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第二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的论典《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从凡夫的状态趋向于修道,趋向于解脱的殊胜次第的引导。其中讲了很多关于佛法的基础知识,当然最关键的是讲到了怎样让我们的心安住于法境界的殊胜修法。
《前行引导文》是由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和破瓦三个部分组成,算上前面的闻法方式是四个部分。现在所讲的法是共同的加行,从科判上来讲是六部分,但是可以归摄为三个部分。前面的“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这四个内容可以归摄到一个部分当中,主要是引发我们的出离心。现在我们耽著于轮回的今生后世,没有办法真正求解脱道。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解脱,佛陀和很多传承上师(包括华智仁波切),在殊胜的经论中宣讲了怎样让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转向追求解脱,这就叫做转心,以上四种修法叫做四种转心法,或是说让我们厌离整个轮回、世间叫做四厌世心。
修了四种厌世心之后,我们就会对整个轮回生起厌离心,就会一心一意地追求出离和解脱道,这种修法叫做修出离心。第二个部分是在修了出离心之后,我们要知道有个解脱。厌离了轮回而没有出路的话我们就会非常绝望,有个出路叫解脱。第五个内容讲到了解脱的利益,篇幅很少,是讲如果我们修持佛法,会有一种理想的果让我们去得到,去追求的,这叫解脱利益。
为得到这种利益,必须要修行佛法(后面在不共加行中所讲的法)。为了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助缘,第二个问题中讲的是依止上师善知识,因为只有依止上师善知识才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才能够让我们真实地修持后面的不共加行乃至于殊胜正行的法要。前面的共同的加行就是这样安排的。
现在我们在共同加行中学习到的是四种厌世心中的第一种——暇满难得,它让我们知道现在能够修学佛法的人身非常难得,难得就突显了它的珍贵。珍贵表现在哪里呢?主要是指暇满人身可以让我们在轮回中做到其他普通人或天人乃至于旁生等身份,根本没办法达成的出离轮回、获得殊胜解脱的目标,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知道的。即便是一般的普通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暇满的条件,也不可能有机会修行并获得解脱,所以暇满人身是我们获得解脱、修学佛法的殊胜基础,只有具有这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在此之上,继续修持殊胜的法要。
如果没有学习和刻意保护已经具足的暇满人身,或者说这种暇满人身的潜力或基础,具有的善根和潜在的修行佛法的能力会朝何处去?怎么发展?这个要观察。因为这种潜力,如果我们没有重视和保护,没有挖掘和抓住,它有可能出现一下就被放过去了。我们没有刻意观修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觉得这没有什么,它和其它的身份差不多。
而同样具有这种能力基础,假如学习了暇满难得的内容,刻意地观修了它的意义,我们就会对暇满人身的真实难得珍贵,以及它能够做到其它身份做不到的优越条件,产生非常强烈的认知。在这种强烈认知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用人身来修学佛法,世间的其它事情,不必要用暇满人身投入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我们的心就转变了,因为有了暇满的人身并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从而让我们的心从追求世间八法转向追求解脱道。
我们的暇满人身,如果刻意学习观察了,它的作用就不一样了,就像后面马上要讲到的,人身是无常的,观不观修都要死,但是如果你提前刻意地专门去了知观修了,会让我们发起精进心,它的触动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一种死亡叫被动死亡,就是什么准备都不做就死了。另一种是主动地接受死亡,需要我们前期学习观修、接受它,在我们接受了必定要死亡的情况之下,会投入更多时间精进修持佛法。
我们不能想:观不观修都改变不了死亡的事实。的确,我们观不观修死亡无常,要死亡的事实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接受死亡事实的情况下,现在还有时间做些更加积极的改变。
同样道理,人身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都有暇满人身,但在整个世间中,可能有一部分众生的善根因缘的确差得太远了,不具备这种因素;还有一部分就像我们一样,条件是有但可上可下,这种条件可以被你抓住,也可以被你放掉,可以往上走也可以往下走,这需要我们做抉择和观察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到底往何处去?是往左还是往右?是直行还是后退?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教法来帮助我们做抉择,这种教义就是思维暇满难得,它会让我们知道人身的不同意义,它是可以用来修行殊胜解脱的,而整个所求中没有一个比解脱道更为超胜。
