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6)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106)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2





戊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


若我无有嗔不生,

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

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

唯以调心法灭嗔。



如若自己根本不存在,那么自己的嗔恨以及和对方争论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因为嗔恨、争论均是相互观待的,而且自己如果未曾害过对方,也不会遭到加害,因此对于无缘无故的损害理应安忍。《入行论》中云:“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自己受害表面上看是以小小的外缘而产生的,实际上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所以理当安忍。彼论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即使是因为受害而产生的嗔恨,也需要观察。如果因间接受害而嗔恨作害者,那更应当嗔恨的是自己的业力。彼论又云:“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若因直接受到损害而心生嗔恨,则理应对棍棒等物或者不悦耳之语这些无情法生嗔。彼论云:“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尤其是对于他人所说的不悦耳之语嗔恨也是同理,你不嗔恨自己的耳朵而嗔恨对方实在是不应理的,因为依靠耳闻才会生起痛苦的缘故。
此外,若认为作害者有损于自己的名誉等,故我应生嗔。这种想法是堕入恶趣之因。为此对于毁坏自己名声等的人也应安忍。彼论云:“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又云:“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因为自己的资具受到损害而嗔恨也不应理。如果自己有福德,资具根本不会受到损害,如果无有福德,即便别人施给财物也无济于事。再说人在死的时候必然要放下这一切,如梦醒般前往后世,财产有无穷的过患,是束缚之因。《入行论》中云:“谓碍利养故,纵我厌受损,吾利终须舍,诸罪则久留。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寿虽有长短,临终唯如是。设得多利养,长时享安乐,死如遭盗劫,赤裸空手还。”
因为名声受到毁坏而嗔恨别人也不应理,名声仅仅是词句,词句是无情法无有丝毫利益。彼论云:“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若认为对方所说的话语难听刺耳便心生嗔恨。其实这些词句只是对方的言语而已,所以有什么必要生嗔呢?而且只是对方想当然说出的话,没必要嗔恨。若由于不高兴而嗔恨,则理当对自心愤恨,因为不高兴是自己令自心不高兴,他人的词句既没有移到自己身上,也并未触及自己,只不过自己听受了别人的言词而变得不高兴的。如果自己不对其执著,则对自己无利无害。一切高兴不高兴,前刹那已经灭尽,就如同昨日以前的显现与昨晚的梦境一样去而不返,无有可识别性,无有自性、平等一味,因此无有任何可嗔恨的。同样,今日的显现与今晚的梦境一样,是故我们对苦乐不应有实执。

戊六、思维是否可改:

遇不乐境舍不喜,

若有可改何不喜,

无改无利有何用,

故当努力忍诸缘。


当出现不悦意情景时,若可扭转,则想方设法改变,不高兴也无济于事。如果无法扭转,则已成定局,不高兴更是起不到作用,因为不高兴也无法扭转已成的局面。《入行论》中云:“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众生身不由己地感受各自的业力,即使是为了父母等亲友、眷属等也不应生嗔,甚至为了亲教师、轨范师、上师、三宝等也不该嗔恨他众,如果有受害的宿债,那当然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没有宿债,也就不可能受害。再说,他人的赞毁又不能造成重大的利害。


戊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不悦耳之语以及损害有何本体呢?


观察空性如虚空,

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

当处一切等性中。


倘若观察,作害者之身与自己之身二者均是无分微尘,因此能害与所害皆不成立;二者之心内外何处均不可得,由此能害所害也不成立;他人的言语也是同样,若细致观察,则何处也不成立,是故能害、损害、害境三者悉是空性,无有任何喜忧、善恶、得失。表面上虽是损害,然而本体却不成立,所以应当观修如幻化、眼华等世俗幻化八喻的安忍、胜义中如虚空般的安忍。《入行论》中云:“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观察本来无生之空性义而修安忍,彼论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如是若依靠多种方便修持,则不难成就安忍。《入行论》中云:“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倘若反复串习,则今生也会与众人和睦相处、悦意快乐,后世转生殊胜善趣并成就菩提。彼论又云:“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丁四(精进度)分四:一、了知精进之人;二、宣说精进之违品;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戊一、了知精进之人:


一切精进修行者,

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

芬芳莲园聚蜂群。


经中云:“精进得菩提,不勤无圣果,精进集诸善,精进增功德。”


戊二、宣说精进之违品:


彼之违品三懈怠,

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

毁坏兴盛起衰败。


懈怠增上罪业减灭善法,所想不成。若分类,则有同恶、怯懦、自轻凌三种懈怠。心散乱于经商务农等障碍正法之琐事上即是所谓的同恶懈怠;怯懦懈怠是指见到一些难以成办之事后就认为自己一定不能成办而放弃;自轻凌懈怠即是指声称像我这样的人无能力做到而自甘软弱之举。《入行论》中云:“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