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琉璃光-提问环节 Back

宗萨钦哲仁波切 I 琉璃光-提问环节

動物樂傳心 2023-09-25



#INTERVIEW


访谈:宗萨钦哲仁波切

“关于善或慈悲心”






ABOUT


-宗萨钦哲仁波切

-简单修行的根本

-理想的治疗医疗人员应该如何




提问 Qustion



Q1 就是佛陀说过什么话语是跟这些
治疗师是相关的?



A1

仁波切答: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对于佛教来说,真正的疾病是心的病——心病,因为如果你没有心,那身是什么?身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它什么都不是,它就好像一个玻璃弹珠,一块木板,所以真正的病是心里的病。

所以当我们说心的病呢根本上我们说的是——不知道实相,不知道真相,我们就给他一个标签做无明,因为我们不知道实相,所以我们误解了,我们认为有些东西是可以,要收要拿要取,要挣扎去获得的这样的一种想法,我们叫做执着或者参与性。


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相,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无明,对于人生的事实呢,因为我们对于它的不知道不清楚或无明,所以我们升起一种厌恶仇恨,对于他人或者其他的某些情况,甚至是对于自己升起这种讨厌、厌恶的心理或仇恨的心理,这就是我们说的嗔心。

所以有时候我们称它们为“三毒”——贪嗔痴三毒,它们就像是增加者或者制造者,创造者或者是根源,那是什么的根源?所有后来的情绪的根源,比方说疑惑,嫉妒骄傲等等,他们的根源都是贪嗔痴三毒。

基于这贪嗔痴这三毒它会导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如偷盗,诳语或者取其他众生的生命,或者诽谤或者欺骗,然后这会导致我们承受行为的果报,所以就有情绪、行为,然后情绪和行为的果,然后当你经历行为的时候,他又导致我们升起或者产生更多的情绪,更多的行为,因此又有更多的果报,这就是我们如何持续不断的将自己束缚起来或者纠缠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真正的疾病。

这就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制造毛病,所以当你有这样的心理的毛病的时候,它逐渐会制造我们身体上面的毛病,不只是身体上,甚至在整个社会制造出毛病,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就是我们怎么会经历duka苦的情况。





提问 Qustion



Q2“下一个问题是就在人家临终的时候

去照顾他还有让人家能够很优雅的死亡,

宁静的死亡在佛教里面我们要如何平衡

这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做多一点还是放手?”



A2

仁波切答: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做,但是我猜呢大多数今天晚上的那些听众都是佛教徒,特别是那些就在不丹的人,我想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你们都跟大乘佛教有关联。

所以我会说的是虽然有这么多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升起菩提心大概是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而升起菩提心并不只是给那些临终的人,我会建议说我们要为所有一切的人,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我解释一下,因为升起菩提心大概是你能够有的最伟大的愿景。

我们说的并不是在谈论拯救别人的生命,我们说的也不是说建医院,我们说的也不是在谈论做善事行善,我们也不是在讲捐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或者提供数据。

菩提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或者是一种发心想要不仅只是令一两个人醒悟,而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觉醒,而这是一个特别特别伟大的愿景。我经常劝导那些要临终的人说,他们不应该认为这是结束,他们应该告诉自己现在是我开始的时候,开始开启我大项目的时候——我要令一切众生觉醒的大项目。

换句话说,你其实让你自己升起一种很大的愿景,所以对于那些佛教徒,我假设你们很多都是佛教徒,既然你们是佛教徒,我们并不相信说这一生是我们唯一的一生,完了就完了。

因为如此,这一生比方说那些觉得他的生命就将要结束的时候,他的态度应该是,这是一个踏脚石,垫脚石,我要有更多的计划说我要去给更多的人服务,我不只是要去治疗他们的几个病,而是我要去让一切的众生觉醒,让一切的众生证悟。

这样的一种修心的方法,训练我们自己去升起这样的一种决心,训练我们升起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大概是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





提问 Qustion



Q3第三个问题是——对于那些生病,
特别是那些有一些很难受的疾病的人,
我们要让他们去理解业与因果,无常,
还有缘起的概念。



A3

仁波切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业与因果的概念,我发现到我注意到很多时候会被误解,这是因为业与因果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课题。

很多人认为业是一种命运(宿命),有些人甚至他们会说这是你的业,就好像它是一种已经定下来的东西,但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业因果它并不是一种宿命,但同时业或因果它也并不是说我们有自由的意志,就是宿命的反面是自由意志,业也并不是自由意志。

有些人可能认为业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做什么都可以,一种自由意志,就好像你可以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正确的,但你必须去好好的去定义它。这有点难回答,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有一点属于智力上的或学术上的一些问题,但我们没有选择。

首先我要告诉你佛教的目的(佛法的目的)并不是要收集……很多人认为佛教徒你们做的就是要舍弃恶业,然后你要收集善业,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对佛法的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事实上在佛法里面的当然你要舍弃恶行,但是你也要超越善行,这就是月称菩萨(其中一位伟大的印度的大成就者,大乘大师)他说那些笨蛋他们会做坏事,然后他们会进入地狱。