所以要知道暇满人身可以用于追求解脱。知道人身的难得珍贵,从而要善巧地使用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法。第一,现在我的人身没有浪费;第二,现在我精进修法也可以保证在后世继续获得暇满人身,有了这种条件和基础,生生世世都会获得暇满人身,那我们获得解脱的机率不就大很多吗?它也是对我们后世获得人身的准备。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精进修道,如果今生信心因缘能够具足,我们今生就会获证解脱,或者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这些都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之后爆发出来的力量,如果不思维不观修,这种力量就没办法爆发。
我们为什么要去学、要去观修?为什么一定要暇满人身的意义在相续中生起来?为什么用很多修法去引导?为什么说这么多理由、根据、比喻等等?其实都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人身是很殊胜的,因此不要浪费掉它,应该知道它的可贵之处并用这种如意宝般很难获得的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说,在很多地方讲到,如果你获得了如意宝之后要懂得如何使用它,首先要把它清洁干净,在使用它的时候,要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要沐浴、斋戒,并把如意宝供在非常高的一个幢顶上(如旗杆一样),这样就显得很高贵。然后你在下面诚心诚意祈祷如意宝,它就可以如意地降下一切所愿。无论你想要求衣服、饮食、还是财富,一切所欲都可以从如意宝中获得。只要正确使用如意宝就可以给你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如果不知道或者不认识如意宝,那么也许它在你手上就是一颗普通的到处都有的石珠子,并且可能会认为家里的水晶球还比它光滑。如果不知道它的价值,就会浪费它。或者会用这个石头珠子去装饰花园,比如说水池里面缺一颗这样的石头,就扔到里面去做个装饰,这可不可以呢?似乎也可以。或者你看家里缺一个垫桌子的东西,就把它放在下面垫桌子,这可不可以呢?也可以。
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价值和使用方法,虽然你认为得到了一点好处,但其实错失的更多。所以,如果暇满人身只是用于追求今生的世间八法,你也能够得到,但是你错失了生生世世的福德或解脱,这都是因为不了知暇满人身的价值且没有善巧去使用它。如果没有把暇满人身的价值最大化,那么生生世世的福德就会错失。以前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已经错失了,现在如果不注意我们也将会或者正在错失。如果以后我们不观修,还会错失。
当我们正反观察很多次之后,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暇满难得。它对我们现在修法到底起什么作用。既然它是四种厌世心之一,那么它对我们厌世或者生起出离心到底有哪方面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很多道理去观察思维。
尤其是暇满难得的意义一定要入于我们的心,如果这样,我们就自动想要用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投入求解脱道和追求世间八法的比例会自动做调整。比如很多世间不必要的或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如果能这样,心就自然而然转变了。以前可能会非常耽著世间或今生的事情,现在觉得没有必要,这些东西得到之后也没有大意义,不必要用暇满人身,只要其他的普通人身也可以得到。
我们上堂课也讲过,如果只是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追求男女情欲或是生儿育女,这些其实旁生也做得到,它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然而这种追求需要暇满人身来做吗?根本不需要。
当然我们不是说暇满人身不需要吃饭、睡觉或者其他啥都不用做,该做或必须要做的你就做。但是既然有了暇满人身,主要的思想要将暇满人身放在追求解脱道上面,这就它是要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思维这些的目的是要在内心中引发这种思想或观念,并让它在内心中扎根,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只要法要融入到心中,我们就会自动做转变和调整。这时让你散乱或去做其它的你都不愿意,因为你已经有了如意宝,只要守着它并好好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行了,何必再跑到其它地方去耕田或赚钱?根本不需要,因为你已经没有兴趣了。
