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经中还说:“有分别念及邪见(有缘见解)之人无法修持此等持。比如有人拥有一长久未擦拭之如意宝,别人问其价值时,此人说道:‘此乃无价之宝,必得仔细擦拭后才能了知其珍贵之处。’交给买者后,通过一番擦拭终于现出如意宝原来模样。同理,太阳光芒遍照一切处,无边大海同一咸味,以一缘等持即能宣说一切万法均为无生空性。”】
这部经典当中还说,有分别念和邪见的人无法得到这样的等持。就像一个人拥有一个很久没有擦拭过的如意宝,别人问其价值的时候,他会说:“这是无价之宝,你必须仔细擦拭才能知道它的珍贵之处。”因为这是他的如意宝,他自己是知道的。他把如意宝交给买者后,买者通过一番擦拭,终于使如意宝原来的模样得以显现——没有擦拭的时候,别人不知道它是如意宝,只有擦拭了才会知道。
同样的道理,我们没有一缘等持的时候,一直具有邪见、邪分别念,就像如意宝被灰尘蒙蔽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否则自己根本没办法知道。如果别人说:“以一缘等持修持佛陀妙法,就能获得如是功德。”我们才会了知这个道理。
阳光能遍照一切处,无边的大海皆是咸味——大西洋也好,太平洋也好,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一个是甜的、一个是苦的。修一缘等持即能宣说万法均为无生空性的道理。
此处所讲的修习一缘等持其实就是观想佛陀,但观想佛陀的根本是了达无生空性,这很重要。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好,念金刚萨埵心咒也好,都要懂得最究竟的道理——空性,这就是诸佛的本性,也是自己心的本性,也是上师的密意,一切万法的精髓就在无生空性里。
如果我们没有懂得这个道理,就好像如意宝在我们手里,却已经被灰尘染污了。从世俗角度来讲,观佛像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胜义当中,要懂得其本体是空性。如果没有懂得,我们就被实执染污了,被邪见的灰尘一直蒙蔽着,不能显现真正的如意宝。
01
“如舍利弗所问,何等是观?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色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受、想、行、识亦如是。
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乃至一切种智,观非常非无常、非乐非苦、非我非无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作非无作、非寂灭非不寂灭、非离非不离。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诸法。”
摘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
如火洗其衣 种种垢不净
若掷于火中 烧垢不烧衣
空类诸契经 所有如来说
一切断烦恼 不曾坏其性
譬如地下水 常住而清净
智隐于烦恼 清净亦复然
摘自:《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就像虚空遍于所有的法,大海的味道遍于所有的海,阳光照耀所有的世界一样,这种道理也涉及所有的法。
【《圣摄持善根经》中第十七回后,亦宣说了有关一缘等持之内容。而《弥勒狮吼经》中则记载道:】
《弥勒狮吼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大精进菩萨的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框架性地讲一下,你们自己再详细地看。
【无量劫之前,如来正等觉星光如来出世传法。在其涅槃后,有一菩萨名为大精进,长相善妙端严。他后来转生到一大萨拉树般之婆罗门家中,成为其家之子。当时有众多比丘,均以种种方式描摹如来正等觉之身像。有一比丘于绸缎上描画佛像,所成画像庄严、精美异常。】
