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161.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 |【每日一颂】《中论》 Back

161.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 |【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1-31

已二(破人我之能立)分三:一、破人我之比喻——观燃可燃品;二、破人我之所依——观本际品;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


十一  观本际品

庚二(破人我之所依——观本际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轮回自性成立;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壬一(破轮回自性成立)分二:一、轮回前后中间不成立;二、生死前后同时不成立。

癸一(轮回前后中间不成立):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



中观宗驳曰:轮回并不存在,因为大圣者——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过“本际不可得”,因为生死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没有始终,那中际又当如何存在呢?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有些弟子在佛面前询问轮 回是否有边际。佛回答说:  “本际不可得”。小乘宗认为,既然佛说轮回无始无终,那说明轮回肯定存在。而 中观宗正好相反,认为佛说轮回无始无终,说明了轮回了不可得。


任何一法如果存在,就应该有其开始,比如一个人 如果在这个世间存在,就应以他的降生为开端。同样, 轮回如果存在,就必须有开始,然而,轮回却如旋火轮一般,前际分根本得不到,这样轮回的后际必然也 不可得。既然轮回的前、后际都得不到,中际怎么会存 在呢?当然也不会有,因为中部需要观待前后际才能成立。


可是很多世间人,包括无神论者们却认为:不必观察我生前是怎么来的,死后还有没有,这样观察很让人头痛,反正我现在活着一定要过得美满,一定要把我的孩子都安排好,一定要每天过得快快乐乐……事实上,这样只承认中际,而不承认前后际的观点是非常愚痴的。

◎ 对轮回是否有前后际的辨析


关于轮回是否有前后际的问题,很多人在辩论场里 经常辩论。《现观庄严论注疏》中对此有广述。麦彭仁 波切的《中论释》中说:在胜义当中,轮回没有前际、 后际,也没有中间,本体了不可得;在世俗当中,按照 显宗观点,总的轮回无始无终,但对个体众生而言,轮回没有开始,却有终点。


为什么说个体众生的轮回无始有终呢?

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云:  “如见种有终, 然彼非有始,如是因不具,故生亦不起。”意思是,自 然界的植物种子,就每粒种子进行观察,其生因可以 一 直往上推,无有最初的起点,然而每粒种子都会有毁 坏之际,比如将其煮熟或用火烧焦,使其以后不能再生长,这时种子就有了后际。


同样的道理,每个补特伽罗投生轮回无法追溯到最初的起点,然而依靠佛法的各种因缘,他一定会有结束 轮回的终点。只要趣入内道证悟了人无我,依靠无我智 慧之火,烧尽业和烦恼种子,断除引发后有之因,有情 就不会再投生到痛苦的轮回当中。至此轮回就已结束,可以打上句号了。


为什么说总的轮回没有终结呢?因为众生无边无 际之故。如果众生有边,他们早已被度尽,轮回早就空 了,但因为三界众生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以总的轮回无有终结。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总的轮回无有尽头,为什么 《地藏经》中地藏王菩萨的发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也发愿“众生没有度尽之前,自己不成佛”?这该如何解释呢?


这主要表示了佛菩萨广大的发心量和无与伦比的利他精神,并非说地狱真的能够空掉,或者轮回真的 能够终结(无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对此问题也有说明) 。 当然,个别地狱,比如金刚地狱、无间地狱里的众生,依靠业力和佛菩萨的加持力,也有空的说法,但整个地狱、轮回不可能全部空完。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144

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


145

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


146

如是常应燃,不因可燃生。

则无燃火功,亦名无作火。


147

燃不待可燃,则不从缘生。

火若常燃者,人功则应空。


148

若汝谓燃时,名为可燃者。

尔时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149

若异则不至,不至则不烧,

不烧则不灭,不灭则常住。


150

燃与可燃异,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


151

若谓燃可燃,二俱相离者。

如是燃则能,至于彼可燃。


152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

153

若因可燃燃,则燃成复成。

是为可燃中,则为无有燃。


154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

若所待可成,待何成何法?


155

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


156

因可燃无燃,不因亦无燃。

因燃无可燃,不因无可燃。


157

燃不余处来,燃处亦无燃。

可燃亦如是,余如去来说。


158

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

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


159

以燃可燃法,说受受者法,

及以说瓶衣,一切等诸法。


160

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