所以知道暇满人身的价值之后,对其它事情绝定没有兴趣,这就是法入于心之后的自动转变。通过观修法义,一旦产生了效果,内心一定不相同。在引导文最后还会讲一个公案,暇满人身的意义在一个修行者相续中生起之后,他是怎么自然而然就做到精进修行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个科判,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前面“思维难得之喻”等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今天继续学第四个“思维数目差别”,学完这些之后去观修,可以使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实修法,它里面的一个个引导都是提炼的浓缩精华。如果把《前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按照实修法引导去观修。或者按照《前行》中的文字观修也可以,把一个个科判、段落、词句都记下来之后,好好地去闭目思维。比如思维具体的数目的差别,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身的确非常难得。同样,前面的比喻也可以这样去思维。
把这些数目的差别一个个去思维,通过对比观想的时候就发现人身的数目实在太少了,所以很难得很珍贵。既然拥有了这些,就应该有个主题,就是通过思维“暇满难得”让我们逐渐放下今生、看破今生。之后还要了知,一定要用暇满人身来修解脱道,通过不断加深、加强这方面的思维,真实了知了暇满难得的缘故,进而内心对于修行佛法的兴趣也就会加深加强。
如果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
这个是总述,即“稍加审视”。以前可能观察起来比较难,尤其因为以前交通都不方便,如果一个修行者没有出过远门,当地一个上师跟他讲,暇满人身很难得,或者说人和旁生的数量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很难产生这种信解。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走得远也看得多了,还有很多媒体和信息来源,要得到这方面的数据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说“稍加审视”,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将众生的数量次第比较后,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整体来说获得人身的数量比其他众生的数量少很多。“稍加审视”的意思,是单单通过我们观现世量的眼根、耳根来进行审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只有人和旁生。因为我们看不到天人、阿修罗、饿鬼,也看不到其他的一些地狱的有情。这里就只有人和旁生来做比较,是比较容易的。
还有一个“稍加审视”的意思是指可以稍加审视一下佛经、论典中对此的描绘。这个“稍加审视”的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翻阅大量的经典、论典及教证,稍微审视一下经论也可以发现里面的差别。
所以这个“稍加审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或用自己获得的信息去观察,这个叫稍加审视。还有一种“稍加审视”,就是我们稍微看一下佛经、论典中的描述,也可以发现里面的含义。因为必定有些东西是我们眼根、耳根能够了解和辨别的,而有些是没办法看到的。所以我们就要用两种途径来进行观察。
这里面讲到了引用经典,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当然就可以。下面首先用经典“稍加审视”,然后再用我们的眼根去“稍加审视”,是分了两个步骤。首先是用经典,因为比较隐蔽的部分,我们要使用经典来说明。麦彭仁波切在净土的教言中也说,一般来讲如果比较隐蔽的法超越了我们境界的时候,就要使用第三量即教量,必须要通过教证来说明这个很隐蔽的东西。
如经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
此处是恶趣和恶趣之间做比较,然后恶趣和善趣之间做比较。首先恶趣内部按次第就是这样来比较的,地狱众生的业最重,一般来讲,由于我们众生造重业的条件是很容易的,所以堕地狱的众生数量非常多。而同为恶趣有情,饿鬼的数量就远比地狱的数量要少。
此处首先是一组地狱和饿鬼之间的比较,就是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一样。虽然现在有的时候气候污染比较严重,有些城市很难看到夜晚的繁星,但是在那些比较干净的地方,比如藏区或草原上,很容易看到真实的繁星,星星在天空中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如果我们看不到,就看图片中的繁星,夜晚的星星非常多,所以说地狱的众生就像夜晚的繁星一样,而饿鬼众生就如白昼之星。白天的星星我们看得到还是看不到?有些能看到。以前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也经常在白天很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一颗、两颗星星。有的时候是太阳、月亮和星星同时看到,这个情况也有但很少。
到底白天有没有星星呢?白天的星星很少。为什么?其实星星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说白天它就回家了,不在天空出现了,不是这样的。因为白天太阳光太强烈,映避了星星的光芒,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星星。仅仅从表象上来看,饿鬼道众生和地狱道众生比较起来,饿鬼道的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稀少,它们的数量差别和反差就这么大。
