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次第 Back

【大学演讲】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次第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9-05

放眼中国历史,其实信仰一直都有,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期,人们总会崇尚精神追求,“信点什么”。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没人讲究什么精神追求。莫言坦言,那时他的目标就是吃顿饺子,后来写文章也是为了温饱。此前人们对释道儒的信仰还在,家家供佛,供太上老君或孔子、孟子的像,而“文革”一来,这些供奉就被无神论摧毁了。很特殊的年代。


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渐有起色,各方面也有了自由空间,于是,被压抑的心灵开始寻找归处。而与此同时,宛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般,气功、瑜伽以及后来的心理咨询和催眠等宗教非宗教团体也应运而生。


这很正常,因为人就是这样:在他不必特别关心饮食的时候,会向内心寻求精神食粮。这就是人跟动物的差别。


据说有科学家观察过:当把一个人和一个动物同时关起来,在不给食物的情况下度过几天后,放出来时,两者最先需求的都是食物。动物也找吃的,人也找吃的。


但之后就不同了。动物得到吃的以后,还是找吃的,除了吃的,没什么其他品位。而人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以后,就开始考虑衣服、房屋等各方面生存需求;接下来,非常自然地,人会在心灵或精神上寻找慰藉,这就是人的不同。


当然,在人类社会里,这种进程也是有先有后。西方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1993年我去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时,见他们在物质方面已相当富足,人人有车有房,那时他们的心也转向了精神需求。


而现在的中国与之类似,人们在生活上有了一定满足以后,也开始内观,寻找精神层面的意义了。


摘自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讲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