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16届净土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50课 Back

16届净土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50课

本课科判


课程重点

  • 以教言、教证、公案说明破戒者享用僧财、信财的过患非常大。

  • 断除偷盗能获得今生、来世的无量功德。


课程难点

  • 现今出家人不注重因果取舍,一方面与外界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是缺乏闻思。

  • 出家人如果担心自己戒律不清净,在合理、适当地接受供养后要经常忏悔。

  • 在家人只要发心清净,供养破戒者也有功德。


课程脉络

  • 课前开示。(1-13段)

  • 破戒者享用僧财、信财的过患。(14-34段)

  • 如何正确取舍。(35-45段)

  • 上师教诫。(46-47段)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1-13段)

1.弘扬佛法要面向三类人。

①儿童:从小接受佛法教育。

②年轻人:认真闻思修行。

③老年人:明白最基本的佛理,断恶行善,好好念佛。

2.菩提学会的根本是闻思修行。

3.闻思修行的机会难得,要长期坚持,定会受益。


二.破戒者享用僧财、信财的过患(14-34段)

1.以教言、教证说明

博朵瓦格西:“在家人天天造十不善业,也不如戒律不清净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大。”

②《弥勒狮吼经》:“宁可一日还俗一百次,戒律不清净之僧人切莫享用信财。”

③《教比丘经》:“不守出家之学处的人,身著出家装束享用信财亡财,不如做一位正直的在家人。”

④《毗奈耶经》:“宁可去食用,诸燃火铁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斋。”

⑤《涅槃经》中说:“宁可食烧石,饮用铜熔液,不守净戒者,不应享斋食。”

⑥《宝积经》中也说:“破戒之诸人,虽身著法衣,唐捐信财故,如吞烧铁球。”

⑦智悲光尊者:“重罪之人呼师救,死时虽供牛马匹,除非十地自在者,切莫指望如我者。”

2.以公案说明。

①【公案一】佛陀说法后,五百比丘为不享用信财而还俗,两百比丘发愿不享用僧财。(注重因果的出家人不愿享用僧财)

②【公案二】唐代出家人僧觉大量盗用僧财,活着感受地狱之苦。(不畏因果的破戒者造业后,现世感受痛苦)

③【公案三】北周僧人慧旻盗取僧财,破戒后仍享用信施,死后转为牛。(不好好取舍因果,后世还债痛苦)

④【公案四】隋朝僧人道明生前取用僧众一束木柴,忘记赔偿,死后感受地狱燃烧之苦。

3.上师拓展。

①在家人要对出家人观清净心。

②现今出家人不注重因果取舍的原因。

  • A.物质发达。

  • B.缺乏对佛法的闻思。

③应诚信公案,学习后如理取舍因果。


三.如何正确取舍(35-45段)

1.疑惑一:供养破戒者是否有功德。

①供养破戒者不如供养具戒者功德大。

②只要发心清净,还是有功德的。

2.疑惑二:觉得自己的戒律不是很清净,是否能享用信财和僧财。

①末法时代,凡夫人戒律一尘不染很困难。

②若有条件,可以不接受信财和僧财。

③若没有条件,合理、适当地接受供养后经常忏悔,可能问题也不是特别严重

3.修持净土法门者应避免肆无忌惮地享用黑财,否则障碍往生。

4.容易造恶业之人:世间权贵、大权在握的出家人。

①莲童王子享用大量民财,堕入地狱长达六十劫。

②管理一所寺院僧财的监院师转生为树干里的青蛙,遭小虫啃食。

5.断除不与取的功德。

①来世果报:投生善趣、成为富贵之人、财富无损、受用自在等。

②今生果报:赢得他人信赖、事业容易成办等。

③十种功德:资财盈积、多人爱念、人不欺负、十方赞美、不忧损害、善名流布、处众无畏、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常怀施意、命终生天。(《十善业道经》)


四.上师教诫(46-47段)

1.应抓紧时间,精进行持善法。

2.精进闻思修行,对佛法有所领悟,改变自相续。


编辑:定解D08

审核:定解D08

“法师辅导”请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