下面一组,就是饿鬼和旁生来做比较,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旁生则如白昼之星。虽然饿鬼和地狱比较时,落于下风远远不如地狱的有情,但是饿鬼的众生如果和旁生比较起来,饿鬼的众生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而旁生的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这二者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还要比较旁生和人的数量差别,这方面就更加容易直观地了解。
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
旁生就像夜晚的星星一样不计其数,非常多,而善趣众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非常少。
善趣是总称:人、天、阿修罗。要获得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必定要修往上走的业,这个不太容易修。所以能得到善趣的身份的机会就很少。善趣众生的数量和旁生的数量比起来(虽然旁生和饿鬼比较起来,像白天的星星一样,但如果和善趣的众生比较起来),旁生就成了夜晚的星星,善趣众生就和白昼的星星一样少。这方面是一个次第的对比,反差是非常大的。
这是佛陀通过遍知一切的慧眼观察分析的。我们肉眼的功能是比较差的,很多东西在一定的范围、距离中,有时候能够看到,但超越了就看不到了。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太远的东西,看不到;有隐藏性的东西,看不到:比如墙外的东西,就看不到。通过自己内在的修行或某种业力,有时候眼根的能力,尤其是往上修的时候:禅定力、证悟实相的能力,修行的力量越大,障碍就越少,能见的能力也就越大、越超胜。佛陀净除了一切的障碍、圆满了一切的资粮,所以佛陀称为遍知,周遍了知一切。这些经典,是佛陀在遍照之后,真正现量见到后,如是给我们宣讲出这巨大的差别的。
此外又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
另外一种对比,“地狱的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大地的微尘是没办法计算的,太多了。整个娑婆世界的大地中,都是土组成的。真实来讲,很小的土的微粒叫微尘,一粒比较大的土里,有很多微尘。这个微尘,我们眼根是看不到的,必须要借用显微镜等才能够看到。所以,地狱的众生在整个六道中比较起来,就犹如大地微尘一样,非常多。
“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如果去过海边或恒河,我们可以看到沙子很细、很多,没办法数。整个恒河是个流域,整个恒河很长,其中的一段、一个沙洲的沙,我们都没办法计算,何况整个充满沙的恒河!因此饿鬼数量很多。佛陀在讲法的时候,经常使用恒河沙来比喻众生的数量、功德的数量之多,是超越我们分别念的意思。所以饿鬼道的众生犹如恒河沙。
恒河沙虽然多,但在整个世间中有多少?虽然恒河沙非常多,但是只有印度有一条恒河而已,在整个世间的其它地方,恒河并不存在。所以它的数量再多,还是没法和整个大地的微尘相比。如果恒河沙和整个大地的微尘比起来,那就太少了。但当我们看到恒河的时候,还是会大吃一惊,这么多啊!没办法计算这个数量!饿鬼的众生,就犹如恒河沙一样多。
“旁生呢?犹如酒糟。”酿酒的酒糟密密麻麻的,也是非常多,所以旁生的数量就像酒糟一样挤在一起,数量非常地多。
“阿修罗,犹如弥漫的大雪”。阿修罗像大雪一样多。因为以前学过这类论典,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我就会观察,《前行》中讲的犹如弥漫的大雪,倒底是怎么样去理解呢?一看到弥漫大雪的时候,整个雪下起来铺天盖地,整个范围全都是飘散的雪花。就会想到佛陀在经典中讲,阿修罗众犹如弥漫的大雪一样,就像这种数量真是非常多。
“人和天人仅仅如指甲微尘。”就是说人的数量和天人的数量。因为要转人或天人的取舍之道、修行佛法(人当然是从修行佛法的侧面来讲的)需要的条件比较严格;天人的受用是比较超胜的。人和天人的数量,仅仅犹如指甲上的微尘。这方面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另外一个经典的教证:佛陀当年给弟子说法时,从旁边的土中抓了一点点放在指甲上问弟子:“我指甲上面的土多呢?还是大地的土多呢?”这个当然是不可比的,一看就知道:当然是大地的土远远超过指甲的土。佛陀就说,“其实得到人身的数量就像这指甲上的土一样少,失去人身的数量就像大地的土一样多。”从这个方面讲的话,数量差别太大了。
总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上面这段话,主要是用教证来说明它的数量差别。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眼根去观察一下。
当下我们可以进行观察,
我们就不用教证了,通过我们的眼根、耳根来做观察,尤其是通过眼根来做比较。
比如,在夏季里,仅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量,也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夏季中,因为冬季藏地除了人之外,其它小的旁生是看不到的,牛羊还有,但蚂蚁在冬天是看不到的。华智仁波切是以夏季为比喻,夏季旁生非常多。因为他老人家生活的地方就是草原。在这些牧区,有很多草甸,草甸上就有很多蚂蚁筑造巢穴。有些大的巢穴里,有很多蚂蚁生存在一起。一个蚁穴里蚂蚁的数量超过了整个南瞻部洲的人数,超过整个地球上的人数。
