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缘法的五个法则
然后又是另外一个比喻
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
比如火,因缘不具足的话,它不能燃烧。
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
它的因还有它的缘具足时,这个时候火就会燃起来,这是一个比喻。
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
这个之前已经解释过了,这样如梦如幻的,这个地方的“法”也就是物质这样的东西。
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
这个时候会投胎。包括投胎,还有万事万物的因和果,包括我们的善恶因果,观察的时候都不存在。但是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它们不但存在而且有规律。
则能成就种子之识。
种子之识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
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
这个时候,在业和烦恼的帮助下,名色也就形成了。
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这个之前讲过了,这个叫作缘相应法。
然后下面的五个原则性的五个规律、五个法则,我们在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现在内因缘也是一样。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这五个我们讲外因缘的时候讲过,现在是内因缘,道理都一样。
云何不常。
为什么是不常呢?
所谓彼后灭蕴。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下,“后灭蕴”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人临终的时候、断气的时候,我们生命的最后一个瞬间,这个时候人的五蕴叫作后灭蕴,后就是最后的意思。人死亡前一瞬间叫作后;这个时候开始要死亡了,所以叫作灭;蕴就是这个时候的五蕴,所以叫作“后灭蕴 ”,要这样理解。
与彼生分各异。
生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投生了,投生的时候也同样有五蕴,那么诞生的这个部分叫做生分,生分是这个意思。灭的部分和生的部分,死亡的部分和诞生的部分,就这个意思。
与彼生分各异。这两个完全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死亡了,投生到天界,他最后的这个后灭蕴是人的五蕴,然后彼生分,他生的部分,诞生的部分是天人的五蕴。天人的五蕴和人的五蕴是各异的,完全是不相同的东西,所以当然不是常。常是什么?没有变化的才叫作常。现在已经有变化了,人变成动物,动物变成人,人变成天人,天人变成其他的,都是有变化,所以这个不是常。
为后灭蕴非生分故。
后灭蕴就是人最后的这个五蕴,临终时候的五蕴,生分就是他投生以后的,投生到天界时候的五蕴,就这个部分,这部分是不一样的。“非生分”,不是过去的这个。
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
他最后临终时候的这个五蕴灭,然后生分,生分就是第二个诞生的,一般都是中阴身。这个时候得现,这个时候就诞生了。
是故不常
所以叫不常,这个我们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了,然后不断。
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观察,是不是最后的这个五蕴灭了以后,从灭就诞生了中阴身的身份,是不是这样呢?
不是这样,观察的时候,灭也不能生,不灭也不能生,灭和不灭没有因果关系。灭的话,我们昨天讲过了:一个是先一个是后,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没有办法关联,没有办法建立因果关系,如果不灭,就同时存在了,同时存在更不能是因果。
这个我们以前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非自作、非他作,昨天讲内因缘的时候也讲过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这个特别重要,大家要反复地去思考。我们思考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思路不能有错,思考的方法错了,结论都是错的。所以这个逻辑不能有错,逻辑错了结论当然是错的。
比如说我们都是佛教徒,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我现在不需要因为佛经这么说了,因为龙树菩萨这么说,因为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所以我要这么讲,不需要这样。”
如果你有其他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逻辑,你也可以说出来。有没有?我们要去思考,也可以问一问其他人,其他人有没有?如果他有,我们也可以交流一下,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辩论,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思考它不是固定的思考,比如说一个模式化的东西,然后佛教给我们一个固定的思路,一定要通过这种方法去思考,那当然得到的结论是它给我设计的这个结论。这个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说我们通过这样的思考去探索是在追求真理,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如果这个当中全部都已经设计好了,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想,不允许有别的思考,这样有什么意思呢?那这样干脆不要思考了。一开始的时候,这个结论告诉我们,我们就这么去想、服从,不就可以了吗?不能这样,所以佛教里面诞生了《中观》、《因明》,全部都是去思考。佛教这个方面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
所以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个结论,结论我自己可以得。如果我们找到其他的思考方式,当然都可以。唯物论讲的或者其他宗教讲的都可以,不论什么样的思路,只要是准确的都可以。
准确不准确谁说了算呢?这也是一个问题。准确和不准确在现实生活当中,停留在这个宏观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感官有一定的权威,所以我们世俗人也说眼见为实。眼见为实在虚拟世界、宏观现实生活当中可以接受,它有权威,所以它说了算。
超越了它的境界谁说了算呢?这个时候因为已经超越了它的范围,它不是权威。比如说微观世界、超微观世界,谁比较权威?我们的眼睛和显微镜当中,当然是显微镜权威,肉眼不权威。超越显微镜的范围以后,谁权威呢?然后就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智慧这个时候才是权威的。
所以我们的这个肉体、我们的感官,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进行任何观察的时候,似乎它特别准确,特别有权威,但是一开始观察的时候就漏洞百出。它虽然有漏洞,但是现实生活当中这些漏洞是没关系的,允许有的,它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它本来就是在这个虚拟层面上,都在这个层面上,所以不会影响。
如果通过我们的眼睛来探索真理,这个完全不可能的,我们为什么有天文望远镜?为什么有电子显微镜?因为我们的感官不权威,所以就诞生了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的感官权威了,这些都不需要,讲空性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就更加用不上。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