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道用 01 | 把痛苦转为道用吧!把快乐转为道用吧!
第一课
堪布传讲
今天开始讲苦乐道用,藏文的传承有没有我记不住了,可能我重新受一个传承再给大家念,暂时我们用汉语给大家引导。
苦乐转为道用的法可以分三个方面,初善首义、中善论义和末善后义。
初善首义也分三个方面:论名、顶礼句、立誓句或者立宗。
首先讲论名,就是“苦乐道用”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实际上已经宣讲了这部法所有甚深的内涵。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大家应该知道,在世间、在修行中,苦和乐其实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痛苦过,有没有这样的呢?没有。有没有人一辈子都非常非常快乐、从来没有感受痛苦的,或者从来没有感受快乐的?这样也是没有的。
可以说苦和乐在生活中交叉而产生的。或者有的是乐多一点,有的是苦比较多一点。这样的苦和乐,作为世间人而言,大家都觉得苦是应该要避开的、远离的,乐是要一心一意追求的目标。这是大多数的世间人是这样的。正因为这样大家可能都特别热衷于追求快乐、追求幸福,而特别担心害怕遭遇痛苦。所以求乐避苦对每个人来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点大家在生活经验当中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但是如果是一个修行人,他在生活中遇到苦的时候,他也不会那么害怕,他可以通过修行的方式来转为道用。如果遇到一些快乐,他也依靠修行的方式来转为道用。
有些人可能这样想,苦转为道用是可以的,乐不用转为道用吧,乐不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吗?应该是值得欢喜的事情,为什么要转为道用?其实苦和乐都需要转为道用,为什么这么讲呢?世间人感受到痛苦的时候特别伤心、一蹶不振,可能觉得在生活中没有意义,他接受不了,非常伤心,他心里就产生了各种焦虑、伤感,脆弱等很多负面的情绪出现,这样以后,生活就不会很正常了。
如果遇到快乐,会不会对他来讲能不能接受呢?其实对世间人来说,快乐的时候也不会接受的,因为快乐时会产生傲慢、看不起别人等各种负面心态。有些人有福报,感受快乐也许能承受得起,如果没有福报,很难承受。有一个成语叫做“厚德载物”,有丰厚的道德或者福报的人他可以承载,承载什么呢?承载他所有的财富,所有的钱财,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他没有福德、道德,即使有钱财也确实承不起的。我们有时候也看到,很多人想“我没有钱,但如果有钱的话我肯定很开心的,肯定很快乐、很成功的。”其实不一定的,如果他没有福报,即便他有很多钱,最后他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烦恼,最后可能一切的一切都会毁于一旦,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说一般世间人表面上看来好像乐是可以接受的,苦是很难接受的,但从修行的层面分析,不仅是苦要转为道用,乐也要转为道用,如果你没有把它转为道用的话,那可能这种感受的快乐和痛苦对你的人生不利,所以通过修行可以把它转化成修道的顺缘。因此很多修行人,感受快乐时,他不会依此看不起别人、自己心里面产生各种各样的贡高傲慢,依靠这样出现种种烦恼,他不会这样的;当他快乐的时候,他马上用这种快乐分享给其他众生,他的快乐变成一种修道的顺缘,正因为他快乐,他不会依此而丧失自己的德行。
一般人应付痛苦是比较容易的,而应付快乐是很难的。比如有些人以前在非常特殊的时候,他的修行不会退失。但后来因为有名声、有钱财、有地位,他的修行依此而退失。有些道友也可以看出来,以前刚来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他反而很坚强,努力地修行,没有受到任何的违缘;但后来因为很多人对他恭敬供养,他有了很多的利养、名声、地位,这个时候他可能福报配不上吧,种种原因,最后自己的修行、德行,很多都逐渐丧失。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看得到的,所以这是从快乐转为道用的原因。
痛苦需不需要转为道用呢?作为修行人来讲痛苦是非常需要转为道用。因为我们的轮回,实际上是苦多乐少。在生活当中你有意地发现也好,没有发现也好,反正有很多的痛苦缠绕着我们,苦苦、行苦、变苦这三大苦一直缠着我们。这个时候如果你通过自己的修行不能转为道用的话,那你的修行是无法成功的。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什么违缘、痛苦都不会发生,应该是没有的。我们看到前辈的这些特别了不起的、伟大的高僧大德们,从他们的传记中也发现,他们感受的痛苦比常人要多得多,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他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转为道用的话,的确是很难以修成的。
这样的苦乐转为道用需要什么呢?平常就需要修行,如果没有修行的话,理论上能不能转为道用呢?理论上不能转为道用。有地位、财产能不能呢?也不能。有些人因为生活当中非常痛苦,他就想:“我出家吧,我出家可能不会有痛苦。”其实不一定的。你出了家头发全部剃了,耳环扔到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戒指也不要了,所有的原来所贪的这些财物,包括自己的爱人、亲人这些都离开了,但是你因为没有修行,只不过是没有头发而已,光头还是痛苦,一直天天哭着。
如果你把大乘佛法真正观心的这些方法融入自己的相续,那时即便你没有剃头发、没有出家、没有任何外在的变化,但是内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转为道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吧,我们大乘佛教这种特别殊胜的内容如果没有很好地去修行的话,你有什么名声---堪布也好,堪姆也好,格西也好,格西玛也好,法师也好,什么样的出家人、在家人,皈依也好,受菩萨戒,得过如何如何的灌顶,脖子上挂有很多上师的头(众笑),头像是吧,不是头,反正有各式各样的加持品,左手拿着金刚铃,右手拿着转经轮,什么样的法器都具足了,但是你的心从来没有与法相应的话,哪怕你到尸陀林里所有的这些装饰,像大威德那样来装束也无济于事。