第二句他说那些很笨的人他们会做善事,然后他们会投生在天上,你发现吗?他们两个都是笨的。第三句就是那些有智慧的人,他们会尝试超越善与恶行,然后他们会达至解脱。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理解也就是说业和因果,基本上业如果没有教你刚才说的缘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教业因果,因此如果没有这个空性的智慧,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好好的教授业与因果。这对你来讲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个谜语,是鸡先来还是蛋先来?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谜语,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因果。

事实上佛教徒也在问同样一个问题,对于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在问这样的问题,今天在你和我之间谁先来?是听众还是说法人?你看一切都是互为缘起的,所以佛教徒并不相信说有一个唯一一个第一个初生的蛋,第一个原有的蛋原有的鸡,佛教徒也不相信有鸡蛋的末日或者鸡的末日,佛教徒真的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佛教并不相信时间是究竟的,时间是相对的,所以因缘和果这些都是相对的,业或者因果也是相对的。

回到我们主要的问题,那些人如果他们的疾病没有办法治疗的话,在这里我们要去理解:今生不能解决的意思,这个情况下不能解决,是的,但是对于那些相信轮回的人,对他们来讲,这可能是一个将他们的业给耗尽的方法,这可能是一个让他们解脱的(从这样的一种恶业中解脱的)一个方法,所以这是一种不同的理解。

所以很多时候就连那些人他们在受苦,或者他们死亡,或者他们经历一些致命的情况,就算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你可以说他其实可以很容易的被解决。有很多人他们经历一些致命的情况,可能是一些很可笑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基本上是一种概念。

这是基本上是看你如何去定义它,如我之前所说的业因果并不是宿命,它同时也不是自由意志。所以你可以这么说,从某方面来说,并没有所谓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只是说你没有业或因果(因或那个缘)来有这个方法来解决你说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提问 Qustion



Q4“慈悲心和菩提平等心在医疗界
怎么去理解?”



A4

仁波切答:我们谈了关于善或者慈悲,(它是在所有的医疗方面)所有治疗的基础就是慈悲。当你要说无量心,你这里要注意这个字——无量,当我们说无量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无量的对境、无量的发心、无量的态度、无量的心态。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佛教的,我们说慈悲——这个最高层次的慈悲,比方说什么是无量的发心?通常当我们要去治某个人的病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一个既定的概念说治好治疗是什么意思?那个目标是什么?我每次给这个例子,比方说如果我是一个心理学家,我从书上学到什么是正常的定义,什么是正常?

那是我学过的,在这里我现在是一个心理医生,我应该去治一个据说是不正常的人,我看着他的时候是通过从我的书本,从我的老师和我的教育制度中的这一些既定的概念就去看着他,当我在看着发疯的人,这并不是无量的,在这里并没有一种谦逊,然后你已经有个目标,你要根据你所认为什么是正常的健康的概念来去治这个人。

而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这些医生还有那些喇嘛,像我这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最后让那个人更加不健康,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目标,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很执着我们自己的目标,我们太过执着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说的无量的心。

我们说无量的慈或者无量的悲,我们会选择比方说我对于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可能更容易升起慈悲心,但是我不会对一个好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一个人对他升起慈悲心,因为我觉得他不值得他不需要,他又有钱,他又这个又那个,这不大算是无量,因为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无家可归的人、战争中的孩子、还是有钱人,这些人他们同样的同等的是我慈悲的对境,因为他们都有苦,他们都有他们的病。

这5个都是很大的问题,然后我正在尝试的把把精要给讲出来。如果真的要去解释的话,我们会坐在这里很久。




提问 Qustion



Q5“有些人他们悲心过度会疲累,
悲心的疲劳要怎么去对治它?”



A5

仁波切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教里面大概有一些最好的答案。我们从最高的那一点来讲起,我们用佛教的见地观点,智慧的见地,智慧的观点来看,首先有一些我们之前已经讨论了,我认为慈悲心所导致的疲劳,在美国他们会说这个跟你的慈悲心的共同依赖,相互依赖。


它源自于你已经有个既定的一个目标,你已经执着说有某个目标是你要达致的,很明显的你如果有这样的理解,你很明显的一定会疲劳,一定会失望,因为你已经制造了一个目标,而且是一个大概是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所以你就变成你自己的受害者,你自己的非常狭隘受限制的,片面的,这种慈悲心的受害者。


在佛陀和他的一个弟子之间有个非常优美的对话。佛陀和一位菩萨,他们讨论的时候跟菩萨说,因为这位菩萨不断的去帮助了很多人,他很累,然后他回来去问佛陀,说我真的很累,我不能再做菩提心的东西。

然后佛陀的答复是:如果有个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她真的很爱这个孩子,然后在梦中他梦见这个孩子被河水冲走,她会毫不犹豫的跳进河里,尝试去救她的孩子,无论需要什么,不管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需要用尽一切的方法去救她的孩子,这是菩萨救众生的方法。