现在看电视里演的动物世界,有诸如此类的,这些频道中演的这些数量,也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很大的草原上,很多这样上百上千个土堆。每个土堆就是一个蚁穴,每个蚁穴中蚂蚁的数量,几十亿不止,很多很多,没办法想象。现在用比较微小的摄像机可以进入蚁穴内部去做拍摄,他们计算出的数量是惊人的,没办法比较。从这方面讲,一个蚁穴中的蚂蚁数量就超过了南瞻部洲人的数量。
我们说人很多啊,并不是人身难得呀?一个城市中有上千万,到处都是人。但现在整个地球70亿人口,如果放在整个南瞻部洲、地球上和旁生来比的时候,那就绝对不成比例!一个蚁穴中蚂蚁的数量就超过整个人类,这是没法比的。而且,越空旷的地方,小旁生越多。
但即便是在城市里面,人和旁生也是不成比例的。虽然城市里面有几千万人,一个城市里面的旁生绝对不止几千万。打个比喻,我们把这个城市分成一家一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如果一家里面有三口人、四口人或者五口人,一个房子里有四五个人,但你有没有观察下,这个房间是旁生的数量多,还是人的数量多?观察后就会发现旁生很多。夏天苍蝇、蚊子,还有很多小的含生,很多很多!不止几十个。所以这个比例是怎么样的?这还是在房间里,外面的更多了!外面的树、草下面,没人住的地方更多了!还有下水道里,多得不得了。沙发上面,很多螨虫不都是含生吗?都算含生。
这样的数量,不观察、不思维,不觉得悬殊,真的观察分析时,人的数量和旁生的数量简直没法比,真的没法比!旁生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还有海里面、草原上、城市里,很多地方旁生的数量非常多,真的是太多了。我们通过这样的比较,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这以上我们泛泛对比了其它众生和人的数量,总的人的数量很少。即便现在地球上有70亿人,和旁生数量比较起来是非常少的。更不要说,我们看不到的、更加庞大的团队了:饿鬼团队、地狱团队。更加多的我们根本没法比。
前面通过教证,我们知道其实旁生的数量和饿鬼、地狱众生的数量,是没法比的。饿鬼、地狱数量非常多。所以说这么多众生越比较、越分析、越观察,你就会觉得人的比例越来越少,根本就不值一提,太少太少了。
我们不知道暇满难得,主要是我们还没有把眼光放长远、放宽大。如果按教证给我们提示的思路去观察,人的数量是很少的。为什么人的数量少?因为他的因缘难以积聚。当然这里主要关系到善业和恶业,造了善业多就可以转善趣,造了恶业多就会堕恶趣。而恶业是容易造的,要具足造恶业的因缘,基本上一下子就具足了。但是要具足造善业的因缘就非常费力。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这方面有这么多的数量差别?主要还是因为造善、造恶的这种因缘力。
既然是造恶容易造善难,堕恶趣容易转善趣难。我们就要反观一下,现在我们在做什么?是造善多还是造恶多?我们造善的时候,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相似的造善?对我们来说,造恶没有假的。像菩萨那样,造了恶但还是假的恶,这实际上是善法;对我们来讲,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但我们造恶的能力一定是真实的。贪心是真贪心,嗔心也是真嗔心,愚痴、嫉妒都是真实的,杀生、偷盗、邪淫也都是真实的。但造善就不确定了,因为造善的因缘难具足;造恶,只要你造了,基本上就是实打实的恶业,里面没多少水分,都是比较真实的恶业。
有的时候,我们要反观下自己:我现在得到人身,能保证下一世还能得到吗?如果不精进努力,佛陀都没办法给你打保票。我们要想生生世世还要得到人身,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在今生这个人身的基础上努力修行,尽量多地修善法。即便没办法彻底断除恶业,也要尽量多修善法,尽量把造恶的程度、时间,缩到最少、最短。
尽量把造善业的心意和时间多去满足。要尽量多造善法。对善法要培养起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生生世世都有获得人身的善根。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普通人身很难得,下面在人类中还要做个比较。因为我们现在毕竟不是在讲普通人身。普通人身其实也很难得,但是普通人身和暇满人身还要再做一次PK,做一次较量:到底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力量大一点。这样一步步下来,通过数目的差别这种很直观的方式作对比,我们慢慢地闭目思维观想就知道:暇满的人身真的很难得。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引发定解。
人类也是一样,
什么叫人类也是一样?就是说人类内部,普通人身和暇满人身的数量也是有差别的。
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这里讲到了观察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数量差别。“观察无有佛法光明的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的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真正来讲,传统的佛法兴盛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地区。比如,中国的藏地和汉地自古以来就是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再比如以前的朝鲜、日本;再远一些的比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还有印度、尼泊尔等等。