很早以前,有一位如来叫星光如来,他涅槃之后,有一位菩萨名叫大精进,长相非常庄严。他后来转生到一个婆罗门家中。当时,有很多比丘会画佛像,就像画唐卡一样。其中有一位比丘在绸缎上画的佛像异常庄严、精美。
【彼时婆罗门已成为国王,此比丘便前往大精进菩萨父王之王宫中。当大精进亲睹佛像后,他不禁想到:佛之画像都如是庄严、美妙,佛之真身更不待言!我要能拥有与之相同之身相则实为善妙。想及此,他便对佛陀生起大信心,且欢喜充满。】
当时婆罗门已经成了国王。比丘们应邀到王宫中画佛像,大精进菩萨看到佛像之后不禁想到:佛像都如此庄严、美妙,那佛的身相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他对佛陀产生了极大的信心和向往之心。
【大精进从此就对所谓成家立业生起强烈厌离心,他忖度道:一边住于家中,一边妄图生起佛陀身相,这绝无实现可能!我一定要出家证道。】
大精进菩萨从此对世间法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离心。他想:我一边住在王宫里面,一边观修佛陀,是绝对无法成功的。所以他就决定出家。
【当其十六岁之时,诸根已完全成熟,他便在父母脚下顶礼道:“我欲于如来教法下出家,请父母务必开许。”父母焦急劝阻道:“童子,万勿如此言论。你为我们最可爱、唯一之子,若我们不能见到你承欢膝下,我二人一定会郁郁死去。”大精进决绝说道:“我并不想伤害二老,但我一定要出家!”父母满心疑惑:“太子,你到底意欲何为?”大精进为向父母表白出家之志,就狠心说道:“从现在直至我能出家前,我不再进食,亦不修行,也不上床安眠,身上亦不涂抹酥油,不论善与非善之语皆闭口不言。”言罢,就来到一处未洒扫之地闭口呆坐。】
当他到了十六岁诸根完全成熟的时候,他就在父母面前顶礼说:“我想出家,希望父母开许。”但是父母根本不答应,他们说:“你是我们最可爱的、唯一的太子,你如果出家的话,我们一定会死去的!”他实在没办法,就开始绝食。
【第一日他滴水未进,父王将甘美饮食带来劝其进食,而他昼夜均不答言。第二日亦未进食,母亲之五百亲友以甘美饮食请其进餐,大精进看都不看一眼,更不开口搭理。这一日也未食任何食物。第三日依然不吃不喝,父亲之五百亲友又如前日一般祈请,他也同样如前日一般拒绝。第四日还是未曾进食,其他五百婆罗门又来请求,他依然如前拒绝。
就这样,他一连五日未曾进过任何饮食。父母于宫中将贝壳、金银珍宝、蓝宝石、妙衣等堆集一处,又带八万四千如天女般之盛装美女前来劝请。
总之,父母将宫中所有善妙之物全都拿到他眼前,父母各自之五百亲友、众多臣民、八万四千美女等人也各持种种甘美食物,日夜在他面前祈请他能进食,能安享饮食妙欲。
众人亦劝解他道:“在家亦可广行布施、积累福德,更何况在家还能与女人尽享欲乐,对提供如此悦意环境之王宫怎能轻言放弃?”
面对各种劝请,大精进毫不为之所动,他既不张望众人,亦不开口讲话,于第六日中依然不进点滴饮食。除观想佛陀外,他无任何别种作意,更未生起进餐之念。父母亲友、众多美女及其他民众均哀哭不止,他们全在他脚下苦苦恳请,但他根本不看众人脸面。】
经中讲了他绝食第一天到第六天的情形,写得比较清楚,大家自己看一下。
【当此之时,于国王宫殿中有一天尊开始于空中示现大神变,且对众人说道:“何人求菩提,彼心如山王,其心坚固力,永不可动摇。大地会震动,火亦能成水,此人之发心,永无法改变。勿令其不悦,亦不造罪恶,未来俱胝劫,盲人般漂泊。
他乃为利众,趋入菩提道,为出家精进,不难获菩提。不为欲受用,而行菩提道,为利诸众生,寻佛智获乐。三千大千界,妙衣遍其中,尚有天人物,他亦不生贪。愚痴所造作,恶业需忏悔,智者忏罪后,恶业不共住。”】
到了第七天,大精进菩萨还是没有进食,按常理来讲,七天没有进食是很危险的。这个时候,皇宫中出现了一位天尊,他说:“有人发菩提心想要出家是非常好的事情,你们最好不要阻挡,否则会有很大的过失。”
【听罢天人如是劝请,大精进之父母、亲友及众人尽皆当下忏悔己过,他们纷纷对太子说:“你既主意已决,那就随自己意愿出家吧。只是这饭一定要吃,否则就会饿死。”】
【大精进菩萨虽已连续七日未曾进食,但因他一心观想佛陀,故而天人一直暗中善护其身:他润泽脸色未曾改变,诸根亦未失毁,大精进菩萨即如是于七日中绝食明志,根本不理会家中大小事件。】
国王和皇宫里的人看到天尊开口说话,都觉得非常奇妙,听到天人的劝请,也都产生了后悔心。于是,他们就同意让大精进菩萨出家了,但唯一的要求是:“你先吃了饭再出家,因为你已经七天没有吃饭了,很危险!”