的确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真正能修行,那么世间当中很难以接受的,当你遇到痛苦无法面对的这样的事情,当你修行很长时间,对你而言会轻而易举地面对、应对,这就是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所以我想这个法对很多人来讲特别需要。我们也希望苦乐转为道用这种窍诀能化解我们心相续中的许许多多不平的矛盾和纠缠,这些都可以化解掉,可以调伏自己负面的情绪,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对苦和乐怎么样转为道用,分两个方面来讲。
我们这次也没有要求要几堂课来讲,我现在比较随缘吧,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这样可能没有什么压力。因为现在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轮回也是这样的。所以外在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以后,内在的许多比较隐藏的东西,本来马上要开悟的、还不能开悟的这些东西,依靠外缘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内在的有些奥秘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达。这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因缘。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来讲,跟世间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世间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就像我刚才讲的,当我感受快乐的时候,“哇,今天太开心了,太美了,太好了。”一直陶醉在其中,永远都不愿意离开。早上起来如果睡得比较香、比较沉的话,“哇,好香啊!”如果旁边有闹钟的话,就拼命把那个声音关掉,“再睡一会儿,多舒服啊!”一直陶醉在乐的海洋中。
但是作为修行人的话,他不仅对乐转为道用,更重要的,生活当中遇到了特别难以忍受的痛苦,比如你的父母死了,别人对你进行诽谤呵斥,或者你的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接连不断,此起彼伏,又产生一个、又产生一个,在这个时候你有一个特别坚强的心态的话,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今天的题目大概介绍到这里。
下面接着讲苦乐转为道用。作者丹毕尼玛尊者,是多智钦丹毕尼玛。第一世敦珠法王有八大佛子,他在当中应该是长者。记得像智美威色,维萨空行母的丈夫,还有其他几位八大法子,其中叫智钦丹毕尼玛,他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包括《大幻化网的总义》,以前有其他人翻译过,我也当时想讲,但是没有讲成。他还有专门讲伏藏法的一些概论,以前西方有些学校也大概地介绍过丹毕尼玛伏藏法的一些道理。
他应该是1926年圆寂的,好像住世62岁,可能是1865年降生的,当时麦彭仁波切在世,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当中出现过好多次,他是麦彭仁波切很得力的、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弟子。以前法王也经常讲,有一次华智仁波切也说,现在我们宁玛巴的教法还是有希望的,为什么呢?因为智钦丹毕尼玛在八岁的时候讲《入菩萨行论》,说明教法是有希望的;然后,新龙•贝玛敦都上师今生虹身成就,说明证法非常兴盛的。
很多大德对这位作者有许多赞叹,包括他的相关传记中也讲了他的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不同的功德。我以前看过很多他的道歌,但他的道歌跟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诗学风格相比,他的道歌比较难懂,苦乐道用还比较好懂,其他的道歌,他的文风、风格不是特别好懂。
但不管怎么样,这位作者在藏地非常著名,如今海内外的这些大德都特别喜欢学丹毕尼玛相关的显宗和密宗的教言、道歌、注疏等,藏文有专门出版的,好像有六、七函。所以作者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德。
译者是我。我是2020年2月21日开始译的,那天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到3月5日翻译完的。当大家特别紧张的时候,我就刚好苦乐转为道用,每天都闭在屋子里面,还是很有感觉的,当时是很好的。好像我最后翻译结束的那一天,应该是3月5日吧,那个时候中国死亡的人数已经上了三千人,当时大家都特别紧张,我在那个期间翻译的。后来也作了一个简单的校对,里面的有些内容边讲边校对可能更好一点,这是《苦乐道用》的翻译情况。
然后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也就是顶礼句。
这跟藏文上稍微有点差别,但是我结合后面的“随念此中所说的功德而作礼”,以这个道理相结合,这里顶礼圣者观自在可能比较好一点,本来这句话是五句。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观自在是自他交换修得最好的菩萨吧,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的非常殊胜境界的大菩萨。我们要苦乐转为道用主要是自他交换,像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先对观世音菩萨的这种功德进行赞叹、然后作礼的原因。
下面是为什么顶礼观世音菩萨呢?观世音菩萨是这样的:观世音菩萨恒时以他乐而快乐的,恒时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他也会快乐的;恒时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他显现上最伤怀、最悲痛。这样的成就大悲的功德尊,实际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本性中是什么样呢?断除了自己所有自相的苦和乐而安住。他跟我们凡夫人是不同的,凡夫人没有断除自相续中的苦乐的执著,正因为这样,自己苦特别痛苦,而自己乐很快乐,而众生痛苦的时候我们没有感觉,众生快乐的时候也许也没有什么感觉。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去年我们在《维摩诘经》的译疏里讲过的,凡夫人看到他人快乐的时候,产生厌离心;见到他人痛苦的时候心是快乐的。而菩萨与此恰恰相反,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他就产生欢喜心,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产生不快乐,菩萨的特点就是这样的。
