,象这样善心、证道的功德油然而生,所作所为的自然而然也会全部成为善法。
在喧闹地方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一切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
“在喧闹地方竭力制止”,虽然自己用尽一些办法,但是还是很难阻止贪嗔痴烦恼;到了静处,环境的力量是一种法性力,通过环境的力量很多烦恼自然就减少了,
相续中很容易生起诸道功德。
很多时候诸佛菩萨也是给我们做个示范,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尼连禅河苦行,还有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在寂静处苦行,其实寂静处也有很多的功德。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讲《弥勒菩萨所问经》,在讲寂静处的时候,讲到两种寂静处。一种寂静处是真正的深山,没有人的地方。一种寂静处是虽然人多,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生起闻思修功德。当时法王也说,我们佛学院虽然人很多,但是大家都一心一意求法,上师法师都在讲法,学员也是经常性的听法。虽然人多,但是能够生起来戒定慧、闻思修的功德。所以也是寂静处。
我们的共修道场也是寂静处,为什么是寂静处呢?从家里出来之后,在共修道场大家所听的法,思想行为都是一致,一心求善,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影响。我们听的法,讨论的东西都是法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闻思修、戒定慧都可以生起来。我们每周都去的共修道场,其实就是一个寂静处,因为能帮助我们生起戒定慧的功德。善心慈心都可以生起来,所以也是一种寂静处。寂静处一种是真正在寂静森林、山洞等等,还有一种可以帮助我们增上智慧、慈心、悲心,处于寂静处相续容易生起诸多功德。
以上讲的这些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也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就像《入行论·静虑品》在讲他自他平等的修法之前,也讲了很多怎么样让我们知道对财物贪著财物的过患,息灭我们世间的耽著心,对世间亲人、感情的耽执心等等,讲了很多前行,能把粗大的耽著寂灭下来,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不再耽著亲属,再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等。在我们修静虑之前,其实也需要做一些前期的准备,比如说前面讲的环境,然后琐事尽量减少,或者自己在家里面创造一个比较寂静的氛围,即便每天修寂静只有十分钟,这十分钟的环境我也尽量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不管怎么样,每天创造环境。
刚才是外在的,还有一个内在的环境是什么呢?避免不必要的贪著。前面讲了巨大的欲望,对于凡愚友伴的交往的很多机会,还有对于很多财富的执著等等,都属于给自己内心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如果外面的环境寂静,内在的心环境也寂静,就是修寂虑的前行状态。把这些做好了之后,我们再修静虑比较容易相应。如果外在的环境创造不了,心里的耽著又特别多,贪嗔痴很强盛,在这种很躁动的状态当中,修寂虑的条件不具备。因为修禅定、修静虑也有他的因素,条件具备了就可以修,条件不具备修起来也很困难,这些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再再了解,当然这里面讲了静虑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让我们对静虑生起兴趣的,比如我们可以看一些《广论》,《广论》里讲静虑的部分也有很多,还有《辨中边论释》,也有一些静虑的条件,还有《心性休息》等等,反正对我们修静虑能够生起信心的经论都要去看,创造很多的条件,多听这些教言。我们在修静虑的时候,因为本身不是一修就相应了,有时候很枯燥、很无聊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情怎么样去对治?对治这些违品有一系列的教言。我们学完之后要正式去做,每天训练,刚开始可能不行,有的时候一分钟也坐不了。我们就要需要训练,不管怎么样,这些特别重要,要安排时间去训练。
虽然刚开始的心很乱,但是也要训练自己的心,因为这个心就像狂象一样,你不控制它,自己停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要控制它,慢慢给他因缘,逐渐驯服。然后我们可以增加禅修的时间,最后就可以达到这里面所讲的标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