【随后他就如弃唾液般舍弃王位,在八万四千美女及父母痛苦哀泣声中,携带佛像离开王宫,并终至一唯有猛兽出没而无一人之寂静地安住下来。他于其处搭建好一支架,然后将佛像端放于上。接着便于像前草垫上以跏趺坐式安坐,身躯挺直,一心观想佛陀。】
大精进菩萨好像还是没有吃饭,经过父母同意之后,他就马上拿着佛像到寂静的森林当中去了。他自己用木头做了一个架子放佛像,在佛像前放一些草当坐垫,开始观想佛陀。
【在其后之修行过程中,他恒时如是思维:佛陀画像都如此庄严相好,真正身相又怎能以言语喻之。如来所具端严妙相甚为稀有,何人若能亲见其容,此人福报之大实已超越言词所能诠之境界。他又想到:我想必当能亲睹如来身相。】
在观想的过程中,他心里想:“佛像都这么庄严,真正的佛陀身相又怎能以言语表达呢?我要是能真正见到佛陀该多好啊!”
【森林中一天尊了知大精进菩萨心态后就特意告诉他说:“朋友,你内心所生欲见如来身相之分别念实际已是如来身相,你目前所见之画像实际正为如来真身。若能意识到此点,则为已睹如来身体。”】
这个时候,森林中的一位天尊告诉他:你现在心里想“我要是能见到佛陀该多好”的这个分别念就是佛,你前面摆的佛像就是真正的佛。这句话很重要,你们翻阅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把这句话记下来。我以前翻译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后来在课堂上也讲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印象。这是佛经中的金刚语,意思是说:“我想成佛”的这个分别念就是佛,我们前面摆的佛像也是佛。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讲《大幻化网》的时候说过:“嗡玛尼巴美吽舍”这个咒语跟观音菩萨是一味一体、无二无别的;我们心里想观音菩萨的这个分别念,也跟观音菩萨是无二无别的。藏语当中表达为“本尊和咒语无二无别”,这在密法当中是一个很深的修法。
一般凡夫人会认为:莲花生大士在另外一个地方,观想莲花生大士就像跟他搞关系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一想起佛陀的时候,那个分别念就是佛,你面前的佛像就是佛。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这不是一种传说,而是佛经中的金刚语。密宗的无上瑜伽中特别强调,修阿弥陀佛的时候要把自身观想为阿弥陀佛,修金刚萨埵的时候也要把自身观想为金刚萨埵。原因就是,我们产生的这个分别念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金刚萨埵。这个道理是很深奥的,很多显宗的法当中都没有讲,但是这部经中已经讲了。
【大精进菩萨闻言立刻想到:所谓如来身相实与画像无二无别。他又如理思维:如来画像从不曾有过思维及分别心,一切万法亦无思维、无分别,如来身体同样不离此种法相;此画像仅是假名安立而已,万法均为假立不实。
所谓名字其本性必定为空,自性无有丝毫动摇,如来身体亦不离此法相;此画像无得、无证、无思、无现量、无果、无证果、无住、无依、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染污、无清净、无声、无理、无非理、无贪灭、无嗔灭、无痴灭、无蕴、无界、无处、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一切万法均如是,如来身体亦不离此法相;此如来画像无动、无行,一切诸法均如是,如来身体亦不离此法相;
如来画像无见、无闻、无嗅、无尝、无触、无思、无睡、无起、无呼吸、无作意,一切法亦复如是,如来身体亦不离此法相;如来画像不属欲界、不属色界、不属无色界,一切法无不如是,如来身体又焉能离此法相;
如来画像无里、无外、无中、无始、无终、无去、无行、无取、无舍、无能作、无所作、无堕、无真、无假、无证谛、无贪欲、无忧愁、无轮回、无涅槃,一切诸法莫不如此,如来身体又何曾离此法相?
