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7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不离开上师的形象
一
涉及到的讲记原文
以前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伟大的修行者,叫梅觉巴。梅觉巴尊者说过:“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他日日夜夜观修上师,并因此获得了成就。
二
修上师瑜伽到底是观上师的形象还是观想成本尊
1、决定因素
弟子的信心
2、信心不同则观想不同
(1)如果真正相信自己的上师就是佛,是佛以人的形象出现来度化自己,如果对此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那么就可以在修法时直接观想上师本人的形象。
(2)如果只是把上师观想成佛,对于“上师即是佛”这一点仍有疑惑,修法时可以把上师观想成本尊;或者虽然对“上师即是佛”还有疑惑,但直接观想上师比观想本尊更让你觉得有加持力,那么修法时也可以观想上师的形象。
3、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有什么功德
直接观成上师的面相,由于缘分更深,观修起来更亲切,加持力会更大。
4、即便观想上师的形象不是执着上师色身的意思
(1)执著上师的色身,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执著上师的色身,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上师对我们微笑时,我们会沉浸在那个微笑中很多时日,妙不可言;当上师对我们呵斥时,我们害怕,我们悲伤,甚至退失信心。
(2)得弄清楚上师、上师色身的性质
当你修上师瑜伽,将自心与上师的智慧融汇为一时,稍许安住,其实就是见到了最了义的上师。形象上的上师――在你面前显现的上师的色身、照片或者梦见的上师,只是不了义幻化网,一种清净外相而已;当你安住在这种无别的境界中时,才见到真正的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真正的上师就是“他”!
三
你要确定对上师生起的是信心
1、什么是对上师的信心
(1)信心不是欢喜心
你们以为对上师生起很大的欢喜就叫信心,不是的,那个只能叫欢喜心。
(2)信心缘上师的功德而产生
我们一定要知道上师真正的功德,他的传承、窍诀、修行,这方面的功德我们了解之后才会去相信,只有相信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信心,去修持才会产生果。如果不相信,不可能产生信心甚至修行得果!
我(白玛程列上师)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慢慢去考察观察,最后发现喇嘛仁波切(阿秋法王)和他的传承上师之间如同佛与佛;清净传承上师的窍诀也非常与众不同;从窍诀中获得的实修也非常与众不同,如同佛与佛之间的实修;最后从实修中获得的地道功德各方面都圆满,也如同佛与佛之间。最后我看出来喇嘛仁波切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上师,不论从他的传承、窍诀,还是他实修的体验以及最后获得的果,他真的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人。最后我也终于知道了喇嘛仁波切方方面面的功德,他各方面的超胜之处,最后我真正的信心也因此完全产生了。
(3)一直停留在感情层面则无法产生信心
觉得某位上师看着很舒服,听他讲话也很舒服,上师也说自己很不错,弟子也认为上师很不错,这个层面上根本产生不了信心。
2、与上师关系的几个阶段
(1)想亲近又想逃开的阶段
起初,你有取悦上师的表现,犹如求爱,你关心的是能赢得上师多少青睐;你对他极感钦佩,但他又非常可怕;他老是把你推开。因此,不是情况不如你所期,就是你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我可能无法完全彻底敞开自己。”于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一种放下、逃走的过程,逐渐产生。换言之,我们开始玩游戏,玩一种想要开放、想要与上师恋爱,结果又想离开上师而逃的游戏。
(2)和解阶段
A. 你与上师的关系,终于落实而靠得住了。你开始明白,想要亲近上师或想要疏远上师,全是你自己玩的把戏。它与实际情况无关,只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上师或道友始终在那儿燃烧,始终是生命之火,跟不跟他玩游戏,任由你选。
B. 接着,你与道友的关系变得极具创造性——你接受被他压制和被他疏远的情况。他要冷若冰霜,你接受;他要热情如火,你也接受。什么都不能动摇你,你跟他和解了。
(3)蜜月期
在接受道友所做的一切之后,你开始失去自己的灵感,因为你已完全放下、完全放弃,你觉得自己缩成一粒微尘,微不足道。你开始觉得,唯一存在的世界就是这位道友或上师的世界。这叫“蜜月期”,于此期间一切都被视为上师这位中心人物的一部分,你只是一个毫无用处、微不足道的人,在不断接受这位伟大、迷人的中心人物的喂养。你一觉得虚弱、疲倦或厌烦,就去电影院;只要往那儿一坐,便能得到娱乐、振奋而返老还童。此刻对个人的崇拜是最突出的现象——上师是世上唯一活生生存在的人,你的人生意义全系于上师;你死是为他而死,你活是为他而活,你自己无足轻重。