但现在有些地方的佛法已经慢慢没有了。像北朝鲜就不用讲了,基本上宗教都还没有恢复;南韩还有一些佛法,但是现在基督教越来越多,佛法越来越少;日本还算可以,佛法基数还是比较大的;其它像印度本土信佛法的人基本没有了;尼泊尔的外道占大多数,虽然佛法方面相对于其它地区还好一些,但是数量上还是外道多。所以,即便是传统意义上佛法比较兴盛的地区,现在的状况也是大不如前了。
比如中国的藏地佛法还是比较兴盛的。但是汉地以前佛法很兴盛,现在如果你在大街上走,要碰到一个学佛的人是很困难的;如果你去坐公交车,一个公交车里面你就问,除了你之外有没有一个信佛法的是很难说的。所以说生在佛法光明地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且即便是处在佛法光明地,暇满人身的比例也是很小的。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用城市里面寺院的数量来做一个推理。城市里寺院的数量很少。虽然这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说明问题,但它从统计或概率的角度,也可以说明这种比例之小。因为寺院少佛法的影响率就很有限,这样暇满人生的数目也不会特别多的。
其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佛法兴盛的地方,像西方和非洲等等。很多地方其实佛法根本没有兴盛过。但现在交通便利了,其中有些地方也开始有些佛法的传播,但是基数毕竟还是很少。以前我们也看过一个统计,当时人口总数不到七十亿,可能就是六十亿左右,其中佛教徒只有三到四亿。确切数量有可能多一些,也有可能少一些,总之佛教徒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是很少的。这么多人当中,只有三到四亿的佛教徒。
但是这些佛教徒是不是暇满人身还不敢确定。因为可能有些是皈依过的,有些只是信仰佛法,有些说是家庭信仰。这些都算不上是真实的暇满人身。并不是说我皈依了,或者自己说自己是佛教徒,就可以确定是暇满人身。只是泛泛地讲佛教徒三到四亿。如果按照十八种闲暇的条件来观察,三到四亿的佛教徒中要筛选,可能还要去掉一多半。所以条件还是比较严格的。
必须要入佛法,上师要摄受。如果再加上其它如不业际颠倒等条件,暇满人身不多。即便是三、四亿也很少,更何况三到四亿还不都是认认真真想要学习佛法,想要求解脱的。参照前面讲的,如果耽著今生都不算是人身的暇满,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那的确非常少!得到暇满人身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不能够随随便便认为:我有了暇满人身了,我已经过关了。如果我们有这个心态,比较危险。
如果我们有种危机意识呢?要保持暇满人身很难,也许现在都不一定是。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愿意上进、愿意争取,愿意去真实地创造更好的条件,那么,就有可能让自己不太圆满的身份更加圆满。所以从侧面看,要认识到,现在有佛法光明的人是极为罕见的。
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
太少了。实际上你要真心实意修学佛法,具有修学佛法的条件,真正来讲,人身是绝无仅有的。
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
对这个问题好好地深思一番,这就需要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好好放在心上去看;观修的时候要把这个问题通过打坐的方式去观想。平常我们看书的时候,会做深入的思维。但观想是把所有的外缘平息掉,然后一心一意地专门去观想这些内容,有的时候就容易在这种观修当中打坐,在座上观修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对法义产生进一步的融入,心更加容易融入到法中。观修其实也是一种深思,在座上深思一番之后越来越能够体会到:现在的人身非常难得,得到之后应该很欣慰、很喜悦。
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
如果我们“暇满的所有功德是十全十美的“,不管怎么观察,暇满的人身全都具足,是十全十美的。那么从今天开始,已经实现了珍宝人身。具有了珍宝人身又怎样呢?关键是你后续还是要去观察。因为有了暇满人身之后,可能自然而然就会想怎么使用它,怎么能不浪费它等等。有了这个基础就要去规划。因为有了这个实力,站在这么高的高度了,自然而然地可能对解脱道会有一些希求。有希求的情况下,自己会规划,如何更好地修行来圆满暇满人身的意义,因此就实现了珍宝人身。
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
如果在修学佛法方面的闲暇条件还不是十全十美,还有缺憾不足。当然缺憾不足要看到底是哪方面缺、缺了多少,缺的严重还是只缺一部分。如果只是缺一部分,通过精进,较快的时间内可以弥补。所以如果真的不够,我们就要精进地补全。假如不够你还不精进,那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还不是珍宝人身,只是普通人身。(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