大精进菩萨一直如是思考如来身相,昼夜不舍跏趺坐式,夜以继日修持五神通、四梵住、无碍辩才,亦修持普现等持。待其修成后终获清净天眼,能照见远超此世间范围之十方无量如来;
又能以天耳无碍听闻一切如来说法妙音,且听闻一如来音声时并不妨碍其他如来音声同时传来。大精进即以此种闻法方式令诸如来皆心生欢喜。
在七月之时日内,大精进如是以跏趺坐而安住,每日除以观想佛陀为食外,再不进食任何饮食。诸天人知其发心清净后,纷纷对其身体作加持,令其始终能保持昂扬心志。大精进当时并未身着袈裟,亦未现见如来,也未曾受戒,但他实已获如来智慧。对此等行持,我们理应效法、追随。
世尊后对迦叶说:“诸菩萨理应如大精进菩萨一般恭敬如来身相,并了知如来法身无增无减。若能如此证得,则必定可生无比大智,亦能现见十方无量无边之如来,并听受诸佛宣说妙法。”
大精进从森林中出来后,便前往大小城邑、村落、王宫等地,对众人广宣佛法,令两万人都发下无上菩提心,无量无边众生均趋入声闻乘。包括大精进父母、王妃等眷属在内之人众,皆发起无上菩提心。
如是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大精进菩萨,其当时之种种行为实为我们后来追随之目标。其他诸大菩萨之清净行为与发心,亦值得我等随学。】
大精进菩萨得到天人的教言之后,马上按照这种方式来修,心里想:佛身与画像无二无别,而画像无证、无修、无分别……一切法都是如此,佛身也是如此。
在短短的七日之内,他就得到了一缘等持的三昧定,又依此见到了十方如来、听到了十方如来的法音,获得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后来,他又到皇宫和其他地方去弘扬正法。
这个故事比较长,我没有时间详细讲,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最后佛陀跟迦叶尊者说:诸位菩萨应该像大精进菩萨一样观修佛陀。
02
佛告迦葉:“若有菩萨内观佛身,得深法忍,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迦葉,若复有人住于净戒,以四句偈为他人说,解其义趣,所得福德无量无边。迦葉,云何观于如来之身?迦葉,若菩萨欲观如来者,当学大精进菩萨。
“迦葉,乃往古昔无数阿僧祇劫,有佛世尊,号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可化丈夫、调御师、天人师、佛婆伽婆。迦葉,光明如来般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婆罗门种,端正无比。迦葉,光明如来正法之中,有诸比丘,少欲知足,住如法行。迦葉,彼诸比丘皆悉造立如来形像。
尔时,有一比丘,于白叠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尔时,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遍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
尔时,大精进菩萨作如是念:‘我今不能住在居家。若在家者,不能成就如是之身。’迦葉,尔时大精进菩萨年始十六,诸根具足,至父母所头面敬礼,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正法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何以故?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
大精进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我得出家。’父母问言:‘欲作何业?’子白父母:‘我从今日,不食诸味,不升床坐,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
“迦葉,大精进菩萨,如是誓已,默然而住。如是默然一日不食,尔时父母诵诸咒术,持百味食而授与之,亦不肯食,亦不言说。迦葉,大精进菩萨,如是默然过第二日,尔时父母与母知识五百人等,持百味食来至其所,诵诸咒术望其餐设,尚不顾视,况复食之?迦葉,时大精进于第三日,父亲五百,持种种食劝之令食,亦复如是默然不语,不饮不食,亦不顾视。于第四日,五百同友,持百味食诵诸咒术,令从己志,时大精进默然而住。