(4)完全开放阶段
A. 这种跟道友的恋爱无法永久持续;热情早晚会消退,而你也必须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你开始注意,在上师的个性和人格之外,还有什么使他成为上师。这样一来,“上师无所不在”之理,也成了你的发现之一。一遇到困难,你就听到上师所说的话。这是开始独立,不再以上师为情人而分手的时刻,因为每一状况皆表达法教。
B. 你先是对道友放下一切,然后是与他沟通、跟他游戏。如今你已到了完全开放的境界。因开放故,你开始于每一个人生处境皆见上师品性,所有人生处境都让你有机会像跟上师在一起时那样开放,以致一切事物皆可成为上师。
3、如何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
(1)对上师生起信心的障碍
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上师的功德了解不透,内心还会有疑惑,难免会产生一些其他想法,对上师的信心还带有一些不清净成分。
(2)信心不是一蹴而就
A. 在确定“这个人是我的上师”前你要分析、观察
你有分析的自由,而且你也应该这么做,但是到了某一点,你必须进入下决定的世界,这需要勇气。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分析像是扶手栏杆,它可以支撑你,提供安全感。理智的心将事情合理化,一切都检查过了,所以你感到舒适。但从此处开始,你必须一跃而过。
B. 在确定“这个人是我的上师”后你的怀疑依旧会有
当你终于决定:“好。这个人将是我的上师”时,你的怀疑不会一夕之间就全部消失。虽然你经过了很多分析才做这个决定,并不意味你就完全没有怀疑。然而,现在是你的决定在带头。你甚至可以告诉你的准上师说:“我已经决定要成为你的弟子,但是我偶尔还是会怀疑你。”上师必须能够理解。
C. 随时检视自己
a. 纽舒·隆托的一位弟子帮上师洗衣服,发现上面有大便的污渍,他想:“噢!金刚乘也会大便!”但他受过教导,弟子应该视上师为佛,因此马上严斥自己:“我怎么可以认为金刚持也会大便?!”但是,即刻地,他又斥责自己:“我这不是在阿谀奉承吗?”随即,他又再度责骂自己:‘阿谀者’只是一个概念,一种畏惧......经过所有这些自我斥责之后,他仍然跟从上师,而且是全心全意的追随,而非盲从。
b.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喇嘛龙多·丹比尼玛晚年时,行动不太方便,尤其是蹲下以后站起来很困难,因此系腰带时都要留出长长的一截在外面,方便弟子堪布昂琼拉他起来。每次喇嘛龙多要站起来时都说:“我要起来了,拉一下我的尾巴(即腰带)。”有一次,喇嘛龙多去方便,堪布昂琼在外面一直问喇嘛龙多:“现前是否需要拉尾巴?”喇嘛龙多出来的时候说:“这都是由于我平常叫你拉尾巴而形成的习惯,实际上我是你的上师,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对境,这些都是很不敬的词。”也就是说,即便对上师说话不敬,也意味着你的信心已经染污,凭借这样的信心,是不可能得到圆满加持的。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上师也喝酒》《寂静之道》《白玛程列上师与弟子问答》《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观皈依境可否直接观上师面相(普巴扎西仁波切)》等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IreC4hqb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7-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十明
“大五明”为1、工巧明;2、医方明;3、声明;4、因明;5、内明。
“小五明”为1、修辞学;2、辞藻学;3、韵律学;4、戏剧学;5、星算学。
大、小五明合称为“十明”。
——《白玛邓登尊者传》
原文:其中,具精进者获得了出世间禅定,有智慧者不入分别伺察的歧途,他们都真正地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分别伺察
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原文: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但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
九乘次第
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是化身释迦牟尼所说三共通乘;
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乘,是报身金刚萨埵所说密咒三外乘;
生次大瑜伽、圆次无比瑜伽和大圆满双运瑜伽三乘,是法身普贤所说无上密咒内三乘,合为九次第乘。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7-定解B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