凡夫如果自己快乐肯定愿意得到的,如果自己痛苦不愿意的。看到众生可能恰恰相反,看到别的众生痛苦的时候特别开心,包括今年发生疫情的时候,不管是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有些死了很多,他们非常痛苦的时候,有个别的人幸灾乐祸,觉得“活该,应该这样。”其实这应该是大多数凡夫人的一种心态吧。如果是大乘佛子,不要说其他众生,甚至于他最怨恨的敌人,他也不愿意让他痛苦,但愿让他快乐。即便自己不能饶益他,也会愿意让他快乐,是这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先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进行恭敬顶礼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他平等或者自轻他重这样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样的原因值得我们赞叹、顶礼。如果观世音也跟我们一样,别人痛苦的时候他开心得不得了,自己痛苦的时候也是闷闷不乐的,那观世音菩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跟我们一模一样的,跟我们的境界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原因应该向他顶礼。
我要顶礼的话,他应该有功德,如果没有任何功德的话,除非是因为害怕了,因为有些领导批评下面的人的时候他就有点害怕,向他顶礼,实际上心里根本不接受。观世音的功德真的是超越了凡夫人的方方面面,我们向他顶礼非常合理,也是有这个功德,有这个德行的,是这样的原因。
一方面想到“观世音菩萨真的在这个世间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伟大的菩萨,但愿我也获得了跟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的能利益众生的功德,把众生的痛苦自己接受,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众生,但愿我有朝一日一定要得到像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的功德和境界。”我们一边随念他的功德,一边向他顶礼。顶礼时口里这样说顶礼句这是一种顶礼,心里面想“确实观世音菩萨很了不起,我要恭敬他,”心里这样想,这是意礼,心里的意念。然后身体的话,观世音菩萨的像摆在前面顶礼,或者自己心里观想向观世音菩萨用身体来磕头,这也是一种顶礼。
因此我们修学的时候追随前辈的足迹,他们为什么顶礼,我们作为佛教徒也应该这样顶礼,因为我们还没有得到观世音菩萨身语意的功德,那么我们通过对他的恭敬、对他的祈祷和对他的特别的尊重、尊敬,我们自己也会逐渐得到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应该这样来想。
这是刚才讲到的第一个是题目,第二个是顶礼,然后第三个是立宗义。一般造论的时候下面都有一种立誓。
因为下面作者要立誓、宣说。宣说什么呢?作为一个修行者必不可少、不可缺少的一个修行的方便法。这个方便法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当中无与伦比的、无价的苦乐转为道用的窍诀。我们用金钱来衡量值多少钱?没办法,无价的。价值是非常非常的昂贵。这个窍诀看起来只有两三页,但实际上是无价之宝,物价部门没办法给它定价。
这个窍诀是无价之宝,因为修行方便方法确实特别珍贵,这个窍诀分为痛苦道用法和快乐道用法。这是一个立宗,因为包含了下面所讲的内容,它的价值,是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很多人经常口口声声自称为修行者,可是真正遇到痛苦的时候能不能转为道用?真正遇到快乐的时候能不能转为道用?如果你是修行很好的人,或者你的理论学得很好的话,遇到了痛苦、遇到了快乐可以转为道用的;如果修行特别不好,虽然你在某个地方已经闻思了多少年,但实际上当你遇到痛苦和快乐的时候一点受益都没有、一点都不会转为道用的话,那可能你的修行不算成功的。
麦彭仁波切以前《君规教言论》里面有一句我很喜欢的:“无论享乐受痛苦,智者深思有促进,纵然百见苦与乐,无心愚者无受益。”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无论你享受快乐也好,感受痛苦也好,作为智者,会深深地思维其中的含义。因为这样的原因,感受到痛苦对他而言也是很大的进步。比如遇到了生病、家里的人死了,或者什么情况的话,对他来讲是修行的一个很大的帮助;遇到快乐,健康,有财富、名声,对他来讲不会因此而丧失,也是一个进步。而作为愚者,无论他的生活当中见到了多少次的痛苦或者多少次的快乐,对他是没有任何的受益。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能背诵。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智者、是不是愚者,你自己可以判断自己吧。生活当中你见到了痛苦,对你修行上有没有帮助?你得到了一些快乐,对你修行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受益、有没有促进作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正因为这样,为什么要讲苦乐转为道用呢?作为修行好的人、智者而言,它是特别的重要,作为修行不好的愚者而言,你的生活当中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除了丧失你的道德、丧失你的德行、退失你的修行以外,没有任何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真的能感受得到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讲苦乐道用的原因。
小编提示:善始善终,打卡回向,写出收获,送出礼物。(文字未定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