于第五日,尔时父母悉出宝藏,金、银、琉璃种种宝物,及诸婇女八万四千上妙严饰,将至其所。父亲、母亲及其同友,各五百人,劝大精进作如是言:‘汝当在家,以此财宝布施自恣作福,与诸婇女共相娱乐。’时大精进于大众中,默然而住,曾不瞻眄。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恒念如来应正遍知。迦葉,尔时父母及其知识、八万四千诸妙婇女,同时悲泣,礼大精进,时大精进亦不顾视。
“迦葉,尔时大精进菩萨,所住之处有一宅神,于虚空中现大神力,而说颂曰:
“‘精进心坚固, 难动如须弥,
不舍出家心, 为得菩提故。
大地可倾动, 火可在水居,
如是等可转, 菩萨不可动。
汝等莫勤苦, 而作不善业,
众生无慧眼, 久远处生死。
为利诸群生, 是故求菩提,
其心乐出离, 必成无上道。
不为世间报, 而行菩萨道,
愿成大觉智, 救济苦众生。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及诸上妙土, 其心不贪著。
汝等愚痴心, 所作不善业,
汝当自悔过, 菩萨不处俗。’
“迦葉,时大精进菩萨父母、眷属、知识及诸婇女,闻天神语,悉皆悔过,告菩萨言:‘随意出家!汝当饮食,勿令殒绝。’迦葉,时大精进不食七日,光明晖悦,颜色不变,唯心忆念正遍知身,一切诸天散华供养。时大精进过七日已,舍诸家业如弃涕唾。
尔时,父母、同友、知识,及诸婇女八万四千,皆悉悲泣随而送之。尔时,大精进菩萨持画叠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坐,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如是念:‘如来如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严微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男子,汝如是念,云何观佛?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者,名为善观。’
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如此画像,非证非得非果,非证者,非得者,非得果者,非住者,非去非来,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色非非色,非贪尽、非瞋尽、非痴尽,非阴、界、入,非初非中非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此画像,非初非中非后,非此非彼,非行非非行,非取非舍,非作非诵,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成就天眼过于人眼,以此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得净天耳,诸佛世尊所说之法悉能听受,天耳净故,一一诸佛所说之法,听闻受持不相障碍。
“迦葉,时大精进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智为食,不食世供,一切诸天散华供养。迦葉,时大精进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心但忆念学萨婆若。迦葉,菩萨应如是观如来身,非观非非观。迦葉,菩萨应如是观如来画像,如大精进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像;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
“迦葉,尔时大精进菩萨,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一会说法,二万众生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阿僧祇众生住于声闻、缘觉功德,父母亲属皆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葉,莫作异念!尔时大精进菩萨摩诃萨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迦葉,是故菩萨摩诃萨,应学大精进菩萨摩诃萨,亦应学余诸大菩萨。
