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每日一颂】《中论》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十三 观行品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
辛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分二:一、破无实为教义;二、破无常为教义。
关于“虚诳妄取”的含义,大小乘持不同的观点。
有些小乘宗认为,根据《阿含经》的教义,所谓的 虚诳妄取,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无有的法。他们 把诸法的实相抉择为单空。还有些小乘行人认为,虚诳 妄取是指一切有为法的无常迁变性。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实有的基础上。
中观宗认为,虚诳妄取是指一切有为法在名言中虽 有如幻如梦的显现,但一经观察,却没有丝毫可堪忍的真实本体,如同水泡、彩虹一般。
小乘宗和如他们一般千千万万的迷途之人, 一直执著万法的自性存在。佛陀之所以说一切万法皆具欺惑性,就是要破除世人的实执。无始以来我们都吃了无明的迷药,眼前一直会有万法的迷乱显现,不断受到它们的欺惑,就像愚笨的人被电视、影像、魔术等幻象迷惑一样。
实际上,小乘宗用无实法或无常法来解释教义都不合理。下面首先破无实为教义。
壬一(破无实为教义):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既然说诸法是虚诳妄取,那此中怎么会有所取呢?佛陀如是宣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空性的意义。
有些小乘宗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虚诳妄取” 意思应该是“不存在”,即指一种实有的单空。如果像中观宗所说的那样,万法没有丝毫本体,那么在任何条件下,具作用的法都不可能存在,这样一来,业因果、前后世等世间所有名言都成了不存在的假法,这种见解是损减一切名言法的邪见。你们中观派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断见派!
中观宗驳曰:所谓损减(也称毁谤或诽谤),是把本来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毁 谤,因为一切诸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在这样的空性当 中,有什么实有的东西可取呢?没有任何可取之法。既然万法的自性本来不存在,我们说不存在,这哪里是损减呢?
譬如,天授如果本来具有眼睛,有人说他是瞎子,他肯定会不高兴,觉得自己眼睛长得这么好看,怎么能说自己是瞎子呢?如果天授本来就没有双目,别人说他是盲人,他应该不会不高兴,因为这不是损减、毁谤,而是事实。(不过有的人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如果别人说他 难看,他也特别不高兴。其实不应该生气。如果说漂亮的人长得丑,的确有点不公道,但如果本来就不好看,说难看也是事实。)
并且,如果像你们小乘宗所说的那样,欺惑之意就是不存在,那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欺惑又怎么会存在呢?如果不存在,佛陀为什么说诸法是欺惑的呢?你们对万法胜义中本体不存在,名言中显现存在的道理一无所知,根本解释不了佛陀的真正教义。
再者,中观宗并非断见派。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顺世外道不承认因果,中观应成派最后抉择空性 时也不承认因果,但两种不承认并不相同。顺世外道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认前后世和业因果,而中观应成派则是在抉择究竟胜义谛时,才将业因果及涅槃在内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在如梦如幻的世俗中,在众生世俗的梦尚未醒来之前,则承许梦境般的前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因果显现成立。所以,两种观点完全不同。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记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