意思就是说当他从梦中睡醒的时候,其实那个孩子从来没有淹水过,没有溺闭过,这一切都是梦,都是虚幻的,所以这里讲的是一个佛教最高的智慧,因为如果你了解的话,一切都只是你的投射的话,一切都是幻象——时间是幻象,一切都是你的投射,一切基本上都是相对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智慧的话,当你帮助众生的时候,众生的数量,你所需要的耐心的忍耐力的数量,是不能够让你退心的,你整个要跟病人互动治疗的时间,整个过程不会让你累的,不会让你沮丧,因为治疗师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是他非常执着的一个目标,或者更好是他知道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投射,但是这样的智慧大概是没有那么容易证得的,不是一个隔夜就能够证得的,我们需要去习惯它。





提问 Qustion



Q6“一个佛教的理想中的治疗师或者

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应该是怎样的?”



A6

仁波切答:如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过,珍惜慈悲或珍惜善良善心,这是至关重要,这是最主要的。我知道是不可能从消费主义的这种价值观中逃脱,但是我们时不时要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治疗师。你真的需要,至少要有正念。

你对于这种基于利润上的考虑的这种治疗、教育,至少你要去注意到就算不容易去讨论,不容易去想,我们要经常去讨论,我们要提醒自己,我想就算是一个治疗师没有办法根据课本上所形容的工作去完整的。

如果没有办法完全的执行课本上所描述的工作的话,但是如果一个治疗师有这样的一种善心,我毫无疑惑,就连那些毫无希望的病人(不可能被治疗,不可能被救治的病人),我毫无疑问的相信他们余生会在一种和平宁静喜悦之中度过。我想这是一个佛教治疗师应该至少时不时的去探讨这种价值观。





提问 Qustion



Q7“仁波切你说所有一切的问题的根源
是无明,这个第一个无明的念头从那里来?”



A7

仁波切答:你的问题提到第一个表示说提问的人相信时间是究竟的,我不相信时间是究竟,对我而言时间是相对的,如果你真的坚持要我给你一个答复,第一个无明的念头,我就说它就是现在。





提问 Qustion



Q8“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善
与恶业果的话,那怎么超越业?”



A8

仁波切答:你要超越业,究竟而言,需要通过对于空性的理解,这是唯一的方法。我知道你可以通过善行来超越恶业,那这个善业怎么办?

因为它也是一个铁链,你可以解开铁链,但是你也并不想被金链给锁上,究竟而言,你需要学习怎么去真正的去理解空性,因为它是最大的治疗,如在《心经》中所说的,空性即是它的能够治疗一切的咒语。






提问 Qustion



Q9“你最后能不能给我们药师佛

咒语的口传?”



A9

仁波切答:我不知道观于口传,我本来在想说要我一开始就想要念诵这个药师佛咒语,因为有人告诉我今天有很多来自不丹的医疗工作人员,所以我想趁此机会跟这些所有的医疗工作人员,还有所有的人结缘,通过我来持诵药师佛咒语。关于药师佛真的有太多的信息,很多时候药师佛被表现为蓝色,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题目叫做「琉璃光」。

我只想提一下为什么蓝色?蓝——最大的蓝,我们有的最大的蓝在我们人间是天空(蓝天)。我们来谈一下天,天在哪里?一般而言我们认为我们会往上指,我们人类甚至还能够欺骗自己,认为说在天空的中间,你去想一下,当你说天空或虚空中,这是什么意思呢?

天空并不是真正的在上面,因为你看天空对佛教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地域,其实你不能够真正的说天空在那里,因为天空是不在,天空或虚空是不在那里,但同时它又在那里,没有虚空,我们没有空间,我们怎么行动,但是空间在哪里呢?

它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肉体上的样子,它没有声音,它没有味道,它没有感觉。所以虚空或空间是一个最好的譬喻,被用于在佛教典籍中来阐释,来解释「空性智慧」。

所以当你对于空性有理解的时候,也就是关于天空,它能够治疗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药师佛很多时候是呈现为蓝色的,因为蓝它代表天空,所以我会持诵药师佛陀罗尼,我会做的是我持诵它的咒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如果你可以跟着我,那就请跟着我,我们开始。

(仁波切念药师佛咒语)

我现在再念一个短的,我用藏族人还是不丹人他们的发音。

(仁波切念药师佛咒语)



主持人致谢

以我们不丹人的方法,我要跟听众一起来向仁波切致谢。感谢您给我们这么伟大的教授。

现在我确定听众已经理解一个理想的治疗医疗人员应该如何,然后仁波切的言语和智慧会不断的在他们去护理照顾这些病人的时候,在他们的耳中响起,如果从一个噩梦中醒来,跟从好梦中醒来是一样的,我想今天仁波切的教法让我们能够从深沉的睡眠中醒来。

非常感谢仁波切,愿您的愿心,您所有的心愿能够实现,愿您所有的佛心事业能够无量无边,感谢仁波切。


—— 未完待续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敬请关注

紫莹微信①:athenatang1001
紫莹微信②:tangchiieng1001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有意参与答疑直播,请加义工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