“迦葉,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求菩萨诸善男子,无方便心,多诸贪著,于墙壁下,画如来像而求利养。彼作是说:‘我独供养,人无供养。’以修少善自高慢人,因此供养以自活命。迦葉,彼时众生不修三昧,不诵正典,但作此业;因此业故于施主边,获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以自活命。迦葉,汝观彼破戒菩萨,住不净戒,自称多闻。迦葉,彼破戒人不诵经典,供养形像因而自活。”
尔时,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世尊,广说愚痴凡夫谄曲之失。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何有不住清净之戒?世尊,愿于未来此法久住,令彼善男子、善女人闻已惭愧:‘如来知我,如来觉我。’所作邪法,永令休息。”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葉:“如来所说为善男子,闻我此法修行离恶,我为此人说如是法。”
摘自《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九》
今天这一堂课,前面讲了几个经典的教证,希望大家好好地看、好好地思维。今天讲的内容很重要,本来是需要辅导的,但是来的居士比较多,所以讲考班的这些人就“升官”了,转移到比较寂静的地方观佛像去了(众笑),但我希望法师们以后多讲一下。我很喜欢《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这些窍诀。
佛陀当时也告诉大家,要像大精进一样好好修持这样的法。当时有两万菩萨发了菩提心,还有很多众生获得了不同的果位。
【(供佛有极大功德,但仅凭供佛不行其他善事,并心生傲慢,则不应理。)佛经中说:“末法五百年时,善男子善女人中会有一些不精通大乘法、贪欲反倒暗暗滋生之人,此类人仅仅依赖供养佛像之功德,就欲获得成就、神通等果位。
他们自认为唯有自己才知供养如来身像,他人都不可能如此行持,因之便以如此微少之善根而自赞毁他。除供养佛陀身像外,此等人既不听法求传承,亦不诵经、禅定、内观。如此行持之出家人或在家众,亦能得到他人所供养之法衣等受用。” 】
《大集经》中讲,末法五百世的时候,有些善男子、善女人不精通大乘佛法,反而暗自滋生各种各样的心念。这些人仅仅依靠供养佛像,就想获得成就和神通等果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知道供养如来身相,其他人都不知道,因此便自赞毁他。
其实供养佛像并不是最高的修法,但是很多人除了供养佛的身相以外,既不听法也不诵经,既不禅修也不内观。这种出家人和在家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如来的真正密意。因为如来的密意是说:供养佛像很重要,但同时还要懂得佛的身相是现而无自性的,还要进行禅修、念诵、闻思修行,这是很重要的。
【故而佛陀殷殷教导道:“迦叶,我自觉入大乘行者当如是行持:守持清净戒律、希求正法、广闻博学。而此类人却不守持戒律、不希求正法,仅仅以供养佛陀身像满足度日。”
世尊又曾开示过:“迦叶,如来为此等善男子善女人之利益而宣说如是真理,此等人闻听此法门后理应了知自己过失,并改过自新。”】
佛陀又跟迦叶尊者讲了很多道理,包括求佛道的过程中要清静戒律、希求正法、广闻博学,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陀的加持和成就。其实《大集经》中讲了很多观佛的功德。
03
佛复告虚空藏言:“善男子,何谓菩萨行功德与虚空等者?若菩萨闻佛无量法广大如虚空故,发萨婆若心,彼作是念:‘如萨婆若无量,佛无量,自在觉无量。于如是无量中,生无量欲精进不放逸行,为佛道故,当行无量菩萨所行之法。所以者何?如诸佛无量功德庄严身故,我亦为庄严其身,应成就无量善根。
如诸佛无量功德庄严口、庄严意、庄严道场、庄严佛土故,我亦当庄严口、意、道场、佛土,应成就无量善根。我当教化无量众生,为成就善根,我于无量生死中,为成就善根故不生厌惓。
诸佛世尊有无量国土、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彼诸众生无量行、无量心、无量诸根差别,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恼聚,起诸烦恼。我为入无量诸佛法,为舍无量众生所行诸根生死苦恼聚故,成就无量善根。’
菩萨以如是正观之心,所作功德与诸波罗蜜相应,与四摄法相应,与四无量心相应,与助菩提法相应,成就众生受持正法,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及净菩萨所行相应法。
如是等所作无量功德与虚空等,以众生性无量故,佛智慧无量故,法界无量故,所修亦无量。如虚空众生性,佛智慧法界无处不至,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萨所作功德亦复如是,至一切处利益众生,以无依著故,以愿方便力故。善男子,菩萨能如是行功德与虚空等。
“善男子,云何菩萨行智与虚空等者?若菩萨从善知识得闻法已,善顺思惟,所作诸行终不放逸,修少境界想已受无量想,受无量想已得如是智明,得是智明已得阴方便智,得界方便智,得入方便智,得谛方便智,得十二因缘方便智,知众生垢亦知垢性,知众生净亦知净性。
所谓众生有染心,如实知有染心;无染心,如实知无染心;有恚心,如实知有恚心;无恚心,如实知无恚心;有痴心,如实知有痴心;无痴心,如实知无痴心;有诸烦恼心,如实知有诸烦恼心;无诸烦恼心,如实知无诸烦恼心。彼菩萨不见有垢心为卑、无垢心为胜。
所以者何?以菩萨入不二性清净法门智故。如法性,我性亦尔;如我性,无我性亦尔;如无我性,诸法亦尔,性清净故。若入一切诸法性清净者,则不求诸法有垢有净,亦不见诸法文字相貌,不受不著故,亦不见诸法障碍盖缠及不障碍盖缠。
菩萨思惟无量境界,离心、识二法,名之为智,不名为识。喻如虚空,无心、意识;菩萨亦复如是,离心、意识,知诸法性与虚空等,智行无碍过诸碍故。善男子,是为菩萨行智与虚空等。
“善男子,云何菩萨成就不离如如来所许念佛者?菩萨若在阿练若处,或在树下,或在旷野,或在露处,以得定力故能摄心不著诸缘,以不散乱心善摄所念,以行相观如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取一一相貌,为成就己身故,心向一切智地,于如来身忆念放鬘网光明。
菩萨以得解希望观如来身,满一由旬、二由旬,三四五十由旬,乃至百由旬,若过百由旬。以得解希望,观坐道场,或见转法轮,或见现种种威仪说法调伏众生,或见于一佛世界施作佛事,或五佛世界,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佛世界施作佛事,乃至百千无量世界施作佛事。得解希望观自见随意,
若听法,若供养给侍诸佛世尊,于余威仪随意自在。菩萨如是观如来色身已,忆念佛功德,或观戒,或观定,或观慧,或观解脱,或观解脱知见,或观力、无所畏,或观佛不共法,或观菩萨本行,或观成就佛地。
普忆念如来成就功德已,忆念如来业,何等相貌?云何造业?身造耶?口造耶?意造耶?威仪造耶?可见耶?不可见耶?可说耶?不可说耶?何国造耶?几种身造耶?如是种种忆念胜业,成就不可思议诸善根已,观如来法。诸佛世尊以法身故名为如来,不以色身。
彼菩萨不见色是如来,不见相是如来,不见种性是如来,不见阴、界、诸入是如来,不见威仪是如来,不见过去、未来、现在世是如来,不见因是如来,不见缘是如来,不见所以是如来,不见和合是如来,不见有是如来,不见无是如来,不见成就是如来,不见败坏是如来,不见彼有如来,不见此有如来,不见如来在何所,不见如来,不恃如来,不分别如来,不得如来。喻如虚空无有阴、界、入名,非不利益众生;诸佛世尊无有阴、界、入名,亦非不利益众生。善男子,是为菩萨不离如如来所许念佛。
摘自《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三》
我们今天已经把第一部分讲完了,如果归纳的话,大家需要记住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经常观想如来。
第二,佛像跟佛陀没有差别。
如果你们实在没办法记住很多内容的话,就把大精进菩萨公案中的这个要点记住:“我想成佛”的这个分别念就是佛,我前面摆放的佛像就是佛。因此,金刚萨埵佛像就是金刚萨埵佛,我执著他、对他产生信心的这个分别念就是金刚萨埵佛。
04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觌体无二。
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
对很多人来讲,这些内容可能比较新鲜,希望大家再多方面地思考一下。很多人对大乘佛教了解得太少了,可能连20本书都没有读过。虽然我们是大乘佛教徒,但确实不是真正的好弟子,因为我们对浩如烟海的如来正教还知之甚少。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所讲的“以心作佛”等道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